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河集村(山東省東明縣:)

順河集行政村轄順河集、戴莊兩個自然村。現有428戶,1742人;耕地2820畝。順河集自然村 位於東明縣城西南20公里、東明集鎮政府駐地西8公里處,東臨“四馬路”,南依五乾渠,交通便利,水利條件優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順河集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東明縣城西南20公里
  • 人口:1742人
簡單介紹:,詳細介紹,地圖:,

簡單介紹:

順河集行政村轄順河集、戴莊兩個自然村。現有428戶,1742人;耕地2820畝。順河集自然村 位於東明縣城西南20公里、東明集鎮政府駐地西8公里處,東臨“四馬路”,南依五乾渠,交通便利,水利條件優越。現有耕地2300畝。

詳細介紹

據《張氏族譜》記載:“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張氏始祖張治海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當時此地有一條河,村莊順河而建,並有集市,故命村名為順河集”。順河集1947年屬東明縣第五區;1955年屬葛崗小鄉;1957年屬劉樓公社;1962年屬焦樓公社;1963年重歸劉樓公社;1979年屬臨河店鄉;2002年屬東明集鎮至今。
該村現有居民363戶,1482人,分屬張、沈、王、魏、艾、焦、唐、林、趙、鞏、孫、郝十二姓。其中,魏姓於清光緒年間自小井鄉西夏營遷來,8戶,43人;孫姓於清光緒年間自馬頭鎮孫寺遷來,16戶,64人;張姓在清宣統初年由本鎮李官營遷入,200戶,800人;沈姓於清宣統初年從本鎮王官營遷入,100戶,420人;王姓於清宣統年間從劉樓鎮小路店村遷入,18戶,72人;焦姓於解放前遷入該村,4戶,13人;林姓於1978年從四川省中江縣遷入,3戶,10人;趙姓1戶6人,於1927年由漁沃鄉吉利營遷入;鞏姓於1927年從劉樓鎮趙莊遷入,1戶2人;艾姓6戶,27人;唐姓3戶,13人;郝姓3戶,12人,從本鎮段莊村遷入。解放後,該村原居民有31戶、81人移居外地,分別落戶黑龍江、湖北監利等地。
清末社會動盪。為防匪防盜,村民決定修築圍村土寨,有錢的出錢,有人的出力,歷時9個月建成。寨東、西各有一個寨門,大門兩扇木質鐵裹;南北寨頂各有炮樓一座,每座炮樓配備五桿抬槍。土寨周長約1000餘米,寨外有兩丈深的濠溝。村民8人一組,輪流守寨,晝夜不輟。1947年,解放軍黃河支隊百餘人住在該村,國民黨軍杜淑部三百多人來攻,解放軍戰士憑藉寨牆英勇反擊,激戰一上午,打退了敵人的進攻。敵人敗退時,把村民收穫到場裡的玉米、穀子全部燒光。
順河集村1947年建立農會(沈玉良任會長)、槍班(沈章成任班長)、兒童團(張殿選為團長)等革命民眾組織。1948年國民黨軍占據東明,還鄉團殘酷報復,屠殺革命民眾。農會長沈玉良在家中被東明集的還鄉團暗殺。張留才接任農會長,同年秋天又被駐東明集的還鄉團抓走,遭受酷刑,慘死獄中。槍班成員張留才的弟弟被東明集的還鄉團抓走大卸八塊。當時,兒童團成員遭恫嚇威脅,每人被罰一布袋豆子,找了保人才得倖免。敵人的暴行令人髮指,村民同仇敵愾與反動勢力鬥爭。解放軍在縣城一帶作戰,村民組織起來,為解放軍送糧送柴。解放開封時,村中出動擔架前去支援,張尚陸等隨軍轉戰三四個月。順河集人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順河集重視文化教育。1949年開辦村國小。1965年建完小,教師5人,學生110名。學校幾經擴建,越辦越好,2005年合校並點,順河集國小被確定為定點國小。如今,學校占地20畝,建築面積360平方米,有6個教學班,10名教師,在校生230人。恢復高考以來,該村有大中專畢業生54名,研究生5名。該村的文體活動相當活躍。以張學增為領隊的大紅拳武術隊,逢年過節去蘭考表演。張景雲等人組成的高蹺隊,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村委會籌資5萬元建人口學校,安裝黨員先進性教育遠程地面衛星接收設備,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
