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軟體名稱:梨園行戲曲
- 軟體平台:Android
- 最近更新時間:2020年8月
- 軟體語言:中文
- 軟體版本:v1.0.0
- 軟體大小:27 MB
- 軟體特性:視頻播放
《梨園行》是一款以傳統戲曲為核心內容,中老年用戶習慣的特性,結合網際網路的套用屬性研發的一款戲曲產品。梨園行戲曲APP是廣州道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戲曲APP,上線於2020年8月,國內優質戲曲APP套用,平台以“家就是大劇院,名家名段盡在梨園行”為口號 ,為用戶和戲曲愛好者、從業者共建生態平台,匯聚中央電視台...
戲曲行當又叫“梨園行”,戲曲演員又叫“梨園子弟”,是由唐代長安城中的梨園所得名。梨園是當時宮廷訓練和管理樂舞雜戲的專門機構。李隆基是個有名的風流皇帝,他挑選了最優秀的樂師300人,又從宮女中挑選了能歌善舞的幾百人,組成了一個龐大的皇家歌舞團,在梨園排練,李隆基親自擔任指揮。誰要是彈錯或唱錯了...
中華戲曲專科學校 志興成 國劇傳習所 文林社 長生社 榮春社 鳴春社 附錄 編後記 作者簡介 劉嵩昆,滿族,北京人,1937 年生。自幼酷愛戲曲與文史,被許多京劇表演大師和戲曲研究專家譽為“戲痴”,從事戲曲資料收集整理近60 年,堅持寫作30 餘年,曾用松昆、高山、木公等筆名。他的工作,受到廣大梨園界人士的...
第二節 票友與梨園界的互動 第三節 梨園子弟在北京宮廷、王府、會館、戲樓戲園以及梨園管理機構內的演出活動 一、宮廷戲台 二、王府戲台 三、會館戲台 四、街巷市井的戲園、茶園 五、梨園管理機構中的戲台 第四節 對其他省份梨園行組織的初步探索 一、蘇州梨園公會 二、天津的戲曲藝人組織 三、上海伶界聯合會 ...
翁偶虹有極深文化素養,又精於戲曲表演,因此出其手筆之作品,具有文學性、表演性兼得的特點。通觀翁偶虹劇作,立意深刻,結構嚴謹,注重人物塑造。而“翁文”以優美醇厚的散文筆法,描述民國時期的北平市井和梨園行的境況,創造了一種令人流連往返的文字魅力。同時也為讀者提供了許多翔實的戲劇史料、藝壇的軼事趣聞。
書法與戲曲雖然是不同門類的藝術,然而其內在的藝術規律是相似,比如它們的發展演變都是沿著古拙、粗放向細膩、流暢的方向發展的。因此,戲曲與書法在陶冶和培養人們的藝術素養上有著異曲同工的相同妙用,所以在中國書法史和戲曲史上的不少名家都兼有二者之妙。比如戲曲梨園行的祖師爺唐明皇李隆基、明代文人徐渭、清代...
梨園世家 過去戲曲界大都是世代相傳,子承父業。這樣世世代代的傳了下來。因為老祖宗曾是“梨園行”的藝人,因此,這個家族就被稱其為“梨園世家” 。比如京劇界最負盛名的梅蘭芳先生的家庭——梅家。第一代梅巧玲是唱旦角的,第二代梅竹芬也是唱旦角,梅蘭芳的伯父梅雨田為琴師,到了第三代梅蘭芳更是旦角里的...
跨行當塑造人物形象——淺談表演曾養正的心得 移花接木巧成篇——評布袋戲《花好月圓》兼談傳統劇目的整理改編 第二輯 專著賞析 《梨園戲古劇新編》序 戲劇人生三部曲——論《梨園戲古劇新編》與莊長江的編導藝術 《晉江民間戲曲漫錄》序 《泉州戲班》序 秦娥斷夢秦樓月——致長江兄·《泉州戲班》代序 《泉...
