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南五省聯軍
- 外文名:Coalition forces in five southeastern province
- 其他名稱:五省聯軍、東南軍
- 首領:孫傳芳
- 主要將領:盧香亭、謝鴻勛、周蔭人、陳儀、上官雲相
- 勢力範圍:蘇、皖、贛、浙、閩
- 所屬派系:直系軍閥
- 參與戰爭:江浙戰爭、浙奉戰爭、北伐戰爭等
發展歷史,戰鬥序列,浙軍,閩軍,蘇軍,皖軍,贛軍,參與戰爭,江浙戰爭,浙奉戰爭,國奉戰爭,北伐戰爭,最終結局,
發展歷史
五省聯軍簡介
“五省聯軍”前身是直系一部。1922年10月,駐閩北的皖系軍閥王永泉率部驅逐投靠直系的福建督軍李厚基。曹錕命孫傳芳為援閩軍總司令,於1923年春率第2師及周蔭人的第12師入閩。同年3月殼抹妹,孫傳芳被任命為福建軍務督理。
在1924年的江浙戰爭中,孫率部由福建入浙,未遇重大抵抗,長驅直入,把浙江地盤搶到手,被曹錕任命為浙江軍務督理兼浙閩巡閱使。1925年,孫傳芳又突然向盤踞於蘇皖地區的奉軍發動進攻,趕走奉系將領楊宇霆、姜登選,組成蘇、皖、贛、浙、閩“五省聯軍”,自任總司令,使“五省聯軍”成為別樹一幟的軍閥部隊。
戰鬥序列
浙軍
江浙戰爭後,孫傳芳分別收編了盧永祥、陳樂山的北洋軍和浙江地方部隊,並將浙江陸軍擴編為4個師5個混成旅。
浙軍編制序列
浙軍 軍務管理 孫傳芳
第一師 師長 陳儀
第一旅 旅長 石鐸
第二旅 旅長 徐震方
第二師 師長 盧香亭
第3旅 旅長 王淼
第4旅 旅長 李俊義
第三師 師長 周鳳岐
第五旅 旅長 汪鎬基
第六旅 旅長 盛開第
第四師 師長 謝鴻勛
第四混成旅 旅長 張慶昶
第六混成旅 旅長 彭德銓
第七混成旅 旅長 楊鎮東
第八混成旅 旅長 顏景崇
第十混成旅 旅長 孟昭月
獨立炮兵團 團長 張國威
督署衛隊混成團 團長 李寶章
保全隊 統領 夏超
第1隊 統領 吳殿揚
第2隊 統領 劉炳樞
緝私隊 統領 王茂桐
1925年8月,奉軍奪取蘇、皖地盤後,北京執政府任命楊宇霆為江蘇督辦、姜登選為安徽督辦。孫傳芳深感自己處境困難,地位難保,為旋霉危抵制奉軍南侵,10月,孫傳芳組成浙、閩、蘇、皖、贛5省聯軍,自任總司令。1926年秋,國民革命軍入浙,浙江陸軍第1師師長陳儀,第3師師長周鳳歧先後率部投奔北伐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9、第26軍,陳儀、周鳳岐分任軍長。
閩軍
孫傳芳任福建軍務督理時閩軍主要編制序列(1923年)
福建軍務督理孫傳芳
軍務幫辦兼護軍使王永泉
閩北護軍使 周蔭人
陸軍第1師師長張毅任
陸軍第2師師長高義任
陸軍第3師師長王獻臣
陸軍第7旅旅長任定國
陸軍第8旅旅長陳國輝
陸軍第9旅旅長楊漢烈
但為時不長,第7、第8、第9旅均投歸福建建國軍。1924年3月,孫傳芳將皖系的王永泉、臧致平打敗,其殘部由臧致平、楊化昭率領突圍經贛閩邊人浙,投奔盧永祥。同年5月,孫傳芳調任閩粵邊防督辦,由周蔭人任福建督理。周接任後,即對留閩各軍進行整編,除第1、第2、第3師不變外,又將原王永泉部擴編為福建陸軍第1、第2旅。
9月,北京政府任命孫傳芳為浙江軍務督理兼閩浙巡閱使,孫率第1旅入浙,周蔭人又重建第1旅,董勝標任旅長,並新建第3旅,蘇埏任旅懂嚷長。接著,向不聽號令的民軍興師問罪。12月,圍殲了駐紮泉州、南安的福建陸軍第2師高義部。
1925年初,又相繼新建了第4、第5旅和福建補充旅。此後,周為鞏固自己在福建的統治地位,又對福建各部進行了整編,另以中央陸軍第12師第24旅擴編為第3師;以第12師衛隊旅擴編為邀榆匪第4師。
周蔭人督軍福建時閩軍編制序列
閔軍總司令 周蔭人
第一師師長 張毅
第一旅 旅長 李芳池
第二旅 旅長 田寶琴
第二師您辯騙 師長 李鳳翔
第三旅 旅長 曹萬順
第四旅 旅長 杜起雲
第三師 師長 劉俊
第四師 師長 孫雲峰
第一旅 旅長 董勝標
第二旅 旅長
第三旅 旅長 蘇埏
第四旅 旅長 張慶昶
第五旅 旅長 吳大洪
補朵獄端協充旅 旅長 蔣啟鳳
海軍陸戰隊混成旅 旅 林忠
1926年10月,何應欽率北伐軍入閩,一舉攻占永定城,端掉周蔭人 的前線指揮部,周率衛隊倉皇逃走。恰在此時,閩軍第2師宣布戰場起 義,並倒戈向其他閩軍攻擊,使閩軍陣腳大亂,不是被殲,就是投降。12 月18日,北伐軍進駐福州城。周蔭人率所部北洋軍人浙,與孫傳芳軍會合。
蘇軍
1925年8月,奉軍取得蘇、皖詢狼漿道地盤後,浙江受到奉軍的直接威脅,為抗拒奉軍繼續南下,浙江督辦孫傳芳組成蘇、浙、皖、閩、贛五省聯軍發動驅奉之戰。戰後,孫傳芳對蘇軍進行整編,共編為4個師又5個旅。以鄭俊彥任蘇軍總司令。
江蘇軍編制序列(1925年底)
江蘇軍 總司令 鄭俊彥
中央陸軍第1師 師長 馮紹閔
中央陸軍第10師 師長 鄭俊彥
江蘇第1師 師長 白寶山
江蘇第3師 師長 馬玉仁
江蘇第1旅 旅長 楊和庚
江蘇第2旅 旅長 李啟佑
江蘇第3旅 旅長 碼登瀅
江蘇第76旅 旅長 張立中
炮兵旅 旅長 魏朝彥
皖軍
1925年夏,奉軍侵占安徽後,北京政府任命姜登選為安徽軍務善後督辦,姜將皖軍編並為3個混成旅。同年冬,孫傳芳起兵驅奉,北京政府改任陳調元為安徽軍務善後督辦。陳率蘇軍1個師入皖後,又將皖軍第1混成旅編並。至此,皖軍由陳調元任總司令。
皖軍編制序列(1925年)
皖軍 總司令 陳調元
第六師 師長 陳調元 兼
第一混成旅 旅長 畢化東
第二混成旅 旅長 馬祥斌
第三混成旅 旅長 王普
補充 旅長 劉鳳圖
贛軍
1925年10月,孫傳芳在杭州宣布成立閩浙蘇皖贛五省聯軍,任方本仁為贛軍總司令。1926年初,馮紹閎率第3師赴江蘇,受孫傳芳改編。3月,鄧如琢起兵驅方本仁,由鄧任江西軍務善後督辦兼贛軍總司令。
贛軍編制序列(1926年初)
中央陸軍第1師 師長鄧如琢(兼)
第一旅 旅長 劉寶題
第二旅 旅長 秦虎宸
中央暫編第6師 師長 楊如軒
第11旅 旅長洪汝鈞
第12旅 旅長 王鴻麟
江西陸軍第1師 師長 唐福山
第一旅 旅長 李鈞
第2旅 旅長 傅應珩
江西陸軍第2師 師長 蔣鎮臣
第3旅 旅長 朱銘恩
第4旅 旅長 王麟慶
江西陸軍第4師 師長 賴世璜
第7旅 旅長 吳建中
第8旅 旅長 謝杰
中央陸軍第9混成旅 旅長 趙俊卿
江西陸軍第1混成旅 旅長 雲更生
參與戰爭
江浙戰爭
1924年9月3日至10月13日,直系江蘇督軍齊燮元和皖系浙江督軍盧永祥在江浙地區進行的軍閥戰爭,又稱齊盧之戰。之後,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江浙之戰成為第二次直奉戰爭的前哨戰。這次戰爭的直接原因是雙方爭奪富有軍事、經濟價值的上海;導火線是江蘇的齊燮元不滿浙江的盧永祥收容閩軍藏致平、楊化昭殘部。