順河集村是典型的農業村。解放前,村里富裕戶不多,沒有做買賣的,村民們守著幾畝薄地,聽天由命,過著糠菜半年糧的生活。解放後,經地土地改革,走上集體化道路。1953年組織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社,王新淼任社長;1956年轉為高級社,社名“星光社”,由順河集、耿堂、戴莊三村組成,社長是王新淼、孫中良、韓鎖堂。人民公社期間,該村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努力改善生產條件。1976年,按照統一規劃,修生產路8條,長7公里,動土2萬餘方;開挖灌溉渠道,把黃河水引到田間,當年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平均畝增200餘斤,村民生活明顯改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土地承包到戶,村民種田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他們精耕細作,科學管理,糧食畝產達800餘斤,溫飽問題徹底解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斷調整種植結構,開發利用村頭荒地150餘畝,栽速生楊1萬餘棵。60%的農戶飼養青山羊,平均每戶10隻,每年全村青山羊出欄量達千餘只,僅此一項收入三百餘萬元。普遍實行間作套種,經濟效益成倍增長。1984年村民自籌資金20餘萬元,架上了高壓電。1995年以來,村委會組織村民開挖清理大小河渠25條,打機井30多眼。村民購置排灌機械200餘台(套),全村耕地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如今,該村的經濟呈現蓬勃生機,村民生活正向小康邁進。村民現有電視機420台,VCD、DVD、冰櫃、冰櫃250多台,農用三輪、四輪車400多輛,家庭轎車5輛,機車300多輛。近三年村內建樓房12座。
戴莊自然村 位於順河集村南,兩村只隔五乾渠。現有耕地520畝。據《戴氏家譜》記載:“明永樂初年(1403),戴氏祖治國率族人從山西平遙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命村名為戴莊”。該村歷史沿革與順河集相同。現有居民65戶,260人,分屬郭、戴兩姓。其中,郭姓62戶,246人,清宣統初年由曹縣莊寨鎮郭小胡村遷入。戴莊歷史上曾有趙、王二姓,趙姓於1953年移居黑龍江省樺川縣,王姓自然消失。
傳說明末清初時戴莊村是一個大村,僅戴姓人口就有千餘。陳寨陳兵備下葬時,本村參加行葬的青壯年就有80餘人。行葬時,由於棺槨沉重,再加上巷子狹窄、不能綁架子,只能幾個壯漢手抬。戴莊村的“架子會”人員穿綠綢小褂,系黑腰圍,腰間斜插兩個棒槌,每行一段距離,就用棒槌支棺少息,順利將棺材行出。1952年,村民在村西南地五、六米深處挖出航船的桅桿尖;1956年在村東頭十餘米深處發現了磚井。戴莊的歷史變遷,惜無文字記載,詳情不得而知。
解放前,戴莊村民有三十來戶,百十口人;人均一畝來地,青沙瘠薄;僅有十來戶生活勉強過得去,沿街乞討的有十四五家,外出逃荒流落他鄉者有十多人,為生活所迫賣兵的有八九人。該村1946年建立農會,領導班子由王建奇、郭聚良、戴鶴奎、郭同森四人組成,王建奇任農會長。1949年秋天,解放軍某部一個營從戴莊村向盤踞在順河集村的國民黨軍某團發起猛烈進攻,農會組織村民積極支援。解放後,戴莊人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1954年成立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社,王新淼任社長;1956年,順河集、耿堂、戴莊三村組成高級社。從高級社時期至今,戴莊村始終屬於順河集,或為其一個生產隊,其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情況與順河集村基本相同。

地圖:

順河集村地理位置。
順河集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