清代北京戲曲藝人的團體。性質略似解放前的梨園公會。釋義 會首(或稱廟首)數人,由清廷內務府加委,四品頂戴,帶有半官性質。名演員高朗亭﹑程長庚、楊月樓等曾先後擔任會首多年。由於機構設在精忠廟內,因以廟名作為會名。簡述 精忠廟,位於崇文區。其街因廟而得名。這座精忠廟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723年...
第四節 戲曲表演特技 第四章 戲曲舞美 第一節 戲曲臉譜、旦角髮式 第二節 戲曲服裝的藝術特點及其種類 第三節 戲曲服裝、盔頭、道具、化妝歸置 第四節 舞台方點陣圖 第五章 科班、戲班、戲台、票友、梨園等戲曲名詞以及劇目分類 第一節 科班、戲班 第二節 舊時戲曲演出場所及舞台 第三節 票友、票房、梨園行和...
清朝末年,梨園三怪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一個是跛子孟鴻壽。另一個人稱瞎子雙闊亭。一個啞巴王益芬。一個是跛子孟鴻壽。這孟鴻壽幼年不幸,小小年紀竟然得了軟骨病,生得身長腿短,骷浪頭特別大,腳又特別小,身體纖弱。偏偏他卻歡喜梨園行當,學藝之路走得比常人艱辛百倍。他苦學苦練,揚長避短,後來,成為戲院...
蒼南金鄉夏家,是擁有近300年盔頭製作歷史的世家,夏益錦戲曲盔頭數百年來享譽梨園。清朝初年,夏家人夏可顯與宮廷內專事盔頭製作的工匠金益錦結緣,學得盔頭製作技藝。為了感謝金益錦傳藝,夏家將其製作的盔頭均冠以“夏益錦”的稱號。夏益錦盔頭製作技藝代代相傳,梨園行的名角們甚至親自登門,只為早日求得夏益錦盔頭...
“菊部”(菊壇)泛指梨園行。傳說宋高宗時內宮有菊夫人,善歌舞,精音律,宮中稱為“菊部頭”,“菊部”之稱源出於此。宋代時將宮廷內歌舞伎的班首稱做“菊部頭”。很多學者和戲劇家也習慣把戲曲界雅呼為“菊壇”,如丁秉燧先生著述的《菊壇舊聞錄》、劉東升所著《菊部賞花記》等都是關於梨園記事的作品...
舊時戲班演出習俗。清代末年上海梨園行中,凡新戲園落成或舊戲園易主,於開鑼演劇前,例有“破台”之舉。破台儀式多在夜間舉行,避免外人觀看。其始,以場面鼓樂齊鳴引領前台經理與後台各管事一行人恭迎老郎神像,自神塞登台、升座,謂之“請聖”。舞台上設宴神桌面,香燭高燒,並布置有帳簾、標旗、五方旗等排...
這個詞來自梨園行,就是講戲曲演員脫離情節而賣弄滑稽、武藝、或作其他過火的表演。《霸王別姬》里程蝶衣罵從花滿樓赤腳逃出來的段小樓的相好,就是:"沒學過戲,那就別在這兒灑狗血了。"現在這個詞引申入了許多領域,包括音樂,包括文化創作等等。比如李白的詩句:“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汪曾祺就說他有點“...
廣州道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9月15日,註冊地位於廣州市天河區高唐路239號1-402,法定代表人為李坤坤。公司簡介 道然公司成立2014年,致力於以科技驅動文化產業創新、以內容構建客戶價值、以AI打造獨具特色的用戶體驗。公司以戲曲文化和繪本閱讀為先導,成功打造了中國高價值高增長的“梨園行戲曲”“萌寶...
梨園:原是古代對戲曲班子的別稱。習慣上稱戲班、劇團為“梨園”。《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後世遂將戲曲界習稱為梨園界或梨園行,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159】 館陶:館陶令周延。後趙皇帝石勒時的館陶令...
梨園行把男孩子變聲叫作“倒倉”,來自一個形象的比喻——“倉”倒了,糧食灑了,也就沒飯吃了。“倒倉”是所有學戲的男孩子必須經歷的“鬼門關”,也是戲曲教育中至今不能破解的最大難題。二百多年來,有太多天賦異稟的小名伶沒能邁過“倉門”,從此泯然眾人。穆宇和馬超博的老師白元鳴先生曾是富連成“元”...
