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根叔)

李培根(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根叔一般指本詞條

李培根,男,漢族,1948年生,湖北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2003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1981年在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83年赴美留學,1987年在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獲得博士學位。

曾任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院長、副校長,國家863/CIMS主題、國家863/機器人技術主題專家組成員,國家863先進制造及自動化領域專家委成員,現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機械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李培根同志全面負責校行政工作,主管審計工作、校友總會、發展改革與政策法規辦公室。2014年3月31日,因年齡原因李培根離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丁烈雲繼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培根
  • 別名:根叔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漢陽
  • 出生日期:1948年12月
  • 職業: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 畢業院校:華中科技大學
  • 主要成就:國家863專家委員會成員
    CSME自動化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湖北省製造業信息化專家組組長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高校製造自動化研究會副理事長
個人履歷,社會兼職,研究方向,學術講座,觀點摘要,成本控制,創新人才,分配製度,創新氛圍,教學質量,相關報導,2010《記憶》,2011《未來》,2012《遠方》,2013《告別》,2014《遺憾》,

個人履歷

1977年畢業於上海紡織學院(現東華大學)。1977年至1978年在武漢輕工機械廠任實習技術員。
李培根李培根
1981年在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赴美國留學,
1987年在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獲得博士學位後回母校工作。
1987年升為講師,
1989年升為副教授,任教研室副主任,
1991年升為教授,
1995年任博士生導師、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2002年任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
李培根李培根
2003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4年受聘於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共享院士。
2005年03月起擔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2014年3月因年齡原因,不再擔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職務。

社會兼職

國家863/CIMS主題、國家863/機器人技術主題專家組成員、
國家863先進制造及自動化領域專家委成員,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自動化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教育部機械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全國高校製造自動化研究會理事長。
湖北省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
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

研究方向

李培根一直從事機械與製造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他曾為國家863/CIMS主題、國家863/機器人技術主題專家組成員、國家863先進制造及自動化領域專家委成員,現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自動化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並擔任教育部機械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高校製造自動化研究會理事長。
李培根李培根
李培根院士發表科技論文近百篇,出版專著3部,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1997年,李培根獲得國家人事部教育部共同頒發的“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獎”;2001年,獲湖北省政府頒發的“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2003年,獲中共中央組織部等6部委聯合頒發的“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
李培根院士在製造業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中國製造業信息化方面的知名專家。從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李培根在本單位主持CAPP(計算機輔助工藝規劃)的研究與開發,通過研發並與開目公司和天喻公司合作,實現產業化,已形成國內具有自主著作權的CAPP主導產品之一。2001年分獲中國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組織建成製造業信息化服務網站e-works,已商業化運行,備受企業歡迎,成為國內訪問量最大的同類網站之一。

學術講座

《人文素質教育講座》

觀點摘要

1987年回國後,李培根一直致力於製造業的信息化研究工作。曾擔任CIMS中心主任的他,深知信息化在學校的管理和質量監控上,同樣是一個重要手段。

成本控制

一直以來,“成本”這根弦都緊繃在李培根心裡,因為成本質量息息相關。有一次,他出差到湖南長沙一家民營百貨公司,該公司的經理告訴李培根:“信息化之後,企業不僅提高了效率,透明度也增加了,採購成本大大降低,信息化對企業控制成本很有好處。”這一席話對李培根觸動很大。
“企業都很注重成本控制。企業的總裁、總經理對反應財務狀況、產品銷售狀況、原材料狀況的數據都能一覽無餘。但我認為,目前學校在這方面還做得不夠,在信息化方面投入得也不夠。結果就是,身為校長的我看不到任何相關信息。”李培根十分感慨。李培根曾一度困擾於學校的“信息孤島”問題。在他的支持下,今年三月初,華中科技大學成立了註冊中心。註冊中心把涉及學生的相關信息都集中在一起,使管理更加規範。今後,學生入學註冊、交納學費、選課、成績等信息,在計算機里都有可能看到。
“信息化有助於學校控制成本,保障整體的管理質量。”李培根說。他認為,不僅在學生信息管理上,在教學科研的質量管理方面,信息化也是一個重要的手段,科研項目信息化既能促進過程管理及質量監控,還能節約成本。他舉例說,在科研項目上,科技處負責申請項目,而過程管理則應該歸屬相關院系。這一過程如果採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將可以避免科研項目管理中出現的許多問題。當前,“信息孤島”問題同樣困擾各大學校,李培根對此問題的解決表示樂觀:“技術已經不是難題,關鍵是用心、多動腦筋。只要觀念到位,信息化建設一定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李培根李培根

創新人才

“創新型人才應具備哪些素質雖然不能一概而論。”李培根認為,從大學對創新人才的培養來看,一個合格的畢業生在離校時,應具備以下幾種基本的能力:一是應具備正確思考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設計一台機器,無論是概念設計還是總體設計,應知道要先從工藝開始考慮。二是應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應包括對事物的質疑力和解決問題的構想力兩個方面。他們要能夠從人們習慣的世界中發現問題,提出疑問,同時又要善於提出可能解決問題的構想。他們還要善於從集體中、從生活中、從實踐中去主動地、樂觀地學習,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培養能力;要學會質疑,還要善於從別人失敗的經驗中選擇正確的路徑去學習。三是應有協同力。現代前沿科學命題大多是由很多人協同完成。協同不僅是同學科學生之間的協同,還可以是不同學科學生之間的協同。

