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式塔心理學
- 外文名:gestalt psychology
- 別名:完形心理學
- 誕生時間:1912年
- 創立人:韋特海默
- 起源地:德國
- 代表人物:考夫卡、苛勒
學科背景,社會背景,哲學背景,科學背景,心理學背景,發展歷程,學派誕生,學派發展,移師美國,持續影響,代表人物,理論體系,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主要理論觀點,主要貢獻,主要缺陷,
學科背景
社會背景
20世紀初,由於種種原因,心理學的中心開始由歐洲向美國轉移,但是格式塔心理學卻出現於德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因於當時德國的社會歷史背景。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德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進行得相對比較晚,但是自1871年德國統一後,德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到20世紀初,德國已經趕上並超過英、法等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一躍成為歐洲乃至世界強國;德國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也都是強調統一,強調主觀能動性。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領域也都受到這種意識形態的影響,傾向於整體研究,心理學自然也不能例外。
哲學背景
格式塔心理學的產生除了受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影響外,還有其哲學背景。首先就是康德的哲學思想。康德認為客觀世界可以分為“現象”和“物自體”兩個世界,人類只能認識現象而不能認識物自體,而對現象的認識則必須藉助於人的先驗範疇。格式塔心理學接受了這種先驗論思想的觀點,只不過它把先驗範疇改造成了“經驗的原始組織”,這種經驗的原始組織決定著我們怎樣知覺外部世界。康德認為,人的經驗是一種整體現象,不能分析為簡單的元素,心理對材料的知覺是賦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礎並以組織的方式來進行的。康德的這一思想成為格式塔心理學的核心思想源泉以及理論構建和發展的主要依據。
格式塔心理學的另一個哲學思想基礎是胡塞爾的現象學。胡塞爾認為,現象學的方法就是觀察者必須擺脫一切預先的假設,對觀察到的內容作如實的描述,從而使觀察對象的本質得以展現。現象學的這一認識過程必須藉助於人的直覺,所以現象學堅持只有人的直覺才能掌握對象的本質,並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步驟。這對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具體指導。
科學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界產生了許多新發現,其中物理學的“場論”思想就是其中之一。科學家們把“場”定義為一種全新的結構,而不是把它看作分子間引力和斥力的簡單相加。格式塔心理學家們接受了這一思想,並希望用它來對心理現象和機製做出全新的解釋。因此他們在自己的理論中提出了一系列新名詞,如考夫卡提出了“行為場”“環境場”“物理場”“心理場”“心理物理場”等多個概念。
心理學背景
格式塔心理學的產生還有其特定的心理學理論基礎,其中主要有馬赫的理論和形質學派理論。馬赫認為感覺是一切客觀存在的基礎,也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基礎,而這些感覺與其元素無關;物體的形式是可以獨立於物體的屬性的,可以單獨被個體所經驗。馬赫的這些理論,尤其是反元素主義的觀點,直接被格式塔心理學家們所吸收和利用。克里斯蒂安·馮·厄棱費爾進一步深化和擴展了馬赫的理論,倡導研究事物的形、形質。形質學派的整體觀是一種樸素的整體觀。這種理論也對格式塔心理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發展歷程
學派誕生
1912年,德國心理學家韋特海默在法蘭克福大學做了似動現象(phi phenomenon)的實驗研究,並發表了文章《移動知覺的實驗研究》來描述這種現象。這一般被認為是格式塔心理學學派創立的標誌。由於這個學派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學實驗室內完成的,所以有時又被稱為柏林學派。學派的代表人物除了韋特海默,還有苛勒和考夫卡。
學派發展
學派成立後,韋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繼續發展格式塔理論。1913-1920年,苛勒在大西洋加那利群島的騰乃那夫島任普魯士科學院人類學研究所主任,並在那裡做了著名的猩猩實驗。1911-1927年,考夫卡一直任職于吉森大學,並進行了題為“對格式塔心理學的貢獻”的系列實驗研究。1922年考夫卡發表於《心理學期刊》的《知覺——完形說引論》引起了強烈反響。1921年,韋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聯合精神病理學家庫特·戈爾茨坦和漢斯·格魯爾一起創辦了刊物《心理研究》(Psychologische Forschung),不久就成為格式塔學派的喉舌。它一共發行了二十二卷,於1938年暫行停刊。格式塔學派成立後,影響越來越大。到二戰前,已經成為德國占統治地位的心理學派。
移師美國
1924年考夫卡來到美國,先後到康奈爾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任教;自1927年起在史密斯學院任教,直至1941年去世。1933年韋特海默接受邀請到美國紐約的社會研究新學院任教,直至1943年去世。1934年苛勒來到哈佛大學任威廉·詹姆斯講座教授,1935年到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擔任心理學教授。