1924年9月3日,齊燮元以收回淞滬地區管理權名義,進兵崑山、淞江、宜興,江浙戰爭爆發。江浙戰爭雙方的戰略布署是:浙盧方面,盧永祥以浙江、上海和從福建人浙的藏、楊部隊組成浙盧聯軍,自任總司令,分兵三路向蘇齊進攻。第一路,淞滬鎮守使何豐林率第十師及藏致平、楊化昭部,駐守上海,採取守勢。何豐林、藏致平等任指揮。其防線為黃渡、瀏河一線,這是雙方爭奪的主要戰場。第二路,在長興、合溪一帶,由陳樂山率第四師採取攻勢,擬以全力攻宜興、常州,以切斷蘇省鐵路,直趨南京。同時,泗水一線,由駐守湖洲的湖嘉鎮守使王賓擔任指揮,以抵禦駐廣德的皖軍進攻。第三路,由張載揚、潘國綱任正副司令,駐守江山,採取守勢。總計三路總兵力約9.1萬人。蘇齊方面,齊燮元聯合江蘇、安徽、福建、江西等省軍隊組成四省聯軍,以朱熙率領第十九師駐守防滬寧前線,分兵四路向浙盧進攻。第一路攻上海,由宮邦鐸率領一混成旅進駐鎮江、丹陽一帶;馬玉仁部由淮陰調駐南通,威脅吳淞;白寶山部駐守海州待命;由宮邦鐸、馬玉仁等任指揮,其中又分三路:左路,由瀏河、太倉攻吳淞;中路,由崑山、安亭直趨黃渡、南翔,沿滬寧線向上海進攻;右路,由安亭分兵攻青甫等地,直趨淞江,以切斷浙、滬之間的聯絡。第二路,守宜興,由陳調元任指揮;第三路,攻廣德,由安徽省旅長王普擔任,“由泗安直趨吳興,北斷長興退路,南達杭州”。以上三路,由齊燮元任總司令,並親率第六師吳佩孚派來的張允明混成旅和王桂林的武裝警察,坐鎮南京溧陽一帶。第四路,攻仙霞嶺,進攻浙江後方,由孫傳芳任總司令。這四路總兵力共8.1萬人,加之閩、浙、皖、贛各路援軍,實力大大超過盧永祥。9月3日,齊燮元令官邦鐸進攻崑山,戰爭開始。起初,浙盧聯軍進展比較順利,但三方受敵,孤立無援。雙方在嘉定、黃渡、太倉、瀏河一帶相對峙。但由於盧軍第二路攻占宜興進兵武進以擊齊軍之背的計畫失敗,局勢變得對盧軍不利。9月16日,浙江局勢發生變化,由於皖、閩、贛軍先後向浙盧軍進攻以及浙江邊防副司令張國威投降,孫傳芳部從福建猛攻仙霞嶺,占領衢州。9月17日,盧永祥在浙江省署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由警務處長夏超代理省長職。18日,盧永祥發表“移滬督師”通電,被迫攜浙江省長張載揚離杭州去上海,並將浙盧聯軍總司令部由杭州移至龍華,浙軍退守淞滬,浙盧軍陷於腹背受敵的不利地位。19日,齊軍攻占南翔;25日,孫傳芳占嘉興;10月9日,浙盧軍退出淞江;13日,盧永祥被迫下野,偕同上海護軍使何豐林逃往日本。隨即,浙盧聯軍殘部選皖系軍閥徐樹錚為總司令,繼續同齊軍對抗;10月15日,徐樹錚被上海工部局軟禁。至此,激戰一餘月的江浙戰爭以直系勝利和皖系失敗而告終。
江浙戰爭之後,北京政府下令免去盧永祥浙江督辦職務,盧部約5個師人馬為孫傳芳收編;任命齊燮元兼任淞滬護軍使;孫傳芳為閩浙巡閱使兼浙江軍務督理。
江浙戰爭之後,北京政府下令免去盧永祥浙江督辦職務,盧部約5個師人馬為孫傳芳收編;任命齊燮元兼任淞滬護軍使;孫傳芳為閩浙巡閱使兼浙江軍務督理。
浙奉戰爭
1925年10月直系軍閥浙江督辦孫傳芳與奉系軍閥張作霖為爭奪東南地盤發生的軍閥混戰,也稱第三次直奉戰爭或孫奉戰爭。
奉系勢力的擴張,為已占有安徽、浙江兩省地盤的孫傳芳所不能容忍。為了保持和發展自己的勢力範圍,孫傳芳決定利用人民反奉情緒發動戰爭,將奉系張作霖的勢力驅逐出東南地區。1925年10月10日,孫傳芳在杭州秘密召開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等各省代表會議商討反奉,決定先發制人。11日,孫傳芳首先通電反對上海當局壓迫工人運動和聽任各國派員來滬進行司法調查,以“愛國愛民”為標榜,騙取人民的同情、支持,同時準備以秋操為由集中兵力於淞江、長興一帶。15日,孫傳芳以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名義,藉口奉軍駐淞滬,破壞和平,與浙江省省長夏超、安徽督軍周萌人通電反奉。孫傳芳在長興、宜興、湖州一帶防地設定兩萬以上兵力,並派盧香亭、陳儀為前敵指揮,向奉軍駐地發動突然進攻,從而掀起了浙奉戰爭。
此時,湖北、安徽、江西三省直系軍閥和地方軍閥紛紛擁護孫傳芳討伐奉軍。而當時奉系軍閥在長江流域勢力尚未穩定,北方又受到馮玉祥所部國民軍的威脅,不能派更多兵力南下,因此,戰爭伊始就節節後退。奉軍邢士廉、丁春喜部不戰而退,被迫放棄江蘇、安徽兩省,退至徐州。孫傳芳部於16日占領上海,19日進占南京。邢士廉、丁春喜部退到徐州後,與張宗昌部會合,孫傳芳部乘勝渡江追擊,孫傳芳的直軍與奉張聯軍在徐州地區展開激戰。孫傳芳部於11月7日大敗張宗昌部。11月8日,孫傳芳部進占安徽蚌埠和江蘇徐州。浙奉戰爭遂以孫傳芳取得勝利而告終。同日,孫傳芳在徐州召開慶功大會。孫傳芳約集閩、贛、皖三省軍閥和江蘇地方軍閥於11月底在南京召開五省聯軍成立大會,正式宣布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自任五省聯軍總司令兼江蘇總司令,下轄浙、閩、皖、贛四省的總司令及海州、淮揚、南通之鎮守使,所部號稱20餘萬大軍。從此,孫傳芳就控制了浙江、福建、江蘇、安徽、江西五省,不斷擴充勢力,逐漸稱霸東南地區,進而脫離直系節制,成為當時最大的軍閥之一。
此時,湖北、安徽、江西三省直系軍閥和地方軍閥紛紛擁護孫傳芳討伐奉軍。而當時奉系軍閥在長江流域勢力尚未穩定,北方又受到馮玉祥所部國民軍的威脅,不能派更多兵力南下,因此,戰爭伊始就節節後退。奉軍邢士廉、丁春喜部不戰而退,被迫放棄江蘇、安徽兩省,退至徐州。孫傳芳部於16日占領上海,19日進占南京。邢士廉、丁春喜部退到徐州後,與張宗昌部會合,孫傳芳部乘勝渡江追擊,孫傳芳的直軍與奉張聯軍在徐州地區展開激戰。孫傳芳部於11月7日大敗張宗昌部。11月8日,孫傳芳部進占安徽蚌埠和江蘇徐州。浙奉戰爭遂以孫傳芳取得勝利而告終。同日,孫傳芳在徐州召開慶功大會。孫傳芳約集閩、贛、皖三省軍閥和江蘇地方軍閥於11月底在南京召開五省聯軍成立大會,正式宣布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自任五省聯軍總司令兼江蘇總司令,下轄浙、閩、皖、贛四省的總司令及海州、淮揚、南通之鎮守使,所部號稱20餘萬大軍。從此,孫傳芳就控制了浙江、福建、江蘇、安徽、江西五省,不斷擴充勢力,逐漸稱霸東南地區,進而脫離直系節制,成為當時最大的軍閥之一。
國奉戰爭
北洋軍閥聯合向傾向革命的馮玉祥領導的國民軍發動的一場大混戰。1925年和1926年上半年,中國北方政治形勢的中心問題就是直系、奉系軍閥和國民軍的角逐。三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想聯合另一方以反對第三者。時局變幻莫測。三角角逐,以國民軍、直系和孫傳芳部聯合反奉開始,以直奉聯合進攻國民軍告終。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吳佩孚徹底失敗,退踞岳州,但企圖重整軍力,捲土重來。然而,直系軍閥內部這時正處在四分五裂之中。吳佩孚的直接目標不是張作霖,而是國民軍;是打回北京去以解曹錕之危,重掌中央政權。此時吳佩孚在南方可以依靠的有實力的人物,主要是浙江的孫傳芳和湖北的蕭耀南。此外還有江西的方本仁,福建的周萌人,湖南的趙恆惕,四川的楊森,雲南的唐繼堯等,但主力只有孫傳芳、蕭耀南和靳雲鄂。然而軍閥們各有自己的實際利益,都想保存自己的實力,與吳佩孚企圖拼湊力量立即攻打國民軍的目的完全相左,因而一時難以真正聯合。奉軍趁機人關占據直隸、山東,及至安徽、江蘇。
