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柏孜克里克石窟群)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石窟群一般指本詞條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東45千米火焰山中段木頭溝河谷西岸的懸崖上。鑿有洞窟83個,現存57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總面積1200平方米。是吐魯番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較大的佛教石窟寺遺址之一。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鑿於南北朝後期,經歷了唐、五代、宋、元長達7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一直是高昌地區的佛教中心。高昌回鶻是石窟群最繁華的時期,這裡曾經是高昌王的王家寺院。公元13世紀末,高昌王室東遷甘肅永昌,加之伊斯蘭教傳入吐魯番後,佛教漸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隨之衰落,在異教衝突中遭到毀壞。

1982年2月23日,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吐魯番市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 地理位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
  • 所處時代:唐至元 
  • 占地面積:1200 m
  • 保護級別: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09:30—19:00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2-014-2-04 
歷史沿革,建築特點,文物遺存,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南北朝後期的麴氏高昌時期(約501—640年),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開始修建。
西州時期,在歷經了麴氏高昌王國的發展之後,柏孜克里克名叫“寧戎寺”。唐貞元二年至六年(786—790年)間,唐北庭大都護兼伊庭節凶茅斷整度使楊襲古曾在寧戎寺大規模重修寺院。
高昌回鶻時期(9—12世紀)柏孜克里克石窟寺成為了回鶻王族的專用寺院是石窟群最繁華的時期。13世紀末高昌回鶻王室被迫東遷甘肅永昌後,柏孜克里克石窟便成為了民間寺院,直到14世紀後期伊斯蘭教傳入吐魯番盆地,這裡依然有星星香火。
明朝15世紀中葉以後,由於伊斯蘭教的東傳,高昌的統治者改信伊斯蘭教,民眾的信仰也隨即改變,反對偶像崇拜的信徒對高昌原有的佛教石窟與寺廟進行毀壞,柏孜克里克石窟遭遇天災人禍後成為了“無人區”。
20世紀初,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屢遭俄、德、英、日等列強的盜劫破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至民國二年(1913年)間,伯孜克里克90%的壁畫被4個探險隊切割下來,分批運出國去,現收藏於德國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俄國聖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印度國立博物館、韓國國立博物館。

建築特點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洞窟形制主要有中心柱式、長方形縱券頂式、方形穹廬頂中堂帶迴廊式三種類型。其餘大抵是由此派生演變出來愚付埋的。大型洞窟主要開鑿修建於麴氏高昌高昌回鶻的強盛時期,可見窟形的大小除與施主的身份、財力等因素有關外,還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時代的烙印。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建築工藝主要有在崖壁內鑿出、在崖壁內鑿出後加用土坯券砌、完全使用土坯在崖前三種形棄重漏式。早期洞窟都是在崖壁內鑿出的,後來只用於小型洞窟,這是由於人們在實踐中發現開鑿出來的大型洞窟容易坍塌,產生了使用土坯砌加固的工藝,有的整窟券砌,也有利用生土壁僅在頂部加用土坯券砌等形式的局部券砌。完全使用土坯在崖前券砌最早出現於唐西州時期或稍晚,流行於高昌回鶻時期。遺址中出土斗拱等許多木結構建築物構件,碳-14測定結果距今約1500年,表明中原地區的木結構建築工藝與當地傳統的土建工藝在這裡長期融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洞窟前面原有木結構建築物。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全貌

