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電聲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1—2025年)

梅州市電聲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1—2025年)

《梅州市電聲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1—2025年)》是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1年7月2日頒發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州市電聲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1—2025年)
  • 頒布時間:2021年7月2日
印發信息,全文,內容解讀,

印發信息

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梅州市電聲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府直屬和中央、省屬駐梅各單位:
《梅州市電聲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1—2025年)》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7月2日

全文

梅州市電聲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1—2025年)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制造強省建設,培育二十大戰略性產業集群的戰略部署,深入落實市委七屆八次、九次、十次全會精神和對接“雙區”大市場工作部署,構建“5311”綠色產業體系,加快培育電聲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依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粵府函〔2020〕82號)和《梅州市實施五年實體經濟大振興 加快構建“5311”綠色產業體系實施方案(2019—2023)》等檔案精神,結合我市實際情況,特編制本規劃。
  一、集群產品概述
  電聲產品是利用電磁感應、靜電感應或壓電效應等來完成電子信號和聲音信號的轉換的產品,主要包括電聲元器件和終端電聲產品兩大類。其中:電聲元器件包括揚聲器、送受話器等普通電聲元器件和微型麥克風、微型揚聲器等微型電聲元器件;終端電聲產品包括TWS耳機、智慧型音箱等消費類電聲產品和影院音響、組合音響等專業電聲產品。 
圖1-1 電聲產業鏈圖譜
  (一)電聲元器件。
  電聲元器件是電聲換能器的分支,是一種高級仿生產品,用於可聽聲頻率範圍的能量轉換,即聲音信號的接收、記錄、加工、重放和測量。
  按電聲器件的頻率特性可分為廣播級電聲器件與通信級電聲器件,廣播級電聲器件主要指的是用於廣播、電影、電視、劇院、手機等方面的聲音重放和錄音的各種揚聲器系統、耳機、傳聲器、拾音器(唱頭),其特點是頻率範圍寬(20~20KHz)、動態範圍大、高保真等;通信級電聲器件主要指的是套用於電話系統和軍、民用無線電通訊機中作語音通信用的送話器、受話器及頭戴送/受話器組合部件,其特點是頻率範圍窄(300~3400Hz)、強調語言的清晰度、可懂度。
  一般說來,電聲元器件包括麥克風、揚聲器、受話器等。其中麥克風,學名為傳聲器,由英語microphone(送話器)翻譯而來,也稱話筒、微音器。麥克風是將聲音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的能量轉換器件。分類有動圈式、電容式、駐極體、矽微傳聲器,以及液體傳聲器和雷射傳聲器。大多數麥克風都是駐極體電容器麥克風。揚聲器又稱為喇叭,是一種把電信號轉變為聲信號的換能器件,其性能優劣對音質的影響很大。揚聲器在音響設備中是一個最薄弱的器件,而對於音響效果而言,它又是一個最重要的部件。揚聲器的種類繁多,而且價格相差很大。音頻電能通過電磁,壓電或靜電效應,使其紙盆或膜片振動並與周圍的空氣產生共振(共鳴)而發出聲音。受話器也叫聽筒,英文為Receiver。一種在無聲音泄漏(或按ITU標準的3.2型高/低泄漏環)條件下將音頻電信號轉換成聲音信號的電聲器件,廣泛用於行動電話、固定電話及助聽器等通信終端設備中,實現音頻(語音、音樂)重放。
  電聲元器件的上游產業是電聲零部件和ID設計,其中電聲零部件主要由振盆、音圈、振膜、磁體、T鐵、盆架、定心支片、骨架、磁鋼、紙盒、音圈、紙箱、無鉛焊錫絲、墊邊、夾板等,其中磁體、振盆、音圈是最主要的零部件,上述原材料及外購件我國均為全球最大生產國,相關配套產業鏈完整、規模較大。因此,揚聲器行業能較穩定地獲得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ID設計又稱電聲工業設計,是指以工學、美學、經濟學為基礎對電聲產品進行設計,憑藉訓練、技術知識、經驗及視覺感受而賦予材料、結構、構造、形態、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裝飾以新的品質和規格,實現在符合各方面需求的基礎上兼具特色,包括電聲相關產品的結構設計、軟體和算法開發和藍牙技術解決方案等。
  (二)電聲產品。
  電聲產品通過對電聲元器件進行加工,主要包括耳機、音箱、電聲配件等產品。
  耳機又稱耳筒或聽筒,是一對轉換單元,它接受媒體播放器或接收器所發出的電訊號,利用貼近耳朵的揚聲器將其轉化成可以聽到的音波,隨著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盛行,耳機多用於手機、隨身聽、收音機、可攜式電玩和數位音訊播放器等,耳機按外形可分為耳塞式耳機、頭戴式耳機,按發聲原理可分為動圈式耳機、動鐵式耳機等,按開放程度可分為開放式耳機、半開放式耳機、封閉式耳機,按用途分類可分為家用式耳機、攜帶型耳機等,按有線無線可分為無線耳機和有線耳機,主要作為隨身聽、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攜帶型媒體播放器、虛擬現實設備等數碼產品的配套使用設備。
  音箱是音響系統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指可將電信號轉變成聲信號供人的耳朵直接聆聽,將音頻信號變換為聲音的一種設備,就是指音箱主機箱體或低音炮箱體內自帶功率放大器,對音頻信號進行放大處理後由音箱本身回放出聲音,使其聲音變大,是整個音響系統的終端。按使用場合可分為專業音箱與家用音箱兩大類,按放音頻率可分為全頻帶音箱、低音音箱和超低音音箱,按用途一般可分為主放音音箱、監聽音箱和返聽音箱等,按箱體結構可分為密封式音箱、倒相式音箱、迷宮式音箱、聲波管式音箱和多腔諧振式音箱等,按箱體材質分木質音箱、塑膠音箱、金屬材質音箱等,主要用於舞檯燈光、會議室、校園廣播、多媒體教室、錄音室、廣播廳、KTV、體育館、酒店、劇場、酒吧、家庭、多功能廳、汽車、擴聲系統等各個領域。
