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寨行政村

盧寨行政村

盧寨位於東明縣城南15公里處,西距東明集鎮政府駐地1公里。南與劉莊接壤,北鄰邵寨村,東與文寨村毗鄰。全村427戶1568人,耕地2386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盧寨行政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地理位置:位於東明縣城南15公里處,西距東明集鎮政府駐地1公里
  • 人口:1568人
基本信息,詳細信息,

基本信息

據《盧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年)盧氏祖盧士元從山西潞安府潞城縣遷此定居,以姓氏名村盧家寨,後簡為盧寨。村內現有盧、孫、趙、程、黃、丁、陳、文、李、宋、杜11姓。以盧姓人丁最多,現有401戶1449人,占全村總人口的92.5%。孫姓有兩支,一支4戶14人,1915年由東明集鎮孫行村遷入;一支5戶23人,1830年左右由菏澤大黃集鎮孫趙莊村來此給人種地落戶。趙姓1戶5人,明永樂年間略遲於盧氏遷來。程姓1戶3人,1905年前後由劉樓鎮黃堌村來此給人種地落戶。黃姓3戶14人,清光緒年間由陸圈鎮黃路口村來此給人種地落戶。丁姓1戶4人,清光緒年間由河南通許逃荒至此落戶。陳姓2戶13人,1920年由李官營村來此給人種地落戶該村。文姓2戶9人,1932年由本鎮文寨村來此投親落戶。李姓兩支,一支3戶15人,1939年由小井鄉里長營入贅落戶;另支2戶8人,1964年由本鎮荊台集村入贅該村。宋姓1戶4人,1951年由陸圈鎮宋莊村來此投親落戶。杜姓1戶7人,給人種地落戶該村。另自1953年以來,該村移民黑龍江的有盧呈祥等5戶63人,投親新疆盧銀成1戶24人,外出謀生落戶陝西的有盧來生4戶47人。

詳細信息

盧寨村1911年屬東明縣第六區(東明集),1928年屬東明縣第六區,1944年屬東明縣二區(劉莊),1955年歸東明集鄉,1958年屬東明集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鄉(鎮),屬東明集鎮至今。
民國年間,軍閥混亂,土匪頑雜禍患鄉里,抬戶(綁票)勒索及搶劫事件屢屢發生,左近村子為保平安,紛紛組織紅槍會。1925年該村成立紅槍會,盧天道任會長,會員30多人,紅纓槍為武器,操練槍法,練習氣功,站崗巡邏,並和劉莊等村莊紅槍會結成聯防。這股民眾自衛力量,震懾了社會黑惡勢力,保護了民眾生命財產的安全。到1939年前後紅槍會組織相繼消散。
1946年該村成立了農會,槍班,兒童團、婦救會,盧同江、盧天錫為農會長,盧善堂、盧來生為兒童團團長,楊娟為婦救會長。這些民眾革命組織,協力組織民眾支前、站崗放哨、查路條,抬擔架,婦女日夜做軍鞋。不完全統計,解放戰爭時期,該村支前出動車輛達60多輛次,抬擔架人員近80人次,做軍鞋100多雙,有力的支援了解放戰爭。1948年3月,村民孫新雙參軍入第四野戰軍,1951年5月在雲南省金平縣剿匪中壯烈犧牲。
盧寨村自古人傑地靈,文化底蘊豐厚,明、清兩代僅盧氏就有進士盧學禮、盧秉懿、盧亓舉、盧汝功等9人,舉人盧學樂、盧曉英等18人,生員152人。素有“一門三進士,三世六舉人”之譽。盧學禮,明萬曆丁丑(公元1577年)進士,曾任陝西兵備道副使;盧監,明弘治(公元1492年)科舉人,曾任山東省陽穀縣知縣;盧毓粹,清順治丙戌(公元1646年)科進士,曾任陝西興安府平利縣知縣。村民崇尚文化,尊師重教。據《盧氏家譜》記載及其後人口傳,清雍正年間盧堯英考取功名(舉人)未仕,還家後辦學,一生從教,培養出盧汝功、盧上訓、盧玉川、盧建東、盧清等一大批優秀人才,其中進士2人,舉人5人,生員20多人。盧汝功進士及第,老年辭官還鄉辦私塾,窮人家弟子免收束修,飲譽鄉里。清末民初有生員盧華國、盧天道相繼辦私塾至解放。解放後,村里辦起公立國小,4個班,70多名學生。回響黨普及文化的號召,1955年盧世傑辦夜校(掃盲班),利用農閒時間和晚上,免費教農民識字,至1957年,兩年間該村40多名青壯年脫盲,能看報、記工算賬,多數成為農村會計或基層幹部。上世紀六十年代學校仍為4個班,120多名學生,此時,民眾生活困難,但學生多能刻苦學習,出了一批人才。曾任成都軍區某部團政委的盧振峰、新疆駐軍某部團長的盧炳彥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學生。
建國前,盧寨村有木匠鋪、“和春堂”生藥鋪、油坊、饃店、建築隊,但大多數的村民依靠種地生活,十分貧困。建國後,經過盧寨村人的不斷努力,農業生產取得了驕人的業績。1964年開始大規模興修水利,平整土地,先後打機井28眼,修生產路八條,全長6.8公里,挖排水溝12.8公里,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旱澇保收。1965年大隊劃出土地50畝為試驗田,由盧廣田、盧保常負責,縣農業局郝利民具體指導,幾年中繁育出畝產可達500斤的小麥良種“八一”、“二O二”,畝產可達800斤的玉米良種“黃縣二馬牙”及優質雜交高粱,均被縣農業局在全縣推廣。還試驗出紅薯、花生高產的“紅薯伏壠”,“花生小台田”種植模式,增產效果顯著,在東明集公社範圍內普遍推廣。1972年,盧寨糧食單產上綱要,達到畝產800斤,縣政府曾在此召開現場會,並獎勵第二生產隊魯西大黃牛一頭、汽馬車一輛。1974年春,回響黨的號召,栽桐糧間作林兩千畝,植桐樹一萬五千多棵,長勢良好,林桐整齊美觀。1979年國家農業部曾攝製成新聞紀錄片在全國各地放映。成材後,僅此一項,村人均收入達200餘元。
1978年後,該村先後打小口機井33眼,達到了四十畝地一眼井;同時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摸索出四種四收種植模式。該村種植的西瓜,以個頭大,上市早聞名,每年有1200萬斤優質西瓜遠往全國各地。2007年,在山東省星火科技服務基地建設辦公室專家的指導下,由東明縣農村新技術推廣協會牽頭,在該村建立了1500畝的東明縣富硒農產品生產基地,7月5日,舉行了“盧家寨富硒農產品生產基地”揭牌儀式。菏澤電視台、東明電視台、《山東科技報》等多家媒體進行了採訪報導,並註冊盧家寨“富硒農產品”商標。經有關專家鑑定,該基地生產的富硒農產品具有抗癌、延緩衰老、抑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功效,產品已被多家大超市訂貨,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盧寨代代有能工巧匠,建築行業獨樹一幟。現全村有六個建築隊,從業人員200多人,成為有名的建築專業村。盧增麗帶領本村和周邊村莊的160多名建築人員,在北京常年承包工程,人年收入15000元左右。早年畢業於漢、河南藝術學校的盧岳峰,從玻璃加工入手,事業漸大,於2006年建立了藝術玻璃深加工工廠,有磨花、彩繪、雕刻、水晶、西式鑲嵌、玻璃貼片等幾十種工藝,產品銷往周邊省縣,年收入達幾十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