分配製度

大學分配製度是制約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李培根看來,在大學的收入分配方面,最大的問題是收入多元化。大學教師的收入是由幾部分組成,有國家支付的工資、學校的津貼,還有科研方面的合法收入以及其它一些收入。他說:“如果放任這種局面不去改變,今後會成為很大的一個問題。一個很典型的現象是,最近這些年,很多單位的科研經費增長了好幾倍,但相應的科研成果卻沒怎么增長,甚至創新型的成果還減少了。大學教授或研究者希望有更多的課題來增加收入來源無可厚非,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由此導致這些教授或研究者很難專注於某一項研究。收入的多元化甚至導致某些高校教師在教學方面的投入不足,這當然也不利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這一問題單憑某個高校的力量是無法解決的,它需要政府層面系統地研究和決策來解決。”
李培根李培根

創新氛圍

好的創新氛圍一定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對此,高校要引導教師轉變觀念,調整“指揮棒”,鼓勵他們多花精力搞教學,尤其是想辦法如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潛能。比如,工科大學要對工業界開放,讓工業界人士走上大學講台,不僅要讓他們到大學開展講座,甚至可以講授某門課中的有關章節,尤其是其中實踐性較強的內容。大學生也要到企業中實習,在企業中發現問題,與企業的技術人員協同解決問題。
在培養方法上,李培根倡導通過學生的主動實踐,引導學生“實學”創新。“比較一下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學生,可明顯感到中國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的能力不足。產生這一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被動實踐’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李培根稱,學生沿著老師制定的路線去完成實踐任務,這樣被動的實踐窒息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難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也就難以提升學生日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引導、鼓勵、支持學生主動實踐,從實踐中提升。

教學質量

李培根說,“在相當長時間內,我們的工作重心是要進一步提高質量”。並強調,首先要提高教學質量。
開放式辦學正是基於這一目的。他說:“我給學校的定位是研究型、綜合性、開放式。”李培根對開放式辦學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認為,從內涵上看,開放式應該比國際化更廣泛,社會服務也是一種開放。社會服務也是育人的需要,可以發揮一流大學優勢,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所需人才。按照地方經濟需求,從培養目標、專業設定、培養方案、培養計畫四個方面入手,打造高素質人才。
李培根認為,開放還有一個重要的含義是“對社會開放講壇”。他提出,要“讓更多的工程技術人員,讓更多的管理人才,走上我們的講壇,以彌補學院式教學的不足。”他希望學校能在這方面有真正的改善,以逐步提高學生的質量。在教學質量中,李培根首重本科生教學質量。在華中科技大學的很多重要場合,他都提到過一個非常鮮明的觀點:從長遠看,畢業生在社會中的總體表現是體現學校聲譽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經費、課題和論文。不久前,在談及學校發展戰略思路時,李培根再次重申這一價值觀,“要把人才培養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據了解,華中科大在校生超過5萬。李培根表示,在他任期內,華中科大不會繼續擴招,將在往年基礎上減少500人。
李培根李培根
他還指出,要給學生持續的、甚至終身的人文關懷。李培根上任後,走進課堂,參加了很多學生活動。學生髮給李培根的電子郵件,他一般都會親自回復。華中科大西邊一座籃球場地板較滑,學生容易受傷。一位學生將情況反映到李培根那裡,李培根親自干預此事,籃球場很快整修完畢。遇到學生提出的問題,李培根的態度是“快速反應”,也要求相關部門快速反應。

相關報導

2009年,華科6800名畢業生同獲學位,曾創下全國高校畢業典禮參加人數之最。2010年06月24日,光谷體育館迎來7780名畢業生,再次創下歷史之最,被稱為最牛畢業典禮
2010年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典禮2010年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典禮
華中科技大學2010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校長李培根院士16分鐘的演講《記憶》,被掌聲打斷30次,全場7700餘名學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
華中科大校長李培根院士被華科大學生習慣性地稱為“根叔”。在副校長張晉的印象中,“根叔”的稱謂最初可能出現在該校白雲黃鶴論壇上。“聽起來很親切,是學生對校長的一種‘尊稱’”。
李培根表示,“根叔”的稱謂到底從何而來,他也沒什麼印象,但出現應該有好幾年了。不論是學生在公開還是在私下場合這樣相稱,李培根都會欣然應答。
演講稿(2010-2014年)

