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卵:卵聚產,數百粒連片平鋪(單層排列)於葉背,上覆雌蟲白色體毛。圓球形,直徑約0.5mm;初產時淺黃綠色或淡綠色,有光澤,後變灰綠色至灰褐色;表面密布小刻點。
幼蟲:幼蟲有兩型:黑頭型和紅頭型,紅頭型僅分布美國中南部,其餘地區和國家發生的均為黑頭型。紅頭型與黑頭型主要區別是:頭部桔(柿)紅色,胸腹部淡黃色而雜有灰色至藍褐色斑紋,前胸盾、前胸足、腹足和臀盾與體同色,所有毛瘤桔紅色,其上剛毛褐色而雜有白色;其餘特徵與黑頭型相同。從第一齡起,兩種類型幼蟲的頭部、前胸盾、臀盾的顏色即不同。
美國白蛾幼蟲 我國發現的黑頭型有三種體色變異:普通型, 體背有一條黑色寬縱帶。最常見的類型,數量最多;黃色型,蟲體黃色,無黑色寬縱帶,僅有黑色小型毛瘤;黑色型, 蟲體全為黑褐色。
大齡幼蟲體長28~35mm,頭寬約2.7mm。頭部、前胸盾、前胸足、腹足外側及臀盾黑色;胸腹部顏色變化很大,乳黃色至灰黑色,背方縱貫一條黑色寬頻,側方雜有不規則的灰色或黑色斑點。前胸至第八腹節每側有7~8個毛瘤,第九腹節僅5個,所有背方毛瘤黑色,腹方毛瘤灰色或黑色,其餘毛瘤均淡桔黃色,各毛瘤上均叢生白色且混有黑褐色的長剛毛。
腹足趾鉤為單序異形中帶,中間長趾鉤9~14根,兩端小趾鉤各10~12根。這一點可與毒蛾科幼蟲腹足趾鉤予以區分,毒蛾科幼蟲腹足趾鉤為單序中帶。
美國白蛾 蛹:美國白蛾蛹體長8~15mm,平均12mm;暗紅褐色。頭部及前、中胸背面密布不規則細皺紋,後胸背及各腹節上密布刻點。第五至第七腹節的前緣和第四至第六腹節的後緣均具環隆線;節間深縊,光滑而無刻點,且色較淺。臀棘8~17根,多數12~16根,長度約相等,端部膨大且中心凹陷而呈喇叭形。
成蟲:中型蛾類,雌、雄體長分別為12~15mm和9~12mm,翅展分別為33~44mm和23~34mm。體軀純白色,無其他色斑。複眼黑褐色;雌蟲觸角鋸齒形,褐色;雄蟲雙櫛齒形,黑色。前足的基部、腿節桔黃色;脛節、跗節內側白色,外側大部黑色。中、後足的腿節黃白色,脛節、跗節上有黑斑。雄性外生殖器抱器瓣半月牙形,中部有一突起,突起的端部較尖,陽莖基環梯形,陽莖端膜具微刺。
非越冬代成蟲的前後翅絕大多數全為白色,僅雄蟲的前翅有時有數個不正矩形的黑斑;越冬代成蟲的前翅均有許多排列不規則的不正矩形黑斑,少數雌蟲有1至數個黑斑。雄蟲翅斑變異有:7列斑型(2列基斑列,2列中黑斑,2列側列斑,1列緣斑);5列斑型;4列斑型;少斑型(翅上只有稀疏少量黑斑)。
雌蟲翅斑變異較小:有斑型和無斑型,有斑個體翅斑稀疏。
發生規律 該蟲一年3代,越冬蛹一般經過150d,自3月下旬開始見成蟲,4月中旬至5月初大量出現越冬成蟲; 經7d的一代卵期,5月初至6月中旬為一代幼蟲發生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幼蟲老熟並化為蛹;6月下旬至7月下旬為一代成蟲發生期;二代卵期3 d ;馬上進入二代幼蟲期( 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為二代蛹期;二代成蟲發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三代卵期仍為3d,迅速進入三代幼蟲(9月上旬至10月下旬);9月下旬開始化蛹越冬,直到3月下旬。
