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它是由三個主要的
湖盆組成,西
洞庭湖(2.49萬公頃),南洞庭湖(9.2萬公頃)和東洞庭湖(13.28萬公頃),夏季洪水期時,它們形成一個廣闊的湖泊,這時的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湖。 湖泊及其周邊的沼澤地維持著極高的生物多樣性。已經記錄了大約1300種植物和種類繁多的受威脅魚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湖盆被認為是淡水生物多樣性的全球重要地區,特別是其獨特的魚類和作為極其瀕危的長江
海豚或稱
白鰭豚的棲息地。已記錄到200多種魚類,Kottelat和Whitten(1996年)強調該
湖盆是中國僅存的3個極具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淡水地區之一。已記錄到258多種遷徙鳥類,至少包括16類全球受威脅物種。世界總數30%的
小白額雁在東洞庭湖越冬,小白額雁是世界最稀少的涉禽之一。洞庭湖區淤積的速度相當快,主要是由於流域管理差。湖盆內淤積尤以西
洞庭湖最為嚴重。過去15年內,平均淤積速度為7600萬立方米,照此速度,該湖將在
217年內消失。由於三峽大壩的建立,可以延長至343年。
自然地理
東洞庭湖,位於長江中游
荊江江段南側,介於北緯28°59″至29°38″,東經112°43″至113°15″之間,瀕靠
湘北歷史文化名城---岳陽市,全區總面積19萬hm
2(公頃)。
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
國際濕地公約”收錄的由中國政府指定的21個國際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之一,主要保護
洞庭湖濕地生態和生物資源。 該區域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7C°,
降水量1200至1300毫升,無霜期285天。東洞庭湖獨特的生態環境孕育了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物種具有古老獨特、珍稀度高的特徵。洞庭湖作為長江中下游地區僅存的兩個自然通江湖泊之一,在調節長江洪水
徑流、保護物種基因或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歷史
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
洞庭湖古稱“
雲夢澤”,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又因范仲淹千古名著《
岳陽樓記》,“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美譽名揚天下。 1982年,
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
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生物資源
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該區是“
國際濕地公約”收錄的中國境內21個國際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之一,主要保護洞庭湖濕地生態和生物資源。獨特的生態環境孕育了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物種具有古老獨特、珍稀度高的特徵。
根據科學考察,記錄到魚類12目23科114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有
中華鱘、
白鱘2種,二級保護的有
鰻鱺、
胭脂魚2種;鳥類13目50科30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有
白鶴、
白頭鶴、
白鸛、
黑鸛、
大鴇、
中華秋沙鴨,
白尾海雕7種,二級保護的有小天鵝、鴛鴦、
白枕鶴、
灰鶴、
小白額雁等37種。國際協約指定保護的兩棲類、
腹足類、軟體類、瓣鰓類等動物6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有
白鰭豚。區內有植物115科159屬118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有3種;二級保護的有31種。東洞庭湖豐富的自然資源,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關注和重視,被譽為“長江中游的明珠”。
綜合治理
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
洞庭湖東部,處於長江中下游、湖南省北部,是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的
國際重要濕地。總面積19萬hm
2,其中水域面積6.54萬hm
2,核心區面積2.9萬hm
2。東洞庭湖是目前洞庭湖湖泊群落中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天然季節性湖泊,豐富的
生境類型,為鳥類及其它水生生物提供了十分穩定、優良的越冬場所和理想的停歇地。 為了尋求有效途徑解決
