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益(唐僖宗年間國師)

楊益(唐僖宗年間國師)

楊益(字筠松、號救貧),生於大唐太和甲寅年(生於公元834年,卒於公元904年),自幼聰慧過人,十七歲登科弟併入仕為士。通曉天文地理,堪輿秘術,至唐僖宗年間被冊封為國師。中國風水一代宗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益
  • 國籍:唐
  • 出生日期:834年
  • 逝世日期:904年
  • 職業:國師
  • 年間:僖宗
  • 性別:男
史實考證,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楊益風水實踐,

史實考證

關於楊救貧的歷史,無正史記載。民間的譜諜,由於南宋滅亡時被元兵燒殺搶一空,如江西的上猶城,據《贛州府志》所載,全城僅剩老弱者六十餘人。因而對楊救貧的歷史眾說紛紜。以楊筠松的籍貫而言,有說是贛州人,有說是竇州人,更有說是山東竇州府人莫衷一是。十餘年來,筆者收集各種有關楊救貧生平及其風水實踐活動的文獻以及實地的考證,詳述如下。

第一節

楊公的姓氏、名、字、號考
關於楊公的姓氏,稱楊筠松楊救貧、楊益、楊叔茂、楊長茂山佐,楊公姓楊是毫無疑問的。在楊公的著作或託名楊公著作的署名中,絕大多數是署名楊筠松,只有少數署名楊救貧的,在贛南作風水活動五十餘載,民間都是稱他為楊救貧。因而楊公名筠松或字救貧和號救貧或救貧仙人(仙師)是可以肯定的。記載楊公名益的有明代的《人子須知》、《四庫?提要》、《管氏族譜》和劉江東《三寶經序》……都記載名益或諱益,因而楊公名益,是正名或化名,也是較為可靠的。記載楊公字叔茂的,僅是清代的《欽定古今圖書集成》。記載楊公長茂山左的,也只有《三寶經序》。據此,我們可以暫作以下的推論:
1、楊救貧可以肯定是民間百姓對楊公風水事績的尊稱,故楊公號救貧,或救貧仙,救貧仙人。
2、楊筠松或楊益是正名的成份最多。
3、楊益是正名的可能性最大,而且是現有的最古(明代)的資料,且古代以單名最多。
4、長茂山佐有可能是楊公斷髮為僧的佛號。
5、字叔茂,僅見清代所撰的《曾氏族譜》。
因而可靠性最大的是姓楊名益,字筠松,號救貧,佛號長茂山佐。

第二節

楊益的籍貫考
關於楊益的籍貫,明代的《人子須知》、清代的《四庫?提要》說是贛州人,《古今圖書集成》、《江西通志》、《南安府志》、《三寶經序》都說是竇州人。《曾氏族譜》卻載明了是山東竇州府人。而最祥細的是明朝嘉靖 15 年(公元 1536 年)董天錫編撰的《贛州府志》記載:“竇州楊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黃巢破京城,乃斷髮入崑崙山。過虔州,以地理術授曾文辿劉江東。卒於虔,葬雩都藥口壩”。引起爭議的竇州,按《舊唐書 》地理四。嶺南道。竇州記載:“竇州下 隋永熙郡懷德縣。武德四年,置南扶州及五縣。以獠反寄瀧州。貞觀元年廢,以所管縣並屬瀧州。二年,獠平,復置南扶州,自瀧州還其故縣。五年復廢,縣隸瀧州。六年復置,以故縣來屬。其年,改南扶為竇州。天寶元年,改為懷德郡乾元元年,復為竇州。舊領縣五,戶三千五百五十。天寶領縣四,戶一千一十九。” 《讀史方輿紀要》“唐志:州界有羅竇洞,因名。南漢亦曰竇州。”因而確定竇州是今廣東省信宜市,根據有關史料的記載,竇州的建立從唐朝初至宋朝熙寧四年(公元1071)廢竇州改稱信宜縣,竇州地名存在時間從公元634到1071年,歷時437年。