成蟲 生活習性 美國白蛾成蟲有趨光性和趨味性,對腥臭味敏感度較強,因此,一般在樹木稀疏、光照條件好的地方或是臭水坑、廁所等散發惡臭味的地方發生嚴重。成蟲交尾時間一般為凌晨3 ~ 4時,在交尾結束後當晚或次日產卵於葉背,卵單層排列成塊狀,一塊卵有數百粒,多者可達千粒,產卵時間較長。幼蟲孵出幾個小時後即吐絲結網,第一、二代幼蟲主要在樹冠中下部危害結成白色網幕,第三代幼蟲在樹冠中上部危害結成白色網幕,低齡幼蟲在網幕內取食葉肉,受害葉片僅留葉脈呈白膜狀而枯黃。5齡以後進入暴食期,食葉呈缺刻和孔洞,嚴重時把樹葉蠶食光後轉移危害。
棲地分布 國外分布 美國白蛾原產於北美洲,主要分布於美國和加拿大南部,其生態分布範圍在19°~55N°之間。1922年在加拿大首次發現美國白蛾,隨後美國40 個州相繼發生蟲災,墨西哥有 1個州發生。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白蛾通過人類活動和運載工具傳到了歐洲和亞洲,並成為一種嚴重危害樹木的檢疫性害蟲;1958年它已傳入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前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奧地利、烏克蘭、俄羅斯、波蘭、法國、日本、韓國等國,並於1961 年傳入朝鮮。到目前為止,美國白蛾已廣泛分布於歐亞地區。
朝鮮半島 國內分布 1979年6 月在一次調查農作物病蟲害時,首次在我國發現了美國白蛾。它是從中朝邊境傳入我國遼寧省丹東地區的。1980年美國白蛾擴散到遼寧省的寬甸、東溝、鳳城、本溪、岫巖、莊河等九個縣市。 而後又傳播到陝西 、北京、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北戴河、煙臺、威海、青島等省市,呈現出從北部逐漸向中部地區擴散的趨勢。 有學者曾用MaxEnt 軟體分析出美國白蛾在我國的潛在分布區,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大部、吉林、遼寧、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安徽大部、河南、內蒙古東部、湖北東北部、山西大部以及陝西中東部地區。
寄生植物 寄主:美國白蛾屬典型的多食性害蟲,可危害200多種林木、果樹、農作物和野生植物,其中主要危害多種闊葉樹。最嗜食的植物有桑、
白蠟槭 (糖槭),其次為胡桃、蘋果、梧桐、李、櫻桃、柿、榆和柳等。
為害特點 一、危害大,傳播途徑廣
美國白蛾主要以幼蟲取食植物葉片危害,其取食量大,為害嚴重時能將寄主植物葉片全部吃光,並啃食樹皮,從而削弱了樹木的抗害、抗逆能力,嚴重影響林木生長,甚至侵入農田,危害農作物,造成減產減收,甚至絕產,被稱為“無煙的火災”。據測定一頭幼蟲一生取食樹葉量約為55.6 ~ 69g。幼蟲、成蟲極易隨人為活動、物資、交通工具等進行遠距離傳播[4]。從監測發生情況看,美國白蛾主要集中發生在以木材、板材及其製品集中加工、集散地區,人員、車輛運輸與外界交流往來頻繁、物流量大的地方。
防治入侵的美國白蛾 二、適應性強,繁殖量大,具有暴食性
美國白蛾對惡劣環境具有極強的適應性,耐寒冷(能耐-16℃的低溫),耐高溫(能耐40℃的高溫),耐飢餓(在無食物情況下幼蟲能生存10 ~ 15d)。一隻雌蛾平均一次產卵300 ~ 600粒,最多可達1 900粒,1年繁殖3代,如不防治,1年後其後代至少可達幾十萬隻。
三、食性雜
美國白蛾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蟲,可取食危害絕大多數闊葉樹以及灌木、花卉、蔬菜、農作物、雜草等,對園林樹木、經濟林、農田防護林等造成嚴重的危害,在我國的寄主植物多達49科108屬175種。喜食樹種包括橡樹、黃櫪、大紅槭、白麻、山胡桃、大紅槭、紅橡木、法國梧桐、泡桐、白蠟、臭椿、核桃、楊樹、柳樹、榆樹、桑樹、櫻花、女貞、紫荊、刺槐、梨、板栗、南瓜、蘋果、桃、李、杏、白菜、蘿蔔、菜豆等。
