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雖三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雖三戶一般指本詞條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成語”三戶亡秦”的典故出處。這句產生於反抗秦朝統一的秦朝時代名言,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 意為即使楚國只剩下三個氏族,也能滅掉秦國。比喻即使弱小,團結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種情緒化的堅定信念。楚王族姓羋,本支為熊氏,另分為昭(昭陽)、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戶)。並非後世所指的只是幾戶人家,幾個人。

基本介紹

詞語解釋,歷史典故,名句分析,三戶爭議,文學作品,

詞語解釋

【注釋】
秦:秦國。雖:探艱仔即使。三戶:指楚國的三大氏族屈、景、昭。亡:滅亡,消亡。全文意指不畏強暴兵危腿,奮起推翻黑暗統治之事。
【譯文】
楚國即使只剩下三大氏族屈、景、昭,也還是一定要滅亡秦國。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事例】
柳亞子《濟南慘案紀念日感賦》序:“然~,金元帝國之夢,豈久長哉?”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成語”三戶亡秦”的典故出處。

歷史典故

秦朝末期,陳勝吳廣起義,各路義軍紛紛配合,項梁率軍攻秦。范增去拜見項梁說捆付:“秦滅六國,楚國最冤”。楚國的南公說過即使整個楚國只剩下三個氏族都會報仇雪恨團結起來消滅秦國的。”於是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懷王,得到人民的擁護而迅速壯大實力。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名句分析

其實,這句產生於反抗秦統治的時代名言,除其代表了一種情緒化了的堅定信念之外,又不可思議地與歷史演進的過程吻合。據《兆趨霉史記·項羽本紀》載,早在楚懷王客死於秦時,楚國的南公就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它先驗而無比正確地預言了亡秦的真諦:即亡秦這一事業乃起於楚,又終成於楚。

三戶爭議

學術界有三種解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學術界有三種解釋:
第一種說法重嬸訂:指地名,位於丹江口水庫今淅川縣老城一帶,歷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及古丹陽城,為楚先祖立國所在地,也是楚先祖宗祠所在地。
第二種說法:指楚國立國大三姓,屈、景、昭。
第三種說法:比喻三戶人家,比喻力量小,決心大。
錢穆屈原居漢北為三閭大夫考》的附篇中有如下論述: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語解者滲危喇翻不一。韋昭以為“三戶,楚三大姓屈景昭也”,此最得之。春秋列國宗族,見於《左氏內外傳》者,如魯有三桓,鄭有七穆,宋有戴桓之八族,晉有八姓,(見左昭三年傳)十一族,(見晉語)及殷民六族,七族懷姓九宗,(見左定四年傳)祝融八姓,(見鄭語)之類,以數字計宗姓者,不勝縷舉。楚之三戶,亦其例也。蘇林曰:“但令有三戶在,其怨深,足以亡秦。”臣瓚曰:“楚人怨秦,雖三戶足以亡秦也。”皆望文生解,非其義矣。蓋南公意謂楚之公族雖祇三家,足以亡秦,不泛指民戶言也。其後陳吳發難,亂者四起,皆重立六國後。楚懷以外,如魏豹、趙歇、韓成、田市,皆以故國舊族。其它一時將率,亦多往時大家名族之裔。雖雲將相無種,而平民崛起以亡人國者,究是當時創局。雖陳嬰之母,亦知驟貴不祥,欲倚名族。況南公遠在亂前,其不以興滅繼絕,復國報仇之大任,期之誰何三家之承朵照坑小民,亦已明矣。而司馬貞索隱》獨謂諸說皆非,按左氏以畀楚師於三戶之文,因謂三戶是地名。孟康遂稱後項羽果渡三戶津破章邯,是南公之善讖。不悟三戶之為地名,本由楚起丹陽,以其三族而名發跡之地。而南公之言,初不當以地名釋也。故三戶之解,蘇林臣瓚《索隱》各得其一偏,孟康之失最遠,而韋昭為獨得也。

文學作品

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陸游金錯刀行

文學作品

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陸游金錯刀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