2010《記憶》

親愛的2010屆畢業生同學們:
你們好!
首先,為你們完成學業並即將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願。
同學們,在華中科技大學的這幾年裡,你們一定有很多珍貴的記憶!
你們真幸運,國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們大學的記憶中。08奧運留下的記憶,不僅是金牌數的第一,不僅是開幕式的華麗,更是中華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顯示;六十年大慶留下的記憶,不僅是領袖的揮手,不僅是自主研製的先進武器,不僅是女兵的微笑,不僅是隊伍的威武整齊,更是改革開放的歷史和旗幟的威力;世博會留下的記憶,不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僅是中國館的宏偉,不僅是異國場館的浪漫,更是中華的崛起,世界的驚異;你們一定記得某國總統的傲慢與無禮,你們也讓他記憶了你們的不屑與蔑視;同學們,伴隨著你們大學記憶的一定還有“什錦八寶飯”等新詞,它將永遠成為世界新的記憶。
近幾年,國家頻發的災難一定給你們留下深刻的記憶。汶川的顫抖,沒能抖落中國人民的堅強與剛毅;玉樹的搖動,沒能撼動漢藏人民的齊心與合力。留給你們記憶的不僅是大悲的哭泣,更是大愛的洗禮;西南的乾旱或許使你們一樣感受渴與飢,留給你們記憶的,不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諧、發展需要科學的道理。
在華中大的這幾年,你們會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記憶。你一定記得剛進大學的那幾分稚氣,父母親人送你報到時的歷歷情景;你或許記得“考前突擊而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場時的悲壯”,你也會記得取得好成績時的欣喜;你或許記得這所並無悠久歷史的學校不斷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許記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濟傳奇以及大師離去時同濟校園中瀰漫的悲痛與凝重氣息;你或許記得人文素質講堂的擁擠,也記得在社團中的奔放與隨意;你一定記得騎車登上“絕望坡”的喘息與快意;你也許記得青年園中令你陶醉的發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連忘返的聖潔或妖嬈;你或許記得“向喜歡的女孩表白被拒時內心的煎熬”,也一定記得那初吻時的如醉如痴。
可是,你是否還記得強磁場和光電國家實驗室的建立?是否記得創新研究院和啟明學院的聳起?是否記得為你們領航的黨旗?是否記得人文講壇上精神矍鑠的先生叔子?是否記得傾聽你們訴說的線上的“張媽媽”?是否記得告訴你們撿起路上樹枝的劉玉老師?是否記得應立新老師為你們修改過的簡歷,但願它能成為你們進入職場的最初記憶。同學們,華中大校園裡,太多的人和事需要你們記憶。
請相信我,日後你們或許會改變今天的某些記憶。瑜園的梧桐,年年飛絮成“雨”,今天或許讓你覺得如淫雨霏霏,使你心情煩躁、鬱悶。日後,你會覺得如果沒有梧桐之“雨”,瑜園將缺少滋潤,若沒有梧桐的遮蓋,華中大似乎缺少前輩的庇蔭,更少了歷史的沉積。你們一定還記得,學校的排名下降使你們生氣,未來或許你會覺得“不為排名所累”更體現華中大的自信與定力。
我知道,你們還有一些特別的記憶。你們一定記住了“伏地挺身”、“躲貓貓”、“喝開水”,從熱鬧和愚蠢中,你們記憶了正義;你們記住了“打醬油”和“媽媽喊你回家吃飯”,從麻木和好笑中,你們記憶了責任和良知;你們一定記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來有一天,或許當年的記憶會讓你們問自己,曾經是姐的娛樂,還是哥的寂寞?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在華中科技大學的幾年給我留下了永恆的記憶。我記得你們為烈士尋親千里,記得你們在公德長征路上的經歷;我記得你們在各種社團的驕人成績;我記得你們時而感到“無語”時而表現都焦慮,記得你們為中國的“常青藤”學校中無華中大一席而灰心喪氣;我記得某些同學為“學位門”、為光谷同濟醫院的選址而憤激;我記得你們剛剛對我的呼喊:“根叔,你為我們做了什麼?”——是啊,我也得時時拷問自己的良心,到底為你們做了什麼?還能為華中大學子做什麼?
我記得,你們都是小青年。我記得“吉丫頭”,那么平凡,卻格外美麗;我記得你們中間的胡政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創造了本科生參與研究的奇蹟;我記得“校歌男”,記得“選修課王子”,同樣是可愛的孩子。我記得沉迷於網路遊戲甚至頻臨退學的學生與我聊天時目光中透出的茫然與無助,他們還是華中大的孩子,他們更成為我心中抹不去的記憶。
我記得你們的腳踏車和熱水瓶常常被偷,記得你們為搶占座位而付出的艱辛;記得你們在寒冷的冬天手腳冰涼,記得你們在炎熱的夏季徹夜難眠;記得食堂常常讓你們生氣,我當然更記得自己說過的話:“我們絕不賺學生一分錢”,也記得你們對此言並不滿意;但願華中大尤其要有關於校園醜陋的記憶。只要我們共同記憶那些醜陋,總有一天,我們能將醜陋轉化成美麗。
同學們,你們中的大多數人,即將背上你們的行李,甚至遠離。請記住,最好不要再讓你們的父母為你們送行。“面對歲月的侵蝕,你們的煩惱可能會越來越多,考慮的問題也可能會越來越現實,角色的轉換可能會讓你們感覺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許你會選擇“膠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蝸居,成為蟻族之一員。沒關係,成功更容易光顧磨難和艱辛,正如只有經過泥濘的道路才會留下腳印。請記住,未來你們大概不再有批評上級的隨意,同事之間大概也不會有如同學之間簡單的關係;請記住,別太多地抱怨,成功永遠不屬於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無濟於事;請記住,別沉迷於世界的虛擬,還得回到社會的現實;請記住,“敢於競爭,善於轉化”,這是華中大的精神風貌,也許是你們未來成功的真諦;請記住,華中大,你的母校。“什麼是母校?就是那個你一天罵她八遍卻不許別人罵的地方”。
親愛的同學們,也許你們難以有那么多的記憶。如果問你們關於一個字的記憶,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們不喜歡“被就業”、“被堅強”,那就挺直你們的脊樑,挺起你們的胸膛,自己去就業,勇敢而堅強地到社會中去闖蕩。
親愛的同學們,也許你們難以有那么多的記憶,也許你們很快就會忘記根叔的嘮叨與瑣細。儘管你們不喜歡“被”,根叔還是想強加給你們一個“被”:你們的未來“被”華中大記憶!

