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莊村(山東省東明縣陸圈鎮下轄村)

該位於東明縣城東南15公里處,距陸圈鎮政府南6.5公里處,東鄰油寨,西臨海莊公路,南面李喬莊,北倚宋莊村,是原胡莊鄉政府駐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胡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東明縣城東南15公里處
  • 人口:2864人
基本信息,歷史記載,

基本信息

該位於東明縣城東南15公里處,距陸圈鎮政府南6.5公里處,東鄰油寨,西臨海莊公路,南面李喬莊,北倚宋莊村,是原胡莊鄉政府駐地。該行政村管轄劉堂、張莊、胡莊三個自然村,共有917戶,2864人,均為漢族,耕地面積4446.5畝。該村土地肥沃,地勢平坦,土壤屬輕沙型,水利條件較好,設施齊全,所有耕地為旱能澆,澇能排,旱澇保豐收的高產穩產田。
胡莊自然村
胡莊村位於陸圈鎮政府南6.5公里處,是原胡莊鄉政府駐地,東鄰油寨,北倚宋莊,南面張莊,西鄰海莊公路。該村共有456戶,1215人,均為漢族,耕地面積1819畝,土質輕沙。

歷史記載

據《胡氏碑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年)胡氏始祖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命名胡莊,農曆逢一有集,逢三、八成大集會,是胡莊片中心集貿市場。該村有胡、馮、邵、劉、楊五姓。其中胡姓最多,545戶,1108人;馮氏1戶,8人,遷入時間地點不詳。邵姓,1戶,43人,於1803年因親戚關係從東明集鎮邵寨遷入。劉姓,6戶,27人,於1921年因受僱傭關係,從本縣小井鄉西五營遷入。楊姓,3戶,10人,因受僱傭關係於1933年從小井鄉西五營遷入。
胡莊自然村民國時期歸河北省大名府(東明縣)管轄,1949年至1952年歸平原省東明縣管轄,1953年至1963年歸河南省管轄(1963年至今歸屬山東省管轄)。1955年至1956年春歸胡莊鄉初級社管轄,1956年春至1958年春歸“紅專四社”管轄。1958年夏至1961年歸陸圈人民公社管轄。1961年至1963年歸陸圈公社胡莊小公社管轄。1963年至1978年歸陸圈公社胡莊工作片管轄。1978年至1984年歸胡莊公社管轄。1984年至2001年屬胡莊鄉管轄。2001年至今歸陸圈鎮管轄。
1947年胡莊村設立國民黨鎮部,劉顯熙任鎮長,領導鎮壓革命,走反共道路,破壞我革命根據地的聯絡,殺害我黨多名革命幹部。於1948年被地方共產黨武裝消滅,擊斃國民黨鎮部成員14人。
1762年,胡莊建成六角寨牆,寨牆周圍挖有4米多深的濠溝,東西寨門是兩層樓高的大門樓,南北兩邊寨牆上設有炮樓,內架有土炮,備有竹竿桿槍,還設有崗哨,防禦設施堅固,有效地保護了村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明朝(1438年)年間,該村出武舉人兩名,外號大虎頭、二虎頭,力大能托頂載重太平車,飯量頓餐斗米,使用的武器是120斤重的大鋼刀。傳說,大虎頭、二虎頭途中遇到一輛載重太平車,陷入到泥溝中,他二人扒到車下,喊著口號“一,二”,便把陷入泥溝中的太平車給頂推出來。他們二人用力時,有人發現二人長著牛腳,都說二人是牛轉生的,所以力氣特別大。他二人用過的兩把120斤的鋼刀,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收繳歸公。
清朝光緒年間,該村出一名翰林,中翰林時已70多歲,被封到濟寧嘉祥縣任縣令,死於途中。
該村神教文化歷史悠久。1806年建奶奶神廟三間,正位奶奶神,偏位有二郎神、火神、南海大士、眼光奶奶、泰山奶奶關公等神位。解放後,破除迷信時村廟被扒掉。1991年,村民重新修建成三間紅磚藍瓦廟,重設了各神牌位。
1936年該村流行霍亂傳染病,死亡30多口人;1967年該村流行痢疾傳染病,黨委政府急民眾之所急,服務到門,提著暖水瓶送藥到人,痢疾傳染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以來,該村村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解決了民眾看病難、看不起病的實際問題,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民眾的健康有了保障。