第三節

楊益落戶考
兩篇惑世文,是虛構的偽作。
一、江西興國三僚《曾氏族譜?楊公仙師傳略》載“祖籍山東竇州府人世,父親名淑賢生三子,長曰筠翌次曰筠殯三曰筠松,字益號救貧,公生於大唐中甲寅三月初八戌時。幼習詩書一覽無遺,十七歲登科第,官拜金紫光祿大夫之職,掌管玉林御庫,至四十五歲,因黃巢之亂,志欲歸隱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術,遂攜御庫秘籍棄職雲遊天下,寄情山水印證所學,至虔州之崇賢里黃禪寺,與吾祖文辿公邂逅與方丈之中。唔談之下,文辿公感楊公所學非凡遂拜其為師,朝夕跟隨職盡弟子之禮。觀玩山水尋龍捉脈,得楊公仙師盡心指點。觀龍以勢,察穴以形,巒頭砂水體用兼妙,遂通堪輿之大道始得播名于海內外。王公大夫欲見師徒一面而難可得矣。又知我祖文辿非終老林泉之輩故親卜宅得今之興國僚溪。細玩山水八景奇觀,而留戀忘返。因授我祖文辿公以鉗記,文曰:‘僚溪山水不易觀,四畔好峰巒,甲上羅經山起頂,西北廉摸應。南方天馬水流東,仙客拜朝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職旺。今遷此地為爾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錢糧不興大,只因醜戌相刑害。中年富貴發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馬生人多富貴,犬子居翰位。今鉗此記付於辿,三十八代官職顯’。我祖文辿遂於廣明二年徒家居焉。後師徒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名山勝水盡興而賞。如遇吉壤或圖或記留待後賢而發,逢困而扶,遇危則濟,故又得楊救貧之美名,倦則歸棲僚溪,師徒常以僚溪八景而樂游,常謂我祖文辿曰:僚溪雖僻而山水尤佳,乘興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盤遨獨石岩,賞南林之晴翠,觀東谷之朝雲,覽西山之晚照,聽北浦之漁歌,臨汾水龍潭而寄遐思臥,盤龍珠石,以悟玄奧,耕南畝以滋食,吸龍泉而烹茶,餘生得此無窮之樂,可謂知足而無憾矣。自是僚溪八景而得名。又謂所傳之青囊秘旨,可作家傳,世世相承。後朝廷追索秘籍入庫。二公得虔州府憲之蔭助,置以應籍以歸御庫,故二公得免於究。後師徒出遊至韓信峽藥口壩,楊公壽終,享年六十有七。我祖親為卜葬,八仙下棋形,時乃光化三年庚申歲三月初九日也。嗚呼一代地仙雖作古,而救貧美名與堪輿妙術則共泰斗同存略為記。”
