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劭忞

柯劭忞

柯劭忞(1848-1933)字風蓀、號蓼園、室名歲寒閣。山東膠州人,清末民國官吏、學者。光緒十二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讀侍講京師大學堂總監督、清史館代館長、總纂。治學廣博,尤精元史,他獨力編著《新元史》,負責總成《清史稿》,學術成就為人們肯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柯劭忞
  • 別名:歲寒閣。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膠州
  • 出生日期:1848年
  • 逝世日期:1933年8月31日
  • 職業:學者
  • 主要成就:獨力編著《新元史》
    負責總成《清史稿》
  • 代表作品:《春秋穀梁傳注》十五卷,《新元史考證》
  • :風蓀
  • :蓼園
簡介,總述,出身,民國成立後,生平,評價,著作,

簡介

總述

柯劭忞(shàomín)(1848-1933) 字鳳蓀、鳳笙、號蓼園、室名歲寒閣。山東省膠州市大同村人,近
現代著名學者,尤擅長治史學。他獨立編著《新元史》,負責總成《清史稿》,其學術成就為人們肯定,曾任輔仁大學(北京)董事會董事。
柯劭忞半身照柯劭忞半身照

出身

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柯劭忞生於書香門第,其祖父柯培元是清嘉慶、道光年間有名詩人,通曉天文、地理、兵書、陣法,有多種著述。其父柯蘅對史學、文學、音韻、文字等傳統學問多有見解,在詩歌創作方面也有所成就,著有《漢書七表校補》、《舊雨草堂詩集》等。其母李長霞在國學、詩作方面不讓鬚眉。 在這種良好的家庭環境薰陶下,柯劭忞自幼就顯露出一定的文才,七歲時寫下了頗有意境的詩句“燕子不來春已晚,空庭落盡紫丁香”。當然,柯劭忞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培養也很重視,鹹豐十一年(1861),為避捻軍之亂,柯劭忞一家從原籍遷濰縣,在流離變亂中其父母仍“聽夕教子女以經史文章之學,無少間”,平日的教育可想而知。後其兄長為清光緒年間進士,兩個妹妹柯劭蕙和柯劭慧也皆為膠州有名的才女。柯劭忞自幼受家庭影響,勤奮好學,有一股痴迷精神。他讀書時精力集中,心不旁騖,一次他讀書時靠近爐火,袖子被點燃而毫不覺察,當父親發現書房傳出煙味,才得知是全神貫注於書本的兒子所為。為此父親常以“書呆”稱之,不無喜愛地勸導他。
柯劭忞16歲入縣學為生員,後應召入濟南尚志書院讀書,成為匡源的得意門生,中途輟學。清同治九年(1870年)19歲時得中鄉試舉人。中舉後曾數次參加會試,但是皆沒有考中。在後來的十餘年間,柯劭忞先後受聘於晉、粵、遼東等地的書院,擔任這些書院的主講一職。之後,他廣交各省學吏,曾先後應聘於晉、粵、遼東等地書院擔任主講。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會試中進士,遂入翰林院庶吉士,不久任編修,開始從事學術研究和著述,治《春秋穀梁傳》、《尚書》等儒學經典,學術成果頗豐,並為其岳丈吳汝綸訂正了《尚書故》4冊。
1901年,柯劭忞出任湖南省學正,任期4年。回京後,曾先後擔任國子監司業、貴胄學堂總教司和翰林院日講起居注官等職。1906年,受命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國後出任貴州提學使。兩年後調回京城,在學部先後任丞參、度署右參議、京師大學堂經科監督。清宣統二年(1910年)清政府成立資政院,任議員。翌年10月,受資政院委派,出任山東宣慰使兼督辦山東團練大臣。

民國成立後

柯劭忞對舊主感恩懷舊,充任宣統侍講。以前清遺老自居;北洋軍閥政府請他主持一些學術機構,他除接受主持纂修《清史稿》的職務外,其他都不肯承擔。他一生用了較多的時間研究元史,成就以此為最大。在學術上,柯劭忞有了施展才智的機會。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袁世凱開設清史館,循例組織學者編修前朝歷史。趙爾巽為館長,柯劭忞等為總纂。1928年趙爾巽辭世,柯劭忞代理清史館館長職務,同時兼任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委員長。 柯劭忞參與編修《清史稿》十四年,負責總閱全稿,做了大量工作。
柯劭忞利用明清時期有關元史研究的新成果。又吸收了西方有關元史的資料和書籍,如法國人多桑著的《蒙古史》等書,對元史進行系統的研究。明代宋濓等人編纂的《元史》,由於倉促成書,錯誤疏漏頗多。後來有多人試圖重修《元史》,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均未如願。在此基礎上,柯劭忞廣泛收集元代的史料,從《永樂大典》和相關的史籍、秘史中廣徵博採,精心研究,並且“熔裁鉤貫,校異訂訛”,對宋濓等人的《元史》進行了大量的修訂充實,終於在1922年完成了257卷150多萬字的《新元史》。前後用了三十年時間。第二年,北洋軍閥政府總統徐世昌,下令把《新元史》列入正史,1922年刊行於世。這樣,原來中央政府承認的官修史書“二十四史”就成了“二十五史”。《新元史》成書以後,中外學術界對《新元史》也作了很高評價,認為此書集500多年各家研究之大成,補充了許多新內容,糾正了不少錯誤,“學識賅搏,精力絕倫”。此書為柯贏得了很高的學術聲譽。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因此書授予柯劭忞名譽文學博士學位。
柯紹忞除《新元史》外,還著有《新元史考證》(北京大學鉛印版本)。同時,柯劭忞參與編修《清史稿》十四年。據說《清史稿》中的《天文志》、《時歷志》、《儒林傳》、《文苑傳》、《疇人傳》等,都是由他來主纂的。在民國後,柯劭忞傾心治學,無意於仕途,對斂財也無興趣,留下了包括經史、詞章、歷算、金石等諸學科研究的著述,成為眾人稱道的著名學者。
柯劭忞於1933年8月31日於北京病逝。