格式塔心理學在美國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是初步接納時期(1921—1930),格式塔心理學家及其理論觀點初步為美國心理學界所接受。第二個是遷移時期(1927—1945),在這個時期,格式塔學派的三位創立者和他們的一些學生相繼移居到美國,都在美國的一些大學擔任教職並從事科研工作。第三個是艱難的綜合期(1945年以來)。儘管美國心理學家對格式塔心理學的接納很緩慢,但它還是吸收了眾多的美國追隨者,他們發展這一理論並把它運用到了一些新的領域。
持續影響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格式塔心理學誕生地的德國,由於有了適宜的政治和文化氣氛,這一學派又有了復興的趨勢,有一些心理學家發展了格式塔理論與研究的一些主要的概念和方法,開拓了諸多理論研究和實際套用課題。格式塔心理學對日本心理學界的影響也很大,且這種影響在20世紀30年代最顯著,並一直持續到60年代。此外,格式塔心理學在前蘇聯、義大利和中國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 主要研究和貢獻 |
---|---|
韋特海默 | 通過似動研究確立了格式塔心理學理論基礎;將格式塔心理學的原理套用於人類的創造性思維,並主張在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研究了倫理學問題 |
苛勒 | 把格式塔原理套用到發展心理學;研究了頓悟學習;把格式塔心理學理論系統化 |
考夫卡 | 明確認定心理學的任務是研究行為與心理物理場的因果關係;在發展心理學中貫徹完形理論 |
本表格資料來源: |
理論體系
研究對象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直接經驗,一個是行為。
直接經驗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但為了和構造主義心理學有所區別,於是就用“直接經驗”來表述。所謂直接經驗,就是主體當時感受到或體驗到的一切,即主體在對現象的認識過程中所把握到的經驗。這種經驗是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它和外界的直接客觀刺激並不完全一致。格式塔心理學認為,直接經驗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基本材料。
行為
格式塔心理學的另一個研究對象是行為。格式塔心理學把行為分為顯明行為和細微行為,前者指個體在自身行為環境中的活動,後者指有機體內部的活動。格式塔心理學研究的是顯明行為。
研究方法
整體觀察法
格式塔心理學把直接經驗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這種直接經驗是一種自然現象,只能通過觀察來發現,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強調運用自然觀察法。但由於直接經驗中也包括一種類似於意識的東西,而對這一部分的研究必須依賴於主體的內省,但是內省不能用作分析,只能用來觀察。不管是觀察還是內省,格式塔心理學要求都必須從整體上去把握。
實驗現象學方法
格式塔心理學以直接經驗(有時也稱現象經驗)和顯明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因此該流派在具體研究中除了使用整體觀察法,還運用實驗法。格式塔心理學所運用的實驗法主要是實驗現象學方法。
主要理論觀點
同型論
同型論(或同機論)(isomorphism)指一切經驗現象中共同存在的“完形”特性,在物理、生理與心理現象之間具有對應的關係,所以三者彼此是同型的。這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的一種關於心物和心身關係的理論。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心理現象是完整的格式塔,是完形,不能被人為地區分為元素;自然而然地經驗到的現象都自成一個完形,完形是一個通體相關的有組織的結構,並且本身含有意義,可以不受以前經驗的影響。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也有完形的性質。正因為心理現象、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都具有同樣的完形性質,因而它們是同型的。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不論是人的空間知覺還是時間知覺,都是和大腦皮層內的同樣過程相對等的。這種解決心物關係和心身關係的理論就是同型論。
完形組織法則
完形組織法則(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是格式塔學派提出的一系列有實驗佐證的知覺組織法則,它闡明知覺主體是按什麼樣的形式把經驗材料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真實的自然知覺經驗,正是組織的動力整體,感覺元素的拼合體則是人為的堆砌。因為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總和或相加,整體不是由部分決定的,而整體的各個部分則是由這個整體的內部結構和性質所決定的,所以完形組織法則意味著人們在知覺時總會按照一定的形式把經驗材料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主要有五種完形法則:圖形-背景法則、接近法則、相似法則、閉合法則和連續法則。這些法則既適用於空間也適用於時間,既適用於知覺也適用於其他心理現象。其中許多法則不僅適用於人類,也適用於動物。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完形趨向就是趨向於良好、完善,或完形是組織完形的一條總的法則,其他法則則是這一總的法則的不同表現形式。
學習理論
以組織完形法則為基礎的學習論,是格式塔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由頓悟學習、學習遷移和創造性思維構成。