濕地保護管理與發展之間的矛盾,在GEF和WWF的支持下,
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力構建濕地保護管理主流化的平台,逐步形成了四個平台、四種模式為主線的管理體系。
五屆
洞庭湖國際觀鳥節(賽)平台。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廣泛藉助外力協助,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模式,保護區精心打造
洞庭湖國際觀鳥賽(節)這一產出多元的平台。累計接待觀摩和參賽隊員近3000人,115個隊次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參賽隊參加了比賽,參賽隊員達到500餘人次。來自
美國、
日本、
韓國、
澳大利亞、
西班牙、
丹麥、
英國、
奧地利等國駐華機構代表、留學生、專家以及國內各地的觀鳥組織、NGO代表總計1000餘人次進行觀摩。“冬季到洞庭來看鳥”、“市鳥評選”、“省鳥評選”、“
洞庭湖濕地保護大使”、“中國觀鳥之都”、“洞庭湖宣言”等一系列主題和活動的推出,全面提高了社會各界對濕地、鳥類、生態保護重要價值和意義的認識水平。
以
中國綠化基金會洞庭湖生態保護專項基金的籌備為載體,結合洞庭湖
觀鳥節的舉辦和宣傳影響力,通過不斷創新,先後從40餘家國內外企業尋求了贊助和支持,累計社會籌資達到200餘萬元。為今後觀鳥賽(節)的市場化運作和保護資金的籌集探索了新路,為企業關注、參與和投資建設保護區和
洞庭湖濕地生態
保護事業提供了廣闊的籌資平台。
以合作建立洞庭湖長期定位站為載體的科研監測平台。保護區先後與東北林業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等多個研究機構共建
洞庭湖研究基地,廣泛的吸引和科研項目和專家協同開展研究。不僅彌補了洞庭湖
生態系統基礎研究的不足,也為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以成立洞庭湖綜合治理辦公室為載體逐步搭建多部門合作平台。在市級政府層面成立跨區域多部門的綜合治理協調機構,政府主要領導牽頭,保護區與農業、林業、水利、漁牧業、發改委、環保等十多個部門為成員單位,按照“友好協商、統籌兼顧”的原則,以建設
生態文明的視角來看待洞庭湖,在洞庭湖流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對洞庭湖
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全面客觀的科學認識,實施統籌兼顧科學的規劃,探索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培育發展科學的利用模式。
為了緩解資源保護與社區發展的矛盾,也為開放性的大型湖泊濕地探索
合作共贏的管理模式,對直接利用、追求短期效益、造成
生境破壞為主的生產經營模式進行調整,保護區結合濕地生物多樣性和
生態系統的保護與管理中突出的物種保護、生境恢復、
生態旅遊、生態農漁產業、
生態補償、封閉管理和基礎建設等工作需要,針對性的選擇四個典型的社區開展“和諧社區”管理實踐。
現代農業型
社區建設。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社區開展“生態農業、有機漁業”的社區管理。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同管理試驗區
湖泊濕地及其周邊地區,兼顧水鳥保護和景觀恢復的同時,推動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養殖模式向有機漁業和生態農業生產模式轉變。適當的鼓勵市場資本和農戶開展生態農莊建設,延長產業鏈,推出以濕地產品為主的
生態農產品品牌;調整部分土地規劃,劃定部分地區給保護區種植水稻、
冬小麥,為越冬鳥類提供補充性的食源地。
生態旅遊型社區建設。與濕地公園和保護區周邊風景區合作開展“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相結合的社區建設,共同管理景區及其周邊水域的生產經營活動,共同推動島與湖的
生態旅遊產品的互補,建立環境教育基地,以生態旅遊產業的共同投入和發展推動社區主動參與生態保護,減少直接利用開發資源的模式,有效地遏制在濕地中竭澤而漁、擴種楊樹的趨勢,保全越冬鳥類的棲息地。
東洞庭湖過
冬候鳥數量銳減封閉管理型
社區建設。以保護區核心區為主與地方政府和部門合作,落實封閉管理的各項措施,探索嘗試對大型湖泊核心區實施封閉管理和季節性分區、分期管理的模式。妥善安置漁民,尋求多渠道資金解決漁民生存和生產問題,確保絕對保護的區域的穩定和安全。
開放管理型社區建設。以
洞庭湖開放水域為主與地方政府的相關部門(漁政、葦業公司、鎮政府等)合作,探索在湖泊中央受水位變化動態性開放型社區的管理模式。建立共同監控體系、協調機制和聯合執法制度以恢復對該區域的
有效管理。由於這些地區是保護區的核心區,生產模式單一、物種豐富、人為干擾少,但管理和監控的難度較大,鼓勵從事生產的漁民和蘆葦生產人員參與保護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自1992年成為
國際重要濕地以來,在
洞庭湖舉辦了中國