上述文字流傳至今,被興國三僚人視為金科玉律,以此證明興國三僚與楊筠松的歷史淵源。但經我考證,無論是族譜關於楊公仙師傳略,還是其《鉗記》,經不起推敲。如所云:“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術”。豈不是說明楊益在唐僖宗皇室掌靈台地理,而不懂得天文地理,何況還沒有什麼九天玄女。所云:“天馬水流東”即午水向東流。是沐浴水流甲卯宮,並非秀水,難道楊公由九天玄女授給天文地理而不懂消納堂前來水?特別是所云:“初代錢糧不興大,只因醜戌相刑害”。其中“醜戌相刑害”是日家的三刑,並非相刑害,而是醜刑戌,戌刑未,未刑醜。難道掌靈台地理的楊公連日家的基本知識都沒有嗎?又雲“我祖文辿遂於廣明二年(廣明一年是880年,881年是中和一年,廣明無二年)徒家居焉”。黃巢入長安是880年,難道楊公坐飛機從長安來三僚鄉?又云:“楊公歿於光化三年庚申歲(900)”今考證楊公葬盧光稠東林寺前面是開平四年(910)以後,葬江西於都番嶺張公允墓是唐天成丙戌(926)年以後,葬江西樂安流坑始祖合公是(946)年以後(詳後),所以楊公生卒之年亦屬虛構。“父親名淑賢,生三子……以及楊公的生歿年月,都是毫無根據而是虛構的。由此可證所謂三僚《曾氏族譜?楊公仙師傳略》是清代的偽作。
二、寧都黃陂鎮志?人物篇》載:“廖鑾(830-902)清河廖氏黃陂中壩肇基始祖……乾符六年(879)因避黃巢亂,歸隱後,從寧都縣城遷黃荊兜下(今黃陂)定居繁衍。楊筠松(834-903)名益,字筠松,又字叔茂,世稱救貧仙人,山東竇州府人……乾符六年(879)與仆都監逃出長安,當年八月抵鄂州武昌),得逢鄂州刺史廖鑾,三人一見如故,楊、仆遂同廖赴寧都,不久同遷居黃陂,達25年之久。”上載“楊益是山東竇州府人”可證該資料主要是竊取於興國三僚《曾氏族譜?楊公仙師傳略》中偽撰的所謂《鉗記》,和其它資料綜合偽撰的,是不可信的。
據《人子須知》載:“南唐(923-933)仆應天字則魁,號崑崙子,生卒不詳,世居贛州,薦太史不就而入道門,為黃冠師。”因而仆都監不可能偕楊益和廖鑾一同赴寧都。 廖鑾是879年歸隱寧都的,黃巢是881年入長安,楊益也不可能與廖、仆同赴寧都,楊益更不可能長居寧都達25年之久。
《辭海》載“黃巢於唐乾符二年(875)率眾回響王仙芝起義,因反對王仙芝圖謀招安而獨立作戰。王仙芝戰死後被推為首領,年號王霸,起義軍南下經淮南浙西浙東進入福建。王霸二年(879)進入嶺南,攻克廣州,十月回師北伐,進入湖南,沿湘江而下,經武昌東行,渡長江淮河。王霸三年(880)十一月攻克洛陽,次年(881)初進入長安(今西安)。
贛州府志人物篇?盧光稠?譚全播》載:“盧光稠,別名十七郎,上猶縣雙溪鄉盧陽村人,上猶昔屬南康,故《五代史》稱盧光稠為南康人,生於唐開成五年(840)其父盧卓曾任虔州刺史……眾推全播為首領,光稠為帥,盧光稠於唐光啟元年(885)占虔州稱刺史……唐天復二年(902)擴虔州東,西,南三隅,鑿址為隍,三面阻水。唐天佑二年(905)與縣民黃連王議建上猶場”。