生平

道光三十年(1850年),膠州才女李長霞生下了她的次子。膠州柯氏家族是元代著名的學者和畫家柯九思的後裔。柯氏的這一支於明代末年遷到膠州城定居,到了道光年間,柯氏這一支已經在膠州繁衍了近十代,且每一代都有才俊為膠州柯氏家族爭光添彩。這一年,在因新生兒呱呱降生而洋溢著喜慶氣氛的柯氏大院裡,名聞山東的膠州名儒柯蘅和他才華橫溢的夫人李長霞,為他們初到人世的次子取名為“劭忞”。
柯劭忞編修的《清史稿》柯劭忞編修的《清史稿》
柯劭忞,字鳳蓀、鳳笙,號蓼園,室名歲寒閣。我國近代著名的史學大家。柯劭忞的祖父柯培元,是清代知名的抗英將領,曾屢立戰功;父親柯蘅是清代的名儒,兄長為清光緒年間進士,兩個妹妹柯劭蕙和柯劭慧也皆為膠州有名的才女。受家庭中濃厚文化氛圍的薰陶,柯劭忞4歲時即會作詩,7歲時已經有“燕子不來春已晚,空庭落盡紫丁香”等佳句,在當地文人學子中傳頌。柯劭忞12歲時隨父母客居濰縣。這一時期,他廣學經史和天文、算學等,為後來成為一名學識淵博的大家,打下了堅實的學術功底。16歲時,柯劭忞轉讀於濟南的尚志書院,成為匡源的得意門生。
柯劭忞20歲參加鄉試考中舉人。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博學多才的柯劭忞終於考中進士,被選入入翰林院任編修一職。此後,柯劭忞潛心學術研究和著述,治《春秋穀梁傳》、《尚書》等儒學經典,學術成果頗豐。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柯劭忞出任湖南學政一職,因政績突出,後被調回北京,先後任國子監司業、貴胄學堂總教習和翰林院日講起居注等官職。後來他奉命去日本考察教育,回國後任貴州提學使等職。
宣統二年(1910年),風雨飄搖的清王朝成立了資政院,聲望甚高的柯劭忞出任了資政院議員一職。這一年的10月,受資政院委派,柯劭忞出任宣慰使兼督辦山東團練大臣。不久,他又被調回北京,任典禮院學士,並被賜與“紫禁城騎馬”這一殊榮,其主要職責是教4歲的末代皇帝溥儀讀書。柯劭忞是繼匡源之後,清代膠州出的第二位皇帝的老師。
清王朝覆滅後,柯劭忞痛哭流涕,堅決不剪辮子,一直以清遺老的身份隱居不仕。1914年清史館在北京成立,柯劭忞應聘為《清史稿》的總纂,組織了100餘人編寫這部536卷的清代史稿。與此同時,柯劭忞還致力於《元史》的重修。柯劭忞1922年完成了257卷150多萬字的《新元史》。這部歷時30餘年完成的被譽為集元史研究之大成的史書,後來被列入“二十五史”之中。1925年10月,柯劭忞又主持編纂了《四庫全書提要》等。

評價

柯劭忞作為滿清的遺老,是時代的守舊落伍者。但是,作為清末民初的史學大家,他一生治學嚴謹,著述頗豐。柯劭忞的學識淵博,涉獵頗多,除了治史外,還注釋國學典籍,吟詩作文等等。他注釋的《春秋穀梁傳》於1927年出版,是後人研究儒家學說的重要參考文獻。柯劭忞的其它著述還有《爾雅注》、《文獻通考校注》、《文選補註》、《說經札記》、《蓼園文集》和《蓼園詩鈔》等。柯劭忞的詩作具有深厚的國學功底和獨特的神韻,其中的一部分詩稿被編入《蓼園詩鈔》而傳世。近代著名學者和詩論家王國維對柯劭忞的詩評價很高,認為“今世之詩,當推柯鳳老(對柯劭忞的尊稱)為第一,以其為正宗,且所造詣甚高也。”
1933年,博學多才,著述頗豐,曾任末代皇帝之師的史學大家柯劭忞,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病逝於北京。

著作

柯劭忞一生治學嚴謹,至晚年還精心纂注《穀梁傳》,並於1927年出版了《春秋穀梁傳注》十五卷。此外,還出版有《新元史考證》、《譯史補》等,未刊印的文稿有《爾雅注》、《文獻通考校注》、《文選補著》、《說經札記》、《蓼園文集》等。1933年8月31日在北京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