2011《未來》

親愛的2011屆畢業生同學們:
你們好!在你們完成學業並走向未來的時刻,首先,向你們表示最熱烈的祝賀!
前兩天,我看到你們歌之,唱之,舞之,蹈之,哭之,喊之,潑之,醉之。我知道,你們在以你們的方式迎接未來。
我知道你們高興,激動。月初,總書記來到我們的校園,同學們在歡呼激動之後,又深情地暢想華中大的未來;華中科技大學的校友、你們的娜姐剛剛在法網奪冠,那是我們共同的喜悅。高興雀躍之餘,你們可沒忘記想到學校紅土網球場的未來。
我參加了你們“暢想未來”的活動。我知道了你們中的陳超在中央電視台“主持”未來;劉樂在學校“導演”未來;有的同學準備到西部大企業的車間中“繪製”未來;有的將要到部隊里去“保衛”國家的未來;還有的同學打算“創業”未來…。我突然有所感慨,華中大的教育開始變得生動起來、飽滿起來!那生動和飽滿將帶給更多學子美好的未來,也將成就華中大的未來!
其實,過去的幾年,你們一直在以不同的方式迎接未來。同學們在黨旗領航下、在大別山的小道上、在“醫療下鄉小組”的義診中、在“黔途愛心團隊”的跋涉中,迎接未來;你們在人文、科學精神與實踐、華中大校友的講壇中迎接你們的未來;在聯創團隊、海豚娛樂(安徽衛視冬粉網)團、讀書匯等社團活動中迎接未來;在瑜珈山麓、森林公園,東湖畔、青年園,在小徑里、石凳上,亭閣中、荷塘邊,梧桐下、垂柳旁,臘梅中、桂香里,你與你的他(她)一起夢想著未來。
我看到你們通過記錄過去而迎接未來。我看了時間先生導演的電影《華科的秘密》,看到了剛剛公映的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斷弦》。我看到一個同學去九宮山“單騎走天下”的記錄: “什麼是絕望,是一次次有了希望時卻發現只是錯覺;什麼是挑戰,是在看不到希望和前路時依然的堅持;什麼是勇氣,是孤獨挺進中旁人給你的一句‘加油’!” “人生總在顛簸中前行,其意義就是在面對困難險阻時不斷去征服。”從你們記錄的過去,我看到了華中大學子的未來。
我注意到你們迎接未來的感悟。你們中的一位同學說“走出大學,我們什麼都不是了,不再是天之驕子,不再是象牙塔中高材生,我們只是一顆螺絲釘,需要用螺絲釘的精神去在社會中發揮作用。”還有的說“走向不平凡的第一步就是承認自己徹徹底底的凡人一個。會有焦慮,會有憤怒,會有傷感,有難以掩飾的膽怯,甚至是無法平息的嫉妒、令人作嘔的虛榮以及毫無顧忌的貪婪。”說得真好!我為你們驕傲,你們成熟了,但是我還是想多幾句關於你們未來的叮嚀。
我有所感悟,教育一定要面向未來。梁啓超在《少年中國說》一文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話:“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希望也,故進取。…惟進取也,故日新。”“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希望你們畢業之後,依然少年,依然要面向未來。為了你們自己,為了未來之國。
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你的未來一定與國家的未來聯繫在一起。三十多年來,我們的國家一直在摸著石頭過河,我們還沒有完全趟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那條河。未來,前面是否還有石頭可摸?黨和政府號召創新社會管理,我們如何能有一個健全的公民社會?未來是否有你的一份責任?
同學們,請你們關注,科技的發展會給社會的未來、你們的未來帶來何種變化。你們是否準備好了如何面對未來波瀾壯闊的能源革命、不可思議的生命科學?還有似乎無止境的信息技術和人工智慧?或許,不久的未來,你們就可能得到物聯網、雲計算而致的享受,你們就可能嘗試器官再生、個性化醫療的成功。這些技術可絕不是浮雲,相反地,能夠很好地運用它們、駕馭它們,你們或許真如“神馬”,能馳騁在天際,遨遊於雲端。
同學們,你們一定希望擁有一個美好、幸福的未來。未來的美好和幸福在哪裡?
要想有一個美好燦然的未來,先使自己的內心美麗起來。中國青年報詳細報導了我們的校友、你們的學長占美麗執著地投身於垃圾處理的平凡事業。看看那平凡事業中的不平凡事跡吧,你們一定會感動。她內心的美麗和強大使她非常自信:“花開的時候,我最美麗!”
未來的幸福在內心的安寧,在自身的和諧。你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你就能守住內心的安寧。你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你不需要在別人面前說你爸是誰。未來你們可以在不斷努力拚搏的過程中自然地實現自我,但切切不要偏執的自我實現。
未來的幸福在感恩和報答。成功既需要貴人的提攜與相助,又需要眾多普普通通人的烘托與幫襯,那都值得你感恩。懂得感恩,你一輩子或許有貴人相助;知道感恩,你未來的生活將充滿陽光。至於你偉大的母親,你更要感恩,更要報答。母親的偉大不在於她有多大能耐,不在於她有多么完美,更不在於她有多么高貴。你們一定知道被網友稱為“暴走媽媽”的、平凡的陳女士,咱們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陳孝平教授和她一起創造了不平凡的奇蹟。為了孩子,其實很多母親都有可能做那樣的事情。未來你賺了錢,常常寄點錢回去補貼父母,即使他們說有錢;未來你條件稍好的時候,把父母接過去享享清福,即使他們說不習慣;未來偶爾親手做一點他們想吃的飯菜,即使他們說不用你做;更要常回去,量量他們的血壓,看看是否有骨質疏鬆,即便他們說感覺還好。同學啊,感恩和報答可是你一輩子的為人之要。
同學們,看清未來不容易。未來是矛盾的,神奇的,難以言說的。
某些未來是很確定的。一方面意味著事物發展的規律終將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另一方面意味著,你時時在不知不覺中確定你的未來,未來就在眼前的努力與拼搏中。
然而更多的時候,未來是不確定的,有時候甚至是那么不可思議。我年輕時也憧憬過未來能穿上白大褂,我還當過一個多月的赤腳醫生,為鄉親的健康效力而感到興奮的時刻還剛剛開始時,就被下崗了。後來差不多有機會走到醫學院的門口時,我又被拒絕了。在失去理想中的未來時,我不得不面對現實中的未來。日後或許你們會逐漸明白,你很精細地設計自己的生涯、規劃自己的未來,你是那么迷戀未來的某一目標,但很可能你迷戀的對象未來卻不跟你玩。別難為你的未來。其實,你若真把自己的未來看得那么透徹,人生可能也不那么有意思了。華中大教給你大智慧,不教給你小聰明。
任何社會都存在好些令人不滿意的事情。一方面需要人們有質疑批判精神,另一方面更需要建設精神。未來,倘若一切都令你看不慣,你只知道毫無顧忌地懷疑一切、批判一切,卻不知道如何建設,那你很可能被邊緣化。不要嘲笑人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不要玩弄人們對未來希翼的真誠。人間的美好需要你們去建設,社會的互信需要你們去呵護。同學啊,華中大教給你質疑批判精神,不教給你犬儒主義。
未來是大度的。少數同學可能在茫然、疑惑、不解、甚至痛苦中沉思著未來。也許過去你過分消遣和娛樂過未來,你浪費了不少寶貴的光陰,今天方知往事不堪回首,你不知道未來路在何方。站起來,前行就有路。未來依然願意迎接你,依然願意把你擁入懷中。同學啊,華中大教給你雄起,不教給你趴下。
親愛的同學們,關於未來的話太多。最後我還想叮嚀一句,未來要說真話。你如果說真話,別人會傾聽。你如果說假話,或許只有風會聽。華中大教你對人說真話,不教你跟風說假話。
再見了,同學們!在未來,在遠方!

