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始建於戰國時期。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冤句縣改為宛亭。金世宗大寶三年(1163年),因黃患廢宛亭縣。金宣宗興定二年(1218年),河南東明縣遷至宛亭故地,今天的山東東明集村乃是河南省東明縣城所在地,縣城東門曰“朝陽”,西門謂“迎爽”,南門叫“戶牖”,北門稱“東昏”。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河南東明集村設河南東明縣治所達150年之久,河南東明縣城遷徙後,為區別山東東明縣改稱山東東明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屬河南省東明集區和劉莊區,1958年成立河南省開封專區東明集公社,1984年設山東菏澤地區東明集鎮。1997年,面積68.5平方千米,人口2.9萬,轄東明集、邵寨、盧寨、劉莊、胡莊、荊台集、文寨、王寨、任老屯、丁位寨、夏行、王行、李行、樊貴屯、赫莊、井店、北賀莊、柳園屯、柳園店、李管營、城子、郝士廉、西郝莊、袁長營、段磨營、大喬莊、中喬莊27個村委會。
行政區劃
[2006年代碼] 371728101(31村):~200東明集村 ~201盧寨村 ~202劉莊村 ~203荊台集村 ~204文寨村 ~205任老屯村 ~206王寨村 ~207丁寨村 ~208夏行村 ~209王行村 ~210凡貴屯村 ~211景店村 ~216城子村 ~217郝士廉村 ~218西郝莊村 ~219袁長營村 ~220段末營村 ~221喬莊村 ~222臨河店村 ~223東葛村 ~224西葛村 ~225胡屯村 ~226大屯村 ~227王莊村 ~228邢莊村 ~229段莊村 ~230周管營村 ~231王管營村 ~232順河集村 ~233戎莊村 ~234小康村
附:菏澤市臨河店鄉位於菏澤市
東明縣城西南。1979年建山東菏澤地區臨河店公社,1983年改山東菏澤地區菏澤市臨河店鄉。1997年,面積39.2平方千米,人口1.6萬,轄臨河店、東葛、西葛、杜莊、胡屯、大屯、回民王莊、邢莊、東段莊、周官營、王官營、順河集、戴官營、戎莊14個村委會。
經濟發展
2008年,全鄉鎮實現生產總值5.4億元,增長17.1%,實現財政總收入0.2億元,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2.3億元,增長9.4%,糧食總產3.4萬噸,增長5%,其中棉花總產0.1萬噸,增長4%;油料總產0.5萬噸;水果總產0.5萬噸;蔬菜總產5.3萬噸;肉類總產0.2萬噸;禽蛋總產0.05萬噸;水產品總產200萬噸。人工造林面積600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44%,實現工業增加值0.9億元,增長8%。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億元,增長8%。
山東菏澤市東明集鎮地處山東菏澤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水資源充足,有利於農業種植。主要作物有小麥、西瓜、玉米、棉花、花生等。特別是西瓜種植歷史悠久,負有盛名。1986年山東省首次西瓜展評會評出的三個優特產品中,山東省東明集鎮占了兩個:“鄭州3號”名列第一,“中育六號”名列第三。1987年山東全省第二次西瓜展評會上,山東東明集的“中育六號”再次被評為“特優產品”。“中育一號”、“伊選”被評為山東省優產品。當地的“柳條青”、“手巾條”、“核桃紋”、“三白”、“兩白”等品種個大味甜,耐儲運,均為西瓜之佳品。1995年山東菏澤東明縣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西瓜之鄉”而山東省東明集鎮為山東菏澤市東明縣西瓜主產區。西瓜種植面積年達6.5萬畝,畝產3000公斤。2006年全國首屆西瓜節,山東省菏澤市東明集鎮又為山東全省爭了光。每到產瓜季節,全國各地大小車輛蜂擁而至,車水馬龍,西瓜市場,異常繁榮。
歷史名人
山東東明集鎮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漢相陳平(?—前178),是東明集人。據《
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陳平少時家貧,但胸懷大志,擅黃老之學。其兄事農供其遊學,其嫂怒罵,兄逐其嫂。一次村里祭神後分肉,陳平肥瘦肉搭配,鄉親讚揚,陳平說:“讓我主宰天下,也能象分肉一樣公平”。陳平在輔佐漢王劉邦平定天下的鬥爭中,多次為劉邦出謀劃策,《