(1)頓悟學習(insightful learning)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所描述的一種學習模式。所謂頓悟學習,就是通過重新組織知覺環境並突然領悟其中的關係而發生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習和解決問題主要不是經驗和嘗試錯誤的作用,而在於頓悟。
(2)學習遷移(learning transfer)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也就是將學得的經驗有變化地運用於另一情境。對於產生學習遷移的原因,桑代克認為是兩種學習材料中的共同成分作用於共同的神經通路的結果,而格式塔心理學家則認為是由於相似的功能所致,也就是由於對整個情境中各部分的關係或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關係的領悟。例如,在籠中沒有竹竿時,猩猩也能用鐵絲和稻草代替竹竿取香蕉,這就是相似功能的遷移。
(3)創造性思維(productive thinking)是格式塔心理學頗有貢獻的一個領域。韋特海默認為創造性思維就是打破舊的完形而形成新的完形。在他看來,對情境、目的和解決問題的途徑等各方面相互關係的新的理解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根本要素,而過去的經驗也只有在一個有組織的知識整體中才能獲得意義並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創造性思維都是遵循著舊的完形被打破,新的完形被構建的基本過程進行的。
心理發展
格式塔心理學家把完形理論套用到發展心理學研究中。行為主義用聯結的觀點解釋學習,而格式塔心理學則用知覺場的改變來解釋學習。他們認為,意義的改變就是心理的改變或發展,這是用刺激—反應的聯結公式無法解釋的。他們認為,行為是由相互作用的力組成的動力模式支配的。個人操作的場是內部和外部的力積極活動的心理物理場。這種操作的場既可以在物理場的基礎上從局部或分子的觀點進行研究,也可以在涵蓋經驗和行為各方面的整體或大分子水平上進行研究。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分子行為應由物理學家和生理學家來研究,而整體行為則適合心理學家來研究。
人格理論
格式塔心理學派把人格看作是一個動態的整體,行為場有兩極,即自我(人格)和環境。當一個人的目標(即動機和需要)一經達成,緊張就會消失。場內的力處於不平衡狀態時就會產生緊張。這種緊張可以在自我和環境之間形成,從而加強極性(polarity),破壞兩極的平衡,造成個人自我與環境之間的差異,使自我處於更加清醒的知覺狀態;它也可以在自我內部或在環境中形成,然後再導致不平衡。
主要貢獻
中國心理學家葉浩生認為格式塔心理學有以下幾點貢獻:
批判元素主義
格式塔心理學最突出的貢獻之一就是對以構造主義心理學為代表的元素主義心理學的批判。格式塔心理學家稱構造主義心理學為磚泥心理學,也即心理是磚,由聯想(泥)粘合在一起。他們認為構造心理學用內省把人的心理還原為元素是人為的,並不能揭示心理的實質。
促進人本主義興起
對認知心理學的貢獻
格式塔心理學對認知心理學的貢獻分為兩部分。首先是對狹義的認知心理學即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的貢獻。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重視研究心理的內部機制,強調從整體上對信息的輸入、加工和輸出進行模擬研究,這一點可以說是深受格式塔心理學的影響。其次是對廣義的認知心理學的貢獻,如知覺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格式塔心理學卓有成效的知覺研究才推動知覺心理學脫離感覺心理學而成為一個獨立的分支。同樣,格式塔心理學的學習理論也很有成就,頓悟說也成為人類歷史上較有影響的一個學習理論。
對社會心理學的貢獻
場的思想最早是由格式塔心理學家們引入心理學的,這一思想後來在社會心理學中得到廣泛的套用,許多社會心理學理論的建立都以此為出發點。同時,格式塔心理學卓有成效的實驗現象學方法為後來的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方法論基礎,實驗現象學方法及其變種已成為現代社會心理學研究普遍採用的有效方法。
主要缺陷
中國心理學史家車文博認為格式塔心理學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陷入唯心主義境地
本來格式塔理論重視自然觀察,從接近實際生活而言,是可取的。但是他們認為知覺自身具有完形性質,不受過去經驗的影響,於是極力縮小甚至否認過去經驗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使“完形”變成超驗的東西。完形心理學誇大了心理的能動性,用先驗的模式和主體內在的規律解釋心理形成的完整性,其結果是導致先驗論和主觀唯心主義。
未擺脫形上學的束縛
格式塔心理學把整體與部分對立起來,認為先有整體,後有部分;整體決定部分,而部分對整體毫無作用。因此該理論是片面的。該理論只重視質的分析而忽視量的分析。他們認為當時的心理學尚處於幼稚時期,對經驗只適合做質的分析,尚不宜做量的分析。其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因此,只強調質的觀察而忽視量的研究也是片面的。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心理與行為是場的現象,所以主張當前的事件只受當前情境的影響,而不受現在、未來心理事實的影響。該理論忽視發展的觀點和歷史因果的分析,也是片面的。
理論不太嚴謹
格式塔心理學忽視生理基礎的研究;有的概念比較含糊,沒有十分嚴格地規定出它們的科學含義;有的實驗缺乏足夠的證據。同時該流派在自己的理論中使用了大量的數理概念而不加特別說明,許多概念有被濫用的傾向,這使得格式塔心理學的理論過於晦澀深奧,使人難以理解。這一切都影響了格式塔心理學完善學科建設,使其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