傳播途徑 美國白蛾主要靠人類活動遠距離傳播。主要通過木材,木包裝等進行傳播,各蟲態均有可能附著於寄主上,成蟲和蛹還可靜伏於交通工具上,隨運輸傳至遠方。蛹期抗逆能力強,可經受-30℃的低溫,由於越冬代化蛹場所複雜、隱蔽,蛹期長,因此越冬蛹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蟲態。成蟲飛行和高齡幼蟲爬行,可引起發生地鄰近擴散。
檢測方法 田間檢測可在成蟲發生期在海關或疫區的處圍設定黑光燈或性信息素誘捕器進行監測。另外,凡從發生區調出的苗木、原木、木材、貨物的包裝物、植物性鋪墊物及運載工具攀親應予以嚴格檢驗。檢驗卵時應注意植物的葉背;檢驗低齡幼蟲應注意寄主植物上的網幕,老齡幼蟲及蛹應注意樹幹縫洞和根部土壤、包裝材料及貨物的木箱、運載工具的內外角落,縫隙和樹洞、原木和木材的樹皮下、裂縫、洞穴及草堆的深層。如發現可疑的標本可帶回實驗室進行鏡檢鑑定。
治理方法 (1)加強檢疫工作,防止白蛾由疫區傳入 做到早投入,早準備早報告早除治。
(2)人工剪除網幕:在美國白蛾網幕期,人工剪除網幕,並就地銷毀,是一項無公害,效果好的防治方法。
(3)人工挖蛹:美國白蛾化蛹時,採取人工挖蛹的措施,可以取得較好防治效果。
(4)燈光誘殺:在各代成蟲期,利用美國白蛾成蟲趨光性,懸掛殺蟲燈誘殺成蟲。
(5)草把誘集:根據老熟幼蟲下樹化蛹的特性,於老熟幼蟲下樹前,在 1.5m 樹幹高處,用穀草 稻草草簾等圍成下緊上松的草把,誘集老熟幼蟲集中化蛹,蟲口密度大時每隔 1周換 1 次,解下草把連同老熟幼蟲集中銷毀。
桑樹 (6)藥物防治:應選擇高效低毒的仿生 生物殺蟲製劑進行高壓噴霧防治,可選擇 20%除蟲脲 4000 5000 倍液,25%滅幼脲 3 號 1500 2500 倍液 植物性殺蟲劑煙參鹼 500 倍液等。
(7) 利用周氏齧小蜂是美國白蛾的天敵來防治白蛾,最佳時期是白蛾老熟幼蟲至化蛹時期,應選擇晴朗天氣的 1016 時放蜂,並且一個美國白蛾世代放蜂 2 次以上間隔 7 10天防治效果最好。
(8)用性信息激素:當蟲株率低於5%時,在美國白蛾成蟲期,按50米距離和2.5米或3.5米高度,設定性信息素誘捕器,誘殺美國白蛾雄蛾。
預防方法 美國白蛾卵 加強美國白蛾的預防、控制,可以從根源上減少美國白蛾的為害程度,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預防。
一是對園林綠化工程植物進行改造:結合工程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等增加綠化工程植物的多樣性,重新配置景觀植物,形成以“喬木、灌木、草本植物”互相結合的綠化格局,通過植物的多樣性提高植物對美國白蛾為害的抵抗能力。
二是改善園林植物的管理:針對園林綠化工程項目,可以增加管線引水的安裝,加大喜濕植物的補水量,一些地區澆水困難可採用水車澆水;冬季還可將積雪埋置其中,有利保墒等,這些措施均可以提高植物的抵抗力。
三是加強聯防聯治:進一步完善美國白蛾防治管理體系,成立專門的防控指揮部,加大排查力度,針對美國白蛾為害的不同時期安排專人進行反覆排查,實行“定人、定崗、定經費”的責任管理模式;發現美國白蛾要及時處理,並做好詳細的管理記錄,以積累更加豐富的防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