2012《遠方》

親愛的2012屆畢業生同學們:
你們好!在你們完成學業並將走向遠方的時刻,首先,向你們表示最熱烈的祝賀!
過幾天你們中的多數人將離開這裡,將毅然地奔向理想的、艱苦的、未知的、人生的遠方!
希望你們將來能走向事業的遠方,我似乎看到你們的遠方將是色彩斑斕的。深藍的天空和海洋或許是你事業的遠方;或許你從事環境保護、節能減排,或許你從事先進制造,無論如何,你們都會把綠色帶給遠方;或許你穿著白大褂,生命就在你心中、在你手上;遠方或是紅色的。或許你是官員,希望你成為改革的弄潮兒,在不斷革除時弊的過程中,或許你在遠方有機會讓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嚴。為官可別忘了政治倫理,要懂得窮人,懂得草民。
你們事業的遠方肯定和世界及國家的遠方聯繫在一起,希望未來母校能夠看到你們參與人類社會和國家重大發展進程的宏大敘事。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智慧型、生命等科學的飛速進展有可能把我們帶向神秘的遠方,有些科學家和工程師們追求超能、長生,人類在這條道路上還能走多遠?最近幾年,國際上經濟頗為蕭條的時刻,我們國家的發展依然強勁,國內外都有人談論“中國模式”,中國模式——我們還能走多遠?這些年,一方面人們覺得“民主是個好東西”,另一方面又懂得民主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民主和自由——在中國還能走多遠?這些年,中央強調社會創新管理,我們距離一個健全的公民社會還有多遠?這些年,中央強調對腐敗“零容忍”,我們距離清廉的社會還有多遠?
人生的遠方,不完全在於你能夠掙多少錢,有多大的權,成多大的名。你們之間的多數人未必能在錢、權、名方面走得多遠,但你們卻可以抵達心靈的遠方。校友王爭艷就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她用善良抵達人生的遠方。我們09屆畢業生胡飛到達神農架蒼茫的大山里資教,她的知識和汗水帶來孩子們的微笑,孩子們的微笑使她到達心靈的遠方。即便那些你都難以做到,你依然可以到達遠方。你們03級的一位學長,在華為工作三年,存了幾個小錢,然後就踏上了辭職環球之旅。一部腳踏車、一個背包、一頂帳篷,再配一把吉他。旅行“並不只是精彩瞬間的堆砌”,他在數千公里海岸線上的義工,和仰望星空的無數夜晚,那顯然是人生的苦旅,但卻是心靈的遠方。
同學們,你們是否思考過將要把什麼帶到遠方?
你們要把人文情懷帶到遠方,那是一定不能少的,不管你為學、為商、為官。能如此,你們不枉在華中大幾年所接受的文化素質教育。你們要把誠信帶到遠方,且不說學術、商務,即便娛樂、體育也不能沒有誠信。正在進行的歐洲杯,在詭異莫測的小組賽最後一輪,還是體現了誠信與文明;你們要把互信帶到遠方,今天的中國社會太需要了!如果我們的社會對教育和醫療都不再有互信,中國又何以崛起於遠方;希望你們把獨立的人格帶到遠方。獨立人格需要真實,需要正直,不要虛偽。你們的學姐李娜不就是一個很真的人嗎?要挺起你們的脊樑!最後,我還想請你們帶一點浪漫去遠方,那就是喻園四季的四華。你們要像喻園春天的桃花,盡情地綻放,無須問到底為誰妝、為誰容,連春雨和東風都會知曉你們的熱情和奔放;你們要像喻園夏日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你們要把喻園的桂花帶到遠方,像她那樣不羨嬌艷,不慕華貴,然而那浮動的暗香,卻長久地沁人肺腑;你們也要把喻園冬天的臘梅帶到遠方,像她那樣冷眼笑看,凌霜傲雪,香韻卻自苦寒來。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想過沒有,何以致遠?
不要忘了,讀書致遠。儘管你們已經讀過很多書,讀書卻是一輩子的事,閱讀會給你智慧與精神,給你到遠方的方向與方法;請記住寧靜致遠,浮躁不會把你帶至遠方,不要為眼前的名和利而耗盡你終生的利益;要知道“知止”可以致遠,尤其走得很快的時候,稍微歇一歇,想一想,你會走得更遠;你們要善於與他人協力,攜手共進而更容易致遠,神九的三位太空人若不齊心協力,何以到達遠方的天宮?
同學們,要想到達遠方,還需要注意什麼?
請注意,千萬別在錯誤的方向走得太遠。別在精明的方向走得太遠,切莫以為別人都是傻子;別在抱怨的方向走得太遠,多想想如何建設;別在仇恨的方向走得太遠,人不能生活在仇恨之中;別在功利和俗氣的方向走得太遠,千萬別嘲笑老一輩的執著和愛;別在自以為是的方向走得太遠,而錯把理想和情操當成天真;千萬要注意事關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方向,尤其當你作為一名領導者的時候。我們的國家曾經在文革的路上走得太遠,使中國人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所幸今天我們的國家和黨中央沒讓某些人走得更遠。
請注意,記住為什麼而出發。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我們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我們總不能為了科技而科技,以至於忘記了對科技目的的人文拷問;總不能為了利潤而利潤,以至於忘記了企業的社會責任;總不能為了國家的發展而發展,以至於忘記了發展的根本與要義;總不能為了特色而特色,以至於忘記了本應遵循的原則和前進的方向。
也請注意,同學們,到遠方的路上,也不必走得太快。印第安人知道,不要跑得太快,要讓靈魂跟上。今天的時代似乎在拷問我們,可不可以在過度物質化、功利化的道路上慢下來,讓精神回歸?
也不必太刻意追求,一定要走多遠。常常仰望星空,那就足夠遠了!
親愛的同學們,勇敢地走向你們事業的、理想的、人生的、心靈的遠方吧!向母校,向過去,向根叔的嘮叨——告別!