  (三)終端套用產品。
  市場上對電聲產品的需求主要來自於各類消費電子產品的配套需求、消費者進行視聽娛樂活動時對電聲產品的直接需求和消費升級延伸出的對智慧型電聲產品的需求,廣泛套用於通信、計算機、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工業環境控制、醫用等領域。其中在消費電子領域主要是與下游手機、個人電腦、攜帶型媒體播放器、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設備等新一代消費電子設備聯繫緊密,上述消費電子產品一般內置微型麥克風、揚聲器、受話器等電聲組件,耳機、話筒、數字視聽、組合音響等電聲產品也與智慧型終端配套使用。在汽車領域,電聲產品主要是用於汽車車載方面,主要包含語音通話和主動降噪等方面,如汽車音響等產品。在娛樂領域包括KTV、體育館、酒店、劇場、酒吧、多功能廳、擴聲系統等,也存在廣泛套用。
  二、集群產品現狀和需求分析
  (一)電聲元器件市場現狀和需求分析。
  據智研諮詢統計,2018年全球聲學器件市場規模約為141億美元,其中揚聲器市場約占65%,音頻IC市場約占24%,麥克風市場約占12%。預計2024年,整個市場將達到208億美元,複合增長率為6.6%。我國電聲器件行業起步較晚,經過多年的發展,電聲器件行業製造商通過自行研製,已掌握了電聲器件從部件到成品的全部生產技術,形成了電聲器件完整的生產體系和完善的產業鏈。目前我國是世界電聲器件的第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也是全球的電聲器件加工中心,集中分布在沿海一些產業基礎比較好的地區,區域化特徵十分明顯,產業集群逐步顯現。目前國內的電聲產品製造企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山東和長三角等地,形成了產業集群格局。電聲器件大中型企業通過核心技術突破,向產業鏈下游“縱向發展”,提升自身的配套研發、生產能力,從事麥克風、耳機、數字視聽、組合音響等電聲組件和終端電聲產品的研發、設計和製造。
  MEMS(微型機電系統)麥克風。麥克風中最主要的出貨量是MEMS麥克風,是基於MEMS技術製造的麥克風,簡單的說就是一個電容器集成在微矽晶片上,MEMS麥克風是MEMS市場中增速最快的細分市場之一,主要套用領域在3C電子產品(計算機、通訊類設備、消費電子產品)、醫療電子、汽車電子、可穿戴設備、物聯網等領域。其中消費電子是MEMS麥克風的主要套用領域,市場空間占比超過90%,其中手機、平板和電腦,分別占總需求的85%、5%和3.2%。根據麥姆斯諮詢統計數據顯示,全球MEMS麥克風市場規模從2010年的15.9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9年的86.8億元,2019年出貨量高達91億顆,複合年增長率高達20.75%。2018年中國MEMS麥克風市場規模為31.3億元,預計2016—2021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3%。全球MEMS麥克風市場主要為美國的樓氏、中國大陸的歌爾股份、瑞聲科技和瑞士的意法半導體所掌握,四者合計市場占有率接近80%。隨著MEMS麥克風技術逐漸成熟,規模效應使得成本降低,智慧型手機等消費類電子領域對MEMS麥克風的需求量大大的促進了其增長,同時可穿戴設備、醫療設備等新的套用領域也成為MEMS麥克風增長的有效動力,未來市場需求量勢必還將進一步擴大,進一步推動MEMS麥克風的滲透率提升。2019年,全球MEMS麥克風市場規模為120.77億美元,預計從2019年到2025年,複合年增長率為14.4%。市場的增長可歸因於對智慧型手機、支持IoT的設備、虛擬現實(VR)耳機、助聽器和其他消費電子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以及在世界各地推行的智慧城市計畫。
  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2023年,我國MEMS麥克風市場規模將以年複合增長率17%的速度快速增長,市場規模將增長至22.4億元。
  微型揚聲器。近年來消費電子產品集成化程度越來越高,對微型揚聲器需求也不斷增長。根據Yole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微型揚聲器市場規模為91億美元,至2019年上升至94億美元,同比增長3.3%,隨著智慧型無線耳機、智慧型手錶、智慧型音箱、VR等新一代消費電子產品的全面普及,預計到2024年微型揚聲器市場規模將增長至109億美元。目前微型揚聲器的競爭格局更為分散,主要生產企業包括歌爾股份、瑞聲科技、韓國BSE等,其中歌爾股份市場占有率全球排名第一。
  (二)電聲產品市場現狀和需求分析。
  近年來,消費者視聽需求不斷提高,推動電聲產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耳機。耳機最初主要是配合電話或無線電使用,但隨著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盛行,現在耳機多用於手機、隨身聽、收音機、可攜式電玩和數位音訊播放器等。在TWS無線耳機等新產品的帶動下,全球耳機市場銷量逐年上升,2019年全球耳機市場銷量達32.56億部,無線耳機(TWS)銷量達到1.20億部。根據IDC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達到了1.535億部,同比增長27.2%,其中出貨量最大的耳機設備占據出貨量的64.2%,達到9855萬部。中國作為全球主要的耳機生產國家,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耳機產業鏈,隨著社會娛樂生活逐漸豐富及各種智慧型終端逐漸普及,我國耳機市場規模明顯擴大,耳機產品產值持續增長,據中國電子音響行業協會數據,2019年我國耳機行業總產值985億元,較2018年增加11.80%。2020年上半年中國無線耳機市場出貨量為4256萬台,同比增長24%。目前,主要的耳機品牌廠商多集中在歐美和日本,美國有高斯(KOSS)、歌德(GRADO)、舒爾(SHURE)、愛麗絲(ALESSANDRO)和音特美(ETYMOTIC)五大品牌;日本有鐵三角(AUDIO-TECHNICA)、STAX和索尼(SONY)三大品牌;德國有拜亞動力(BEYERDYNAMIC)、森海塞爾(SENNHEISER)、歌德(MBQUART)等品牌;其他歐洲品牌有奧地利的AKG、丹麥的Jabra、荷蘭的PHILIPS、瑞士的ERGO等。索尼是世界上最大的耳機廠商,市場份額為17%,蘋果及其子品牌Beats市場份額為11%,索尼和蘋果占到耳機市場營收的47%,Beats和Bose占到高端耳機市場的40%。但各大國外耳機品牌除了旗艦級產品自行掌握核心工藝外,其餘大部分產品都是在中國設計和製造。中國本土品牌缺乏,幾乎生產了全球所有中低端耳機,隨著華為、小米、魅族等知名智慧型終端廠商紛紛進入耳機領域,推出了自有品牌的耳機產品,逐步向高端化發展。機器智慧型和雲端大數據的興起為語音識別、姿勢識別、圖像識別等新興互動方式提供了技術基礎,耳機在數位化後,正在進入智慧型時代。根據Tractica的估計,2023年全球耳機出貨量有望超過4.6億部,產業規模達182億美元,年複合增長3.9%。