奉系勢力伸人安徽、江蘇和上海後,同孫傳芳的矛盾也尖銳起來。孫傳芳自感力量不足,因而無意爭奪北京政權,但他想當東南王。奉系勢力插入蘇滬皖,把孫傳芳垂涎已久的肥肉搶去,令孫傳芳感到難以容忍,由此引發了奉孫爭奪滬蘇的浙奉戰爭。
1925年10月,吳佩孚東山再起。於10月21日清晨抵達武漢後,吳佩孚立即在查家墩設立十四省討賊聯軍司令部,自任司令。當天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抽調一師兩個混成旅會攻徐州。任蕭耀南為十四省討賊聯軍副司令,寇英傑為鄂軍第一路司令,陳嘉謨為第二路司令,盧金山為第三路司令。在軍事會議上,吳佩孚還委任馬濟為桂軍第一路司令,楊森為川軍第一路司令。但這些都是遠在黔桂川等省的不可靠的力量。10月19日至24日,吳佩孚連續發出3個討賊通電,要討奉系張作霖這個“賊”。
對於張作霖來講,北有馮玉祥的國民軍,南有直系的反奉戰爭,壓力太大。奉張勢力不久前才從蘇滬皖被逐,如今山東又告吃緊,倘若此時馮玉祥同吳佩孚攜起手來共同反奉,奉張必成敗局。於是張作霖決定分化直系與國民軍,並拉攏其中一方擊破另一方。本來自奉系人關後就同國民軍在華北針鋒相對,加上馮玉祥暗中支持郭松齡倒戈,更使雙方勢不兩立。張作霖下決心離間吳佩孚同國民軍的關係。他選擇了聯直反馮。
1925年底,張景惠受張作霖委派,到漢口遊說吳佩孚,又派蘇錫霖到兗州說服靳雲鄂,實現前敵議和。張景惠同吳佩孚議定合作條件後回瀋陽復命。吳佩孚也甚為高興,於12月31日通電聲明:討奉軍事結束。但吳佩孚的討賊軍總司令一職仍不變,而“賊”的內涵在不到3個月內,則由張作霖一變而為馮玉祥。直奉國三方,又出現了矛盾交錯的複雜局面。1926年1月5日,張作霖回電吳佩孚,表示“諒解”。至此,張吳已共同攜手,把矛頭指向了國民軍。同時,還聯合了直魯聯軍頭子張宗昌、李景林,從三方面指向國民軍。
國民軍控制的京畿和直隸、河南地區處在奉直魯聯軍的夾擊之中。國民軍處於內外交困中。馮玉祥認為直奉聯合力量遠大於國民軍,且張作霖、吳佩孚絕難容納自己,為了保存實力,馮玉祥決定引退以消除直奉討馮的口實。馮玉祥一方面在1926年1月1日通電辭職,宣布下野,隨即將軍隊和地盤交給部屬,並於5月赴蘇聯考察。這是馮玉祥的一個緩兵策略。另一方面,馮又派人分別會見張、吳,希望停戰議和。同時又指示鹿鐘麟在北京發動第二次政變,驅段下台,釋放曹錕,迎吳進京。但均遭到拒絕。
馮玉祥下野並沒能阻止直奉聯合進攻國民軍,反而更助長了直系和奉系軍閥的氣焰。1926年1月11日,張作霖調奉軍入關,19日占領山海關。奉系軍閥李景林與張宗昌合組直魯聯軍,準備奪回天津。1月20日,吳佩孚也在漢口召集軍事會議,決定率兵從湖北進河南,配合奉軍進攻國民軍。吳佩孚命寇英傑率5個混成旅進攻國民軍第二軍。任命寇英傑、陳家謨、盧金山為一、二、三路司令。命令靳雲鄂由東路,即由山東回師河南。奉直聯合進攻國民軍的戰爭由此爆發。這時,晉系軍閥閻錫山也和吳佩孚、張作霖勾結,參加圍攻國民軍。這樣,國民軍處在直奉各系軍閥的包圍之中,處境十分艱難。國民軍將領岳維峻見到吳佩孚的討馮通電和攻豫情報,便在鄭州召開軍事會議。岳的布署是:命令十一師蔣士傑部在信陽設防備戰,並派田生春、楊瑞軒兩旅增援豫南。命令李紀才攻魯部隊迅速撤回豫東。國民軍第二軍其餘主力集中於洛、鄭、汴地區。1月29日,寇英傑率軍攻信陽,蔣士傑堅守信陽一個半月,至3月13日降吳。同時,國民軍第二軍於2月初通電討吳,不久國民軍第一軍、三軍皆通電回響。米振標的毅軍也通電回響,並表示願意接受岳維峻的指揮。2月10日,吳佩孚因寇英傑久攻信陽不下而改變戰法,調劉玉春兩旅監視信陽,令寇英傑繞道北進。不久,吳軍勢如破竹,先後占領確山、駐馬店、漯河、許昌等重要城市。岳維峻部隊敗退到鄭州附近。信陽後路斷絕。直魯聯軍與靳雲鄂約定:津浦線由直魯聯軍負責;京漢線由靳雲鄂負責,向河南、直隸進攻。2月15日,吳佩孚委任李景林、張宗昌為直魯聯軍總司令。李、張即同時通電攻擊國民軍。2月17日,靳雲鄂在豫東占領歸德,守軍郭振才部不戰而迎靳軍人城。26日,靳軍攻開封,毅軍米振標部隊迎靳軍入城。28日,靳雲鄂為開封各團體擁為河南全省保全司令。接著就率軍攻鄭州。米振標也掉頭通電討岳。3月1日,岳維峻縮緊戰線於鄭州,並召開軍事會議。會上,很多將領主張立即退卻。岳維峻於3月2日棄鄭州西逃。靳雲鄂和寇英傑兩部於3月4日會師鄭州並繼續西追。3月6日,岳維峻乘火車到洛陽,但第二軍的彈藥車被地方武裝炸毀,一時秩序大亂,槍聲四起,岳維峻繼續匆忙西逃。吳軍占領河南,兵進河北石家莊。在山西,晉系軍閥閻錫山與吳佩孚相呼應,出兵娘子關,南攻順德,北攻保定。國民軍在直奉晉等軍閥的聯合進攻下,先後放棄了天津、北京。1926年4月7日,奉直魯聯軍分四路向北京國民軍進攻,奉軍褚玉璞在楊村督戰。4月15日,奉直聯軍進入北京,國民軍退守南口。5月8日,退駐南口的國民軍改編為7個軍,軍長分別由鹿鐘麟、宋哲元、李嗚鐘、鄭金聲、門致中、石友三、劉郁芬等人擔任,公推張之江任總司令。各路國民軍與直奉晉聯軍激戰於南口、晉北等地達4個月之久。1926年8月,國民軍大敗,退至內蒙古、西北。
北洋軍閥之間的最後一次大混戰至此宣告結束。
奉系勢力伸人安徽、江蘇和上海後,同孫傳芳的矛盾也尖銳起來。孫傳芳自感力量不足,因而無意爭奪北京政權,但他想當東南王。奉系勢力插入蘇滬皖,把孫傳芳垂涎已久的肥肉搶去,令孫傳芳感到難以容忍,由此引發了奉孫爭奪滬蘇的浙奉戰爭。
1925年10月,吳佩孚東山再起。於10月21日清晨抵達武漢後,吳佩孚立即在查家墩設立十四省討賊聯軍司令部,自任司令。當天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抽調一師兩個混成旅會攻徐州。任蕭耀南為十四省討賊聯軍副司令,寇英傑為鄂軍第一路司令,陳嘉謨為第二路司令,盧金山為第三路司令。在軍事會議上,吳佩孚還委任馬濟為桂軍第一路司令,楊森為川軍第一路司令。但這些都是遠在黔桂川等省的不可靠的力量。10月19日至24日,吳佩孚連續發出3個討賊通電,要討奉系張作霖這個“賊”。
對於張作霖來講,北有馮玉祥的國民軍,南有直系的反奉戰爭,壓力太大。奉張勢力不久前才從蘇滬皖被逐,如今山東又告吃緊,倘若此時馮玉祥同吳佩孚攜起手來共同反奉,奉張必成敗局。於是張作霖決定分化直系與國民軍,並拉攏其中一方擊破另一方。本來自奉系人關後就同國民軍在華北針鋒相對,加上馮玉祥暗中支持郭松齡倒戈,更使雙方勢不兩立。張作霖下決心離間吳佩孚同國民軍的關係。他選擇了聯直反馮。
1925年底,張景惠受張作霖委派,到漢口遊說吳佩孚,又派蘇錫霖到兗州說服靳雲鄂,實現前敵議和。張景惠同吳佩孚議定合作條件後回瀋陽復命。吳佩孚也甚為高興,於12月31日通電聲明:討奉軍事結束。但吳佩孚的討賊軍總司令一職仍不變,而“賊”的內涵在不到3個月內,則由張作霖一變而為馮玉祥。直奉國三方,又出現了矛盾交錯的複雜局面。1926年1月5日,張作霖回電吳佩孚,表示“諒解”。至此,張吳已共同攜手,把矛頭指向了國民軍。同時,還聯合了直魯聯軍頭子張宗昌、李景林,從三方面指向國民軍。