今考證,上猶縣雙溪鄉有盧光稠的後裔以及盧光稠的居地和起義軍的點兵台。盧光稠於885年攻占虔州,其時黃巢起義軍已占領嶺南,贛州城附近正值兵荒馬亂。虔州刺史決非其父盧卓。據此,楊益來贛州是由長安沿丹江漢江,經武漢而至南昌,再由南昌沿贛江逆流而上至贛州的。 楊益從長安來到贛州時,是在盧光稠未占領贛州前的兵荒馬亂時,楊筠松的去處有可能到上猶協同盧光稠做點兵台的選址,鑒於楊益從長安來贛州途中並無與盧光稠相約的跡象,楊益協助盧建點兵台,顯系是不可能的事實。
江西通志》載是“步龍一過虔州。……卒與虔,葬雩(於)中藥口。”《南安府志》載是“斷髮入崑崙,步龍後至虔州……卒於虔,葬雩中藥口。”
“步龍一過虔州”?楊益佐盧光稠布局贛州城,一過虔州是絕對不可能的。“斷髮入崑崙,步龍後至虔州。”從黃巢(881年)至盧光稠885年占虔州建盧王府的短短二三年“步龍後至虔州”也是不可能的事實。“卒於虔,葬雩中藥口”即葬今之於都寬田鄉楊公壩是鐵的事實。加之楊益是避黃巢之亂,身攜《禁中玉函秘籍術》,也也就沒回老家竇州的可能了,而且“卒於虔,葬雩中藥口”,是將屍體運至楊公壩而葬的,是符合事實的。因而楊益至贛州的原因肯定是避禍。
楊益到達贛州後,隨即坐船沿著舊日奔赴仕途的老路由貢江逆流而上至汶潭,望看昔日知道的或游觀過的石船山(今稱楊仙嶺觀音堂,遂上石船山參拜觀音堂和山下的華林寺,查看感受其風光,自感隻身一人,遂萌斷髮為僧的念頭。回船後由梅江逆流而上,沿途探悉斷髮為僧之所。不期而遇隱居於黃禪寺的曾文辿於方丈中,收曾文辿為徒。
三僚《曾氏族譜?文辿公傳略》載“考吾始祖文辿公生於大唐中和甲戌歲(查無中和,應為大中8年甲戌(854)歲),妣謝氏繼朱氏……因潔身黃巢之亂,隱於黃禪寺,緣遇楊公,以師事之……。”
經考證,黃禪寺位於梓山鄉潭頭張軍村黃禪生產隊,明堂寬約4平方公里的大瑕中央,現為張軍國小校址,僅留一寬約一米左右的山門基腳。說明了在黃禪寺收曾文辿為徒的事實。
楊益對黃禪寺有感地處鬧村,非修身養性之所,遂率曾文辿返回石船山觀音堂進行勘察。由石船山步龍至崆峒(崑崙)山,這與前述“斷髮入崑崙(崑崙為崆峒所誤)是符合事實。同時在山下除華林寺外,又發現了新建的寶光寺、牛雲山寺、仰屏山寺、普濟山寺和空山寺等,證實了石船山觀音堂為楊益斷髮為僧之良地。遂在石船山斷髮為僧進行授徒傳術。至885年,盧光稠占虔州後,就受聘於盧光稠進行贛州城的風水布局。

楊益風水實踐

一、楊益的著作
據《人子須知》載有疑龍經、撼龍經、畫筴圖、四大穴法,立錐賦、撥砂圖、胎腹經、望龍經、倒杖法九部。《天機會元》載有疑龍經、撼龍經、黃囊經、青囊經、穴法心鏡、玉尺經、二十四倒杖七部。《宋史?藝文志》載,曾楊青囊經歌、正龍子經、天玉經三部。今考證,符合楊益風水術法的,可靠的著作是郭楊風水實踐綱領,137字的《青囊奧語》。
其次,是郭楊風水實施細則《天玉經》原著。
再次,是步砂量水準繩《玉尺經》原著共為三部。(詳見拙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四庫全書堪輿類典籍研究》)
二、風水實踐