2013《告別》

親愛的2013屆畢業生同學們:
你們好!首先,向你們完成學業表示最熱烈的祝賀!過幾天,你們中間的大多數就要告別大學生活,告別你們的同學、老師,告別華中科技大學。
也許近一段時間以來,你們早就開始了告別活動。聽說紫菘13棟的同學們用感恩心語向周鳳琴阿姨告別:“走得了的是人,散不去的是情。”我還知道,為了告別,你們很多人一定哭過、笑過、喊過;為了告別,你們擁抱過、沉默過、醉過。酸甜苦辣,箇中滋味,只有你們最清楚。
你們即將告別搶座位的日子,告別沒有空調的宿舍,告別你怎么都不相信沒賺你們一分錢的食堂;告別教室里的乏味,告別圖書館中的尋覓,告別社團中的忘我;告別留下你浪漫、清澀的林間小道和石凳,告別你至今還未看懂、讀懂的華中科技大學,告別你們背後的靠山——瑜珈山。
的確,人生其實是在不斷地告別。國中後我才告別飢餓,文革中我告別了雄心壯志;長大了告別了一些豪言壯語,不再去想解放“世界上還沒解放的三分之二的人民”;及至而立、不惑之年,我又告別“凡是”……那都是一些酣暢淋漓的告別。此外,還有很多不捨的告別,即告別那些我人生的征途中扶過我一把、陪伴過我一會的人。同學們,不知道你們是否真正懂得,為什麼而告別?還應當告別什麼?
你們應當為了“成人”而告別。你的大學生活也許一帆風順。成績優異,運動場上吸引過不少異性的目光,社團中也不時留下你的身影。你覺得自己“成人”了,其實未必。也許,不久的將來你恰恰就會告別“一帆風順”。你可能已有鴻鵠之志,志向滿滿沒什麼不好,但謹防志向成為你人生的束縛和負擔。不妨讓自己早一點有告別“一帆風順”的思想準備,讓志向成為你人生的一種欣賞,一種嘗試。
要離開學校了,也有少數同學突然發現要“成人”的恐懼。想著終將逝去的青春,自己似乎還未準備好,懵懵懂懂怎么能一下子走向社會?睡懶覺的時候很香甜,玩遊戲(打Dota)的時候很刺激,翹課的時候很自在,掛科的時候很無奈,拿不到畢業證時兩眼發獃……可生活還得繼續,只是要永遠告別遊戲人生的態度。
為了“成人”,你們需要自由發展,這是華中大教育的真諦。在日後尋求自我的過程中,你們要告別渾渾噩噩,告別人云亦云,告別忽悠與被忽悠。保持一份獨立精神,那才不枉在華中大學習過幾年。
為了“成人”,你們又得告別過分自我。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在華中大幾年,你可能不覺得受到過學校的呵護、甚至寵愛,你可能就像天之驕子。可是,真正到社會上,沒有人再把你視為天之驕子,社會甚至會讓你面目全非!為了“成人”,你們需要告別過分的功利、過分的精明。過分的功利會腐蝕你的心靈,過分的精明會扭曲你的人格。不要把與別人的交往看成實現你自己的預期和目的的工具。你自己太精明,別人可不是傻瓜;不如“傻”一點,糊塗一點,別人不致於對你使“精明”。讓心靈對社會開放,對他人開放! 我相信,你們的告別更多的是為了相約和再見。很多同學躊躇滿志、躍躍欲試。你們相約,十年、二十年再相見。那時候,你們可以交流服務國家社會的心得,可以交流奮鬥的體會,可以分享成功的喜悅;那時候,你們再來瑜園,讓母校以你們為榮。告別了,有一天,與老師相約,與母校相約,與同學相約,與初戀相約!
有些告別特別艱難。比如,你成績優異,深具研究潛質,你將來有條件成為一個科學家;同時,你綜合素養很好,今天已經是學生領袖,將來也有條件成為一個好的政治家。無論你選擇其中哪一個,意味著你可能告別另一個你將來並不難得到的東西。你或許彷徨、猶豫、糾結了吧?親愛的同學,只要懂得捨棄,就很容易告別選擇的艱難。
告別某些風氣或習俗也很艱難。儘管如今有拼爹的現象,但畢竟不是成功之道。有一個“好爸爸”,不妨告別對你爸的依賴;沒一個“好爸爸”,那就告別羨慕嫉妒恨。過幾年你們可能面臨談婚論嫁。要結婚,是否一定要有自己產權的房子?有些年輕人為此而不惜“啃老”。華中大的小伙子們、姑娘們,千萬告別“啃老”,告別“俗氣”。
在物慾橫流的世風下,很容易忘記人的意義與生存價值,忘記信仰和獨立精神等。中華民族的復興可不能僅僅是經濟的躍進,還需要精神的崛起。同學們,希望你們要有告別麻木、告別粗鄙、告別精神蒼白的自覺,為國家,為你們自己!
如果使你自己置身於更大的天地,就會懂得有些告別特別偉大,如三十年多前黨中央對文革的否定。否定文革,使國家告別了封閉,告別了破壞,告別了對人的蔑視;使人民告別了鬥爭,告別了恐懼,告別了貧窮。那是多么偉大的一場告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等等。告別權力崇拜同樣是一場偉大的告別。希望你們今後在黨的領導下,投身於其中,告別對法律的任何藐視!
雖然人生在不斷地告別,但有些東西是不能告別的。
親情是不能告別的。曾經我告別鄉村,告別與我相依為命的奶奶。但直到今天,我內心從來沒有告別奶奶的親情,儘管她已經去世四十多年。我的一個已經去世的工人朋友,有一個兒子,上了大學,出國了,多年不與母親聯繫。他可是告別了親情啊!我就不明白親情是在什麼情況下能告別的呢?
學習是不能告別的,你們可以告別學過的知識,但不能告別學習的習慣;努力奮鬥是不能告別的,不然,你一生大概都會不斷地告別機會。
改革與開放是不能告別的,如果你們尚有家國天下之情懷,一定銘記於心。
同學們,關於告別,很難說盡,關鍵還得靠你們自己體悟。不多說了,我也要向你們告別啦!讓我們告別,其實也將是各自新的抵達!