濕地保護史上三次具有重要意義和國際影響的會議,1994年中國濕地保護面向21世紀制訂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畫》,1998年東北亞及北太平洋環境論壇中加強國際間區域合作的《岳陽宣言》, 2007年由UNDP和GEF等機構共同舉辦的濕地保護主流化國際會議上發布的《洞庭湖宣言》。同時,借鑑國際社會管理濕地的主流化經驗,藉助國家重視生態建設的契機,廣泛拓展投入渠道,加強法制保障,提供政策支持的良好發展契機。湖南省和岳陽市相繼出台了《湖南省濕地的保護條例》、“大小西湖核心區封閉管理的決定”和“加強
洞庭湖濕地管理的通知”等多個地方性法規和檔案;建立了省市兩級政府層面的綜合管理協調委員會,建立了多部門協調管理的機制的同時明確了綜合執法的部門和職責,啟動了多個
生態恢復與保護的工程項目,適時地推出了生態農業、
生態漁業和
生態旅遊等以
生態產業為基礎的發展模式,展開了一系列水環境整治行動,關停了234家污染企業。
洞庭湖濕地保護管理也因此實現了四次較大跨越,由單一的物種保護向
生態系統保護轉變,由單一的強調保護向兼顧發展轉變,由單一的
區域管理向流域層面轉變,由單一部門管理向多部門、跨
區域合作的綜合管理機制轉變。
洞庭湖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得到了政府和各級各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參與,真正成為了社會經濟生活中管理的主流化行動。
發展狀況
鶴鷸由於湖泊萎縮、
過度捕撈和湖水污染嚴重,導致
洞庭湖調節江湖洪水能力下降、湖內
生物多樣性減少,
湖泊濕地動植物資源利用狀況也令人擔憂。恢復洞庭湖調節長江中游地區江湖洪水功能,保障長江中下游沿江防洪安全;加強湖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推進洞庭湖區的綜合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等已經成為擺在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科學界面前的重要問題,同時也已成為國際有關組織普遍關心的問題。
根據科學考察,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記錄到魚類12目23科114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有
中華鱘、
白鱘2種;二級保護的有
鰻鱺、
胭脂魚2種.鳥類13目50科306種,其中:國家互助保護的有
白鶴、
白頭鶴、
白鸛、
黑鸛、
大鴇、
中華秋沙鴨,
白尾海雕7種:二級保護的有小天鵝、鴛鴦、
白枕鶴、
灰鶴、
小白額雁等37種.國際協約指定保護的有59種.兩棲類、
腹足類、軟體類、瓣鰓類等動物6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白暨豚,三級保護的有江豚.區內有植物115科159屬118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有3種;二級保護的有31種。東洞庭湖豐富的自然資源,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關注和重視、被譽為“長江中游的明珠”。
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
中國濕地水禽的重要越冬地,也是重要繁殖地、停歇地,每年在這裡棲息的雁、鴨等水鳥達數百萬羽,是鳥類的天堂和樂園。
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環境描述
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
3.地理坐標:28°59′-29°38′N,112°43′-113°15′E。
4.地理位置:位於湖南省北部,距長沙市北部110km。
5.面積:190000ha。
6.濕地類型:INLANDWETLANDS第(5)款。
7.海拔高度:30-35m。
8.濕地描述:東洞庭湖是一個大湖泊型寬闊河道,它承納長江中上游和湖南的湘、資、沅、澧4條江河水量。湖泊的周圍是廣闊的
沼澤和平原。
9.地理環境描述:東洞庭湖是
洞庭湖湖系中最大的湖泊,年平均過湖水量達3126億立方米。
常年湖容量178億立方米,水深4-22m,最大水位落差為17。76m,ph6.8-8.6。它的地貌呈溝港縱橫的
濕地景觀。土壤為湖沼土和河沼土。年平均氣溫為17℃,年平均溫度17.5℃,總
降水量1200-1330mm,無霜期258-275天。
保護現狀
1.土地所有:土地和水域歸國家所有。
(1)保護區:有土地和水域管轄權67500ha;其他124600ha的管轄權有保護區和其他單位共同所有。
(2)周圍地區:城鎮、農田和林業用地。
2.已採取保護的措施:
①當地市政府1988年頒布管理保護區的通告;
②1984年以來的保護區內禁止狩獵;
③每年有嚴格的捕魚期、捕魚方式和捕魚作次;
④每年4月第一周開展“愛鳥周”和定每年10月為“護鶴月”;
⑤保護區管理機構與當地有關單位共同組成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聯合保護管理委員會。
3.土地利用情況:人為的主要活動:
(1)保護區:自然保護活動;科學研究;旅遊活動;漁業生產活動(季節性);防洪等。
(2)周圍或區域範圍:城鎮居民生活;農業生產;家禽飼養等。
4.干擾、威脅,包括土地利用的變化和主要開發項目:
(1)在保護區:無。
(2)周圍或區域範圍:周圍部分地區的
工業污染;人口增加的壓力;農業開發項目和風景區建設。
5.水文和自然價值:該湖泊和濕地起著巨大的自然貯水庫的作用,在控制