國民軍控制的京畿和直隸、河南地區處在奉直魯聯軍的夾擊之中。國民軍處於內外交困中。馮玉祥認為直奉聯合力量遠大於國民軍,且張作霖、吳佩孚絕難容納自己,為了保存實力,馮玉祥決定引退以消除直奉討馮的口實。馮玉祥一方面在1926年1月1日通電辭職,宣布下野,隨即將軍隊和地盤交給部屬,並於5月赴蘇聯考察。這是馮玉祥的一個緩兵策略。另一方面,馮又派人分別會見張、吳,希望停戰議和。同時又指示鹿鐘麟在北京發動第二次政變,驅段下台,釋放曹錕,迎吳進京。但均遭到拒絕。
馮玉祥下野並沒能阻止直奉聯合進攻國民軍,反而更助長了直系和奉系軍閥的氣焰。1926年1月11日,張作霖調奉軍入關,19日占領山海關。奉系軍閥李景林與張宗昌合組直魯聯軍,準備奪回天津。1月20日,吳佩孚也在漢口召集軍事會議,決定率兵從湖北進河南,配合奉軍進攻國民軍。吳佩孚命寇英傑率5個混成旅進攻國民軍第二軍。任命寇英傑、陳家謨、盧金山為一、二、三路司令。命令靳雲鄂由東路,即由山東回師河南。奉直聯合進攻國民軍的戰爭由此爆發。這時,晉系軍閥閻錫山也和吳佩孚、張作霖勾結,參加圍攻國民軍。這樣,國民軍處在直奉各系軍閥的包圍之中,處境十分艱難。國民軍將領岳維峻見到吳佩孚的討馮通電和攻豫情報,便在鄭州召開軍事會議。岳的布署是:命令十一師蔣士傑部在信陽設防備戰,並派田生春、楊瑞軒兩旅增援豫南。命令李紀才攻魯部隊迅速撤回豫東。國民軍第二軍其餘主力集中於洛、鄭、汴地區。1月29日,寇英傑率軍攻信陽,蔣士傑堅守信陽一個半月,至3月13日降吳。同時,國民軍第二軍於2月初通電討吳,不久國民軍第一軍、三軍皆通電回響。米振標的毅軍也通電回響,並表示願意接受岳維峻的指揮。2月10日,吳佩孚因寇英傑久攻信陽不下而改變戰法,調劉玉春兩旅監視信陽,令寇英傑繞道北進。不久,吳軍勢如破竹,先後占領確山、駐馬店、漯河、許昌等重要城市。岳維峻部隊敗退到鄭州附近。信陽後路斷絕。直魯聯軍與靳雲鄂約定:津浦線由直魯聯軍負責;京漢線由靳雲鄂負責,向河南、直隸進攻。2月15日,吳佩孚委任李景林、張宗昌為直魯聯軍總司令。李、張即同時通電攻擊國民軍。2月17日,靳雲鄂在豫東占領歸德,守軍郭振才部不戰而迎靳軍人城。26日,靳軍攻開封,毅軍米振標部隊迎靳軍入城。28日,靳雲鄂為開封各團體擁為河南全省保全司令。接著就率軍攻鄭州。米振標也掉頭通電討岳。3月1日,岳維峻縮緊戰線於鄭州,並召開軍事會議。會上,很多將領主張立即退卻。岳維峻於3月2日棄鄭州西逃。靳雲鄂和寇英傑兩部於3月4日會師鄭州並繼續西追。3月6日,岳維峻乘火車到洛陽,但第二軍的彈藥車被地方武裝炸毀,一時秩序大亂,槍聲四起,岳維峻繼續匆忙西逃。吳軍占領河南,兵進河北石家莊。在山西,晉系軍閥閻錫山與吳佩孚相呼應,出兵娘子關,南攻順德,北攻保定。國民軍在直奉晉等軍閥的聯合進攻下,先後放棄了天津、北京。1926年4月7日,奉直魯聯軍分四路向北京國民軍進攻,奉軍褚玉璞在楊村督戰。4月15日,奉直聯軍進入北京,國民軍退守南口。5月8日,退駐南口的國民軍改編為7個軍,軍長分別由鹿鐘麟、宋哲元、李嗚鐘、鄭金聲、門致中、石友三、劉郁芬等人擔任,公推張之江任總司令。各路國民軍與直奉晉聯軍激戰於南口、晉北等地達4個月之久。1926年8月,國民軍大敗,退至內蒙古、西北。
北洋軍閥之間的最後一次大混戰至此宣告結束。
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是指1926年到1927年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由廣東國民政府發動的反對北洋軍閥的革命戰爭。北伐軍在擊潰吳佩孚主力後向江西進軍。之後,北伐軍逐漸把主要力量用於江西戰場,同孫傳芳的軍隊展開激戰。孫傳芳原屬直系,後分化出來自成一派。北伐開始時,孫傳芳對吳佩孚在湖南同北伐軍的戰鬥採取隔岸觀火的態度,想坐收漁人之利。另一方面他也擔心自己一旦出兵兩湖,會讓奉軍乘機奪取他在江浙的地盤。吳佩孚在兩湖失利後,孫傳芳與張作霖協調關係,立即調集10萬兵力分五路向北伐軍側背攻擊。江西的戰鬥從9月上旬開始,至11月上旬結束,戰鬥主要集中在贛西北,尤其是3次會攻南昌的戰役。孫傳芳和蔣介石分別坐陣兩方指揮戰鬥。在蘇聯軍事顧問的指揮下,再加上孫傳芳內部倒戈事件接連發生,上海工人的第一次武裝起義,北伐軍先攻下九江,完成對南昌的包圍。孫傳芳見敗局已定,乘軍艦逃回南京,北伐軍占領南昌。至此,江西之敵全線潰退。
北伐軍東路軍於9月開闢福建戰場,對孫傳芳屬下周蔭人部展開攻勢,以排除對廣東的威脅。北伐軍在福建戰場的戰鬥持續了兩個多月,由於福建農民武裝和市民的積極回響,加上周蔭人部下紛紛歸順國民軍,北伐軍基本未經過激戰,10月中旬輕取福州,周蔭人逃往溫州。北伐軍乘勝向長江下游進軍,消滅孫傳芳殘部。
在吳孫兩大軍閥相繼潰敗的情況下,各派軍閥勢力進一步勾結起來,於1926年11月下旬,張作霖、張宗昌、孫傳芳舉行天津會議力求彌合他們之間的矛盾,合力“南伐”,共同對付國民革命軍,並制定了詳細的進攻計畫。1927年1月6日,國民革命軍總部在南昌召開軍事會議,調整戰略部署。為了奪取滬、杭,肅清長江下游,會議決定分西、中、東路繼續追殲敵軍。西路軍以駐在兩湖地區的第四、八軍為主力,以唐生智為總指揮,沿京漢線進攻河南敵軍。中路軍以第二軍、第六軍和第七軍為主力,由江西沿長江向安徽進軍,由蔣介石兼任總指揮。中路軍分江南、江北二支部隊,其中江南部隊由二、六軍組成,以程潛為指揮,其目標是奪取南京;江北部隊由第七軍組成,以李宗仁為指揮,其目標是奪取津浦線上的重鎮蚌埠。東路軍以第一軍為主,何應欽任總指揮。它由兩支部隊組成:一支由何應欽率領的第一軍一部組成,由福建向浙江進攻;另一支由白崇禧率領的第一軍和第三軍各一部組成,由江西東部向浙江進攻。1927年初,北伐軍分三路向長江中下游的浙江、安徽、江蘇挺進。浙江戰場,由於孫傳芳部下周蔭人與孟昭白因爭奪杭州發生內戰,駐守杭州之敵於2月中旬撤出杭州,退到上海和太湖沿岸。東路軍未經大的戰鬥,很快肅清浙江殘敵,於3月19日占領杭州。安徽方面,敵軍內部陳調元、王普先後起義,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七軍和二十七軍。中路軍未經激戰迅速占領安慶、蕪湖,進而解決了安徽問題。江蘇戰場,東路軍占領浙江後,分兩路向前挺進:一路沿滬杭路進攻上海,一路沿太湖進攻蘇州、常州。3月中旬,東路軍攻占蘇州,常州,抵達上海郊區。3月21日,上海工人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於次日勝利解放上海。與此同時,江南部隊於24日攻克南京。孫傳芳見大勢已去,離開南京,逃到江北揚州。至此,自九江以下的江南地區已完全為北伐軍所占領,與據守江北的直魯聯軍、孫傳芳軍形成隔江對峙的局面。而馮玉祥五原誓師後,進軍甘肅陝西,隨即進人豫西,形成與北伐軍夾擊河南之勢。
國民革命軍自出師以來,經過10個月在兩湖戰場、江西戰場和長江下游地區的征戰,革命力量迅速由廣東發展到長江流域,取得了北伐戰爭的勝利,使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趨於潰敗。
北伐軍東路軍於9月開闢福建戰場,對孫傳芳屬下周蔭人部展開攻勢,以排除對廣東的威脅。北伐軍在福建戰場的戰鬥持續了兩個多月,由於福建農民武裝和市民的積極回響,加上周蔭人部下紛紛歸順國民軍,北伐軍基本未經過激戰,10月中旬輕取福州,周蔭人逃往溫州。北伐軍乘勝向長江下游進軍,消滅孫傳芳殘部。