史記》翔實地作了記載並肯定了他的智謀。在“救紛糾之難,挽國家之患”和克敵制勝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劉邦採用他的計策很多,為建立漢政權立下了汗馬之功。傳世的有以下幾則:一是施用反間計,使項羽棄用范增;二是巧突滎陽之圍,劉邦順利出逃;三是立韓信為齊王以防變;四是勸高帝偽游雲夢,智擒韓信;五是解平城之圍;六是誅諸呂,匡復漢室。東明集鎮盧寨村的盧學禮,明萬曆(1577年)進士,曾任兗州知府;清順治(1646年)進士盧毓粹曾任杭州昌縣知縣。清同治(1865年)郝莊武進士郝德淼曾任御前侍衛、參將等職,“御前侍衛府”“郝記”字樣的300斤重練武石尚存東。
產業特色
西瓜有了“身份證”
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東明集鎮
盧寨村西瓜大量上市,一個“盧家寨”註冊商標,一個“富硒產品”標識,標明了西瓜的產地是山東菏澤、身份,有了“金字招牌”的富硒西瓜上市價格約每公斤4元。瓜農採取定期噴灑西瓜硒促進劑、施硒肥等方法,提高了西瓜的
硒含量,富硒西瓜全國市場潛力巨大,身價效益明顯比普通西瓜高。
鄉鎮建設
整頓措施
山東菏澤市東明集鎮有的放矢抓整改,
機關幹部人人受教育。針對鎮機關幹部中存在的“8點上班9點到,大院一轉就溜號,包村幹部不駐村,政府民眾兩張皮”的現象,鎮黨委決定拿出一周的時間對鎮機關幹部職工的思想、作風、紀律進行集中治理整頓。通過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
公務員法》和“八項集中治理整頓”等檔案,對照自己檢查、查擺問題,人人述職,實行一人講,眾人評,揭短處,找不足。對
部門與部門之間和人與人之間評出的問題,鎮裡著重抓跟蹤整改,對每項整改任務明確到人,一項一項地抓,一件一件地改。
千斤重擔大家挑,人人身上有
指標。鎮黨委根據本鎮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工作性質,制定了具體的領導抓線包項目責任制,把關係長遠的重點、難點工作分成了若干個“線”和“塊”,逐級分解到每個幹部和職工身上,對每項任務的工作標準、工作措施、完成時限、責任人等都有明確規定,做到了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著落。同時,該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實行一線工作法,結合工作實際進展,對照計畫安排,驗證工作落實情況。
獎罰分明,機關幹部人人有幹頭。為了調動機關幹部工作的積極性,鎮黨委、政府採用
經濟手段和組織手段結合,重獎與重用雙管齊下,既有重壓、也有重賞。通過用人導向使每一位幹部職工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裡。誰領導的地方、單位發展快,變化大、實績突出,誰就會受到提拔重用;反之,工作上不去,位子就下來。
壯大農村黨員隊伍
山東菏澤市東明縣東明集鎮以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在農村基層黨組織中創新發展
農村黨員工作機制,創造性運用“四聯”培養、設崗定責等舉措,使該鎮農村
黨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四聯”即鎮黨委書記聯村黨(總)支書記,村黨(總)支部書記聯黨(總)支部委員,黨(總)支部委員聯上崗黨員,上崗黨員聯致富能手,並明確了各自職責。通過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使培養農村致富能人入黨工作形成了一個組織嚴密、層次分明的有機整體。著重完善“先上崗,後入黨”的培養機制,讓農村入黨
積極分子和優秀青年在崗位上超前接受鍛鍊,全鎮有329名入黨積極分子和218名有一技之長的優秀青年光榮上崗。全鎮有460多名農村中
青年致富能手成為入黨積極分子。
為解決過去農村無職黨員“無權管事,無心理事,無能幹事”的問題,一崗可以多人,也可以一人多崗,各類產業支部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確定具體崗位數。
為切實轉變幹部工作
作風,密切黨群幹群關係,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東明集鎮機關幹部人手一本《民情日記》,及時掌握民情民意,隨時調整工作重點工作目標,設身處地幫民眾解決問題。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該鎮機關幹部每周至少下村三次,深入每家每戶,詢問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及時把農民的熱點、難點、疑點、民間糾紛以及計畫生
育問題等記入各自的《
民情日記》。
