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馬腦炎

東方馬腦炎(ea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EEE)是一種典型的人獸共患病毒性疾病,該病毒屬A組蟲媒病毒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含單股RNA,因首先於病馬腦組織分離病毒,故而得名。隨後從病人腦組織中也分離出同樣病毒,其引起的人類腦炎症狀十分危急而兇險,其臨床表現與乙型腦炎很相似,病死率約在35%以上。該病毒也是目前國際社會列為防生物恐怖的主要種類之一,國內屬一類管理的病毒種類,備受關注。

基本介紹

  • 別稱東方馬型腦炎
  • 中醫病名東方馬腦炎
  • 英文名稱:ea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
  • 英文別名:簡稱EEE
  • 多發群體:以福建省為主的沿海省份
  • 常見發病部位:腦部
  • 常見病因:東方馬腦炎病毒
  • 常見症狀:頭痛和發熱,抽搐、意識障礙和腦膜刺激症狀等
  • 傳染性:強
  • 傳播途徑:蚊蟲叮咬
簡介,病原學,流行病學,流行特點,流行地區,案例說明,臨床表現,鑑別診斷,治療手段,預防措施,結語,

簡介

東方馬腦炎(ea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EEE)於1933年首先發現在美國東部的馬場內,從病馬腦組織中分離出病毒。
1938年從病人腦組織中也分離出同樣病毒,其引起的人類腦炎症狀十分兇險。我國對該病研究起步相對較晚,1991年李其平等從新疆一組全溝硬蜱中分離出該病毒,陳立等對國內13個地區人群血清進行了抗體調查。福建各地醫院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病因不明的“病毒腦”患者,此實驗室每年都能接到各地醫院送來要求檢驗的此類病例標本近百例,預計全省病例當不在少數,但因條件、技術所限,目前除乙型腦炎、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可開展實驗檢測外,其他項目尚無法開展。
1998年以來,我們有計畫地收集此類病人血清,先後作了辛德畢斯病毒和環狀病毒的檢測,表明此類患者中存在這兩種病毒的感染。2002年以來,我們又收集此類病人血清作東方馬腦炎的檢測,發現也存在感染,在福建首次發現該病毒感染者。
這些結果提示,福建每年夏季眾多所謂病因不明的“病毒腦”,其實並非由單一病原引起的單一症侯群,而是多種病毒均可作為感染源而引起的多症侯群綜合徵,病人多,病情重,預後差,作為一項公共衛生與疾病預防控制方面的迫切問題,急需深入調研,以引起更大的重視。

病原學

東方馬腦炎是一種病毒性腦炎。東方馬腦炎病毒(EEEV)是披膜病毒科α病毒屬家族中的一員,而且與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極為相似,因其實驗室感染的機會多,感染後發病的可能性大,症狀重並能危及生命,缺乏有效的預防方法,傳染性強,對人群危害性大,而被定義為一類菌種。EEEV貯存宿主是鳥類。在北美洲,39種鳥類存在病毒抗體,並在紫色白頭翦、山雀和候鳥體內分離出東方馬腦炎病毒。野鳥感染後大多不發病,僅出現不同程度的病毒血症,但可攜帶和傳播病毒。
有關專家於1986年-1990年間,對紐約地區的野鳥進行了EEE血清學調查,從83個品種的鳥中採集了4174份血樣,主要是北美歌雀、貓鵲和畫眉,占總量的40%~55%。以HI試驗檢測血清抗體,並對血塊進行病毒分離。
結果從1988年-1990年間的鳥類樣品中分離到2株EEEV,感染鳥的HI抗體水平在1∶160以上。EEEV也被廣泛套用於當前國際社會防生物恐怖的病原學中,由此可見其重要性與危害性。

流行病學

流行特點

東方馬腦炎多發於夏季,預計福建每年由各地臨床診斷的“不明原因病毒性腦炎”約千例以上,多數病因不明,影響治療。EEEV經感染的蚊子的叮咬而由馬傳播給人。潛伏期大約在5月15日之間。 和人類一樣,馬匹也會被感染甚至死亡。但是,主要的傳播鏈是在鳥和蚊子之間。不是所有的蚊子都傳播EEEV,主要傳播的大約有60多種。在維持地方性動物病傳播鏈中最重要的一種蚊子是黑尾賽蚊。以流行地區的居民和遊客以及從事戶外工作及康樂活動的人為高發人群,年齡大多集中在大於50歲和小於15歲之間。

流行地區

地方性動物病傳播鏈最主要見於海岸地區和湖泊沼澤地帶。人類發病相對較為少見,絕大程度上是因為主要的傳播鏈在沼澤地帶,而這些地區居住的人數很有限。該病發病最多的州包括佛羅里達、喬治亞、馬薩諸賽和新澤西州。EEE倖存患者中大約35%遺留有神經系統後遺症。1964年以來,美國大約有近200例確診病例。平均每年4例,實際每年發病為0到14例。