楊益在石船山除授徒傳術外,風水實踐主要的是率其高徒曾文辿協助盧光稠擴建贛州城。《于都縣志》(同治版)《武事志》載:“唐?光啟元年(885)春,南唐盧光稠虔州,自稱刺史,以於都譚全播為謀主,是時王朝攻陷嶺南,全播攻王朝取其虔州,天復中取其韶關,以光稠子延昌守之。天佑六年(梁開平三年)(909)秋,虔州刺史盧光稠以州附於淮南,遣使請命於梁,梁以為百勝將軍防禦使,七年(910)冬,防禦使盧光稠歿,盧光稠立其子延昌。八年(911)冬,百勝軍指揮使黎球殺盧延昌而代之。梁以球為防禦使。球暴斃。牙將李彥圖自立,譚全播稱疾不出,彥圖死,州人相率皆全播請之,全播乃起,遣使請命於梁,拜防禦使。十五年(918)梁貞明四年,冬十一月,吳主楊謂將劉信虔州,仍以譚全播為右威衛將軍,領百勝將軍節度史。”
贛南盧氏族譜?盧光稠傳略》還載“盧光稠……治政三十多年,做出了許多豐功偉績,首先將高琰創建的贛州土城牆,由一平方公里左右,擴建到三平方公里左右,為宋虔州軍孔宗翰修磚石城奠定了基礎。把唐代的舊街橫街擴為六街,增修了陽街,斜街,劍街,長街,而且還修了拜將台皇城(現尚存東牆,南牆,西牆部分牆體)。壽量寺原為光稠家廟,傳說盧光稠因為身患疾病久醫都不能見效,乃請來僧人道誠將其治癒,光稠欲送禮重謝,道誠推辭說:“得一袈裟地足矣”。於是光稠當即贈他的東宅花園為道誠建了一座寺廟,起名為“盧興延壽”後改名“聖壽”。宋祥符年間(1008-1016)易名為“壽量寺”,元末毀於兵災,明洪武(1368-1398)僧人榮安重修,大學士解縉為其題字“壽量寺中興碑”。
江西贛州市文物局局長,博物館館長韓振飛在第二屆中國贛州楊仙嶺(楊筠松)風水文化與旅遊開發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中《試論贛州城的風水》一文中稱“唐未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贛南寧都客家人盧光稠率眾起義,占據了贛州城,盧光稠為實現他稱王的大業,決定擴建贛州城。由於楊筠松掌握有豐富的天文地理知識,於是他輔佐盧光稠擔當起擴城的踏勘規劃工作。
第一,拓展了城市規劃
實施擴城工程後,贛州城的城區面積達到了312平方公里,可以滿足盧光稠稱王的城市功能需要。
第二,確定了城市發展的方向
以北端衙前為起點,由北端衙門前的陽街,向南發展了約千米,直到今天贛州市的城市發展主軸,都是沿著這條向南的軸線發展的。
第三,對位於城市北端章貢兩江合流處的衙署進行了重構。
為配合盧光稠稱王的政治需要,重構了衙署,重構後的衙署,其內部的各項建築功能設施,符合稱王政治目的禮制要求,以致贛州的百姓將衙署稱為“隍城”並延至今日。
第四,對城市街道進行了整體規劃
在唐代衙署前面十字街的基礎上,規劃了六條城市主幹道。唐代的十字街位於今建國路與西津路、章貢路相交之處。由衙署直通正南門稱陽街。東西向的西津路和章貢路分別通向西津門和涌金門,稱作橫街。在城市拓展的基礎上,楊筠松又規劃建設了與東段古城將平行的長街(今贛江路)和劍街(今中山路和濂溪路),另外,還規劃建設了陰街和斜街。楊筠松這位風水大師亦即當之無愧的規劃大師對贛州城的規劃建設完成之後,贛州的城市格局基本上已確定下來。”
《贛南盧氏族譜?卓公祖序》載:“……卓公葬於八都球田龍崗背,坳塘長岡尾,旗形酉山卯向。夫人曾氏葬於本里韶潭盤龍形乙山辛向。次子光稠葬於贛州東林寺面前(載五代《章貢志》),夫人祝文氏葬於本里韶潭盤龍形,附祖安墳。”