文物遺存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鑿有洞窟83個,現存57個。有壁畫的40多個,總面積1200平方米。壁畫內容包括佛、菩薩、天王等尊像畫,此外尚有說法圖、經變畫、供養人像、山水花鳥畫和裝飾圖案等。
洞殃漿屑欠窟正壁挨頌照塑繪釋迦說法像、涅槃像、釋迦與多寶佛並坐像、阿彌陀像、觀音像,個別繪彌舟閥乎勒、帝釋問法與大黑天像。這其中觀音信仰表現的尤為突出,如第15、20窟是柏孜克里克僅有的兩座中心殿堂窟,殿堂中心正壁繪製的即是大悲觀音。
第34、39窟為大型的縱券頂窟,正壁塑繪的亦是觀音,與兩側壁的文殊、普賢菩薩構成了華嚴三大士組合。第17窟正壁與兩側壁原來共有七身塑像,是為七觀音,側壁滿繪觀音的眷屬,券頂更是繪製了釋迦向大眾宣說觀音威德的經變畫(寶王經變),將觀音的地位提升到與佛等同的地位。七觀音組合併非孤立,除了在洞窟中有表現外,國外探險家盜掘走的紡織品與紙質品繪畫中,有多幅七觀音像,甚至還有七觀音的護身符。
洞窟的兩側壁和甬道繪說法圖、經變畫、聞法與供養菩薩像、天王像等,尤以經變畫最為豐富多彩,計有佛本行經變(也稱誓願畫)、西方淨土變、法華經變、金光明經變、觀音經變、文殊變、普賢變等。這些經變畫中,最殃棵多的是佛本行經變,共有70餘鋪,畫面中央是身軀高達2米左右的大型立佛,身披紅色袈裟,頭偏向一側,手施各種印記,腳穿草鞋,踏於蓮花上。佛像周圍繪天部、金剛、菩薩、比丘、國王、童子等人物形象,有的還在佛上方的左右兩側繪城池、宮殿、寺院、塔廟等。每鋪畫表現一個故事,講述釋迦牟尼在無數劫中,發心供養過去諸佛,並以此因緣受諸佛決定記,最終修成佛道。如釋迦在過去世時為雲童子,在蓮花城見到燃燈佛,以七莖蓮花供養之,燃燈佛用神通力將面前的土地變為稀泥來考驗雲童子,雲童子當即俯下身,解發布散於稀泥上,請佛踐渡,燃燈佛感其志誠,授決定記給雲童子,將來當得作佛。第18窟左甬道尚保留有雲童子披髮掩泥的情節,有時雲童子也被繪製在畫面上方佛的頭兩側的圓環內。這種畫面數量最多,共有8鋪。
窟頂多繪製千佛像,有些還有漢文與回鶻文榜題,表現的是現在賢劫千佛。此外,個別洞窟的窟頂繪裝飾圖案、說法圖、經變畫與曼陀羅。這些題材的繪畫分布有一定規律,千佛像多出現在縱券頂窟,裝飾圖案多繪製在中心柱窟與中心殿堂窟的甬道頂部,而曼陀羅像則繪製在穹窿頂窟內。
前壁多繪成排的供養人像,個別洞窟繪經變畫。有20多個洞窟保存了供養人像,這些供養人多穿回鶻服飾。男子戴蓮瓣形冠、桃形冠、三叉冠與扇形冠等,身穿圓領窄袖團花或散花長袍,腰間佩蹀躞七事,腳蹬長筒靴;女子戴“如角前指”冠、桃形冠與花蕾冠,髮髻如展翅欲飛的蝴蝶,腦後頭髮則披於後背,用紅絹裹束,身穿圓領或V形領窄袖曳地長裙,領口、袖子上部和膝蓋線上縫鑲連珠紋條飾。回鶻歸附蒙古後,貴族階層多穿蒙古官服。男子頭戴笠子帽,或裹一種後面帶翼的巾,額前披一小綹短髮,稱為“婆焦”,身穿紅色或綠色“袷袢”,腰系腰帶,掛荷包等物;女子則戴高高的“姑姑冠”,腦後頭髮以紅絹裹束,身穿交領窄袖長裙。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第20窟第二組男供養人圖像
門壁多塌毀,根據國外探險家留下的資料來,繪製的應是護法神。如第16、18窟門壁的護法神,為女子形象,頭戴桃形冠,手舉日月,身後有一條狗伴隨,不似佛教神,與敦煌藏經洞所出祆教白描畫與吐魯番阿薩遺址出土棉布畫中的娜娜女神頗似。
部分洞窟的地面繪有壁畫,這類洞窟一般為穹窿頂窟(第5、14窟)和中心殿堂窟(第15、20窟)。此外,個別縱券頂窟如第48窟亦繪有地畫,被德國探險隊盜割。地畫以紅色為底色,再勾勒出水波紋,水中繪戲水的二童子、水鳥、蓮花、水草等。童子裸身,僅腰間裹紅色抱肚,雙手或打傘,或持花枝等物。

