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裝飾之所

柏孜克里克石窟位於吐魯番城東北45公里的火焰山木頭溝中。最早開鑿於公元5、6世紀。唐代稱寒戎寺。現存洞窟83個,其中有壁畫的洞窟40餘個,保存壁畫面積約1200平方米,是新疆古代留存下來的著名佛教遺蹟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麗的裝飾之所
  • 類型:歷史文化
  • 時長::20分鐘
基本信息,簡介,

基本信息

類型
歷史文化
版本
北京錦繡新華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2013年1月
來源
專題片《追尋文明的腳印》(共250集)
時間
時長:20分鐘

簡介

柏孜克里克石窟位於吐魯番城東北45公里的火焰山木頭溝中。最早開鑿於公元5、6世紀。唐代稱寒戎寺。現存洞窟83個,其中有壁畫的洞窟40餘個,保存壁畫面積約1200平方米,是新疆古代留存下來的著名佛教遺蹟之一。石窟高低錯落地分布在火焰山中部一列斷崖的山腰,四周荒山赤嶺,寸草不生,但崖下一泓清泉,帶來一片綠蔭。大大小小的洞窟有的倚崖壘砌,有的利用崖壁鑿成,有的洞窟鑿好以後前部又用土坯砌築。洞內佛像已蕩然無存,只有一部分壁畫歷經自然和人為的種種劫難之後保存到現在。 壁畫的內容主要是描繪釋迦牟尼無數世前供養諸佛的誓願圖和經變畫,以及眾多的千佛像和供養人像等等,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特別是這處石窟群中的許多洞窟都是回鶻高昌時期由當時信仰佛教的回鶻(維吾爾人的祖先)王公貴族捐資修的或者重新裝修的,壁畫不但反映了古代維吾爾人信奉佛教的盛況,也將他們的衣著服飾、屋宇、伎樂等等描繪了下來,為研究維吾爾族的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中國佛教石窟。柏孜克里克為維吾爾語,意為華麗裝飾之所。又稱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於新疆吐魯番東北約50千米處,鑿建於火焰山木頭溝西岸崖壁,現有編號共83窟。柏孜克里克石窟約開創於公元5~6世紀吐魯番地區的高昌王國時期,廢棄於13世紀末。唐代時稱北石窟寺為寧戎寺或寧戎窟寺。9 世紀以後高昌回鶻時期,為回鶻王的家族寺院,現保存此時建造的洞窟最多,窟形也較大。石窟所在的吐魯番地區,在古代地處交通要道。石窟窟形較多樣。就其作用而言,有供作禮拜及瞻仰的支提窟,有供坐禪修行的毗訶羅 ,還有存放舍利盒的所謂影窟等紀念窟。洞窟分上下兩層,南北長500 米 。窟內泥塑 佛像已毀 。殘存的壁畫內容較豐富,有佛涅盤畫、各種經變畫,還有分別著回鶻族、蒙古族裝束的供養人畫像以及大面積的千佛畫、圖案裝飾畫等,色彩艷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