解放前,該村土地高低不平,輕沙土壤,到處是白茫茫的鹽鹼灘,經濟基礎薄弱。小麥畝產不到百斤,玉米枯黃,長成了“甘蔗桿”,畝產百十斤,民眾吃盡了靠天吃飯的苦頭。村中逃荒要飯者成群結隊,個個衣衫襤褸,骨瘦如柴,還有的人餓死在逃荒要飯的途中。
1949年解放以來,廣大村民分到了土地,外出逃荒要飯的村民,返回家鄉生產隊集體耕種田地,生活有了好轉。1961年至1965年,經過村民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開挖河溝,興修水利,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小麥畝產達到300斤,紅薯產量達到1800公斤,民眾生活基本有了保障。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面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每戶村民都分到了幾畝土地。當年小麥畝產達到了600斤,玉米畝產500斤,大豆畝產300斤,村民的溫飽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流落到山西、陝西、新疆等地的村民,紛紛回到家鄉,種起了自己的責任田。他們逐年增加對農業的投入,普遍使用了化肥、農藥,推廣優良品種,科技種田,農業生產邁上新的台階。小麥畝產達到900多斤,玉米畝產800斤,棉花畝產籽棉200多斤,全村湧現了十七戶萬斤糧大戶。1995年該村依託賈河水利優勢,先後又開挖溝渠8條,4縱4橫,修建橋涵閘13座,建揚水站3處,全村所有耕地全部達到了旱能澆,澇能排。
1996年,在胡莊鄉黨委的正確領導下,該村村委會立足本村鄉政府駐地這一實際情況,並依託交通優勢,在村東、西兩頭馬路兩旁,建立了兩處經濟開發區。村民紛紛建起了100多間商品房,集農副產品收購、加工、銷售於一體,設建材、餐飲、服務、化肥、種子、農藥等農資批發門市部8處,電視、手機、三輪車、機車維修服務門市部7處。2006年又建起了高標準的商品超級市場,日營業額達1800多元。2006年3月,胡石方投資10萬元建起了電子廠,加工電腦、手機專用線圈,年收入3萬多元。2006年7月,胡向陽投資30多萬元建起了塑膠廠,利用收購廢舊塑膠加工提煉成塑膠顆粒,年收入達5萬多元。
個體經濟有特色,花生加工上檔次,從1983年開始,村委會根據本村剩餘勞動力多,本地花生種植面積大的實際情況,組織民眾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花生粗加工(脫殼),家家戶戶忙花生採購、加工、銷售,使用工具是腳踏車、地排車,加手工木器脫殼器,人均年收入300多元。1987年,全村購買電動脫殼機80多部,村民用農用機動三輪採購、銷售花生,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1300多元。1994年至1997年該村胡坤生、胡兆增等人購買大型花生脫殼機8部,村民驅車到河南固陽及河北等周邊省市採購花生,回來後利用大型脫殼機搞花生粗加工。採購花生專業人員達320多人,專業脫殼人員達36人,胡向陽、胡景明、胡建禮、胡鐵鋼等成立了花生米收購、銷售門市部16個,村民人均純收入達6千多元,花生脫殼專業戶每戶年收入2萬多元,花生收購銷售每處年收入3萬多元,花生購銷大戶胡向陽把當地的花生米銷售到北京、上海、青島、濟南、廣西等大中城市,帶動了本村個體經的快速發展,胡向陽被當地推崇為“經濟能人”。
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交通及育人環境。2005年,胡莊村黨支部書記胡會民帶領村委會一班人,投資了18040元,修建了長1293米、面積7331平方米的柏油路面,動用土方8000餘方,進一步改善了本村的交通條件。為改善本村國小教育環境,1999年,村黨支部村委會投資68.285萬元,新建教室達36間,建築面積達647平方米,使用面積達1148平方米,修建圍牆長358米,修建校門口石橋一座,新配置桌凳200多套,使本村國小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目前,全村共有大中專生34人,其中大專生26人,中專生6人,研究生2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