文物價值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為代表的高昌石窟和新疆的龜茲石窟,以敦煌石窟雲崗龍門石窟為代表的中原石窟,及印度最大的石窟遺址阿旃陀石窟齊名,高昌石窟是世界佛教石窟藝術的四支代表之一。柏孜克里克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現存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是古代絲綢之路遺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薈萃中心,獨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徵,使它在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回鶻高昌時期創造的佛教文化,是研究回鶻佛教藝術的產生、形成、特點深遠影響以及與現代新疆藝術的關係,有著重要意義。

保護措施

1978年,吐魯番地區文物管理所對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坍塌損壞的洞窟進行了清理維修。
1980年10月—1981年7月,對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崖前遺址區進行了大規模清理。
1982年2月23日,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了“對話之路:絲綢之路整體性研究”項目,絲綢之路申遺工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上了議事日程。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作為絲綢之路新疆段重點文物保護項目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
2008年,國家投入400多萬人民幣建設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木頭溝河防洪工程,工程已經完工正在發揮作用。同年8—9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工程涉及區域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共清理洞窟、房址、佛塔等各類遺蹟55座。
2012年5月開始,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維修加固二期工程正式啟動,項目總投資1520萬元,主要為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崖體加固,採用危岩清除、錨桿錨固、砌築支頂、裂隙充填注漿、槽鋼支頂、頂面沖溝整治、變形監測、表面防風化加固、新出土遺址搶險性加固等施工方式對崖體進行保護加固。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東45千米火焰山中段木頭溝河谷西岸的懸崖上。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交通信息

前往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交通便捷,道路平坦,旅遊專線標準二級公路。可根據個人需要採取以下不同方式出行。
1.在吐魯番客運站乘坐到鄯善或三堡鄉的班車,在勝金口下,換機車或搭乘去千佛洞的便車。
2.從吐魯番市區包車。
3.參加新疆吐魯番一日游線路:每天早上台北時間08:30分從吐魯番賓館搭乘吐魯番一日游旅行車。
洞窟正壁塑繪釋迦說法像、涅槃像、釋迦與多寶佛並坐像、阿彌陀像、觀音像,個別繪彌勒、帝釋問法與大黑天像。這其中觀音信仰表現的尤為突出,如第15、20窟是柏孜克里克僅有的兩座中心殿堂窟,殿堂中心正壁繪製的即是大悲觀音。
第34、39窟為大型的縱券頂窟,正壁塑繪的亦是觀音,與兩側壁的文殊、普賢菩薩構成了華嚴三大士組合。第17窟正壁與兩側壁原來共有七身塑像,是為七觀音,側壁滿繪觀音的眷屬,券頂更是繪製了釋迦向大眾宣說觀音威德的經變畫(寶王經變),將觀音的地位提升到與佛等同的地位。七觀音組合併非孤立,除了在洞窟中有表現外,國外探險家盜掘走的紡織品與紙質品繪畫中,有多幅七觀音像,甚至還有七觀音的護身符。
洞窟的兩側壁和甬道繪說法圖、經變畫、聞法與供養菩薩像、天王像等,尤以經變畫最為豐富多彩,計有佛本行經變(也稱誓願畫)、西方淨土變、法華經變、金光明經變、觀音經變、文殊變、普賢變等。這些經變畫中,最多的是佛本行經變,共有70餘鋪,畫面中央是身軀高達2米左右的大型立佛,身披紅色袈裟,頭偏向一側,手施各種印記,腳穿草鞋,踏於蓮花上。佛像周圍繪天部、金剛、菩薩、比丘、國王、童子等人物形象,有的還在佛上方的左右兩側繪城池、宮殿、寺院、塔廟等。每鋪畫表現一個故事,講述釋迦牟尼在無數劫中,發心供養過去諸佛,並以此因緣受諸佛決定記,最終修成佛道。如釋迦在過去世時為雲童子,在蓮花城見到燃燈佛,以七莖蓮花供養之,燃燈佛用神通力將面前的土地變為稀泥來考驗雲童子,雲童子當即俯下身,解發布散於稀泥上,請佛踐渡,燃燈佛感其志誠,授決定記給雲童子,將來當得作佛。第18窟左甬道尚保留有雲童子披髮掩泥的情節,有時雲童子也被繪製在畫面上方佛的頭兩側的圓環內。這種畫面數量最多,共有8鋪。
窟頂多繪製千佛像,有些還有漢文與回鶻文榜題,表現的是現在賢劫千佛。此外,個別洞窟的窟頂繪裝飾圖案、說法圖、經變畫與曼陀羅。這些題材的繪畫分布有一定規律,千佛像多出現在縱券頂窟,裝飾圖案多繪製在中心柱窟與中心殿堂窟的甬道頂部,而曼陀羅像則繪製在穹窿頂窟內。
前壁多繪成排的供養人像,個別洞窟繪經變畫。有20多個洞窟保存了供養人像,這些供養人多穿回鶻服飾。男子戴蓮瓣形冠、桃形冠、三叉冠與扇形冠等,身穿圓領窄袖團花或散花長袍,腰間佩蹀躞七事,腳蹬長筒靴;女子戴“如角前指”冠、桃形冠與花蕾冠,髮髻如展翅欲飛的蝴蝶,腦後頭髮則披於後背,用紅絹裹束,身穿圓領或V形領窄袖曳地長裙,領口、袖子上部和膝蓋線上縫鑲連珠紋條飾。回鶻歸附蒙古後,貴族階層多穿蒙古官服。男子頭戴笠子帽,或裹一種後面帶翼的巾,額前披一小綹短髮,稱為“婆焦”,身穿紅色或綠色“袷袢”,腰系腰帶,掛荷包等物;女子則戴高高的“姑姑冠”,腦後頭髮以紅絹裹束,身穿交領窄袖長裙。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柏孜克里克石窟群)
第20窟第二組男供養人圖像
門壁多塌毀,根據國外探險家留下的資料來,繪製的應是護法神。如第16、18窟門壁的護法神,為女子形象,頭戴桃形冠,手舉日月,身後有一條狗伴隨,不似佛教神,與敦煌藏經洞所出祆教白描畫與吐魯番阿薩遺址出土棉布畫中的娜娜女神頗似。
部分洞窟的地面繪有壁畫,這類洞窟一般為穹窿頂窟(第5、14窟)和中心殿堂窟(第15、20窟)。此外,個別縱券頂窟如第48窟亦繪有地畫,被德國探險隊盜割。地畫以紅色為底色,再勾勒出水波紋,水中繪戲水的二童子、水鳥、蓮花、水草等。童子裸身,僅腰間裹紅色抱肚,雙手或打傘,或持花枝等物。