解百家難,連百家心。該鎮機關幹部每周集中交流《民情日記》一次,並落實解決辦法。對於困難戶,則將他們作為駐村鎮幹部的聯繫戶和他們結成對子。自開展《民情日記》活動後,全鎮已幫扶32戶。
辦百家事,幫百家富。《
民情日記》不僅反映民眾熱點、難點,還集中體現了發展經濟的要求與思路,成為當地黨委、政府繪就發展
藍圖的“檔案”。此外,該鎮還每月對《民情日記》記載內容進行
考核,並設立公開欄,接受民眾監督,向農戶傳遞致富信息,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據統計,2007年1-6月份,全鎮78名機關幹部下村468次,走訪農家1268戶,了解和幫助民眾解決問題479個。
“十星家庭”評出喜人局面
菏澤市東明集鎮為切實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打造和諧社會,2005年起在全鎮農村開展了“十星級家庭”評選活動。這十顆星是:義務星、守法星、節育星、和睦星、養老星、教子星、文化星、衛生星、致富星、新風星;每顆星都對應著一項工作和一條考核標準。為了增強可操作性,該鎮又把每條標準細化、量化並分解為28條細則。同時,對每顆星在不同村實行彈性管理,依照每個村不同實際情況,確定對應標準。例如,經濟條件較好的鎮西部
王莊、東葛等12個村莊的農民家庭人均收入達到4000元才能得到致富星,而經濟條件較差的鎮東北的丁寨、王行、邵寨等8個村莊的農民家庭人均收入達到3600元就能得到致富星。為了使農民對比心中有數,該鎮把評比的具體條件列印成“明白紙”,發到每戶,使大家時刻明確自己的奮鬥目標。
為了激發和調動農民創建“十星家庭”的積極性,這個鎮採取了“自報公議”的辦法。每年一個家庭究竟掛幾星級牌子,先由家庭自報,再經村民小組評議,最後由村委會審議通過。若家庭成員中出現違法犯罪或違反計畫生育現象,取消兩年的評星資格。整個評選活動,半年初評,年終總評,對評選出的“星級家庭”一律張榜公布,宣傳表彰,並逐戶懸掛星牌。很多民眾反映:農戶
家庭星少了,臉上無光;哪家評上“十星家庭”,鄰里羨慕,
媳婦好娶,閨女好嫁,做買賣簽
契約也順當。
為了配合“十星級家庭”評選活動,該鎮在農村開展了靈活多樣的促進活動。如圍繞提高農民文化素質,開展“家庭文化節”,圍繞提高農民道德法制水平,開展了“法律進萬家”和“文明新風進萬戶”活動等。並對評星少的家庭,逐戶
登記列出原因,分期分批進行幫教轉化。東明集鎮開展的“十星家庭”評選活動,使農村各項工作發生了深刻變化:文明新風進入千家萬戶。全鎮85%的家庭達到自費訂閱“一報一刊”,湧現出一大批文化之家;廣大農民爭學技術,全鎮千餘農民取得了技術職稱。社會治安明顯好轉,全鎮“無重大治安災害事故、無重大刑事
案件、無村民犯罪和無民轉刑案件”的四無村逐漸增多,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2007年1至9月份,全鎮農業產值2.9億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995元。
民俗文化
傳說
說起西瓜,當地還有個有趣的傳說,在東明流傳至今。早在宋太祖
趙匡胤少年時代,一次出行路經東明集,當時正值盛夏酷暑,疲乏饑渴難當,見一瓜田西瓜滾滾十分誘人,意欲買瓜解急,怎奈身無分文,正待泱泱走開,可實在經不住大西瓜的誘惑,心生一計,隨匍匐爬行至瓜田邊
玉米地,撈起瓜秧牽動西瓜去玉米田。此時看瓜老農發現西瓜自己移動知有人偷瓜,就悄悄轉到其背後,待偷瓜人出手,猛喝一聲,少年經此一嚇,撒腿就跑,不慎被
瓜秧絆倒,被老漢抓個正著。問其家鄉、
姓名,少年滿臉通紅,羞愧難當,央求老漢放他,老漢有意捉弄於他,講到只要說了姓名就地打個滾就放了你,且把西瓜給你。少年吃瓜心切顧不了那么多。隨即躺地一滾,抱起西瓜一邊跑一邊喊,我叫趙匡胤!後來當地人傳流了一個歇後語:“趙匡胤打滾——迫不得已!”
特色小吃
東明集地方名吃品類繁多,聞名全縣。東明集
豆腐腦,東明集“燒餅”、東明集“壯饃”響譽東明,其
燒雞最具特色,民謠云:“來到東明集首先吃燒雞,如若錯過了,後悔來不及。”
公共事業
公路通車裡程16.2公里。營運性車輛42輛,輕重營運客車8輛、營運貨車18輛、計程車16輛。固定電話用戶達到4532戶,行動電話用戶21000戶,電話普及率達到45部/百人,網際網路用戶520戶。有普通中學2所,在校生0.25萬人。國小22所,在校生0.5萬人。有衛生機構2所,其中,醫院、衛生院2所。各類衛生機構共有床位380張,衛生技術人員220人,其中執業醫師84人。農民人均純收入4734元,增長9%;人居生活消費支出2426元,增長0.4%;人均居住面積14平方米。商品交易市場2處。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個,床位張,收養9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