長江流域和
洞庭湖周圍夏季洪水期的水位起著關鍵作用。該湖還湖南省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
6.社會和文化價值:該地區周圍是湖南省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區,水稻和其他農作物是農業的主要經濟收入。毗鄰湖泊的岳陽市有許多歷史文化古蹟,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
7.著名的動物種群:該地是遷徙水禽及其重要的越冬地,主要水禽種群有:雁類、
白頭鶴、
灰鶴、
黑鸛和11種鴨類。哺乳動物
白鰭豚、江豚時常出現在東洞庭湖的湖面上,湖泊中有20種有經濟價值的魚類,如
中華鱘、
白鱘等。
10.保護宣傳:每年舉行“愛鳥周”和“護鶴月”活動,並利用廣播、電視、圖片和大型廣告牌宣傳保護水禽和濕地的重要性。
11.娛樂和旅遊活動:許多遊客夏季到保護區範圍內的
君山風景名勝區遊覽。另外每年舉辦國際龍舟比賽;11月至翌年3月是冬季觀鳥的季節。
12.管理單位:東洞湖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反嘴鷸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全面推動
洞庭湖綜合治理和管理升級, 編制洞庭湖濕地科學保護與發展規劃,完善保護管理協調機制。突出兩個重點。突出基礎設施建設和
品牌建設兩個重點。組織力量按項目要求高標準完成濕地恢復項目和機關基礎建設等重點工作;舉辦洞庭湖國際觀鳥文化節,全力重點打造中國觀鳥之都生態品牌,逐步發展
生態產業。 最佳化
財務制度等各項機關管理制度,最佳化並制訂巡護監測和科研項目標準化管理制度,進一步最佳化落實封閉管理區的各項基礎管理措施,並逐步推廣到其它管理區域。藉助落實人大、政協提(議)案和政府綜合治理領導小組來促進東洞庭湖保護管理全面升級,藉助科研監測規程出台來指導規範科研、巡護體系建設,藉助
洞庭湖國際觀鳥節的舉辦進一步提升保護區的社會影響力,藉助
洞庭湖生態保護專項基金的成立和市場運作以拓展保護資金來源渠道。在2007年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以宣傳教育、社區共管、基礎建設、項目引進、對外交流、科研監測、
生態旅遊以及隊伍建設工程為核心工作的八大工程建設,全面提升保護區的管理水平。
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面臨的主要威脅與
過度捕撈有關。過度捕撈已經耗盡商業
魚類資源,也威脅到稀有魚類種群和長江白稽豚。捕魚行為干擾了越冬鳥種群。土地及資源利用也存在衝突。非法狩獵和偷獵,特別是冬季對野禽的投毒也時有發生。
洞庭威脅
1.上游農業開發導致了高的淤積速度
3.不協調的土地利用規劃
4.由於淤積全流域
蘆葦地大規模擴散,替換了對越冬水禽很重要的濕
草甸、沼澤地、灘涂地和淺水區。
為解決長江上游流域的這些問題,一系列的大型項目正在進行之中。主要包括:
1.國家環保總局(今
環境保護部)項目,解決污染物排入主河道問題和工廠的低環保標準問題。
2.
荷蘭政府資助的減緩洪水項目(MILIEV,1996-2010年),旨在清理灌溉溝渠,清除淤積增加
湖盆的容量,重新加固河堤以抵禦20年一遇洪水。
3.保護工程項目(第二期:1998-2010年),和MILIEV項目類似,在西
洞庭湖和灌溉溝渠進行大型的清淤項目。
4.中國政府項目,《洞庭湖自然資源綜合利用》,集中於湖盆內農業開發,並為改進環境保護及控制小型
工業污染而作出規定。
5.中德合作造林項目,1998-2002年。
6.中國政府和
世界銀行合作項目-《長江造林項目》(1990-2010年),期限為10年,旨在減少流入洞庭湖的四條主要河流
集水區的
土壤侵蝕。項目的目的是要把每年3400萬立方米的淤積量減少50%。
7.世界銀行
林業保護與發展項目(1994-2000年)。
8.世界銀行造林與減貧項目(1998-2004年)。
保護措施
1.加強保護區的管理,提供基礎設施,提高人員能力。
儘管已經開展這些活動,
洞庭湖保護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的努力還不足以保護其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因為它也存在其它各點都有的障礙。
影響
夜鷺洞庭湖濕地入侵物種約11種,其中有5種列入了《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至2002年,洞庭湖濕地共發現外來入侵物種11種,包括
入侵植物水葫蘆、
空心蓮子草、
豚草、義大利楊、美國黑楊;入侵動物有克氏原螯蝦、白蟻、
蔗扁蛾、
濕地松粉蚧、
美洲斑潛蠅、
美國白蛾等。克氏原螯蝦自進入
洞庭湖後,對洞庭湖大堤、溝、渠、
田埂、土體造成破壞,造成河堤滑坡、溝渠淤塞、
土壤肥力下降,同時因其取食水生作物而使農作物受損。水葫蘆和歐美楊的引入也對洞庭湖的生態造成巨大的影響。湖區水網地帶瘋長的水葫蘆使
水體富營養化,同時由於大面積覆蓋水面,還影響了水生動植物的生存,並堵塞航道,影響水運。湖區大量引種義大利楊、美國黑楊,這兩種耐水速生的楊樹品種已使洞庭湖許多地區出現植被群落結構簡單化,如果不加控制的話,很容易導致洞庭湖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向森林生態系統演化,破壞湖泊的
自然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