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益錦戲曲盔頭製作技藝

夏益錦戲曲盔頭製作技藝是製作傳統戲曲盔頭的一項技藝。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夏益錦戲曲盔頭製作技藝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起源時間:1728年間
  • 認證時間:2016年
  • 認證批次:第五批
  • 申報地區:中國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瀕危狀況,

簡介

盔頭是指中國傳統戲曲中,演員表演時頭上所戴的頭飾。蒼南金鄉夏家,是擁有近300年盔頭製作歷史的世家,夏益錦戲曲盔頭數百年來享譽梨園。清朝初年,夏家人夏可顯與宮廷內專事盔頭製作的工匠金益錦結緣,學得盔頭製作技藝。為了感謝金益錦傳藝,夏家將其製作的盔頭均冠以“夏益錦”的稱號。夏益錦盔頭製作技藝代代相傳,梨園行的名角們甚至親自登門,只為早日求得夏益錦盔頭。夏益錦盔頭製作傳人至今堅守著128道純手工製作工序,精益求精,讓這項民間“絕活”得以傳承。

歷史淵源

大約在1728年間,有位叫金益錦的明代宮廷盔匠,在皇宮裡專門製作盔頭,明末清初,因受“反清復明”之禍株連,隻身逃亡,幾經周折後流落於浙江溫州、福建福州一帶,據說在溫州蒼南縣金鄉鎮的夏家居住了六年,與夏家結下了生死之交,期間,金益錦將記在心中的48種京劇盔頭樣式和工藝繪在紙上,連同盔頭的製作手藝傳給了夏家的第一代傳人夏可顯,從此便有了前後需用128道工序製作的正宗盔頭。清光緒年間,隨著京劇的形成、發展、壯大,帶動了一個產業的興起,蒼南金鄉的夏家成了那個時代京劇頭盔的世家之一,創號“夏益錦”,從夏守真、夏步東、夏逢蘭等的代代相傳,到夏法允手裡已傳了七代,有著280多年的歷史。

基本內容

“夏益錦”盔頭的製作工藝至少需要128道工序,一個人製作一個盔頭需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要精心挑選優質的純棉布、真絲、金銀箔及銅絲;要精心配製防蟲蛀、防膨脹、防霉變的牛皮膠;要精心密絲、剪裁、繪圖、雕刻、燙型、拉花、走粉……才能製作出精美考究的“夏益錦”盔頭)。這些盔頭戴在演員頭上10分鐘後便尤感舒適,這就是“夏益錦”的奇妙之處。夏家至今一直保存著正宗的“夏益錦”盔頭的製作圖紙,每一張都記載翔實,現經北京有關部門鑑定,認定這些紙張都是280年前所繪,屬於國寶級的文化遺產。

主要價值

京劇頭盔指的是:京劇演員在表演時頭上戴的冠帽,在中國傳統戲曲京劇中,頭盔對應的是戲中人物的地位、職務、性格等。一個高質量的頭盔,需要采10隻翠花鳥脖子下面的羽毛,其製作工藝獨特,造型考究,色澤亮麗,幾百年不褪色,而且戴在頭上演戲時不吃力,也因此凸顯出它的民族風情和藝術價值。

瀕危狀況

“文革”是中國戲曲發展的一個分水嶺,也成了戲曲相關產業的分水嶺“,夏益錦”也在“文革”之後一蹶不振。那時,夏法允的父親夏逢蘭和大哥夏法清遭到批鬥,更不幸的是大哥投河自盡,家中存放的“夏益錦”鋼印和頭盔以及夏家最珍貴的“名角臉譜”也被付之一炬。
可是由於當時特定的歷史原因,頭盔手藝已成了夕陽行業,夏家再也無法靠該手藝來維持生計了,按家規本應繼承手藝的長孫夏敬汗也只好跑到外地打工養家餬口,如今他已是在外投資辦廠的成功商人了,夏法允的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也都相繼從商而無心繼承“夏益錦”。不過侄子夏敬汗給了夏法允一個承諾,等他退了休再重新接過“夏益錦”,對此,夏法允也很無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