2014《遺憾》

——離任演說
尊敬的王立英副部長,尹漢寧部長,喻雲林局長,老師們,同學們,同志們,你們好!
今天是華中科技大學喜慶的一天,我們迎來了新校長丁烈雲教授。
首先,我向丁烈雲教授表 示衷心的祝賀。相信在黨委、在他和路鋼同志的領導下,華中科技大學將迎來新的輝煌。
此時此刻,我要衷心感謝中組部、教育部、湖北省委多年來對我的信任和支持;衷心感謝廣 大幹部和師生員工這些年給予我的一切,不管是信任、支持、寬容,還是批評;特別感謝路鋼同志的智慧、魄力、貢獻以及與我合作時表現出的忍耐。自然,還要感謝我的家人對我的 關心和理解,感謝親朋和同事對我的支持、鼓勵以及類似於 “上台終有下台時” 那樣始終 縈繞在我的耳際的箴言。
這九年中有太多的事是我一生中不能忘懷的。此刻我最想表達的只是那些因為我的能力不足 給學校留下的遺憾,也給我自己留下的諸多遺憾和歉意。
這些年,學校的發展有一些頗為遺憾的地方。我沒能把“船舶海洋”四個字寫大;文科若干 學科的發展沒有顯著變化;醫科還欠缺高峰;轉化醫學中心大樓還未動工;“以學生為中心 的教育”還未落到實處;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沒有明顯縮短;我希望“讓學生自由發展”,但 總體上多數學生可能還是未脫離那種類似教育生產線的培養模式;......對這些我不能不表 示遺憾和歉意。
我希望學生們能很好地面對過去與未來。既要知道革命先賢輝煌而悲壯的歷程,也要了解我 們自己歷史上的錯誤、醜陋、恥辱等等。如果大學生對國家過去的錯誤和痛楚多一些了解, 他們就能知道對人的蔑視多么恐怖,個人迷信多么可怕;就容易理解民粹式民主的荒唐;就 能知道道德在無約束的權力面前多么不堪一擊!從而真正地思索人的意義、民主的意義、把 權力關進籠子的意義!未來國家的現代化首先是人的現代化。為了未來,學子們需要何種思 想前瞻?需要怎樣的思想儲備?而不能僅僅滿足於現實中的、或者當下流行的價值觀。在對 過去與未來的責任這一點上,我做得太少,於此只能感到遺憾。
這幾年,生活在這個校園裡的孩子們沒少抱怨:自習要搶座位;圖書館關門時間太早;食堂 飯菜的質量怎么變差了,到底是不是沒賺學生們一分錢?體育設施和場地不足,偌大的校園 居然沒有一個游泳池;有些運動還得交錢;腳踏車常常被偷;夏日徹夜難眠;如此等等。我們的工作沒能做好,或遲遲才做,我要表示遺憾與歉意。
我不僅感到遺憾且頗為痛心的一件事就是所謂“學位門”事件。記得有一次我出面與學生對 話時,我還反問,為何好多學校如此,其它學校的學生不鬧,而我們的學生意見這么大?因 為我以為其它大學的獨立學院與我們獨立學院的情況一樣。後來有一位幹部告訴我,有的學校的確不一樣。當時我心裡五味雜陳,真是鬧了一個很大的笑話,而且我的官僚使學校失去 了糾正的最佳時機,傷害了部分學生及校友的感情。
誰都贊成大學生應該有健全的人格,但是我們的大學在這方面所承擔的責任是不夠的。有的 同學逃避現實社會,讓自己龜縮在虛擬的現實中;少數同學欠缺起碼的公德;有的人把入黨 當成實現自己預期和目的的工具;也有人不自覺地成為別人或者某種權力的工具;凡此種種 ,當看到某些學生心靈田園荒蕪的時候,心靈被役使的時候,自然會感到我們的人格教育是 有缺陷的。長期以來我們黨提倡“實事求是”,但在我們的課堂中,在對學生的潛移默化中 ,究竟給他們灌輸了多少不實事求是的東西?我也曾希望我們的人格教育、公民教育不要被 意識形態所淹沒和遮蔽,也曾想過能不能稍微改變一下。然而,作為校長的我卻膽怯了。如 今只能徒有遺憾了!
