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人口民族,自然資源,水文資源,動物資源,林業資源,經濟發展,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科技,文化,醫療,體育,民生,交通,民間習俗,民間藝術,節日習俗,風景名勝,美食特產,禾蟲,荔枝,歷史名人,所獲榮譽,
建制沿革
1951年南區街道隸屬中山市第一區。
1955年8月,劃屬沙涌區。
1986年12月,劃入市區,改稱環城區辦事處。
1988年8月,劃出槎橋、沙崗、新村、大鰲溪、小鰲溪、新安、庫充、亨尾、白沙灣、起灣、齊東、老富頭、三溪、紫馬嶺和土瓜嶺等15個自然村歸東區管轄。
1998年1月1日,原岐江區白石涌以南社區劃入,環城區改稱南區辦事處。
2001年9月,區屬區劃調整,中山市人民政府南區街道辦事處掛牌成立(時稱新南區)。沙田、樹涌兩村合併為樹涌村委會,駐樹涌。上塘村、沙涌村合併為沙涌村委會,駐沙涌。福涌、寮後、金溪三村合併為福涌村委會,駐福涌。曹邊、北台、分花水三村合併為北台村委會,駐北台。馬嶺、龍環兩村合併馬嶺村委會,駐馬嶺。
2005年,恆美、渡頭、沙涌、樹涌、北台、竹秀園6個村民委員會改制為社區居民委員會。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南區街道地勢以平原為主,西北部有獅山和馬山,海拔30~77.6米。整個平原地勢平坦,海拔在2米以下,大致由西北向東南輕微傾斜。
氣候
人口民族
截至2013年末常住人口6.66萬人,戶籍人口2.53萬人。有旅居世界30個國家和地區的僑胞4萬人。民族主要為漢族。
自然資源
水文資源
南區街道水資源充沛,河涌交錯,區內擁有北台溪、馬恆河、秤鉤灣等主要內河涌18條,同時建有超過28千瓦以上的機電排灌站5座,岐江河流經南區的河段總長達12公里,馬嶺水庫集雨面積2.31平方公里,總庫容達122萬立方米,是省定編的小(一)型水庫。
動物資源
林業資源
南區街道林業生態效應顯著,全區擁有山林地面積35000畝,其中含省級生態林10000畝、市級森林公園2400畝、風水林(原始森林)150畝。100年以上在冊古樹83棵,植物資源有維管束植物1250多種,截至2013年森林覆蓋率超過53%。
經濟發展
綜述
2013年,南區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1億元,比上年增長15.9%;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0.6億元,增長23.1%;三次產業比例為 1:53.4:45.6。
第一產業
2013年,南區街道農業總產值1.19億元,比2012年下降5.9%。全年市、區兩級財政投入97.4萬元,完成沙田村“沙樹河”“十八畝”(地名)等主幹農路硬底化1.18公里,整治曹邊村溪角圍農業小區農路500米。全區有支農項目13項,獲市財政資金100萬元。投入4.36萬元向水稻種植戶派發優質育秧盆、生產用化肥。推廣低壓微噴灌和機械噴淋新技術面積200畝,推廣種植黃秋葵、石斛、脫毒馬鈴薯、草莓、珍珠番茄等新品種。兌付136戶農戶農資綜合直補補貼及省市級種糧直補共8.77萬元,涉及糧食播種面積376.04畝。年內抽檢蔬菜樣本1.14萬個,合格率99.83%。全年家禽禽流感和生豬口蹄疫免疫率均100%,狂犬病疫苗免疫率99.4%。
第二產業
2013年,南區街道工業總產值186.13億元,比2012年增長24.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3.98億元,增長26.4%。
第三產業
2013年,南區街道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35.2億元,比2012年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本地生產總值的45.6%;以現代物流業、金融業、旅遊業等重點產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8.6億元,增長7.8%。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7億元,增長19.5%。8月,位於105國道渡頭路段的中山市眾業達物流園開業。至年底,全區有服務業企業884家,增加133家。