  音箱。隨著智慧型手機、大屏電視的全面普及、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在4K超高清、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動下,中國音箱產品市場近年來得到快速的發展。目前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音響設備的生產和出口大國,廣東省則是全國主要的生產製造基地和出口基地,組合音響產量占全國產量的80%以上。2019年我國主要電子音響產品總產值保持繼續增長,達到3448億元,2020年廣東省組合音響產量12352.1萬台,同比增長7.0%。
  近兩年,智慧型音箱憑藉著與消費者之間進行語音互動、外觀精緻、具有科技感等特點,市場保持高增長的態勢。2018年全年智慧型音箱的出貨量高達8620萬台,是2017全年的3倍,全球智慧型音箱市場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而2020年全年智慧型音箱的出貨量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根據Strategy Analytics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智慧型音箱出貨量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突破1.5億部,其中在2020年第四季度的智慧型音箱市場,亞馬遜以28.3%的市場份額位列首位,銷量達到1650萬台;谷歌以22.6%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出貨量同比下降5%,為1320萬台;百度和阿里巴巴出貨量分別為660萬和630萬台,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1.3%和10.8%;蘋果的市場份額達到了創紀錄的7.8%,出貨量為460萬台。從國內市場來看,隨著人工智慧席捲各行各業和語音互動快速普及,中國智慧型音箱市場在2019年經歷了爆發式發展,智慧型音箱市場出貨量達到4589萬台,同比增長109.7%。根據IDC數據顯示,受到疫情、渠道調整和套用場景有限等不利因素影響,2020年中國智慧型音箱銷量為3676萬台,同比有所下降,阿里巴巴、百度和小米合計占據市場份額的95%。根據Statista統計數據預測,到2023年,全球音箱市場規模將達到434.37億美元。Canalys預測,到2021年,全球智慧型音箱市場將達到1.63億台,增長21%,到2024年,全球智慧型音箱的基數將達到6.4億台。
  (三)下游終端產品市場現狀和需求分析。
  ⒈智慧型手機。發展現狀:2011—2016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年出貨量從4.95億部快速增長到14.71億部,市場增長強勁,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4.32%。2016年以來,隨著全球智慧型手機產業競爭日趨激烈,出貨量持續下滑,根據IDC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為12.922億部,同比下滑5.9%,在2020年第四季度中,蘋果第四季度出貨量為9010萬部,以23.4%的市場份額居全球第一,同比增長22.2%;三星排名第二,第四季度出貨量為7390萬部,市場份額為19.1%,同比增長6.2%;小米排名第三,第四季度出貨量為4330萬部,市場份額為11.2%,同比增長32.0%;OPPO排名第四,第四季度出貨量為3380萬部,市場份額為8.8%,同比增長10.7%;華為排名第五,第四季度出貨量為3230萬部,市場份額為8.4%。我國作為全球主要的手機生產製造基地,2020年我國手機產量147193.0萬台,同比下降9.5%。根據IDC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市場智慧型手機整體出貨量約3.26億台,同比下降11.2%。其中華為1.249億部的出貨量位居中國市場第一位,vivo以5750萬部的出貨量位居第二位,OPPO則以5670萬部的出貨量位居第三位。廣東省作為我國主要的手機生產製造基地,2020年,廣東省手機產量6.2億部,同比增長13.2%,占全國手機產量42.1%。隨著5G商用進程的加速,5G手機滲透進一步提升,國內5G手機累計出貨量1.63億部,我省5G手機國內出貨量約為1.304億部,約占全國5G手機出貨量的80%。
  發展前景:隨著5G試驗穩步推進滲透速度不斷加快,智慧型手機將全面進入5G時代,群智諮詢預測,2019—2023年5G手機的銷量將達到19億台,複合增長率高達179.9%,同時5G手機出貨量有望在2023年超越4G手機,5G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約10.8億部,全部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達到15.6億部,2025年中國5G連線數將超4億個,整個智慧型手機市場在未來五年的增長率將達到7.9%。此外,在印度、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智慧型手機的市場空間遠未得到開發,顯現出較大的發展潛力,為其服務的配套電聲產品的發展提供了保障。以一部手機配一副耳機和3顆MEMS麥克風來測算,預計2023年智慧型手機產業將帶動15.6億副耳機和49.8億顆MEMS麥克風需求。
  ⒉電腦。近年來便攜、移動、娛樂等趨勢主導市場,個人電腦以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的增長較大。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由2011年7200萬台上升至2015年的2.07億台,保持了年均30.21%的複合增長。IDC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PC市場出貨量3.03億台,同比增長13.1%,增速創10年新高,PC市場正在逐步回暖。從品牌來看,聯想、惠普、戴爾頭三家占據了全球近70%的份額,其中聯想以7267萬台的出貨量位居第一位,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24%;惠普則以6765萬台的出貨量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22.4%,位居第二位;戴爾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16.6%,2020年出貨量為5030萬台。