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嶺三章

《梅嶺三章》是中國共產黨人陳毅梅嶺被國民黨四十六師圍困時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陳毅雖然處在危難之際,但獻身革命的決心和對革命必勝的信心卻矢志不移。他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後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艱苦創業勇往直前,成為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梅嶺三章》詩碑現建於大余縣梅關鄉梅山村黃坑北側山坡上。廣東省南雄梅關古驛道的中段旁也立有一塊《梅嶺三章》手跡詩碑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梅嶺三章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陳毅
  • 作品出處:《陳毅詩詞選集》
原文,〔一〕,〔二〕,〔三〕,參考譯文,〔一〕,〔二〕,〔三〕,作品賞析,寫作背景,歷史背景,地理位置,革命足跡,對比,關於詩碑,作者簡介,

原文

梅嶺三章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傷病伏叢莽間二十餘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

〔一〕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台招舊部 ,
旌旗十萬斬閻羅

〔二〕

南國烽煙正十年,
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
捷報飛來當紙錢

〔三〕

投身革命即為家,
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
人間遍種自由花

參考譯文

1936年冬天,梅山游擊隊根據地遭敵圍困,當時我受傷又生病,在樹叢草莽中隱伏了20多天,心想這次大概不能突圍了,就寫了三首詩留藏在衣底。可是不久,我們又有幸的逃脫了敵人的包圍。

〔一〕

今即將兵敗身死我該寫些什麼?身經百戰才創立了這番革命事業,多么的不易啊!這次我要到陰間去召集已經犧牲過的同志。帶領十萬英靈擊敗國民黨反動派!

〔二〕

南方已經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後,我的頭顱要掛在城門上,那些還活著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勝利的訊息來祭奠我。

〔三〕

革命者四海為家,含有血腥味的風雨應當有止境,今天為正義的事業犧牲生命,反動派必將失敗,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將實現。
注釋:
旋:不久。
泉台:傳說中的陰間。
舊部:從前的部下。這裡指犧牲了的戰友。
旌旗:這裡借指部隊。旌,古代用於指揮或開道的一種旗幟。
烽煙: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台上點燃起來作報警用的煙火,後泛指戰火。這裡指當時的國內革命戰爭。
諸君:這裡是各位同志的意思。諸,許多、各位。君,對人的尊稱。
涯:邊際,止境。
取義成仁:為真理或正義事業而獻身。這裡指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英勇犧牲。取,求取。義,正義。成,成全,達到。仁,現在借指崇高的道德。

作品賞析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鬥爭中,因“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指揮而導致失敗,紅軍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戰略轉移。陳毅因傷奉命留下,擔負起領導江西革命根據地的工農紅軍進行游擊戰爭的重任。當時形勢如黑雲壓頂,敵強我弱,贛南遊擊隊在敵人重兵圍攻中,鬥爭萬分艱苦。陳毅和戰友們轉戰在深山密林中,已有兩個年頭。由於和陝北中央長期失去聯繫,大家非常著急。這時,有個派在敵軍內部做兵運工作的陳海叛變投敵,他寫信上山謊稱中央派人前來聯絡。要游擊區負責人下山前往縣城接關係,妄圖誘捕我游擊區領導人。陳毅接到密信,親自趕往大余城接頭,幸遇我基層民眾報告陳海叛變,於是立即離開縣城。歸途中又遇陳海帶領反動軍隊搜山,只好躲進樹叢,避開敵人的搜捕。敵人聽說山上有游擊隊的重要負責人,便調集了四個營的兵力,將梅山團團圍了20多天。陳毅以傷病之身伏叢莽間,幸得脫險。《梅嶺三章》便是陳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難免犧牲的情況下寫成的一組帶有絕筆性質的詩篇。
第一首詩的前兩句用倒接法。照理說詩意順序應是先寫革命事業的開創自然是備極艱難,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再談如今自己面臨即將來到的犧牲的心情。但做詩要是順著這個意思去寫,就顯得太平實。詩人把“斷頭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睛空中的一聲驚雷,把一個革命者面對犧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讀者面前,給整個組詩造成了一種蒼茫悲壯的基調。對讀者來說,則能產生一種凝精聚神,急欲一讀的強烈效果。再說這一組詩主要在於抒寫一個革命者面對犧牲的胸懷,而不在於述說革命創業的艱難,所以這一提前又有側重意義。而更重要的是,這個開頭對整個組詩起到了大氣包舉,籠照全篇的作用。所以這是一個發端突兀,豪氣凌雲的極好的起句。後兩句以“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作結,是對前面自問式起句的呼應,也可以說是自答之詞。但這裡絲毫沒有議論式的敘說,而是以一種奇特的懸想,形象地表明了陳毅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至死不渝的心跡,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帶領雄兵十萬,將反動的統治者徹底埋葬!這個結句猶如空谷中一聲驚天動地的長鳴,壯懷激烈,使人拍案叫絕,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一個視死如歸,正氣凜然的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昂然挺立在讀者的面前。
第二首“南國烽煙正十年”,是抒寫壯志未酬,死難瞑目的情懷,以及對戰友滿懷激情的鼓勵。“此頭須向國門懸”句,化用春秋時期吳越爭霸伍子胥的故事,使人產生一種強烈的悲壯之感。接下來兩句文氣漸緩。結句“捷報飛來當紙錢”尤為精絕,不僅與上首詩緊密呼應,而且從這一出人意表的想像中,透露著一個共產主義戰士在臨危之際,對革命事業仍然充滿樂觀主義的堅定信念。宋人陸游放翁在臨終之際,給他的子女留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絕筆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如以此與陳毅的這首詩相比,則陸游雖對國家的統一表示堅信不移,但細味詩意卻悲而不壯。陳詩則於抑揚跌宕中尤顯其悲壯,感人至深。
第三首“投身革命即為家”,表達了詩人面對死亡的坦蕩胸懷和共產主義必定勝利的堅定信念。陳毅早年投身革命,從此就成了共產主義事業的馬前卒,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英勇奮進,義無反顧。艱苦的鬥爭生活錘鍊出堅定的革命意志,從戰友們前仆後繼的鬥爭精神中看到了勝利的曙光。“血雨腥風應有涯”,反動派對人民的血腥屠殺總有一天要結束,人民終究會得到解放,光明的社會總歸會到來,共產主義的理想必定會實現!為了革命的勝利,個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麼!“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就是對第一首自問式起句的最後回答。這是何等博大的胸懷,何等壯烈的氣概!
在陳毅光輝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時間是在鐵馬金戈的槍林彈雨中度過的,而贛南的三年游擊戰,正如陳毅自己說的那樣,“是我在革命鬥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梅嶺三章》可以說是反映這一歷史階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傑作。詩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臨危而鬥志彌堅的豪邁胸懷,譜寫成這一不朽的壯烈詩篇。三章比秋月,一字偕華星。它猶如掛在夜空中的皎潔明亮的秋月,它的一字一句猶如黑夜燦爛的明星,將永遠激勵人們為了壯麗的共產主義奮勇前進。