上任之初,曾對幾位資深學者和老領導說到,我有一個心愿,就是希望在任期內能使學校的 風氣變得更好一些。希望在我們的校園裡充滿學氣,有簡單的文化,遺憾的是我沒能做到這 一點。在這個校園裡還是多了一些官氣,少了一些學氣。回想起來,當初的我竟那么幼稚! 後來的我竟變得有幾分成熟!我還感到遺憾的是,我們的學風尚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的人做學問,行忽悠之能事,或則應景,或則奉命,有奶便是娘;有的人風骨全無,媚態幾許 ;極少數人甚至違規違法。在他們那裡既沒有學者的斯文,更無士人的高貴與尊嚴。所有這些趨利而忘義的現象雖發生在少數或個別人身上,卻並不鮮見於我們的校園。我看到了,卻無良策,慚愧啊!
我甚為遺憾的是,教師們支撐了學校的發展,給足了學校的體面,而學校卻沒能給他們足夠 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部分教師還缺乏像樣的辦公和實驗條件;有一些青年教師收入低、壓 力大,有很多新進教師眼巴巴地盯著“周轉房”;另外有些中老年教師為他們的工作量算計 時,其體面和尊嚴幾許?作為校長,我沒能在發展與維護他們體面中找到最佳平衡點,實在對不起!
還有我們的離退休人員,收入低,生活拮据。尤其是有些空巢老人,貧困、身體不好、無人 照顧。他們可是為學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作出過重要貢獻的人們,理應有尊嚴地安度晚年 。部分離退休人員希望在校園裡建專門的“老年公寓”供需要特別照顧的老人們度過餘生, 但我沒有同意,至今依然不贊成。然而,我又拿不出辦法讓他們擺脫困境。對此,我只能仰天長嘆,空有遺憾!
很多教育家和社會的有識之士都認為,大學該有獨立精神和自由表達,我很贊成!然而,遺憾的是,在這一點上我沒有做出有實際意義的努力。當自由、“實事求是”的欲望和良知被 某些僵化的意識所遮蔽時,作為校長的我還是不聞不問;即便對於希望有一點塗鴉自由的學 生們,我也沒有公開發出任何聲音。只是一個學生憤怒的聲音始終在我耳邊迴繞:“也許校 長大人日理萬機,哪能管我們這等屁事!”在此,我要就我的沉默向他們表示歉意。
這些年,我們為學校的發展和師生的民生而感到資金的困擾,但朦朧中我似乎又感覺到白花 花的銀子在暗流中對著我竊笑。我奈何不得,徒有遺憾。
我感到遺憾,大學的治理結構存在缺陷。當有些人不得不去琢磨、窺視甚至製造微妙時,多 少精力、努力都耗散在那些無謂的微妙之中。其實,要改變此一現狀無關乎意識形態,只關 乎實事求是。
老師們,同學們,同志們!縱然過去的幾年留下諸多遺憾,但未來國家及其教育的深化改革 使我們充滿希望,新的領導班子也會帶來新的活力與氣象。我完全相信,新班子會很快地消 除因為我的能力問題給學校帶來的遺憾。就讓你們的遺憾隨培根而離去,讓你們的希望隨新 校長而到來!當然,我更希望,黨和政府能夠逐步消除並非僅存在於華中科技大學中的那些 遺憾! 老師們,同學們,同志們!再次真誠地向你們告別!告別大家,我得稍許停歇,讓靈魂跟上 ;我得繼續求索,讓靈魂安頓何處?我當然會繼續關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最保守的那塊 領地——教育,即將告別什麼?中國的教育將抵達何方?
未來我將與大家一起,為崛起的華中大,為獨立、自由、責任的華中大而祝福!
謝謝大家!
二0一四年三月三十一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