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氏家族

柯氏家族是一個家族代稱,出自姬姓,始成於春秋。黃帝後裔仲雍的五代孫吳國國王名叫相,因與諸侯會盟柯山,故號柯相。吳國柯盧為柯相曾孫。後代遂以"柯"字承接作為自己姓氏,遂成柯姓。 也有一說出自姜姓,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為姜子牙的嫡系子孫,源出齊國。北魏柯拔氏改姓柯,其後世子孫稱柯氏。古代羌族、鮮卑族中都有柯姓,後代子孫亦稱柯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柯氏家族
  • 出自:姬姓
  • 始成於:春秋
  • 歷史名人:柯九思
郡望堂號,歷史名人,柯九思,柯維騏,柯劭忞,柯 鐵,柯芝,柯喬,柯崧林,柯應誠,柯慶施,

郡望堂號

【堂號】 "異鵲堂":異鵲的意思是奇怪的小鳥。宋朝時柯述歷任淮州知府,累官朝散大夫。他曾經在漳州當輔佐的官。漳州地方荒年,他千方百計賑濟災民,親自住到災區。這時有兩隻奇怪的小鳥在他的屋樑上壘了窩。等他回到招待所,兩隻小鳥也跟著他。他完成任務回漳州城時,小鳥飛著追他數十里,嘰嘰喳喳不忍離去。
【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置濟陽郡。在今河南省蘭考縣一帶。 錢塘縣:秦時置縣,屬於會稽郡。後漢時為吳郡治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齊 郡:西漢初年將臨淄郡改為齊郡。相當今山東省臨淄一帶。

歷史名人

柯九思

元朝人。勤讀書,能詩文,善書畫。尤精畫枯木、墨竹、師法宋代文同、蘇軾。又善於鑑別古代鐘鼎器物。元朝宮廷所藏書法名畫,多由其鑑定。

柯維騏

明朝歷史學家。專心研究宋代歷史。合《宋史》、《遼史》、《金史》為一書,以宋朝為正統,附以遼、金,積20年之力撰成《宋史新編》。對元人所修宋史的錯誤和疏漏,多有補正。

柯劭忞

柯劭忞shàomǐn)(1848-1933)字風蓀,號蓼園,山東膠州人,清末民國官吏、學者。光緒十二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讀侍講京師大學堂總監督、清史館代館長、總纂。治學廣博,尤精元史,他獨力編著《新元史》,負責總成《清史稿》,學術成就為人們肯定。曾任輔仁大學(北京)董事會董事。
“二十四史”不含清代歷史,近人趙爾巽主編的《清史稿》書成後,併入“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其後又添入近人柯劭忞撰寫的《新元史》,終成“二十六史”。

柯 鐵

清朝台灣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次年夏,柯鐵與陳發等領導台灣中部雲林地區的農民和手工業工人武裝抗擊日寇。以大平頂山為根據地,多次擊潰和殲滅來犯的日寇,於是大平頂山有"鐵國山"之稱。中部各地紛紛回響,影響波及全省。抗日鬥爭前後堅持4年之久。

柯芝

宋有學者柯芝,五代時(南唐)有官吏柯昶(江西瑞昌人氏)、狀元柯潛,清代有醫學家柯琴、知縣柯掄(被譽為"閩省第一清官")。

柯喬

(1497—1554),字遷之,號雙華,明代安徽青陽縣人,民族英雄。初師李古源,後師明代大師王陽明、湛若水。嘉靖八年(1529)進士。初任行人御史,貴州道郎等職,以政績升任湖廣按察司僉事,治理沔陽大堤。沔陽地處漢江之濱,連年水患。柯喬認為“江水溺人,咎在官吏”,奏準建築江堤。他親自視察江漢兩岸地勢,勘察堤基,於重點工段督促檢查,4個月築成江堤數百里,大大減少了水患。後又建立集市,鋪設浮橋,興辦學校,平雪冤獄。離任時,沔陽數千人為之送行,並以其靴帽建立生祠。 嘉靖二十四年(1545),柯喬升任福建布政司參議,按察司副使,巡海道副使,協助提督朱紈加強浙閩海防軍務,抗擊葡萄牙殖民者,打擊海盜運私活動,並親自領軍鎮守泉州、漳州等海防要地。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2月11日,葡萄牙侵略者兵船至福建宮前灣海域拋泊,並在宮前、下安等登入,肆行奸淫擄掠。巡海道副使柯喬會同漳州知府盧璧、龍溪知縣林松發兵,派一兵船偽裝商船,誘敵深入伏擊,共殲敵239人,其中擊斃33人,俘206人(內有頭目3人,漢奸1人)。後因觸犯權貴,蒙冤入獄。嘉靖二十九年(1550)得釋回鄉。 嘉靖三十三年,朝廷察知柯喬冤情,下詔復用,是時柯喬已病逝。著《九華山詩集》二卷。

柯崧林

明代監察御史,柯喬之父。

柯應誠

生於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卒年不詳。唐中宗神龍元年乙巳(公元705年)任池州刺史、後升鎮國安化軍節度史。唐睿宗李旦景雲二年辛亥(公元711年)避世率全家定居池州之臨城九子山西蓮玉里(今安徽青陽縣境內九華山柯村),為蓮玉柯氏鼻祖,其後代繁衍至今,遍布大江南北、全國各地。

柯慶施

(1902-1965) 安徽歙縣人。1920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轉為中共黨員,曾赴莫斯科學習。回國後,先且擔任過安徽省委書記,紅軍第八軍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書長,河北省委前委書記和組織部長等職。抗戰爆發後赴延安,任統戰部副部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石家莊市市長、南京市委書記,上海市委第一書記和市長、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一書記等職。1965年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八屆二中全會上當選為政治局委員。在成都病逝。是我黨極少數見過列寧的高級領導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