國家4A級景區詹園全年接待遊客7.1萬人次,新月城少兒體驗教育基地接待遊客4萬人次。推進越秀星匯雲錦、恆大綠洲、中澳濱河灣、永安新城二期、金水灣、新光天地和悅盈新城花園等房地產項目建設。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30.6萬平方米,銷售額19.84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
2013年,南區街道有公辦國中1所、國小3所,民辦學校2所,有幼稚園10所,託兒所3所。中國小在校學生5485人,專任教師275人;幼稚園在園幼兒2016人,託兒所在所幼兒155人。適齡殘疾兒童入學率及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均達100%。全年財政教育經費預算3677萬元,比上年增長11.2%。
全區升中考試提前批和第一批第一層次(重點線)上線率39%;高考本科以上錄取117人,專科以上錄取57人。推進教育系統人事制度改革,對教育事務指導中心人員和全區校級領導幹部進行任期目標責任制考核及新一輪競崗。南區獲2012—2013學年度國中教學質量評價先進鎮區一等獎。
科技
2013年,南區街道有5個企業的科技項目獲國家及省立項,其中奧美森工業有限公司成為國家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省智慧財產權示範企業;點石塑膠有限公司和電力工程有限公司成為高新技術企業;理丹電器有限公司設立省工程研發中心。
全區各類項目獲市級獎勵或立項11項,包括市專利金獎1項、市專利優秀獎1項、市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市創新基金3項、市產學研項目1項、市數控一代項目1項、市科技計畫項目3項。全區專利申請量646件,比上年增長129.89%;專利授權量190件,增長30.14%。
文化
2013年,南區街道舉辦“綠色暑假·繽紛文化”暑期公益文化培訓班,舉辦區美術、書法作品展並編印《良都墨韻》一書。組織隊伍參加市第六屆合唱節獲一等獎。完成社區文化室全覆蓋建設,其中特級文化室1個、一級文化室2個、達標文化室7個。
醫療
2013年,南區街道有醫療機構8個,病床數137張,衛生技術人員185人。其中南區醫院年診療34萬人次、住院5903人次、手術1100台。為適齡兒童接種疫苗3.64萬人次。全年南區發現登革熱病例共2例,1例為輸入性病例,1例為本地病例,均送市第二人民醫院治療。年內,區辦事處與北京積水潭醫院合作建立的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項目完成主體封頂、內部初裝修、基礎管線預埋、弱電工程等,醫技樓、門急診大樓、病房樓主體結構封頂。全年,南區醫院從醫院安全管理、醫患關係與醫療糾紛處理、醫療服務質量等多方面開展工作,建立健全醫院監控系統,增加監控攝像頭16台,增加保全人員3名,增加院內巡邏次數,保全人員24小時值班,對車輛實施來訪登記。
體育
2013年,南區街道開展新年文體活動、“五一”和“十一”籃球賽、全民健身日長跑等近10項全區範圍的民眾體育活動,舉辦區中小學生籃球賽、三棋比賽等6項區中小學生體育競賽,約5萬人次參加比賽。南區良都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被評為國家級俱樂部。
區內公共體育場館設施等均對公眾免費開放,市、區及社區三級共投入60萬元對轄區內的20多個健身苑點、近300件健身器材進行更新維護,並根據民眾需求增加體育健身設施。
民生
民政服務
2013年,南區街道有低保對象60戶共174人,全年共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0萬元。落實優撫安置政策,兌現軍屬、烈屬、殘疾軍人民眾優待金68萬元。改造低保家庭危房2戶,辦理低保和低收入家庭入住廉租房申請61戶,向60人發放臨時困難救濟金14萬元,發放紅十字會救助金73萬元。城南社區和馬嶺社區被市社工委列為全市社區“2+8+N”模式建設觀察點。增設西環片社工服務中心,實現社工服務範圍覆蓋社區和6所中國小校。完善“社工+志願者(義工)”聯動機制,全區持證專業社工增至53人,有志願者隊伍14支共1842人。安裝老年人“愛心鈴”1003戶。向80歲以上老人發放高齡津貼27萬元(其中區負責16.2萬元)。
