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楊超,1911年12月生,四川達縣人。原名
李文彥。193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夏參加革命工作。
1928年在成都外語專科學校學習。
1929年參加中共外圍組織綏屬青年團。任北平互濟會員,上海社會科學研究會、
中國公學文學研究會、中共上海法
南區委宣傳部幹事。
1932年7月在上海被國民黨當局逮捕。
1937年8月出獄,赴延安。
1937年10月在延安中央黨校、馬列學院學習。後任馬列學院哲學教研室副主任,
中央辦公廳秘書科長、中央宣傳部文委秘書、中央社會部指導科長、重慶辦事處情報科長、馬列學院哲學教研室主任。
1945年8月在
中共中央南方局情報部工作,後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員、社會部部長。以後任中共湖北省西鄖地委組織部長。
1946年回延安。
1949年任中共中央統戰部1室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周恩來總理辦公室政治秘書、中共
隆昌地委書記。
1952年任全國總工會西南辦事處副主任、主任。
1954年任四川省總工會主席。
1956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候補常委。
1957年兼任中共四川省委工業部部長。
1958年兼任西昌工業區委員會和西昌工業區建設委員會主任。
1959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
1960年兼任四川省計委主任。
1961年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處書記。
1963年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處書記、四川省副省長。
“文革”期間受迫害。1971年秋恢復工作。
1972年任四川省革命委員會辦事組副組長、省革命委員會生產建設辦公室副主任、省推廣沼氣領導小組副組長。
1974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
1977年冬兼西昌規劃開發委員會主任。
1977年任第4屆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四川省委黨校校長。
1978年1月兼任渡口市委第1書記。
1983年1月任第5屆四川省政協主席。
1983年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顧問委員會常委。
1987年7月離職休養。
曾任四川省社科聯主席、省詩書畫院院長。
人物生平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共產主義的忠誠戰士,原中共四川省委書記處書記,省委書記,政協四川省委員會主席,第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楊超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7年5月9日3時56分在成都
華西醫院逝世,享年96歲。
2007年5月15日上午,楊超同志遺體送別儀式在成都磨盤山公墓舉行。
楊超同志原名李文彥(參加革命後改隨母姓),1911年12月冬(陰曆10月26日),出生在四川省達縣雙廟場中心的一家大戶。祖父李秀峰是清同治年間儒生,父親李乾元讀過書,能寫一手好字。母親楊氏是大竹清河場名門閨秀,為人善良厚道,善於經商縫補,娘婆二家都較富裕。大哥李文猷當年與楊尚昆在成都高師附中是同班同學,後回達縣在幾所國小當過校長。二哥楊立(原名李文治)1929年夏奔赴延安抗大隨四野轉戰南北,解放後轉業到西南工業部、重慶建院及多所中學任校長,重慶市委宣傳部離休,90年代初逝世。
楊超同志少年時代便能背誦唐詩、宋詞、漢賦、三國、水滸、紅樓更是手不離卷,有“神童”之稱。
楊超同志1929年夏參加革命工作,193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先後參加成都學生運動、廣漢暴動、北平互濟會和上海社研、文研的活動,任中共上海法南區委宣傳部幹事。1932年7月被捕,先後囚於上海警備司令部和蘇州陸軍軍人監獄,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時,經黨營救獲釋。1937年10月起,在延安中央黨校、馬列學院學習和工作,曾任哲學教研室副主任,並參加毛澤東同志領導的哲學小組,歷任中央辦公廳秘書科長、中央宣傳部文委秘書、中央社會部指導科長、重慶辦事處情報科長。1945年隨毛澤東、周恩來同志赴重慶談判,在隱蔽戰線從事情報工作;中共中央代表團撤離後,留重慶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員、社會部部長。1946年回延安,1947年任川乾隊政治部主任。1949年調任中共中央統戰部一室主任、周恩來同志政治秘書,從事第一屆全國人民政協和開國大典的籌備工作。