文物價值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為代表的高昌石窟和新疆的龜茲石窟,以敦煌石窟雲崗龍門石窟為代表的中原石窟,及印度最大的石窟遺址阿旃陀石窟齊名,高昌石窟是世界佛教石窟藝術的四支代表之一。柏孜克里克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現存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是古代絲綢之路遺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薈萃中心,獨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徵,使它在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回鶻高昌時期創造的佛教文化,是研究回鶻佛教藝術的產生、形成、特點深遠影響以及與現代新疆藝術的關係,有著重要意義。

保護措施

1978年,吐魯番地區文物管理所對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坍塌損壞的洞窟進行了清理維修。
1980年10月—1981年7月,對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崖前遺址區進行了大規模清理。
1982年2月23日,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了“對話之路:絲綢之路整體性研究”項目,絲綢之路申遺工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上了議事日程。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作為絲綢之路新疆段重點文物保護項目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
2008年,國家投入400多萬人民幣建設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木頭溝河防洪工程,工程已經完工正在發揮作用。同年8—9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工程涉及區域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共清理洞窟、房址、佛塔等各類遺蹟55座。
2012年5月開始,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維修加固二期工程正式啟動,項目總投資1520萬元,主要為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崖體加固,採用危岩清除、錨桿錨固、砌築支頂、裂隙充填注漿、槽鋼支頂、頂面沖溝整治、變形監測、表面防風化加固、新出土遺址搶險性加固等施工方式對崖體進行保護加固。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東45千米火焰山中段木頭溝河谷西岸的懸崖上。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交通信息

前往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交通便捷,道路平坦,旅遊專線標準二級公路。可根據個人需要採取以下不同方式出行。
1.在吐魯番客運站乘坐到鄯善或三堡鄉的班車,在勝金口下,換機車或搭乘去千佛洞的便車。
2.從吐魯番市區包車。
3.參加新疆吐魯番一日游線路:每天早上台北時間08:30分從吐魯番賓館搭乘吐魯番一日游旅行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