就業
2013年,南區街道新增城鎮就業人口2053人,登記失業率1.9%,農村勞動力雙轉移培訓560人。推薦農村失業人員再就業482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84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96人,勞動者自主創業310人次。全年發放小額創業貼息、免息貸款13筆。實現全民技能提升儲備培訓1.63萬人次。全區參加養老保險3.7萬人,農村養老保險4616人,醫療保險4.82萬人,門診醫療保險1.95萬人。全年共查處勞動保障違法案件95宗,追發拖欠工資1117.01萬元;處理勞動爭議案件2258宗,成功調解2206宗,涉及3083人、金額483.39萬元;受理仲裁立案95宗,全部結案。
環境保護
2013年,南區街道開展高污染鍋爐減排專項整治,14家企業22台鍋申報爐鍋爐技改,共治理污染鍋爐蒸噸數47噸;聚和化學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註銷拆除鍋爐蒸噸數20.67噸。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檢查污染源企業1023間次,對違法排污企業口頭警告58間次,發出限期改正通知書69份,進行現場調查取證13間次,立案處罰7宗,處罰金額合計16.5萬元。全面清理轄區內占用農田、山地、林地等非法禽畜養殖場及搭建構(建)築物,自行清拆建築總面積1.85萬平方米;清理拆除違法養殖場建(構)築物4間共1020平方米。
交通
廣珠西線高速公路(南區段)已建成通車,中環路建成,沿江路、大南路等道路建設等一系列交通基礎工程建設完成,南區道路與周邊鎮區、周邊城市的時間距離大幅縮短,實現半小時經濟生活圈。
民間習俗
民間藝術
金龍舞:南區街道起灣流行金龍舞,金龍舞一般有23節,全長63米、由龍頭、龍身、龍尾組成,外加龍珠。龍頭一般扎1.3米,高1.8米,加上兩條1.5米長的龍鬚,共有68斤重。龍身分硬節和軟節,硬節一般長1米,軟節長1.5米,直徑均為80~90厘米,每4個硬節、4個軟節地分隔、便於轉彎,龍身節上兩隻手和兩隻腳,每隻手腳上安有5個爪。龍尾直徑為70-80厘米,最佳尾處收窄為35-40厘米。龍珠的體積以龍頭張開大口可擺放到嘴內為宜。龍被龍裙,全部骨架做好後用3條麻繩做龍筋貫穿整條龍,用白扣布襯底,按照龍鱗的形狀用黃色等布料剪成幾千塊龍麟,縫成龍被、罩在骨架上,並披上用紅藍黃綠等五種色彩布料縫成的龍裙。紗龍被淺綠色、晚上巡遊時罩在龍身上。
金龍的特點是體積威武高大、色彩絢麗多彩、會“變色”、白天是金龍,晚上是淺綠色的紗龍。金龍出遊時有鑼鼓班、民樂隊跟隨,鑼鼓、簫、笛、二胡等樂器一齊吹奏。
節日習俗
團年:從1988年起,中山市南區街道及石岐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七日,興起一種以慈善助人為主題的稱為“慈善萬人行”的新民俗。農曆正月初七日晚上,城區內外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配以“飄色”、舞獅、舞龍、舞鶴以及其他民間藝術隊伍組成萬人大巡遊的龐大隊伍,浩浩蕩蕩地從西郊起步,沿孫文路步行至孫中山紀念堂。沿途萬人空巷,燈飾輝煌,一派熱鬧祥和的節日氣氛。
每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俗稱年三十或團年。中山南區人習慣在謝灶後到年底的幾天裡選擇一天“團年”。是日全家大小,包括出嫁女也回娘家過節,共進團年飯,熱鬧非常。“逛花市”是中山南區人除夕晚上的一項娛樂內容。
每年的花市於臘月二十七或者二十八前後開始,到除夕午夜前達到高潮。人們把對來年的美好願望溶化在對花卉的選擇上,因此遇見合意的花卉、年桔就買下,讓家居增添幾分春節歡樂的氣氛。
風景名勝