在吳孫兩大軍閥相繼潰敗的情況下,各派軍閥勢力進一步勾結起來,於1926年11月下旬,張作霖、張宗昌、孫傳芳舉行天津會議力求彌合他們之間的矛盾,合力“南伐”,共同對付國民革命軍,並制定了詳細的進攻計畫。1927年1月6日,國民革命軍總部在南昌召開軍事會議,調整戰略部署。為了奪取滬、杭,肅清長江下游,會議決定分西、中、東路繼續追殲敵軍。西路軍以駐在兩湖地區的第四、八軍為主力,以唐生智為總指揮,沿京漢線進攻河南敵軍。中路軍以第二軍、第六軍和第七軍為主力,由江西沿長江向安徽進軍,由蔣介石兼任總指揮。中路軍分江南、江北二支部隊,其中江南部隊由二、六軍組成,以程潛為指揮,其目標是奪取南京;江北部隊由第七軍組成,以李宗仁為指揮,其目標是奪取津浦線上的重鎮蚌埠。東路軍以第一軍為主,何應欽任總指揮。它由兩支部隊組成:一支由何應欽率領的第一軍一部組成,由福建向浙江進攻;另一支由白崇禧率領的第一軍和第三軍各一部組成,由江西東部向浙江進攻。1927年初,北伐軍分三路向長江中下游的浙江、安徽、江蘇挺進。浙江戰場,由於孫傳芳部下周蔭人與孟昭白因爭奪杭州發生內戰,駐守杭州之敵於2月中旬撤出杭州,退到上海和太湖沿岸。東路軍未經大的戰鬥,很快肅清浙江殘敵,於3月19日占領杭州。安徽方面,敵軍內部陳調元、王普先後起義,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七軍和二十七軍。中路軍未經激戰迅速占領安慶、蕪湖,進而解決了安徽問題。江蘇戰場,東路軍占領浙江後,分兩路向前挺進:一路沿滬杭路進攻上海,一路沿太湖進攻蘇州、常州。3月中旬,東路軍攻占蘇州,常州,抵達上海郊區。3月21日,上海工人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於次日勝利解放上海。與此同時,江南部隊於24日攻克南京。孫傳芳見大勢已去,離開南京,逃到江北揚州。至此,自九江以下的江南地區已完全為北伐軍所占領,與據守江北的直魯聯軍、孫傳芳軍形成隔江對峙的局面。而馮玉祥五原誓師後,進軍甘肅陝西,隨即進人豫西,形成與北伐軍夾擊河南之勢。
國民革命軍自出師以來,經過10個月在兩湖戰場、江西戰場和長江下游地區的征戰,革命力量迅速由廣東發展到長江流域,取得了北伐戰爭的勝利,使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趨於潰敗。
最終結局
陸軍第3師師長王獻臣
陸軍第7旅旅長任定國
陸軍第8旅旅長陳國輝
陸軍第9旅旅長楊漢烈
但為時不長,第7、第8、第9旅均投歸福建建國軍。1924年3月,孫傳芳將皖系的王永泉、臧致平打敗,其殘部由臧致平、楊化昭率領突圍經贛閩邊人浙,投奔盧永祥。同年5月,孫傳芳調任閩粵邊防督辦,由周蔭人任福建督理。周接任後,即對留閩各軍進行整編,除第1、第2、第3師不變外,又將原王永泉部擴編為福建陸軍第1、第2旅。
9月,北京政府任命孫傳芳為浙江軍務督理兼閩浙巡閱使,孫率第1旅入浙,周蔭人又重建第1旅,董勝標任旅長,並新建第3旅,蘇埏任旅長。接著,向不聽號令的民軍興師問罪。12月,圍殲了駐紮泉州、南安的福建陸軍第2師高義部。
1925年初,又相繼新建了第4、第5旅和福建補充旅。此後,周為鞏固自己在福建的統治地位,又對福建各部進行了整編,另以中央陸軍第12師第24旅擴編為第3師;以第12師衛隊旅擴編為第4師。
周蔭人督軍福建時閩軍編制序列
閔軍總司令 周蔭人
第一師師長 張毅
第一旅 旅長 李芳池
第二旅 旅長 田寶琴
第二師 師長 李鳳翔
第三旅 旅長 曹萬順
第四旅 旅長 杜起雲
第三師 師長 劉俊
第四師 師長 孫雲峰
第一旅 旅長 董勝標
第二旅 旅長
第三旅 旅長 蘇埏
第四旅 旅長 張慶昶
第五旅 旅長 吳大洪
補充旅 旅長 蔣啟鳳
海軍陸戰隊混成旅 旅 林忠
1926年10月,何應欽率北伐軍入閩,一舉攻占永定城,端掉周蔭人 的前線指揮部,周率衛隊倉皇逃走。恰在此時,閩軍第2師宣布戰場起 義,並倒戈向其他閩軍攻擊,使閩軍陣腳大亂,不是被殲,就是投降。12 月18日,北伐軍進駐福州城。周蔭人率所部北洋軍人浙,與孫傳芳軍會合。
蘇軍
1925年8月,奉軍取得蘇、皖地盤後,浙江受到奉軍的直接威脅,為抗拒奉軍繼續南下,浙江督辦孫傳芳組成蘇、浙、皖、閩、贛五省聯軍發動驅奉之戰。戰後,孫傳芳對蘇軍進行整編,共編為4個師又5個旅。以鄭俊彥任蘇軍總司令。
江蘇軍編制序列(1925年底)
江蘇軍 總司令 鄭俊彥
中央陸軍第1師 師長 馮紹閔
中央陸軍第10師 師長 鄭俊彥
江蘇第1師 師長 白寶山
江蘇第3師 師長 馬玉仁
江蘇第1旅 旅長 楊和庚
江蘇第2旅 旅長 李啟佑
江蘇第3旅 旅長 碼登瀅
江蘇第76旅 旅長 張立中
炮兵旅 旅長 魏朝彥
皖軍
1925年夏,奉軍侵占安徽後,北京政府任命姜登選為安徽軍務善後督辦,姜將皖軍編並為3個混成旅。同年冬,孫傳芳起兵驅奉,北京政府改任陳調元為安徽軍務善後督辦。陳率蘇軍1個師入皖後,又將皖軍第1混成旅編並。至此,皖軍由陳調元任總司令。
皖軍編制序列(1925年)
皖軍 總司令 陳調元
第六師 師長 陳調元 兼
第一混成旅 旅長 畢化東
第二混成旅 旅長 馬祥斌
第三混成旅 旅長 王普
補充 旅長 劉鳳圖
贛軍
1925年10月,孫傳芳在杭州宣布成立閩浙蘇皖贛五省聯軍,任方本仁為贛軍總司令。1926年初,馮紹閎率第3師赴江蘇,受孫傳芳改編。3月,鄧如琢起兵驅方本仁,由鄧任江西軍務善後督辦兼贛軍總司令。
贛軍編制序列(1926年初)
中央陸軍第1師 師長鄧如琢(兼)
第一旅 旅長 劉寶題
第二旅 旅長 秦虎宸
中央暫編第6師 師長 楊如軒
第11旅 旅長洪汝鈞
第12旅 旅長 王鴻麟
江西陸軍第1師 師長 唐福山
第一旅 旅長 李鈞
第2旅 旅長 傅應珩
江西陸軍第2師 師長 蔣鎮臣
第3旅 旅長 朱銘恩
第4旅 旅長 王麟慶
江西陸軍第4師 師長 賴世璜
第7旅 旅長 吳建中
第8旅 旅長 謝杰
中央陸軍第9混成旅 旅長 趙俊卿
江西陸軍第1混成旅 旅長 雲更生
參與戰爭
江浙戰爭
1924年9月3日至10月13日,直系江蘇督軍齊燮元和皖系浙江督軍盧永祥在江浙地區進行的軍閥戰爭,又稱齊盧之戰。之後,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江浙之戰成為第二次直奉戰爭的前哨戰。這次戰爭的直接原因是雙方爭奪富有軍事、經濟價值的上海;導火線是江蘇的齊燮元不滿浙江的盧永祥收容閩軍藏致平、楊化昭殘部。