其他的還有蘋果、宏基、微星、華為和小米等。我國作為全球PC的主要生產製造基地,2020年全國電子計算機產量為40509.2萬台,同比增長16%。平板電腦方面,2015—2019年,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逐年下降,降幅總體放緩,受“新冠疫情”影響所帶來的需求增長,2020年平板電腦出貨量實現回升。據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1.64億台,同比增長13.56%,其中蘋果公司以32.5%的市場份額領跑全球平板電腦市場,三星以3130萬台的出貨量占據全球平板電腦市場19.1%的份額位居第二,華為以1600萬台的出貨量位居第三,聯想和亞馬遜以8.6%和8.5%的市場份額位居第四和第五。中國市場方面,2015—2018年,中國的平板電腦市場一直處於下行狀態,2019年起中國平板電腦市場有所回暖,2020全年出貨量約2339萬台,同比增長4.37%,其中蘋果在中國市場位居第一,2020年占據39.8%的市場份額。華為依然穩居第二位,聯想以4.1%的市場份額出貨量排名第三,微軟以2.8%的市場份額排名第四。隨著雲計算、金融科技、信息安全、人工智慧、車聯網和醫療信息化等新業態的興起,各行業數位化轉型進程不斷加速,將有效提升計算機硬體需求,推動計算機需求的增長,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及二合一平板電腦將會在雲計算時代獲得更多的機遇,將帶動與之配套的耳機等電聲產品的需求,根據IDC預測,2022年預計筆記本電腦出貨量1.66億台,年複合增長率為0.4%,以一台筆記本電腦配一顆麥克風和一副耳機來測算,到2022年,將帶動1.66億副耳機和1.66億顆麥克風需求。
  ⒊可穿戴設備。可穿戴設備即直接穿、戴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戶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種攜帶型設備,主要包括真無線耳機、智慧型手環、智慧型手錶等,得益於可穿戴設備種類的增加、產品技術的成熟、用戶體驗的提升和價格的下降,可穿戴設備發展迅猛。根據IDC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達到4.447億部,相比2019年增長了28.4%,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1.535億台,同比上升27.2%,其中耳穿戴設備銷量占2020年4季度的64.2%,其次是手錶占24.1%和手環占11.5%。隨著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的逐漸興起,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也將迎來高速增長,2020年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近1.1億台,同比增長7.5%。從品牌來看,在全球市場中,蘋果(36.2%)、小米(8.8%)、三星(8.5%)、華為(6.7%)、BoAt(5.4%)位居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排名前五,占據市場份額的63.6%。而在中國市場,前五大可穿戴設備廠商分別為華為(22.3%)、小米(19.5%)、蘋果(19.2%)、OPPO(4.6%)和步步高(4.0%)。隨著可穿戴設備功能的多樣化和價格的低廉化,全球可穿戴設備正進入快速成長期,可以預見隨著信息化的加深、數字城市的推進以及4G網路的逐步成熟,以及未來5G網路的推廣和發展,可穿戴設備將進一步增長,將帶動對揚聲器和受話器等電聲器件的需求。根據IDC預測,到2023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為3.023億台,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將接近2億台,以一台可穿戴設備配一顆揚聲器、受話器來看,2023年將直接帶動3.023億顆揚聲器、受話器等電聲元器件需求。
  ⒋彩色電視機。在光纖普及,網速提升以及網際網路電視盒子的刺激下,我國彩電市場迎來了快速發展,成為未來家庭視聽,娛樂和信息分享互動終端。隨著5G時代的到來,將促使以智慧型電視為代表的智慧型家居從概念走進生活,推動智慧家庭落地,將會成為未來智慧型家居的新入口。據Omdia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電視出貨量為2.254億台,是自2013年以來最高的一次,其中北美市場的出貨量為5190萬台,歐洲市場出貨量為4800萬台,中國市場的總出貨量為4800萬台。其中中國彩電產量達到了19626.2萬台,廣東省彩色電視機產量為11233.36萬台,同比增長7.6%,占全國彩色電視機產量的57.24%;2020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達4450萬台,同比下降9.1%,零售額規模1209億元,同比下降11.7%。從品牌來看,全球TV品牌格局頭部聚集效應明顯,其中三星、LG、TCL、海信四家品牌占2020年全球TV出貨量比51.3%,份額同比增長4.2%。在技術不斷進步下,我國電視機行業已經進入了4K超清電視時代,隨著家電下鄉、超高清視頻套用示範項目等促消費政策推進和重啟大型體育賽事等利好推動,OLED、QLED、MiniLED、Micr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取得技術突破,電視機產銷保持較好增長,將帶動喇叭等電聲元器件的需求。日本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協會預測,2023年全球平板電聲需求量將達到2.63億台,其中4K畫質電視機需求量預計將達1.6452億台,以一台電視機配2個喇叭來看,預計2023年將直接帶動喇叭需求5.26億個。
  三、梅州電聲產業發展現狀
  (一)發展現狀。
  電聲產業是梅州的支柱產業之一,經過40多年發展,目前梅州市電聲產業在全國價值鏈地位穩步提升,呈現規模化、品牌化、高端化的發展趨勢。目前國內的電聲產品製造企業主要集中在廣東、山東和浙江三省地區,廣東主要以梅州豐順、廣州花都等地為核心形成電聲產業集聚區,電聲產品技術水平和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山東以濰坊市為主形成了歌爾集團、共達電聲等為代表的電聲產業,浙江以嵊州市為代表主要生產音盆等電聲零配件。