於都上腦《劉氏族譜?劉江東傳略》載:“我脈祖宗江東……唐中和四年甲辰(884)二月初五日生,宋開寶五年(972)十一月歿……公與譚全播共為盧王參政,時楊筠松避亂至虔州,為盧光稠葬父於石人壩”。其中所述盧光稠父親盧卓墓,一說葬石人壩,一說葬寧都八都龍崗背坳塘長岡尾,旗形酉山卯向,而其夫人曾氏,葬本里(寧都洛口鄉麻田村)韶潭盤龍形乙山辛向,很顯然盧卓任贛州刺史,率其子光稠遷居上猶縣雙溪鄉,盧陽村,盧卓亡故後葬在贛州西郊之石人壩,然後遷葬故里寧都洛口麻田村是符合事實的。其夫人曾氏“葬於本里韶潭盤龍形乙山辛向”。我於1998年勘察該墓,掛麵上端書有“楊公仙績”四字,水口縫針乙辰,右丁未水倒左,癸、艮、丙、丁諸峰環繞,扦辛山兼戌,坐乙亥火穴,水中冠帶主應損官和失齠齡之男。丁未衰水主衰退。2007年勘察時掛麵“楊公仙績”四字由墨書改為石刻。水口甲卯,丙午、艮寅水朝堂,扦辛山兼戌與前同,並註:“清光緒14年5月29日重修,盧王母曾氏葬於此,又把盧王夫人也遷於此,碑刻“地肖龍馬形”。遷葬盧王夫人文氏時,違背傳統禮制,盧母右而盧王夫人在左側。
上述二次勘察應以2007年勘察較為正確。但該墓經數次重修,兼之墓主布局(排列座次)不合禮制,顯系非楊益所扦。
於都番嶺《重修番嶺始祖張公久墓志銘》“鼻祖公允公,蓋漢留候之遠裔,而番嶺開基之始祖也,公揩儒人楊氏,聿來夫耕婦炊,吾家的綿愛自茲始,公生唐大中己卯(859年),歿於唐天成丙戌(926年)。儒人生於唐乾符甲午(874年),歿於唐天成己丑(929年)。三年(932年)同葬仙鶴形乾山巽向,相傳此地為楊公筠松所卜……”
今考證,該墓水口縫針艮寅宮,庚戌龍入首,朝堂水有乙辰、巽巳、丁未三主流倒左。甲、卯、乙、坤、庚、辛、乾、壬諸峰環繞。掛麵倒塌全被土掩埋,無法考其坐向,《墓志銘》所載乾山巽向,屬大空亡,非郭楊唯物辯證風水術。宜立戌山辰向兼乾巽。
江西樂平流坑《董氏族譜》載:“第一世,司徒合。仲子行仲五,以八世孫德元追贈司徒,葬長坑嶺鬥牛形,亥山巳向,配羅追贈豫章郡春人,葬楓山嶺下黃蛇形巳山亥向,皆楊筠松所卜,事詳名位表。
第二世司空禎。合長子,行四豪俠,自任丁時援壤義勇捍鄉里,賊不敢犯,眾感賴矣。以七世孫德元追贈司空。葬富原山金釵形壬亥向。配鄧追贈南陽郡夫人,葬白龍塘飛鵝形巳丙向,楊曾二仙有箝記見輿地圖,事詳名位”。
江西樂安縣牛日鎮據流坑《司徒合公史略》載,流坑村是建於五代南唐升元年間,即公曆937-942年,與于都縣番嶺張公允墓建於932年以後的時期相近,都屬楊益所卜,而兩地相距約三百公里,決對不是串通偽撰的。可以證明楊益在贛州的風水活動時間是自882年起至937年左右止,共約55年左右,再以楊益初來贛州時,是以陰陽龍格龍坐穴,經過風水實踐後,才創造符合李四光地應力的科學格龍坐穴乘生氣的七十二龍。在古人非長達五六十年的風水實踐,是不可能作出如此的成就。設楊益自長安逃回老家是35歲,則楊益生於847年左右,歿於937年左右,享年約九十,才是近似的事實。