楊超同志1950年向中央主動申請回四川工作,任川南區中共瀘州地委書記,1952年任全國總工會西南辦事處副主任、主任,1954年任四川省總工會主席,1956年任省委候補常委,1957年任省委工業部部長,1958年任西昌工業區委員會和西昌工業區建設委員會主任,1959年任省委常委,1960年任省計委主任,1961年任省委書記處書記,1963年任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文革”期間,楊超同志受到殘酷迫害,1971年秋恢復工作。1972年起,歷任省革命委員會辦事組副組長、省革命委員會生產建設辦公室副主任、省推廣沼氣領導小組副組長。1974年12月任省委書記。1977年冬兼西昌規劃開發委員會主任,同年任省政協副主席、省委黨校校長。1978年1月兼任渡口市委第一書記。1983年1月任省政協主席,2月任省顧委常委。1987年7月離職休養。
1987年7月,楊超以76的高齡從省政協主席、省顧委常委的位置上坦然退了下來。此後,他即以更多精力專注於對中國統一戰線理論、中共黨史、哲學社會科學、中華文化學、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研究工作。
爾後,他又先後擔任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四川大學特約教授、《毛澤東思想研究》編委會主任、四川省毛澤東思想哲學會會長、《大自然探索》雜誌主編等社會職務,並主編了《毛澤東思想史》第1至4卷等10多部在全國頗有影響的學術專著;其間,他還在全國多家頗有影響的報刊發表了數十篇有關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
楊超同志一生為黨的事業兢兢業業。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學習的一生,光輝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受到了全省廣大幹部和人民民眾衷心的尊敬和愛戴。楊超同志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老領導,是我黨的一個損失。
社會評價
楊超同志在78年的革命生涯中,經過戰火的洗禮,牢獄的考驗,在實際鬥爭和堅持不懈的理論學習中,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戰士。他對黨忠誠,堅決擁護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並結合實際,創造性地加以落實,自覺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他思想解放,求真務實,勇於開拓,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他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他乾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對四川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離休後,仍心繫黨和人民的事業,還十多次到攀西考察調研,向中央提出西部開發的建議。他密切聯繫民眾,關心民眾疾苦,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豁達大度,平易近人,真心誠意地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一生廣交朋友。他在歷次運動的風風雨雨中,堅持對人對事公道正派,處理問題慎之又慎,想方設法保護幹部。他作風樸實,深入基層,深入實際,遵守紀律,勤政廉潔,淡泊名利,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團結同志包括反對過自己的同志一起工作,始終保持著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生活中的楊超
繪畫:文化復甦“逗起癮”