寫作背景

歷史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後,留在蘇區堅持鬥爭的紅24師和地方武裝共16328人,遭到敵人殘酷圍剿,大部損失。何叔衡、毛澤覃等黨和紅軍的高級幹部在突圍中犧牲。
瞿秋白和劉伯堅被俘後遇害。敵人占領中央蘇區後,殘酷殺戮革命幹部和民眾。據有的材料說,瑞金被殺達12萬人,寧都被殺絕的有8300多戶,閩西被殺絕的有4萬多戶。
突圍出來的少數部隊會同地方武裝和敵人打起了游擊,項英、陳毅經過轉戰,於1935年2月來到了位於贛南的油山地區和梅嶺,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

地理位置

青山巍巍,綠水長流;古道悠悠,雄關屹立
梅嶺三章
梅關,位於大庾嶺(今江西大余與廣東南雄)海拔七八百米高處的巔峰。唐開元四年,左拾遺張九齡奉詔開鑿嶺南驛道,以連結長江水系珠江水系,推進嶺南經濟、文化發展。3年功成後,兩側植梅,梅關因此得名。當年古驛道上“商賈如雲,貨物如雨,萬足踐履,冬無寒土”,因此有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美稱。唐代詩人杜牧《過華清宮絕句》詩中有雲“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那嶺南的荔枝就是通過這條驛道,由飛騎日夜兼程至長安,而色味不變。
1934年10月31日,8萬多參加長征的紅軍大部隊突破封鎖後,經由此關,折而向西,直逼湘粵邊境。陳毅因為在興國老營盤戰鬥中負重傷,未能參加長征,於是在粵贛邊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其中多次往返穿越梅嶺。
這裡號稱“千峰轉不盡,十里萬重山”,樹木遮天蔽日,漫山遍野,山中有洞,洞洞相連,便於部隊隱蔽,保存實力。項英、陳毅確定了“依靠民眾,堅持鬥爭,積蓄力量,創造條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行動方針,開始了在贛粵邊界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游擊生活。
“天將曉,隊員醒來早。露侵衣被夏猶寒,樹間唧唧鳴知了。滿身沾野草。天將午,飢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陳毅元帥一篇《贛南遊擊詞》,生動、形象地記錄了當年紅軍在艱苦環境下的鬥爭生活。