私寓,是指百年前京城較高雅的情業會所,經營者多是梨園行人士,從業者則是稱之為“相姑”的少年優童。近百年來的京劇男旦名家們多避開此話題,可見有關私寓內情在史實上卻有難言之隱……定義 私人的住所。 明張居正 《奉旨迎母就養謝遣官效勞疏》:“又蒙聖恩,特命司禮太監李佑賜勞於郊外,隨送至臣私寓。”...
以後,戲曲藝術空前繁榮,在上海地區,地主士紳、豪商巨賈地方顯戶之府第廳堂,演唱戲樂成風,大凡逢年過節或家庭喜慶宴客,必演劇助興。演員有本府蓄養的女樂、歌惶、家班梨園,也有受僱前來獻藝的職業戲班藝伶。表演場所多以廳堂鋪設一紅路朗充作舞台,或則私家園林中之戲樓、舞樹及打唱台。然此類演出在明清時尚...
武漢是荊楚文化的大碼頭,是長江文明的大碼頭,更是中國戲曲的大碼頭。當時的梨園行就流傳著這么一句話:要想大紅大紫,就得“北京坐科、上海掛號、漢口闖碼頭”。武漢戲碼頭,可以說是曾經名角雲集、名劇薈萃、更是票友心中的“三鼎甲”。嘉賓 《戲碼頭》嘉賓陣容上也是名家雲集,首次錄像確定的37位戲曲表演藝術家...
于占元當年創辦的“中國戲劇研究學院”,名字雖然取得唬人,但要論規模在香港眾多戲校中也只算得中等,而且校舍破敗,條件簡陋,所幸師傅並未誤人子弟,教得認真。學生拜師、學藝、簽生死約依足了舊式梨園行的規矩,父母一旦將孩子送入戲校,契約期內便要完全聽憑師傅的教導照顧了。其時香港的梨園行當還未被電影擊垮...
《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可知為玄宗時宮廷所設。梨園的主要職責是訓練樂器演奏人員,與專司禮樂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樂的內外教坊鼎足而三。後世遂將戲曲界習稱為梨園界或梨園行,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
皇帝是至高無上的,丑角便成了梨園行角色之首。化妝時,丑角不提筆開臉,別的角色不準動手,戲班演員犯了規,必須由丑角調解或問罪。相關簡介 “花臉”,又稱“淨”。京劇的淨,主要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不同於一般、有突出特徵的男性人物。這類人物按性格來說有正直、剛毅、勇猛、粗獷、魯莽、狡詐、殘暴、愚蠻...
是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川劇入門與鑑賞》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川劇的基本知識。目錄 第一章 川劇史話 第一節 川劇——我國戲曲寶庫一顆明珠 第二節 川劇發展簡史 第三節 川劇的藝術特徵 一、整體特徵 二、綜合性 三、虛擬性 四、程式性 五、技藝性 六、娛樂性 第四節 川劇流派 第五節 梨園行話 ...
豆蔻年華曾懷揣著做幼稚園的教師或軍人的夢想,後來卻誤跌誤撞地進入了梨園行。雖世事無常天不從願,所幸十多年來一直以赤誠之心敬畏藝術。苦練的汗水一路陪伴,而名利當前能夠淡泊處之,失利時刻則能一笑了之。演藝經歷 1995年進入上海市戲曲學校,95屆越劇班,師從曹銀娣,主攻小生“陸(錦 花)派”。2001年6...
因此,周信芳的這次收徒在梨園行就更有不同以往的意義。梅蘭芳逝世一周年紀念活動 1962年8月8日,農曆壬寅年七月初九日:北京舉辦梅蘭芳逝世一周年紀念活動 梅蘭芳逝世一周年紀念演出於8月8日起至11月在人民劇場舉辦四場,馬彥祥等觀摩演出。其中譚富英不顧身體有病,參加演出,與梅葆玖、李金泉合演《大登殿》作為當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