1924年9月3日,齊燮元以收回淞滬地區管理權名義,進兵崑山、淞江、宜興,江浙戰爭爆發。江浙戰爭雙方的戰略布署是:浙盧方面,盧永祥以浙江、上海和從福建人浙的藏、楊部隊組成浙盧聯軍,自任總司令,分兵三路向蘇齊進攻。第一路,淞滬鎮守使何豐林率第十師及藏致平、楊化昭部,駐守上海,採取守勢。何豐林、藏致平等任指揮。其防線為黃渡、瀏河一線,這是雙方爭奪的主要戰場。第二路,在長興、合溪一帶,由陳樂山率第四師採取攻勢,擬以全力攻宜興、常州,以切斷蘇省鐵路,直趨南京。同時,泗水一線,由駐守湖洲的湖嘉鎮守使王賓擔任指揮,以抵禦駐廣德的皖軍進攻。第三路,由張載揚、潘國綱任正副司令,駐守江山,採取守勢。總計三路總兵力約9.1萬人。蘇齊方面,齊燮元聯合江蘇、安徽、福建、江西等省軍隊組成四省聯軍,以朱熙率領第十九師駐守防滬寧前線,分兵四路向浙盧進攻。第一路攻上海,由宮邦鐸率領一混成旅進駐鎮江、丹陽一帶;馬玉仁部由淮陰調駐南通,威脅吳淞;白寶山部駐守海州待命;由宮邦鐸、馬玉仁等任指揮,其中又分三路:左路,由瀏河、太倉攻吳淞;中路,由崑山、安亭直趨黃渡、南翔,沿滬寧線向上海進攻;右路,由安亭分兵攻青甫等地,直趨淞江,以切斷浙、滬之間的聯絡。第二路,守宜興,由陳調元任指揮;第三路,攻廣德,由安徽省旅長王普擔任,“由泗安直趨吳興,北斷長興退路,南達杭州”。以上三路,由齊燮元任總司令,並親率第六師吳佩孚派來的張允明混成旅和王桂林的武裝警察,坐鎮南京溧陽一帶。第四路,攻仙霞嶺,進攻浙江後方,由孫傳芳任總司令。這四路總兵力共8.1萬人,加之閩、浙、皖、贛各路援軍,實力大大超過盧永祥。9月3日,齊燮元令官邦鐸進攻崑山,戰爭開始。起初,浙盧聯軍進展比較順利,但三方受敵,孤立無援。雙方在嘉定、黃渡、太倉、瀏河一帶相對峙。但由於盧軍第二路攻占宜興進兵武進以擊齊軍之背的計畫失敗,局勢變得對盧軍不利。9月16日,浙江局勢發生變化,由於皖、閩、贛軍先後向浙盧軍進攻以及浙江邊防副司令張國威投降,孫傳芳部從福建猛攻仙霞嶺,占領衢州。9月17日,盧永祥在浙江省署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由警務處長夏超代理省長職。18日,盧永祥發表“移滬督師”通電,被迫攜浙江省長張載揚離杭州去上海,並將浙盧聯軍總司令部由杭州移至龍華,浙軍退守淞滬,浙盧軍陷於腹背受敵的不利地位。19日,齊軍攻占南翔;25日,孫傳芳占嘉興;10月9日,浙盧軍退出淞江;13日,盧永祥被迫下野,偕同上海護軍使何豐林逃往日本。隨即,浙盧聯軍殘部選皖系軍閥徐樹錚為總司令,繼續同齊軍對抗;10月15日,徐樹錚被上海工部局軟禁。至此,激戰一餘月的江浙戰爭以直系勝利和皖系失敗而告終。
江浙戰爭之後,北京政府下令免去盧永祥浙江督辦職務,盧部約5個師人馬為孫傳芳收編;任命齊燮元兼任淞滬護軍使;孫傳芳為閩浙巡閱使兼浙江軍務督理。
江浙戰爭之後,北京政府下令免去盧永祥浙江督辦職務,盧部約5個師人馬為孫傳芳收編;任命齊燮元兼任淞滬護軍使;孫傳芳為閩浙巡閱使兼浙江軍務督理。
浙奉戰爭
1925年10月直系軍閥浙江督辦孫傳芳與奉系軍閥張作霖為爭奪東南地盤發生的軍閥混戰,也稱第三次直奉戰爭或孫奉戰爭。
奉系勢力的擴張,為已占有安徽、浙江兩省地盤的孫傳芳所不能容忍。為了保持和發展自己的勢力範圍,孫傳芳決定利用人民反奉情緒發動戰爭,將奉系張作霖的勢力驅逐出東南地區。1925年10月10日,孫傳芳在杭州秘密召開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等各省代表會議商討反奉,決定先發制人。11日,孫傳芳首先通電反對上海當局壓迫工人運動和聽任各國派員來滬進行司法調查,以“愛國愛民”為標榜,騙取人民的同情、支持,同時準備以秋操為由集中兵力於淞江、長興一帶。15日,孫傳芳以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名義,藉口奉軍駐淞滬,破壞和平,與浙江省省長夏超、安徽督軍周萌人通電反奉。孫傳芳在長興、宜興、湖州一帶防地設定兩萬以上兵力,並派盧香亭、陳儀為前敵指揮,向奉軍駐地發動突然進攻,從而掀起了浙奉戰爭。
此時,湖北、安徽、江西三省直系軍閥和地方軍閥紛紛擁護孫傳芳討伐奉軍。而當時奉系軍閥在長江流域勢力尚未穩定,北方又受到馮玉祥所部國民軍的威脅,不能派更多兵力南下,因此,戰爭伊始就節節後退。奉軍邢士廉、丁春喜部不戰而退,被迫放棄江蘇、安徽兩省,退至徐州。孫傳芳部於16日占領上海,19日進占南京。邢士廉、丁春喜部退到徐州後,與張宗昌部會合,孫傳芳部乘勝渡江追擊,孫傳芳的直軍與奉張聯軍在徐州地區展開激戰。孫傳芳部於11月7日大敗張宗昌部。11月8日,孫傳芳部進占安徽蚌埠和江蘇徐州。浙奉戰爭遂以孫傳芳取得勝利而告終。同日,孫傳芳在徐州召開慶功大會。孫傳芳約集閩、贛、皖三省軍閥和江蘇地方軍閥於11月底在南京召開五省聯軍成立大會,正式宣布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自任五省聯軍總司令兼江蘇總司令,下轄浙、閩、皖、贛四省的總司令及海州、淮揚、南通之鎮守使,所部號稱20餘萬大軍。從此,孫傳芳就控制了浙江、福建、江蘇、安徽、江西五省,不斷擴充勢力,逐漸稱霸東南地區,進而脫離直系節制,成為當時最大的軍閥之一。
此時,湖北、安徽、江西三省直系軍閥和地方軍閥紛紛擁護孫傳芳討伐奉軍。而當時奉系軍閥在長江流域勢力尚未穩定,北方又受到馮玉祥所部國民軍的威脅,不能派更多兵力南下,因此,戰爭伊始就節節後退。奉軍邢士廉、丁春喜部不戰而退,被迫放棄江蘇、安徽兩省,退至徐州。孫傳芳部於16日占領上海,19日進占南京。邢士廉、丁春喜部退到徐州後,與張宗昌部會合,孫傳芳部乘勝渡江追擊,孫傳芳的直軍與奉張聯軍在徐州地區展開激戰。孫傳芳部於11月7日大敗張宗昌部。11月8日,孫傳芳部進占安徽蚌埠和江蘇徐州。浙奉戰爭遂以孫傳芳取得勝利而告終。同日,孫傳芳在徐州召開慶功大會。孫傳芳約集閩、贛、皖三省軍閥和江蘇地方軍閥於11月底在南京召開五省聯軍成立大會,正式宣布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自任五省聯軍總司令兼江蘇總司令,下轄浙、閩、皖、贛四省的總司令及海州、淮揚、南通之鎮守使,所部號稱20餘萬大軍。從此,孫傳芳就控制了浙江、福建、江蘇、安徽、江西五省,不斷擴充勢力,逐漸稱霸東南地區,進而脫離直系節制,成為當時最大的軍閥之一。
國奉戰爭
北洋軍閥聯合向傾向革命的馮玉祥領導的國民軍發動的一場大混戰。1925年和1926年上半年,中國北方政治形勢的中心問題就是直系、奉系軍閥和國民軍的角逐。三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想聯合另一方以反對第三者。時局變幻莫測。三角角逐,以國民軍、直系和孫傳芳部聯合反奉開始,以直奉聯合進攻國民軍告終。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吳佩孚徹底失敗,退踞岳州,但企圖重整軍力,捲土重來。然而,直系軍閥內部這時正處在四分五裂之中。吳佩孚的直接目標不是張作霖,而是國民軍;是打回北京去以解曹錕之危,重掌中央政權。此時吳佩孚在南方可以依靠的有實力的人物,主要是浙江的孫傳芳和湖北的蕭耀南。此外還有江西的方本仁,福建的周萌人,湖南的趙恆惕,四川的楊森,雲南的唐繼堯等,但主力只有孫傳芳、蕭耀南和靳雲鄂。然而軍閥們各有自己的實際利益,都想保存自己的實力,與吳佩孚企圖拼湊力量立即攻打國民軍的目的完全相左,因而一時難以真正聯合。奉軍趁機人關占據直隸、山東,及至安徽、江蘇。
奉系勢力伸人安徽、江蘇和上海後,同孫傳芳的矛盾也尖銳起來。孫傳芳自感力量不足,因而無意爭奪北京政權,但他想當東南王。奉系勢力插入蘇滬皖,把孫傳芳垂涎已久的肥肉搶去,令孫傳芳感到難以容忍,由此引發了奉孫爭奪滬蘇的浙奉戰爭。