南區街道擁有旅居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萬多海外華僑,長達150多年的華僑史是中山近現代華僑史的縮影。中西方文化的撞擊與交融,形成了南區富有特色的鄉土文化。南區街道保留著許多享譽海內外的人文歷史古蹟及西洋風格建築:功建鐵城梁公祠、宋帝遺蹟及侍郎故里牌坊、下馬嶺茶亭等等。
功建鐵城梁公祠 位於廣東省中山市南區福涌社區居委會辦公樓前,據《中山市文物志》記載,原建於宋代,為紀念督建香山城有功的梁氏三世祖孫澤公而建,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在原址上重建擴大。祠堂坐東北向西南,有左右兩路,右路為三間兩進,左路橫向面闊單間,縱向面闊三間,總面闊16.9米,進深17.5米,面積約455平方米。後堂前有四級花崗岩踏跺,兩側有圓形抱鼓石。兩進均由四根木質金柱支撐梁架,左路為硬山頂,檐牆牆楣有灰塑。2009年公布為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宋帝遺蹟-侍郎故里牌坊 這牌坊不是舊跡,是後來重建的,原來的牌坊毀於上世紀60年代。據說當年沙涌村人南宋工部侍郎馬南寶為救宋帝,傾盡了所有的家產,後人為表彰他的事跡,立起了這座“侍郎故里”牌坊。牌坊原由全麻青石雕塑鑲嵌而成,可惜在1965 年被毀,現牌坊於1987年由畫家馬中設計重建,將原來的兩座牌坊合二為一。宋帝遺蹟牌坊為紀念宋工部侍郎、邑人馬南寶而建。 |
下馬嶺茶亭 下馬嶺茶亭位於廣東省中山市南區馬嶺社區馬石路尾(古為石岐南部四鄉人出入之通衢),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清同治四年至七年(1865-1868)重建,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重修,1999年修復並加建圍牆。下馬嶺茶亭由庭院、茶亭、話茶山館三部分組成,具有中西合璧的風格。內有兩間房間供館人和遠客住宿。院落植有兩顆大樟樹。下馬嶺茶亭相傳為香山邑通往南洋必經的飲茶休息之亭。在歷史上,它曾是附近文人雅士賦詩作對的去處,也為絡繹不絕的客商提供憩息之所。 |
美食特產
禾蟲
在外省人的眼中,蛇蟲鼠蟻、蚯蚓蝙蝠、蜂蛹樹蟬、龍虱(水虱)竹蟲,都是敬而遠之的異類,更不可與吃字聯想在一起,而廣東人(特別是珠三角人)則把這些醜陋和令人反胃的東西,視作美味,連珍饈也不能過之。
外省人來的多了,在吃異類方面逐漸“同化”,具備一定膽量的,經過戰戰兢兢的嘗試,卻也象當地人一樣,愛上它們了,其中吃禾蟲就是一例。
荔枝
“三月紅”荔枝是中山南區街道盛產的荔枝品種,其特點是成熟期早,上市快。每年“雨水”過後開花,“清明”、“穀雨”結果,農曆三月底便大批上市,比其他品種要早一、兩個月時間。
“三月紅”荔枝多產於中山的南區、沙田區和部分民田區,常種植於沿江大堤或河沖基之間,產量比其他品種高。這種荔枝果大、肉多、水汁飽滿。果味雖比不上掛綠、桂味、黑葉那樣甜蜜,但也別具一格,甜中帶酸,酸中有甜,吃後醒脾開胃。如將它曬荔枝幹或入爐烘乾,味道更甜。
歷史名人
馬應彪(1861—1944),乳名馬味。廣東香山縣沙涌鄉(今中山南區)人。香港先施公司創始人。少時家貧,1880年赴澳洲,初在礦山淘金,繼種蔬菜,後設小肆於雪梨出售蔬菜。1890年開永生、永泰生果欄。1892年,與友人在悉尼創立永生公司,專營各埠土產及中國雜貨,業務發達。及回國探親,娶霍靜山牧師女為妻,併到處宣傳基督教,又與教友合資在香港設“華信莊”專辦出入口貨,聯絡華僑信教人士發展商業,每年獲利甚豐。1895年在香港開華信莊及永昌泰金山莊,經營出入口貨物,併兼辦僑匯。
楊仙逸(1891—1923),出生於華僑家庭,字學華,號鐵庵,廣東省香山縣北台鄉(今中山市南區)人。其父楊著昆,是旅夏威夷的著名僑商,有清末“中國兩大糖王之一”的稱號。楊著昆是孫中山摯友,他贊同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在經濟上大力支持孫中山。童年時代的楊仙逸深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
所獲榮譽
2005年,中山市南區、小欖等4個鎮區獲得全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