楊超同志早在上世紀20年代在成都讀書時就對書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自幼受其大伯輔導,習顏真卿體,摹何紹基帖。字如其人,敦實開闊,寬博沉厚。青年時代,楊超常陪好朋友去國畫家張采芹老師家。同鄉拜師學畫,楊超於一旁牽紙研墨,也“偷師”了很多。1987年7月楊超同志離職休養後,又開始重新拾起畫筆作畫。
著名國畫家邱笑秋回憶楊老重操畫筆的情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畫壇開始復甦。當時我們一行人在金牛賓館作畫,楊老經常來看。不僅看,還就中國畫的有關專業知識與我們探討。楊老說他從小就喜歡書畫,‘現在文化復甦,我的癮也被你們逗起來了。我平時忙,以後每個星期就到你們這裡過一下文化生活。’回到家裡,他便操起畫筆,臨摹陳子莊、吳昌碩等人的作品,練習顏真卿、何紹基等人的字……”
院長:成四川畫家知音楊老對書畫界最大的貢獻在於發現並培養了四川一大批詩書畫人才。在楊老的操持下,1985年,四川省詩書畫院成立,大家公推楊老擔任院長。楊老以他的慧眼,發現並啟用了一大批藝術人才。射洪的孫竹籬原本身在小城無人識,楊老發現他後,不僅讓他擔任省詩書畫院的副院長,還專門為他出畫冊、辦畫展。在孫竹籬病重期間,楊老親自過問,安排最好的醫院和醫生為他治療。孫竹籬病逝後,楊老又專門到其射洪家中慰問。戴衛,原來與楊超並沒有什麼接觸,楊超最先聽到戴衛的名字,是從中國畫著名畫家蔡若虹那裡。1984年5月,蔡若虹向楊超推薦了青年畫家戴衛,說他的畫立意高。在當年5月6日省詩書畫院的籌備會上,楊超正式提出,戴衛是一個年輕、有才氣的畫家,應該把他調到省詩書畫院。戴衛時任美術出版社社長,楊超還特別做了批示。調到省詩書畫院後,戴衛的書畫有了更好的發展,成為省內外知名的書畫家。
贈畫:墨寶四處飄香楊老晚年的畫作和書法作品十分豐富,他對別人的求字求畫要求也總是欣然應允。因此,兒女們也無法準確統計出,楊老究竟創作了多少作品。楊老的子女們有時到朋友家去做客,經常會在別人家看到一些精彩的書法作品。仔細一看,落款處卻寫著楊超的名字。
兒女們為了給楊老慶祝95歲華誕,特地推出了一本畫冊。在前期準備中,兒女們發現手中父親的作品寥寥無幾。他們不得不帶著照相機到朋友家,到各著名的文化景點去翻拍父親的作品。歷盡周折終於找到了128幅作品收錄在畫冊中,但這也只是冰山一角。
在楊老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本厚厚的登記簿,上面寫滿了海內外向他求字的人的姓名和地址。一次,一位台灣同胞到夾江旅遊,在縣文化館發現了楊老的一幅字,非要買走。文化館無奈只好賣了,並給楊老寫信稱,賣的錢要和楊老分成。楊老聽了非常生氣,批評他們不該把他的字作為商品。由於這位台灣同胞太喜歡楊老的書法了,楊老又專門寫了一幅送他。
愛情:延安結緣一生相隨
楊超和夫人羅迭相識於革命聖地延安。羅迭原名鄧惠蘭,湖南長沙人。在共同的革命工作中,楊超和羅迭產生了深厚的感情。1941年,楊超和羅迭結為夫妻。兩人的婚禮在一個窯洞前面的壩子裡舉行,十分簡單。大家在壩子上搭了一張長桌子,擺放著延安的紅棗、核桃、瓜子之類,同事們熱鬧了一場,兩人就開始了此後長達60餘年的婚姻生活。
伴侶:兩次開起“夫妻店”
60多年的相知相守中,楊超和夫人羅迭不但是生活中的伴侶,更是工作中的好搭檔。兩人在共同的革命生涯中,有著先後兩次開“夫妻店”的有趣經歷。第一次開“夫妻店”是在1945年,組織上派兩人到重慶大後方工作。第二次開“夫妻店”則是1949年,夫婦雙雙到了北京中南海工作。那時,周恩來總理辦公室只有楊超和羅迭兩人辦公。夫妻倆晝夜不停連軸轉,處理周恩來交辦的日常事務。中南海滿池荷香終身縈繞,西花廳燈光不滅海棠依舊。
父親:喜歡教孩子們背古詩新中國成立頭十年,楊超一家八次搬家,楊超調到哪兒,妻子就帶著兒女跟到哪兒。
在兒女的記憶中,父親楊超很少動手“教訓”子女,口裡不出髒字,最多就三個特殊的字“狗蛋蛋”。戰爭年代,楊超夫婦曾帶著兒女們騎著毛驢一路北上;楊超還喜歡教孩子們背誦古詩詞、念兒歌謎語。最讓楊家兒女難忘的是,困難時期,楊超一次出差帶回來一個蘋果,他小心地將蘋果分成八瓣,全家人一人一瓣,那一小瓣蘋果,留香至今……
楊超夫婦晚年,很喜歡飲一種冰梅酒,而這酒全由羅迭親手釀造。楊家兒女在為楊老95歲生日準備的畫冊中深情地寫道:冰梅酒經歲月沉澱親情秘制,把悲歡離合酸甜苦辣都釀成了醇香。
人物其他信息
歲寒三友
1925年,楊超進入達縣中學讀書,曾與
張愛萍、
魏傳統同窗。少年時代,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一同閱讀進步書刊、參加學潮、罷課遊行。他們同受進步思想影響,追隨革命志士、追求救國真理。“同鄉、同學、同志”,“歲寒三友永不凋零”。