革命足跡

1936年冬,陳毅舊部下陳海叛變,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誘陳毅等同志下山。陳毅不知是計,一大早來到縣城,當他們距離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遠時發現了危險,最後在一婦女的幫助下撤回梅嶺,潛伏莽叢間20多天。敵人因搜捕不到,惱羞成怒放火燒山。因擔心不能脫險,陳毅危急時刻寫下豪氣沖天的《梅嶺三章》藏於棉衣內層。
梅嶺梅嶺
在以後的崢嶸歲月里,陳毅與《梅嶺三章》詩詞為伴,將革命進行到底。但《梅嶺三章》詩詞能有幸與後人見面,其夫人張茜當記一功。
1940年,盤踞蘇北的國民黨頑固派製造摩擦,同年十月,蔣介石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妄圖消滅新四軍。此時,著名的黃橋戰役開始了。國民黨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和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調兵三萬,齊頭進攻黃橋。新四軍為了生存和抗日,只好被迫應戰,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我軍頑強反擊,予敵軍以重大殺傷。正當前線決戰時,敵方配合八十九軍作戰的保全四旅一部百餘人,在戰場上潰退下來,不辨方向,一直衝到距陳毅指揮部200米處,而新四軍當時全軍出擊,總部已無保衛部隊。得到好訊息的李守維,叫囂要“活捉陳毅”。面對窘境,陳毅一面從容自若地立即組織機關工勤人員迎擊敵軍,一面命令其新婚妻子張茜,把所有檔案立即燒掉,以防落入敵軍手中。做機要秘書的張茜,一邊燒檔案一邊看檔案的內容。當看到《梅嶺三章》詩稿時,張茜猶豫了,她浮想聯翩陳毅在南方三年游擊戰的烽火歲月,深諳陳毅一生與詩歌結下不解之緣,於心不忍,便問:“老總,詩稿也要燒掉嗎?”陳毅說統統燒掉。張茜對《梅嶺三章》愛不釋手,又問: “老總,我替您保存詩稿吧!”陳毅不作聲了。《梅嶺三章》就這樣被張茜“救”了下來。由於陳、粟反覆謀劃,部署周密,相機反擊,結果,新四軍以五千人戰勝了敵人三萬兵,創造了軍史上的一個奇蹟。

對比

解放後,陳毅對《梅嶺三章》原稿進行了修改。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做編輯工作的張茜,遵照陳毅的意願,親自選定《陳毅詩詞選集》,並把《梅嶺三章》作為首選,然後公開出版。
下面不妨將陳毅當年的《梅嶺三章》詩稿與解放後公開發表的,我們從課本里讀到的《梅嶺三章》,作個對比,以示讀者。
(一)
斷頭今日意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陳毅手跡陳毅手跡
絕命今日意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招舊部,十萬旌旗斬閻羅
(二)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三)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廿年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革命花。
可以看出,雖然陳毅對《梅嶺三章》詩稿作了五處修改,但他獻身革命的決心和對革命必勝的信心卻是矢志不移,始終充滿樂觀主義。
陳毅元帥的《梅嶺三章》,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為新中國的建設發展不懈努力,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艱苦創業,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第2個修改句強調召集那些已為革命獻身的紅軍戰士,人數的多少是次要的。
第3個修改句強調了紅軍戰士對革命的忠貞,一旦從身革命就再無二心。

關於詩碑

陳毅《梅嶺三章》詩碑位於大余縣城西南12公里梅關鄉梅山村黃坑北側山坡上。始建於1997年。1934年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陳毅留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堅持極端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1936年冬,陳毅為擺脫政府軍的圍剿搜捕,藏身於齋坑的岩壁叢莽中,齋坑一處山凹,用毛竹支撐一個窩棚,高僅1米,面積只有2平方米。棚以藤蔓覆蓋,一條隱蔽山道,迂迴可達。敵人近在咫尺,終未發現。陳毅自知難免,寫下著名《梅嶺三章》,以示絕筆。其小序云:“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圍。余傷病伏叢莽間二十餘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今在其山凹之上,築建《梅嶺三章》詩碑,高約1.50米,寬2米,厚0.35米。座基高約0.50米,寬約2.50米,以白色花崗石砌築。碑身為漢白玉結構,其字型鐫刻處,採用鎦金熨貼。陳毅詩碑與梅關碑林連為一體,構成梅關古驛道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
《梅嶺三章》詩碑《梅嶺三章》詩碑
在聞名遐邇的廣東南雄梅關古驛道的中段旁,立著一塊陳毅元帥的《梅嶺三章》手跡詩碑。2003年8月底,陳毅的次子、時任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的陳丹淮少將視察梅嶺時,看到了父親的《梅嶺三章》手跡,倍感親切,與隨同人員一起當場吟詠了這首詩。

作者簡介

陳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和領導人。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軍第四軍前敵委員會書記、第六軍政委、第二十二軍軍長,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副書記、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代軍長、軍長,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建國後,曾任華東軍區司令員、上海市市長、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二書記兼上海市委第一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九屆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主要著作分別收入《陳毅軍事文選》、《陳毅詩詞選集》。
陳毅元帥陳毅元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