1925年10月,吳佩孚東山再起。於10月21日清晨抵達武漢後,吳佩孚立即在查家墩設立十四省討賊聯軍司令部,自任司令。當天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抽調一師兩個混成旅會攻徐州。任蕭耀南為十四省討賊聯軍副司令,寇英傑為鄂軍第一路司令,陳嘉謨為第二路司令,盧金山為第三路司令。在軍事會議上,吳佩孚還委任馬濟為桂軍第一路司令,楊森為川軍第一路司令。但這些都是遠在黔桂川等省的不可靠的力量。10月19日至24日,吳佩孚連續發出3個討賊通電,要討奉系張作霖這個“賊”。
對於張作霖來講,北有馮玉祥的國民軍,南有直系的反奉戰爭,壓力太大。奉張勢力不久前才從蘇滬皖被逐,如今山東又告吃緊,倘若此時馮玉祥同吳佩孚攜起手來共同反奉,奉張必成敗局。於是張作霖決定分化直系與國民軍,並拉攏其中一方擊破另一方。本來自奉系人關後就同國民軍在華北針鋒相對,加上馮玉祥暗中支持郭松齡倒戈,更使雙方勢不兩立。張作霖下決心離間吳佩孚同國民軍的關係。他選擇了聯直反馮。
1925年底,張景惠受張作霖委派,到漢口遊說吳佩孚,又派蘇錫霖到兗州說服靳雲鄂,實現前敵議和。張景惠同吳佩孚議定合作條件後回瀋陽復命。吳佩孚也甚為高興,於12月31日通電聲明:討奉軍事結束。但吳佩孚的討賊軍總司令一職仍不變,而“賊”的內涵在不到3個月內,則由張作霖一變而為馮玉祥。直奉國三方,又出現了矛盾交錯的複雜局面。1926年1月5日,張作霖回電吳佩孚,表示“諒解”。至此,張吳已共同攜手,把矛頭指向了國民軍。同時,還聯合了直魯聯軍頭子張宗昌、李景林,從三方面指向國民軍。
國民軍控制的京畿和直隸、河南地區處在奉直魯聯軍的夾擊之中。國民軍處於內外交困中。馮玉祥認為直奉聯合力量遠大於國民軍,且張作霖、吳佩孚絕難容納自己,為了保存實力,馮玉祥決定引退以消除直奉討馮的口實。馮玉祥一方面在1926年1月1日通電辭職,宣布下野,隨即將軍隊和地盤交給部屬,並於5月赴蘇聯考察。這是馮玉祥的一個緩兵策略。另一方面,馮又派人分別會見張、吳,希望停戰議和。同時又指示鹿鐘麟在北京發動第二次政變,驅段下台,釋放曹錕,迎吳進京。但均遭到拒絕。
馮玉祥下野並沒能阻止直奉聯合進攻國民軍,反而更助長了直系和奉系軍閥的氣焰。1926年1月11日,張作霖調奉軍入關,19日占領山海關。奉系軍閥李景林與張宗昌合組直魯聯軍,準備奪回天津。1月20日,吳佩孚也在漢口召集軍事會議,決定率兵從湖北進河南,配合奉軍進攻國民軍。吳佩孚命寇英傑率5個混成旅進攻國民軍第二軍。任命寇英傑、陳家謨、盧金山為一、二、三路司令。命令靳雲鄂由東路,即由山東回師河南。奉直聯合進攻國民軍的戰爭由此爆發。這時,晉系軍閥閻錫山也和吳佩孚、張作霖勾結,參加圍攻國民軍。這樣,國民軍處在直奉各系軍閥的包圍之中,處境十分艱難。國民軍將領岳維峻見到吳佩孚的討馮通電和攻豫情報,便在鄭州召開軍事會議。岳的布署是:命令十一師蔣士傑部在信陽設防備戰,並派田生春、楊瑞軒兩旅增援豫南。命令李紀才攻魯部隊迅速撤回豫東。國民軍第二軍其餘主力集中於洛、鄭、汴地區。1月29日,寇英傑率軍攻信陽,蔣士傑堅守信陽一個半月,至3月13日降吳。同時,國民軍第二軍於2月初通電討吳,不久國民軍第一軍、三軍皆通電回響。米振標的毅軍也通電回響,並表示願意接受岳維峻的指揮。2月10日,吳佩孚因寇英傑久攻信陽不下而改變戰法,調劉玉春兩旅監視信陽,令寇英傑繞道北進。不久,吳軍勢如破竹,先後占領確山、駐馬店、漯河、許昌等重要城市。岳維峻部隊敗退到鄭州附近。信陽後路斷絕。直魯聯軍與靳雲鄂約定:津浦線由直魯聯軍負責;京漢線由靳雲鄂負責,向河南、直隸進攻。2月15日,吳佩孚委任李景林、張宗昌為直魯聯軍總司令。李、張即同時通電攻擊國民軍。2月17日,靳雲鄂在豫東占領歸德,守軍郭振才部不戰而迎靳軍人城。26日,靳軍攻開封,毅軍米振標部隊迎靳軍入城。28日,靳雲鄂為開封各團體擁為河南全省保全司令。接著就率軍攻鄭州。米振標也掉頭通電討岳。3月1日,岳維峻縮緊戰線於鄭州,並召開軍事會議。會上,很多將領主張立即退卻。岳維峻於3月2日棄鄭州西逃。靳雲鄂和寇英傑兩部於3月4日會師鄭州並繼續西追。3月6日,岳維峻乘火車到洛陽,但第二軍的彈藥車被地方武裝炸毀,一時秩序大亂,槍聲四起,岳維峻繼續匆忙西逃。吳軍占領河南,兵進河北石家莊。在山西,晉系軍閥閻錫山與吳佩孚相呼應,出兵娘子關,南攻順德,北攻保定。國民軍在直奉晉等軍閥的聯合進攻下,先後放棄了天津、北京。1926年4月7日,奉直魯聯軍分四路向北京國民軍進攻,奉軍褚玉璞在楊村督戰。4月15日,奉直聯軍進入北京,國民軍退守南口。5月8日,退駐南口的國民軍改編為7個軍,軍長分別由鹿鐘麟、宋哲元、李嗚鐘、鄭金聲、門致中、石友三、劉郁芬等人擔任,公推張之江任總司令。各路國民軍與直奉晉聯軍激戰於南口、晉北等地達4個月之久。1926年8月,國民軍大敗,退至內蒙古、西北。
北洋軍閥之間的最後一次大混戰至此宣告結束。
奉系勢力伸人安徽、江蘇和上海後,同孫傳芳的矛盾也尖銳起來。孫傳芳自感力量不足,因而無意爭奪北京政權,但他想當東南王。奉系勢力插入蘇滬皖,把孫傳芳垂涎已久的肥肉搶去,令孫傳芳感到難以容忍,由此引發了奉孫爭奪滬蘇的浙奉戰爭。
1925年10月,吳佩孚東山再起。於10月21日清晨抵達武漢後,吳佩孚立即在查家墩設立十四省討賊聯軍司令部,自任司令。當天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抽調一師兩個混成旅會攻徐州。任蕭耀南為十四省討賊聯軍副司令,寇英傑為鄂軍第一路司令,陳嘉謨為第二路司令,盧金山為第三路司令。在軍事會議上,吳佩孚還委任馬濟為桂軍第一路司令,楊森為川軍第一路司令。但這些都是遠在黔桂川等省的不可靠的力量。10月19日至24日,吳佩孚連續發出3個討賊通電,要討奉系張作霖這個“賊”。
對於張作霖來講,北有馮玉祥的國民軍,南有直系的反奉戰爭,壓力太大。奉張勢力不久前才從蘇滬皖被逐,如今山東又告吃緊,倘若此時馮玉祥同吳佩孚攜起手來共同反奉,奉張必成敗局。於是張作霖決定分化直系與國民軍,並拉攏其中一方擊破另一方。本來自奉系人關後就同國民軍在華北針鋒相對,加上馮玉祥暗中支持郭松齡倒戈,更使雙方勢不兩立。張作霖下決心離間吳佩孚同國民軍的關係。他選擇了聯直反馮。
1925年底,張景惠受張作霖委派,到漢口遊說吳佩孚,又派蘇錫霖到兗州說服靳雲鄂,實現前敵議和。張景惠同吳佩孚議定合作條件後回瀋陽復命。吳佩孚也甚為高興,於12月31日通電聲明:討奉軍事結束。但吳佩孚的討賊軍總司令一職仍不變,而“賊”的內涵在不到3個月內,則由張作霖一變而為馮玉祥。直奉國三方,又出現了矛盾交錯的複雜局面。1926年1月5日,張作霖回電吳佩孚,表示“諒解”。至此,張吳已共同攜手,把矛頭指向了國民軍。同時,還聯合了直魯聯軍頭子張宗昌、李景林,從三方面指向國民軍。
國民軍控制的京畿和直隸、河南地區處在奉直魯聯軍的夾擊之中。國民軍處於內外交困中。馮玉祥認為直奉聯合力量遠大於國民軍,且張作霖、吳佩孚絕難容納自己,為了保存實力,馮玉祥決定引退以消除直奉討馮的口實。馮玉祥一方面在1926年1月1日通電辭職,宣布下野,隨即將軍隊和地盤交給部屬,並於5月赴蘇聯考察。這是馮玉祥的一個緩兵策略。另一方面,馮又派人分別會見張、吳,希望停戰議和。同時又指示鹿鐘麟在北京發動第二次政變,驅段下台,釋放曹錕,迎吳進京。但均遭到拒絕。