氣吞煙雲的歲寒三友張愛萍、魏傳統和楊超,三人同鄉同窗於達縣中學讀國中(原達縣南壩師專、現四川文理學院),少年時代一起參加革命,在革命的征途上建功立業。張愛萍、魏傳統將軍的詩詞書法作品極豐,楊超則側重哲學研究,理性思考居多,其書法氣勢磅礴,布局大方,運筆酣暢;其畫(如《菜根香》《月落烏啼》和“老翁似石石似翁,似與不似笑畫翁”的《石翁》等)風趣秀麗,頗具收藏價值。楊超出版了上百萬字的哲學著作,寫了38萬字的哲學筆記。1981年秋,張愛萍、魏傳統、楊超三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齊聚北京,合書了一件空前絕後的藝術瑰寶:“喜與同窗話當年,洲河水不寒。回首戛雲塔影,浩浩龍爪灘。達中校,南壩邊,換人間。京都聚首,詩書共研,遠望巴山。”詩詞表達了三老的革命友情以及懷念故鄉的共同心愿。
張愛萍將軍是通川區羅江鎮人,魏傳統出生在通川區蒲家場,楊超誕生於達縣雙廟鄉,藉貫均為四川省達州市,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同窗好友兼比翼齊飛的戰友。青少年時期,他們除了從事革命活動外,還喜歡賦詩練字,造就了深厚的書法功底。張老寫一手漂亮的狂草,其作品筆力雄健,筆勢跌宕起伏,近似毛(澤東)體,大有一瀉千里之勢。魏老習魏碑並不斷創新,形成了自己古拙寬博、豪縱穩健的風格。楊老對顏體情有獨鐘,他的字繼承了顏真卿的基本技法而又融入了自己的個性,形成了雍容大方、開闊宏壯的氣度。三老在革命事業中功勳卓著,文藝上的成就也譽滿中華。凡出差或旅遊到過中國的山川名勝、儒道勝地的人們,都可以看到巴蜀三老的墨寶、碑刻。三老為了表達他們對兒時的回憶和對家鄉的眷戀,齊聚京都,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懷舊與展望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為歌頌家鄉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高興之餘,欣然命筆賦詩,合書了這幅獨一無二的傳世佳作。“歲寒三友永不凋零,高雅挺直氣吞煙雲;關山萬里僕僕風塵,何懼摧折俯首為民。”三老為革命出生入死,蹲過敵人的監牢,文革中又都遭遇林彪、四人幫的迫害而身陷囹圄。恢復工作後各領風騷數十年,為黨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生命苦短,歲月無情。1996年8月24日,張愛萍將軍與夫人李又蘭在北京西山寓所,驚聞魏傳統將軍逝世(享年86歲),於9月1日揮豪賦詩:“同窗同志同征戰,難忘洲河掀巨瀾。七十一載情誼重,衛國為民意志堅。躬身藝苑育新秀,老驥伏櫪未歇肩。君何無言乘鶴去,翱翔俯瞰塵世間。”痛悼老戰友魏傳統同志,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楊老聞訊,當即發去唁電並書輓聯以示紀念。2003年7月5日20時35分,張愛萍將軍與世長辭,度過了他93個春秋。楊超同其夫人羅迭,派女兒楊小萬專程赴京弔唁參加了隆重的追悼會直至送往八寶山革命公墓(原北平郊區褒忠護國祠)。楊老手書輓聯:“同學同鄉復同志情誼昭日月,一朝分手悲鐘子;神劍神筆鼓神風浩氣落山河,九州同聲哭將軍。”寄託了對張老的無限哀思。2007年,楊老也駕鶴西去,從此,三老落下人生帷幕!托體同山阿,留下一片真情在人間。
《百年楊超》首發
2011年12月16日是被譽為延安的“
黑格爾”的楊超同志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日。12月13日,紀念楊超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暨《百年楊超》首發式在成都舉行,以紀念這位忠誠為黨奮鬥一生的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百年楊超》一書的編撰和出版歷時一年。全書蒐集整理了楊超的親友和與他長期共事工作的同志們對他的回憶和評述,以恢宏的筆觸再現了楊超同志光輝的一生 。
楊超曾在延安馬列學院、中央文委當過哲學家
艾思奇的助手,參加毛主席親自指導的六人哲學小組,被稱為延安的“黑格爾”。
楊超不僅是自然科學研究者,同時又是四川哲學社會科學、文化事業的領先者、推動者。他參與推動四川的哲學研究和毛澤東思想研究,親自組織創辦了《毛澤東思想研究》雜誌;他首倡研究鄧小平理論,在全國產生了轟動性的影響。楊超還從國家戰略的高度著眼,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巴蜀文化,是倡導和推動巴蜀文化研究的旗手。在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關鍵時刻,紀念楊超誕辰百年,具有不同尋常的重要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