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州(唐代郡縣)

西州(唐代郡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滅高昌麴氏王朝,以其地置西昌州,不久改名西州。治高昌城(今吐魯番市東南高昌故城,寶應元年〔762年〕改名前庭)。轄境相當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及託克遜、鄯善等縣地。地扼天山南北孔道,當中西交通要衝。貞觀十四年至顯慶三年(658年)間設安西都護府於此。貞元七年(791年)為吐蕃占領。9世紀中回鶻人由今鄂爾渾河流域西遷,主要的一支即移至此建國,史稱“西州回鶻”,早期歸附於歸義軍張議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州
  • 機構職能:軍事重地;經濟、文化交流
  • 別名:西昌州
行政區劃,史料記載,

行政區劃

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滅麴氏高昌 ,以其地置西州,天寶﹑至德時改名交河郡。領高昌﹑柳中﹑交河﹑蒲昌﹑天山五縣,治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南高昌故城,即哈拉和卓古城)。寶應元年(762)後改高昌為前庭。唐貞觀十四年(640)滅高昌氏王朝,以其地設西昌州(不久改稱西州),並設安西都護府於交河(今新疆吐魯番西)城。顯慶三年 (658)都護府移治龜茲。開元二年(714)設天山軍於州城內,駐兵五千,馬五百匹。安史之亂後,吐蕃陷隴右,西域被隔斷,當地居民閉境固守,至貞元七年(791)始為吐蕃占領。鹹通七年(866),北庭回鶻仆固俊破吐蕃取得西州,名義上復歸於唐,成為歸義軍節度使所轄的一州(見沙州歸義軍)。西州天寶時有居民近五萬人,大部分是漢魏以來屯戍當地的漢人後裔,又有昭武九姓及西突厥等民族。唐在此推行了均田制﹑租庸調﹑府兵制﹑學校等與內地相同的政治﹑軍事﹑經濟及文化制度。西州地處盆地,東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扼天山南北孔道,又當中西交通要衝。谷麥一歲再熟,盛產葡萄﹑布(即棉布)。是唐朝經營西域的軍事重地,其州治還是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20世紀以來,在唐西州故城及其附近的洞窟﹑墓葬中,出土許多文物和唐西州時期的官私文書(見吐魯番文書)。

史料記載

西州,交河。安西都護。開元戶一萬一千六百四十七。鄉二十四。
本漢車師國之高昌壁也,後漢和帝永元三年,班超定西域,以超為都護,復置戊己校尉,理車師前部高昌壁,以其地勢高敝,人物昌盛,因名高昌。晉成帝鹹和中,張駿置高昌郡,後魏太武帝時有闞爽者,自為高昌太守,真君中爽為沮渠無諱所襲,奪據之。無諱死,弟安周代立,為蠕蠕所並,蠕蠕以闞伯周為高昌王,高昌之稱王,自此始也。太和初,伯周死,子義鹹立,歲余,為從兄首歸所殺,自立為高昌王。五年,阿伏至羅殺首歸,以敦煌孟明為高昌王。太和二十年,孟明為國人所殺,立馬儒為王,以麴嘉為長史,遣使內附。高昌人戀本土,不願東遷,相與殺王,而立麴嘉。麴嘉卒,子堅嗣立。堅卒,子伯雅來朝,隋煬帝以宇文氏女玉波為華容公主妻之。伯雅卒,子文泰立,遣使貢獻,其後漸失臣禮。貞觀十四年,詔兵部尚書侯君集統薛萬鈞、牛進達等總兵討之。文泰病死,子智盛立。八月,君集進兵破之,下其二十二城,獲戶八千,列其地為西州,並置西安都護以統之。顯慶三年改置都督府,天寶元年復為西州。貞元七年沒於西蕃。
州境:東西八百九十五里。南北四百八十六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五千三十里。東南至東都五千里。東北至伊州七百三十里。
西南至焉耆七百二十里。東南至金沙州一千四百里。南至樓蘭國一千二百里,並沙磧,難行。北(至)〔自〕金婆嶺至北庭都護府五百里。
貢、賦:開元貢:<疊毛>毛,刺蜜,乾蒲萄。
管縣五:前庭,柳中,交河,天山,蒲昌。
前庭縣,上。郭下。貞觀十四年置高昌縣,取舊高國為名也,天寶元年改為前庭縣。天山,夷名折羅漫山,在縣北三十里。
交河,在縣西。高昌國,土良沃,?麥一歲再熟。出赤鹽,其味甚美。澤間有草,名為羊刺,其上生蜜,食之與峰蜜不異,名曰刺蜜。有鹽,其狀如玉,取以為枕,貢之中國。
柳中縣,中下。西至州三十里。貞觀十四年置。當驛路,城極險固。
天山,在縣東北。
大沙海,在縣東南九十里。
交河縣,中下。東南至州八十里。本漢車師前王庭也,按車師前王國理交河城,自漢迄於後魏,車師君長相承不絕,後魏之後湮沒無聞,蓋為匈奴所並,高昌據其地。貞觀十四年於此置交河縣,與州同置。
交河,出縣北天山,水分流於城下,因以為名。
天山縣,上。東至州一百五十里。貞觀十四年置。
蒲昌縣,中下。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貞觀十四年置。本名金蒲城,車師後王庭也。
天山軍,在州城內。開元二年置。本漢車師後王庭,烏孫之東境也,貞觀十四年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