  ⒈產業快速增長。電聲產業是梅州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的穩步發展,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具備較強的行業影響力,更是成為梅州首個縣級百億產業。梅州豐順縣電聲產業總產值從2007年15億元增長到目前的100多億元,電聲產品出口2億多美元,實現利稅總額3億多元,帶動就業人數4萬多人,占豐順縣工業總產值的90%左右;興寧的豐谷音響2019年實現產值6632.5萬元,比增32.33%,2020年實現產值8348.8萬元,比增25.88%,實現逆市上增;平遠的宇時代電子2019年實現產值6790.7萬元,比增64.12%,2020年訂單繼續增加,實現產值10069.9萬元,比增48.29%。梅州電聲產業總產量超過全國電聲行業總產量的十分之一,成為了廣東省最大規模的電聲產業研發、生產、貿易和出口基地。
  ⒉行業骨幹企業集聚。在傳統電聲產業發展基礎上,梅州市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及項目合作,已培育和引進了一批行業重點企業。目前梅州豐順縣形成電聲產業集聚,現有電聲企業650多家,從業人員4萬多人,高新技術企業保有量16家、省級工程研究開發中心4家、省電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1個,高新技術產品45個,新增電聲產品專利20個,近三年新開發產品1500多種,重點培育了培英、泰昌、鴻潤等電聲龍頭企業,吸引了廣東訊源實業、深圳雙十科技等一批電聲產業鏈企業入駐,培英、泰昌和萬聖的高檔汽車揚聲器、多媒體音響、音箱、高檔鋁盆架、鋁質五金配件等質量得到國內外用戶的好評,泰昌公司生產的鋁盆架質量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培英電聲榮登廣東製造業500強企業名單。成為全國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地區,推動梅州電聲產業轉型升級和集聚發展。
  ⒊產業鏈不斷完善。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梅州電聲產業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基本上形成了以龍頭骨幹企業為核心,中小型企業為主體,微型企業為支撐的上下游協作的產業體系。目前梅州電聲產業企業已經能生產5000多個規格類型的產品,基本上覆蓋了從工業設計、軟體和算法開發、硬體、結構件等電聲上游產品到磁體、振膜、音圈、微型麥克風、揚聲器、送話器、受話器等中游產品和耳機、麥克風、數字視聽、組合音響等下游終端電聲產品的研發、設計和製造。梅州電聲產業實現了從電聲元器件製造為主向終端產品製造轉變,從貼牌為主向自主品牌轉變,從揚聲器配件為主向多媒體音響、汽車音響、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元化方向發展轉變,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成為支撐梅州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⒋產業逐步高端化。電聲產業集聚效應逐步顯現,形成了分工明確、上下游企業關聯度高、生產製造技術成熟的產業鏈,建立了電聲產業集群技術標準聯盟,產業實現從貼牌到自主創新、配套到整機生產、個體到抱團發展“三個轉變”,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不斷提升,高端化成效顯著,產業價值鏈邁向中高端台階。目前梅州電聲產品,遠銷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電聲重點企業豐順縣培英電聲有限公司入選工信部工業品牌培育單位、廣東省音響燈光行業十佳品牌、廣東省出口名牌企業,年產值達近5億元。以豐順縣為核心的電聲產業基地被授予為“廣東省電聲器材產業基地、廣東省電聲產業集群示範區、廣東電聲之都和中國電聲出口共建基地、全國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地區、國家級出口電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等稱號。2020年,豐順縣電聲產業基地被商務部認定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國際聲谷小鎮被納入廣東省級特色小鎮培育庫入庫名單。
  ⒌形成產業公共服務體系。近年來我市電聲產業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服務設施得到明顯改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不斷提升,為梅州電聲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支撐。舉辦了廣州大學與豐順縣產學研創新驅動對接交流會,宣布了廣東省揚聲器(豐順電聲)標準制定的立項,推動梅州豐順電聲行業標準“從無到有”。建成了省內具有較高權威性的電聲產品質量檢驗機構—廣東省質量監督電聲產品檢驗站(梅州),將為轄區內電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提高電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供技術支撐。打造了中小微電聲企業創業園,目前已經有70多家電聲企業申請進駐。在銷售平台上,豐順縣打造了電聲行業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台,通過與阿里巴巴國內平台合作,將傳統的商務流程電子化、數位化。為了進一步促進豐順縣電聲產業的發展,中國(豐順)電聲產品國際採購中心、中國(豐順)國際電聲博覽中心正在穩步推進建設。相關公共服務平台的不斷完善,為梅州電聲產業集聚發展、創新發展、擴大產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平台支撐。
  (二)存在問題。
  梅州電聲產業目前整體處於全球產品價值鏈的中低端,尚未形成強有力的產業集聚效應,制約了電聲產業的發展。一是梅州電聲企業主要以加工裝配為主,技術和市場對外依賴性較強,生產工藝和裝備相對落後,技術開發和創新水平較低。電聲產品以生產汽車音響、多媒體音箱、電視電腦手機、電視支架為主,但其中整機和終端產品僅占全部產品的30%左右,大部分是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的配件產品,技術水平不高,獲利空間不大。同時,由於全球產業競爭加劇及國內產業發展動力轉換,全球疫情蔓延,中美貿易摩擦,已開發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地運用標準、專利等技術壁壘手段保護其國內市場等不確定因素,對梅州電聲產品進入國際高端市場帶來新的考驗。二是資源環境和土地指標難以滿足產業發展,產業布局有待進一步完善,綠色發展有待進一步提升,綠色製造體系、“三廢”綜合處置管理體系還不完善。