案例說明

在我國東方馬腦炎重要發生在以福建省為主的沿海省份中。福建省對200餘例疑似患者檢測中,查到15例感染者。腦病變包括擬診為病毒腦、腦膜炎、結核性腦炎各1例;感染者地區分布:對所查15例感染者中11例作了個案調查,地區分布為:福州市6例(其中福清2例,鼓樓區2例,台江區、馬尾區各1例),漳州市2例(龍海、南靖各1例),晉江、霞浦、仙遊各1例。另4例因系個人送檢,病案資料不全,未作調查。 在福建不明原因病毒腦患者血清中發現東方馬腦炎感染者,繼在此類患者中發現辛德畢斯病和環狀病毒病感染後,又有一新發現。從初步結果分析,15例感染者中14例出現於2000年內。
病例血清均為平時散在收集於臨床,對這些感染者的地區分布調查表明患者來自9個市、區,較為分散。由於每年春夏之交到秋末冬初我省此類患者具有一定數量,病因不明,實驗診斷尚無法普及開展,給臨床上,尤其是神經內科造成很大困難,誤診誤治也較多見。在社會公共衛生方面,也同樣是一項應當引起重視的問題,對其開展進一步調查研究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

臨床表現

該病的典型表現為迅速發生的流感樣症狀,如頭痛和發熱,甚至有抽搐、意識障礙和腦膜刺激症狀等。如果不加以治療,伴中樞神經系統損害,預後不良,可能會導致35%的病例死亡。 東方馬腦炎的預後與病變的範圍和病情的輕重有關。腦部病變較局限且未侵犯"生命中樞",病情較輕時,其預後往往良好。如昏迷持續時間較長,或有頻繁驚厥時,腦部缺氧及病理變化加重,預後多較差,容易留有神經、精神的後遺症

鑑別診斷

eeev感染血清學的實驗室診斷是診斷的基礎,尤其是IgM抗體血清檢測和腦脊液的檢測更為重要。PCR檢測,病理組織學與免疫組織學在屍檢組織中的輔助檢測作用也是很明顯的。 東方馬腦炎病毒與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非常相似,但也存在很明顯的區別。即是eeev一旦感染便有終生的免疫能力,而且無交叉感染的能力。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的實驗室或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有能力做這樣的診斷和鑑別診斷。

治療手段

雖然對於感染馬的各種類型腦炎都有治療的藥物,而對受到感染的人卻沒有很好的對症治療方法。相對來說最優的醫療方法,包括住院治療和支持性治療,例如,專家的護理,呼吸支持,防止繼發性細菌感染,及物理治療,作用主要是降低出現發燒的幾率及紓緩其對腦和脊髓的壓力。由於治療措施相對匱乏,所以主要還是以預防為主。

預防措施

接種有效的疫苗可以預防病毒性腦炎的發生
人們在外勞作時應穿著長袖衣服和長褲以及套用驅蟲劑如二乙基甲苯醯胺可以幫助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及時巡視住所周圍,除去容器中不流動的水。在整個秋天裡都要竭力保持住房周圍的排水溝里沒有落葉。
初秋時要在門和窗上安置紗網以防止蚊子進入房間里。

結語

蟲媒病毒可引起多種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包括多種病毒性腦炎,如東方馬腦炎西方馬腦炎、委瑞內拉腦炎、森林腦炎、乙型腦炎等。1943年,黃禎祥在美國發表了對病毒學研究有重大影響的論文“東方馬腦炎病毒在組織培養上滴定和中和作用的進一步研究”。這一研究成果,使病毒在試管內繁殖成為現實,從此擺脫了人工繁殖病毒靠動物、雞胚培養的原始落後的方法。
國內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對乙型腦炎、森林腦炎的調查研究較多,而對其他蟲媒病毒性腦炎的研究則開展較少。多種不明原因“病毒腦炎”對人畜危害十分嚴重,對人類健康、經貿旅遊、畜牧生產影響巨大,一旦暴發流行常引起大量人、畜死亡。因此,對其開展調查研究就成為社會公共衛生服務的一項緊迫任務。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際病毒界對蟲媒病毒的研究十分活躍,1950年,全球發現蟲媒病毒35種,50年代末增至47種,70年代達359種,至1992年,向國際蟲媒病毒中心登記的蟲媒病毒總數達到 535種。
我國對蟲媒病毒的研究起步較晚,迄今分離證實的蟲媒病毒僅10多種,顯而易見,不是國內病毒及傳播的病種就這么少,而是與國際研究水平的差距很大。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景觀複雜多樣,地跨寒、溫、熱三帶,存在多種媒介昆蟲,僅蚊類多達600餘種,蜱類100多種,蠓、白蛉、蟎等廣泛存在,具有絕大多數蟲媒病毒適宜生存的自然條件。因此,可以肯定,蟲媒病毒種類絕不限於目前所知的少數幾種。蟲媒病毒是我國急待開展調查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