誠然,楊益來到贛州後的風水實踐達五十餘年之久,除大部時間從事於贛州城的風水實踐外,不僅是上述所列的陰陽宅。在贛南範圍內,諸如位於寧都的孫中山祖先孫琍及其夫人陳氏墓,劉江東一世祖劉宗臣鐵墓以及寺觀--贛縣最古的寶華寺等,這些都是楊益在贛南風水活動期內所建。特別是我師父李本芳所說的五馬回朝墓,都經考證為郭楊唯物辯證風水術所建。……
第五節 楊益與曾文辿的死
江西興國三僚《曾氏族譜?楊公仙師傳略》載:“後師徒(指楊益與曾文辿)出遊至韓信峽藥口壩,楊公壽終,享年六十有七。我祖(指曾文辿)親為卜葬,八仙下棋形,時乃光化三年庚申歲(900)三月初九日也”
寧都《黃陂鎮志?人物篇》載:“……天復二年(902)二月底,盧光稠召見筠松,筠松帶病去虔州,辭歸時,盧王派專船護送,船至於都寒信峽藥口壩,筠松病危……葬吾軀殼於犀牛下海處,言罷即逝。時為三月初八戌時。……。”劉江東撰《三寶經序》載:“……楊夫子諱益,字筠松……以虔州防禦史盧光稠召其葬父,百日節度史加平章流行事,據虔州稱盧王,因失信於王,遂賜毒酒,楊公知酒有毒,乃掩傾入杯中,走至於都藥口,其毒攻入於心,遂卒葬其地”。《南安府志》和《江西通志》都說:“卒於虔,葬萼中藥口”。
從上述資料,三僚《曾氏族譜?楊公仙師傳略》說楊益是由三僚出遊至寒信峽偶然死的,不足信。因為楊益不是定居三僚,同時他們的始祖曾文辿也沒有到過三僚,而是在葛坳鄉小洇,隱居黃禪寺後至石船山的。
寧都《黃陂鎮志》所述:“盧王派專船護送,船至於都寒信峽藥口壩,筠松病危,言罷即逝”亦屬荒唐。斯時,楊益在虔州佐盧王從事風水業務,902年正值擴建贛州城。
劉江東撰《三寶經序》說是:“失信於王,遂賜毒酒,毒害致死”也不符事實。僅就楊益佐盧王風水布局擴城建設的功績,盧王不可能賜毒酒毒害楊益。
興國三僚《曾氏族譜?文辿公傳略》載“考吾始祖文辿公……後師徒出遊至韓信峽藥口壩,楊公壽終,享年六十有七。我祖親為卜葬……後辿公與諸子徒於袁州萬載縣邱山覽勝,見形肖五牛飲水穴,結池心,援指謂子徒曰:“吾死葬此”時值粱之貞明丙子(916)歲也,公果臘月仙逝,諸子徒如命安葬,名其地曰“曾仙塘”後其徒於豫章復見辿公,驚其未逝,歸發其冢,果空棺而始知辿公屍解。真成地仙矣……”。
上述《曾氏族譜》稱曾文辿為楊益卜葬,是不符合事實,楊益是卒於937年左右,而《曾氏族譜》所載是曾文辿卒於916年,因此非曾文辿為之卜葬。另據樂平流坑上述《董氏族譜》載:“第二世司空幀墓為楊曾二人所卜”而後才能去宜春萬載,這就說明曾文辿非卒於916年,而是卒於為楊益卜葬之後。否則,卜葬者當屬與盧王參政的劉江東,始合邏輯。
綜合上述諸多資料,可以證明江西興國三僚的《曾氏族譜》所載《楊公仙師傳略》和《曾文辿傳略》都是不合邏輯,而是清代偽撰的,把楊益的面貌搞的全非。
楊益到贛州後,在石船山的授徒傳術,佐助盧光稠建王府和壽量寺以及擴建贛州城,為救貧濟困奔波於贛南以及江西和全國各地,如福州市尚存唐末所建的符合郭楊唯物辯證風水術的陰陽宅和寺觀。
風水實踐中,楊益創造了科學的七十二龍,撰寫了137字的《青囊奧語》和《天玉經原著》《玉尺經原著》三部系統的風水理論經典,卒於虔葬於中藥口是鐵的事實,這才是楊救貧的歷史真面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