由於產業政策和節能環保政策的調整,原有產業格局和產業鏈受到影響,目前,廣州海珠(豐順)產業轉移工業園(廣東豐順經濟開發區)內已通過環保驗收或備案的6家企業的電鍍生產車間,與我市生態功能區的定位,在產業政策方面受環保政策的限制,面臨搬遷,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管理仍需要解決一系列問題,同時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開發區舊區土地開發率達到85.25%,面臨土地飽和問題,已無法滿足發展需求。此外,我市相比江西、福建等原中央蘇區地區,用電優惠政策扶持力度不足,電聲企業用電成本較高。三是產業缺少MEMS(微型機電系統)麥克風、微型揚聲器等高端產品的帶動發展。MEMS(微型機電系統)麥克風、微型揚聲器等產品對零部件的加工精密度要求非常高,國內僅有少數技術水平較高、生產規模較大、國際化程度較好的精密製造企業具備參與競爭,如歌爾股份、瑞聲科技、共達電聲、敏芯股份,我市應積極鼓勵電聲企業加大新技術研發,爭取與行業龍頭進行產品配套。四是創新體系和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增強。梅州電聲行業高素質熟練技術工人的比例不高,普通技術工人不足,企業面臨招工難問題,與周邊地區相比人才競爭力不足,普遍面臨缺少高端技術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的難題。
  四、發展目標
  到2025年,建成省級電聲產業製造業創新中心、成為國內重要的電聲產業集群和全球具有影響力的電聲產品生產基地,打造“中國電聲之都”和世界一流的“國際聲谷”。電聲產業規模大幅增長、產品設計和製造工藝水平顯著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產業鏈更加完善,綠色發展全面推進,形成一批骨幹企業和創新平台,在重點產品和技術上形成突出的比較優勢,支撐和引領梅州電子信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規模持續壯大。電聲產業能級明顯提升,產業結構更加合理,成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重要引擎。到2025年,全市電聲產業總產值突破200億元,實現利稅總額達7億元,帶動就業人數5萬人以上,力爭培育不少於1家年產值10億元以上電聲龍頭企業和不少於5家5億元以上電聲骨幹企業,培育一批電聲領域“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創新突破能力顯著增強。電聲產業創新體系逐步完善,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到2025年,力爭建成1個省級電聲產業製造業創新中心,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一批關鍵技術轉化和批量套用,重點龍頭骨幹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6%。
  產業生態逐步完善。推進海珠(豐順)產業園和豐順縣電聲產業配套基地建設,創建省級電聲科技小鎮和電聲產業特色園區,園區各具特色優勢、上下游重點企業聚集。加快電聲產業鏈延伸,聚集具備生產能力、研發能力、物流能力、金融能力、銷售能力和整合能力的生態夥伴,全市電聲產業鏈配套和協作能力明顯提升,產業鏈競爭力顯著增強,推動形成產銷研用一體化的電聲產業發展格局。建設一批產業公共服務平台和中小企業孵化平台。
  綠色發展全面推進。到2025年,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有效延伸產業鏈,產業耦合進一步加強,電聲產業單位工業增加值的能耗進一步降低,產品平均能耗指標和固廢資源綜合利用質量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
  五、聚集項目建設,強化產業鏈招商
  (一)鼓勵增資擴產技術改造,推進新型智慧型製造。
  支持落戶梅州的電聲企業增資擴產技術改造,鼓勵企業按照國內外先進標準改造提升現有產品,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引導傳統電聲製造企業採用先進制造理念和生產模式,重點運用物聯網、智慧型控制、工業機器人等技術對電聲產品生產線實施技術改造,發展智慧型電聲產品設計與製造、電聲產品先進節能技術、線上檢測系統和工廠能源管理技術,推動電聲傳統製造業向高端化、智慧型化轉變。加大用地、財稅政策支持,推動企業對產業鏈中的關鍵領域、薄弱環節和共性問題等進行整體技術改造,推廣共性適用技術,帶動產業集聚發展。推進泰昌高端智慧型化專業音響產品生產基地、梅州市泓韻電器生產基地項目、培英汽車音響生產基地項目等重點項目建設。
  (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引進國際國內領軍企業。
  積極搭建電聲產業交流合作平台,定期舉辦電聲產品展銷會、技術交流會營造產業發展氛圍,組織電聲行業企業參加國際、國內電子信息展、消費電子展等展覽會,聚焦電聲產業龍頭企業、中國電子元件百強前二十強企業、中國電子信息競爭力二十強企業等,重點引進上游原材料、核心電聲器件、智慧型終端套用等重點企業重大項目落戶,補強產業短板。落實促進總部經濟發展若干意見,對大型企業遷入或設立新公司,採取“一企一策”制度,引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際、國內領軍企業。加強與廣州市花都區在電聲產業方面的合作,積極開展產業配套協作,並大力承接電聲產業的轉移,引進先進音響技術。加強產業鏈集聚延伸,引進、培育壯大一批研發力量強、技術含量高、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上下游企業,提升專業化生產、服務和協作配套能力,為電聲產業鏈提供配套產品和配套服務。
  六、建設電聲產業特色園區
  利用豐順作為全國電聲產業重要生產基地優勢,依託廣州海珠(豐順)產業轉移工業園中萬洋眾創城項目、“國際聲谷”項目和豐順縣電聲產業配套基地項目建設,在園區內推進電聲中小微企業創業園建設,最佳化園區投資環境、不斷完善電聲產業鏈,以培英電聲、泰昌電聲、萬聖科技等電聲重點企業為主體,有序承接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建設專業技術平台,引進一批優質企業進園投資,引進國內外一流的工業設計機構和汽車音響時尚展會,促進電聲產業集聚發展,建設電聲產業特色小鎮,打造省級電聲產業特色園區,著力帶動平遠、興寧等地電聲產業加快發展。
  七、加大研發力度,完善創新服務體系
  (一)加強套用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
  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力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套用落地為目標,培英電聲、泰昌電聲、萬聖科技、鴻潤電子等龍頭企業與境內外及粵港澳大灣區技術先進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建立戰略聯盟,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鼓勵龍頭企業積極參與國際併購、標準制定與研發合作,加快優勢創新資源引進和利用,推動主動降噪、語音識別等基礎技術研究,在電聲器件開發和套用、電聲信號處理、嵌入式軟硬體開發系統、產品測試等方面加大投入,突破國外相關核心領域的技術壟斷。
  (二)推進智慧型電聲產品研發生產。
  支持企業通過核心技術突破,向產業鏈下游縱向發展,積極開展耳機、麥克風、數字視聽等電聲組件和智慧型終端電聲產業的研發、設計和製造,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展電聲整機產品,促進電聲產業向電聲核心元器件製造和終端產品製造轉變。支持企業設立研發設計機構,開展智慧型化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在電聲產品上的集成套用研發。圍繞智慧型感知、智慧型語音識別、人工智慧、5G等智慧型化技術在電聲產品上的融合套用,研發一系列具有新套用、新功能的智慧型電聲產品,集成主動降噪、語音識別、語義分析、運動健康監測、虛擬現實聲學等套用。
  (三)積極推動電聲製造業創新載體建設。
  整合國家、行業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科研資源,依託梅州豐順國際聲谷項目,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加快培育省級電聲製造業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一批重大創新載體,開展電聲器件開發和套用、電聲信號處理和人工智慧等產業共性技術研究,形成有效的技術擴散機制。充分發揮電聲產業集群技術標準聯盟在集智創新、突破產業共性技術和推進產品標準化中的積極作用,建立電聲產品標準體系,實現智慧型電聲產品跨企業跨品牌的互聯互通,建立技術共享轉移機制,提供技術交易、轉移服務。
  (四)完善產業支撐平台建設。
  支持政府、企業和研發機構聯合投資,建立面向行業、服務社會的電聲產業公共開發平台建設工程,扶持共性技術、關鍵技術、配套技術的發展。
  依託廣東省質量監督電聲產品檢驗站(梅州),加強配套電聲產業發展需求建設涵蓋電聲產品認證、檢測、計量、諮詢等的一站式技術服務體系。提升廣東省電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產學研創新平台、電聲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等機構平台的服務能力,為企業提供技術諮詢、成果推廣、信息服務、標準制定、人才培訓、分析檢測等服務。以豐順國際聲谷小鎮為依託,加快中國(豐順)電聲產品國際採購中心、中國(豐順)國際電聲博覽中心建設,提升電聲產業國際化水平。
  高標準建設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充分發揮豐順(電聲)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在產業聚集、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區域品牌方面的示範帶動作用。加強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與中國(梅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梅州綜合保稅區的聯動發展,培育外貿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綜合保稅等貿易新業態新模式。
  八、加強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一)實施生態環境提升工程。
  加強對榕江北河流域水環境保護,繼續實施榕江北河流域綜合整治,全面整治主要幹流及支流沿岸入河排污口,規範入河排污口監管,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強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堅持面上保護、點狀開發,引導城鎮建設、資源開發、產業發展合理布局。落實黨委政府環境治理主導責任,壓實職能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企業環境治理主體責任,鼓勵電聲行業企業加大節能環保設施投入,對每一個生產環節落實環保措施,健全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制度。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提升。積極爭取省有關環保政策支持,對6家含電鍍車間的企業進行搬遷,集中建設電鍍車間或基地。
  (二)推進綠色製造推廣工程。
  全面推行綠色清潔生產,建立促進清潔生產全面推行綠色清潔生產,建立促進清潔生產的激勵機制,降低資源消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強度。推進電聲產業配套基地建設,建立統一電鍍定點基地,打造空間布局合理、產業共生耦合、廢物交換利用、污染集中治理、服務平台共享的循環化產業集聚區,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淨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重點突破並推廣套用智慧型電聲綠色評價與設計、高效節能環保和電聲產品回收與資源綜合利用等綠色製造技術。支持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推動電聲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強化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理念,建設一批綠色製造試點示範項目,開展綠色產品設計、綠色供應鏈、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等工程建設。
  (三)加強安全生產工作。
  各地要切實履行屬地監管職責、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安全生產職責分工要求切實履行行業監管職責,從本地區、本行業、本部門實際出發,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完善安全監管機制,嚴格落實全鏈條安全監管,強化對電聲行業源頭管控;全面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建立健全企業安全生產制度,把安全生產工作任務細化到人,把責任落實到人,要強化對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和存在重大安全風險的生產區域、崗位實行重點管控,切實加強用電安全、消防安全等安全管理,全面築牢安全生產防線。
  九、政策支持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用足用好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和省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等相關政策,整合最佳化各項政策措施,通過貸款貼息、資金獎勵、風險補償等方式對電聲產業重點領域的新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優秀平台建設等給予扶持,對引進標誌性重大項目以“一事一議”的方式進行支持。
  建立完善電聲產業集群“五個一”工作體系,按照“一張龍頭骨幹和隱形冠軍企業清單、一份重點項目清單、一套創新體系、一個政策工具包、一家戰略諮詢支撐機構”,做到“一集群一套方案”,動態調整。引導電聲產業轉型升級和集群發展,對接廣東省培育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和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的要求,推進電聲產業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積極向上級部門溝通銜接,爭取給予我市更多扶持政策、專項資金等資源傾斜,及時解決產業發展難題問題。
  (二)強化資源要素支撐。
  以土地徵收、“三舊”改造、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等方式,深入挖潛盤活存量土地,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優先開發利用廢棄地、空閒地,引導零散建設用地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強財政預算與規劃實施的銜接協調,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和政府投資結構,積極爭取中央和省各類項目資金,保障重大項目的資金需求。
  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加大企業用電補貼力度,放寬用電補貼單價、靈活安排用電補貼,切實降低企業用電成本。支持集群中符合條件的先進制造業企業境內外上市、掛牌,多渠道擴大直接融資。加強與金融機構對接,積極運用企業債券、基礎設施公募基金等融資工具,撬動更多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向重點項目,創新金融支持方式和產品,切實提升金融服務集群建設能力,積極運用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金,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增信貸款服務。
  (三)建立人才隊伍支撐。
  認真落實梅州市人才新政“20”條,大力引進創新創業團隊、行業領軍人才、急需緊缺人才等。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吸引創業投資和實施高端培訓等方式,培養一批既懂專業技術,又具有市場開拓意識、精通企業經營的現代企業家;鼓勵採用產學研合作形式,為企業培養急需的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以鞏固技術帶頭人和高級管理人才,穩定技術骨幹、管理人員以及關鍵崗位工人隊伍。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開展電聲產業生產加工技能專題培訓。提高人才保障服務水平,為企業核心團隊和高管團隊提供入戶、子女入學、住房,個人所得稅優惠等保障服務。加強人才供需對接,舉辦電聲人才招聘活動,鼓勵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就業,解決企業用工難問題。
  (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落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在稅收、用地、用電、融資、吸引外資等方面支持電聲產業發展,降低企業成本。嚴格落實節能、節水、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綠色產業稅收優惠政策。加強政策宣傳,推動簡政放權,完善信用體系,打擊智慧財產權侵權行為,最佳化公平、公正、公開的營商環境,增強產業集群對國內外企業、資本的吸引力。
梅州市電聲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1—2025年)
梅州市電聲產業集群重點項目情況表
梅州市電聲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1—2025年)
梅州市電聲產業集群重點項目情況表

內容解讀

《梅州市電聲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1-2025年)》解讀
一、制定背景
  為全面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關於高質量構建“一核一
  帶一區”區域發展的意見》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市委七屆九次全會精神,培育電聲產業集群,加快構建“5311”綠色產業體系,我市結合實際,制定了本《發展規劃》。
  二、主要內容
  《發展規劃》分九部分:
  第一部分為集群產品概述。主要闡述了電聲元器件、電聲產品、終端套用產品的基本情況。
  第二部分為集群產品現狀和需求分析。主要闡述了電聲元器件、電聲產品、下游終端產品的市場現狀和需求分析等)。
  第三部分為梅州電聲產業發展現狀,主要包括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第四部分為發展目標。主要提出至2025年我市電聲產業集群的規模、產值、創新能力、產業生態、綠色發展等目標任務。
  第五部分為聚集項目建設,強化產業鏈招商。主要提出下來如何圍繞電聲產業鏈條推進項目建設、開展招商引資等。
  第六部分為建設電聲產業特色園區。主要提出下來如何打造省級電聲產業特色園區的思路舉措等。
  第七部分為加大研發力度,完善創新服務體系。主要提出如何提升企業研發能力、推動成果轉化等。
  第八部分為加強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主要提出如何立足生態發展區功能定位,推動綠色發展等。
  第九部分為政策支持。主要闡述了如何在政策支持、資源要素、人才支持、發展環境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