馮玉祥下野並沒能阻止直奉聯合進攻國民軍,反而更助長了直系和奉系軍閥的氣焰。1926年1月11日,張作霖調奉軍入關,19日占領山海關。奉系軍閥李景林與張宗昌合組直魯聯軍,準備奪回天津。1月20日,吳佩孚也在漢口召集軍事會議,決定率兵從湖北進河南,配合奉軍進攻國民軍。吳佩孚命寇英傑率5個混成旅進攻國民軍第二軍。任命寇英傑、陳家謨、盧金山為一、二、三路司令。命令靳雲鄂由東路,即由山東回師河南。奉直聯合進攻國民軍的戰爭由此爆發。這時,晉系軍閥閻錫山也和吳佩孚、張作霖勾結,參加圍攻國民軍。這樣,國民軍處在直奉各系軍閥的包圍之中,處境十分艱難。國民軍將領岳維峻見到吳佩孚的討馮通電和攻豫情報,便在鄭州召開軍事會議。岳的布署是:命令十一師蔣士傑部在信陽設防備戰,並派田生春、楊瑞軒兩旅增援豫南。命令李紀才攻魯部隊迅速撤回豫東。國民軍第二軍其餘主力集中於洛、鄭、汴地區。1月29日,寇英傑率軍攻信陽,蔣士傑堅守信陽一個半月,至3月13日降吳。同時,國民軍第二軍於2月初通電討吳,不久國民軍第一軍、三軍皆通電回響。米振標的毅軍也通電回響,並表示願意接受岳維峻的指揮。2月10日,吳佩孚因寇英傑久攻信陽不下而改變戰法,調劉玉春兩旅監視信陽,令寇英傑繞道北進。不久,吳軍勢如破竹,先後占領確山、駐馬店、漯河、許昌等重要城市。岳維峻部隊敗退到鄭州附近。信陽後路斷絕。直魯聯軍與靳雲鄂約定:津浦線由直魯聯軍負責;京漢線由靳雲鄂負責,向河南、直隸進攻。2月15日,吳佩孚委任李景林、張宗昌為直魯聯軍總司令。李、張即同時通電攻擊國民軍。2月17日,靳雲鄂在豫東占領歸德,守軍郭振才部不戰而迎靳軍人城。26日,靳軍攻開封,毅軍米振標部隊迎靳軍入城。28日,靳雲鄂為開封各團體擁為河南全省保全司令。接著就率軍攻鄭州。米振標也掉頭通電討岳。3月1日,岳維峻縮緊戰線於鄭州,並召開軍事會議。會上,很多將領主張立即退卻。岳維峻於3月2日棄鄭州西逃。靳雲鄂和寇英傑兩部於3月4日會師鄭州並繼續西追。3月6日,岳維峻乘火車到洛陽,但第二軍的彈藥車被地方武裝炸毀,一時秩序大亂,槍聲四起,岳維峻繼續匆忙西逃。吳軍占領河南,兵進河北石家莊。在山西,晉系軍閥閻錫山與吳佩孚相呼應,出兵娘子關,南攻順德,北攻保定。國民軍在直奉晉等軍閥的聯合進攻下,先後放棄了天津、北京。1926年4月7日,奉直魯聯軍分四路向北京國民軍進攻,奉軍褚玉璞在楊村督戰。4月15日,奉直聯軍進入北京,國民軍退守南口。5月8日,退駐南口的國民軍改編為7個軍,軍長分別由鹿鐘麟、宋哲元、李嗚鐘、鄭金聲、門致中、石友三、劉郁芬等人擔任,公推張之江任總司令。各路國民軍與直奉晉聯軍激戰於南口、晉北等地達4個月之久。1926年8月,國民軍大敗,退至內蒙古、西北。
北洋軍閥之間的最後一次大混戰至此宣告結束。
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是指1926年到1927年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由廣東國民政府發動的反對北洋軍閥的革命戰爭。北伐軍在擊潰吳佩孚主力後向江西進軍。之後,北伐軍逐漸把主要力量用於江西戰場,同孫傳芳的軍隊展開激戰。孫傳芳原屬直系,後分化出來自成一派。北伐開始時,孫傳芳對吳佩孚在湖南同北伐軍的戰鬥採取隔岸觀火的態度,想坐收漁人之利。另一方面他也擔心自己一旦出兵兩湖,會讓奉軍乘機奪取他在江浙的地盤。吳佩孚在兩湖失利後,孫傳芳與張作霖協調關係,立即調集10萬兵力分五路向北伐軍側背攻擊。江西的戰鬥從9月上旬開始,至11月上旬結束,戰鬥主要集中在贛西北,尤其是3次會攻南昌的戰役。孫傳芳和蔣介石分別坐陣兩方指揮戰鬥。在蘇聯軍事顧問的指揮下,再加上孫傳芳內部倒戈事件接連發生,上海工人的第一次武裝起義,北伐軍先攻下九江,完成對南昌的包圍。孫傳芳見敗局已定,乘軍艦逃回南京,北伐軍占領南昌。至此,江西之敵全線潰退。
北伐軍東路軍於9月開闢福建戰場,對孫傳芳屬下周蔭人部展開攻勢,以排除對廣東的威脅。北伐軍在福建戰場的戰鬥持續了兩個多月,由於福建農民武裝和市民的積極回響,加上周蔭人部下紛紛歸順國民軍,北伐軍基本未經過激戰,10月中旬輕取福州,周蔭人逃往溫州。北伐軍乘勝向長江下游進軍,消滅孫傳芳殘部。
在吳孫兩大軍閥相繼潰敗的情況下,各派軍閥勢力進一步勾結起來,於1926年11月下旬,張作霖、張宗昌、孫傳芳舉行天津會議力求彌合他們之間的矛盾,合力“南伐”,共同對付國民革命軍,並制定了詳細的進攻計畫。1927年1月6日,國民革命軍總部在南昌召開軍事會議,調整戰略部署。為了奪取滬、杭,肅清長江下游,會議決定分西、中、東路繼續追殲敵軍。西路軍以駐在兩湖地區的第四、八軍為主力,以唐生智為總指揮,沿京漢線進攻河南敵軍。中路軍以第二軍、第六軍和第七軍為主力,由江西沿長江向安徽進軍,由蔣介石兼任總指揮。中路軍分江南、江北二支部隊,其中江南部隊由二、六軍組成,以程潛為指揮,其目標是奪取南京;江北部隊由第七軍組成,以李宗仁為指揮,其目標是奪取津浦線上的重鎮蚌埠。東路軍以第一軍為主,何應欽任總指揮。它由兩支部隊組成:一支由何應欽率領的第一軍一部組成,由福建向浙江進攻;另一支由白崇禧率領的第一軍和第三軍各一部組成,由江西東部向浙江進攻。1927年初,北伐軍分三路向長江中下游的浙江、安徽、江蘇挺進。浙江戰場,由於孫傳芳部下周蔭人與孟昭白因爭奪杭州發生內戰,駐守杭州之敵於2月中旬撤出杭州,退到上海和太湖沿岸。東路軍未經大的戰鬥,很快肅清浙江殘敵,於3月19日占領杭州。安徽方面,敵軍內部陳調元、王普先後起義,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七軍和二十七軍。中路軍未經激戰迅速占領安慶、蕪湖,進而解決了安徽問題。江蘇戰場,東路軍占領浙江後,分兩路向前挺進:一路沿滬杭路進攻上海,一路沿太湖進攻蘇州、常州。3月中旬,東路軍攻占蘇州,常州,抵達上海郊區。3月21日,上海工人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於次日勝利解放上海。與此同時,江南部隊於24日攻克南京。孫傳芳見大勢已去,離開南京,逃到江北揚州。至此,自九江以下的江南地區已完全為北伐軍所占領,與據守江北的直魯聯軍、孫傳芳軍形成隔江對峙的局面。而馮玉祥五原誓師後,進軍甘肅陝西,隨即進人豫西,形成與北伐軍夾擊河南之勢。
國民革命軍自出師以來,經過10個月在兩湖戰場、江西戰場和長江下游地區的征戰,革命力量迅速由廣東發展到長江流域,取得了北伐戰爭的勝利,使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趨於潰敗。
北伐軍東路軍於9月開闢福建戰場,對孫傳芳屬下周蔭人部展開攻勢,以排除對廣東的威脅。北伐軍在福建戰場的戰鬥持續了兩個多月,由於福建農民武裝和市民的積極回響,加上周蔭人部下紛紛歸順國民軍,北伐軍基本未經過激戰,10月中旬輕取福州,周蔭人逃往溫州。北伐軍乘勝向長江下游進軍,消滅孫傳芳殘部。
在吳孫兩大軍閥相繼潰敗的情況下,各派軍閥勢力進一步勾結起來,於1926年11月下旬,張作霖、張宗昌、孫傳芳舉行天津會議力求彌合他們之間的矛盾,合力“南伐”,共同對付國民革命軍,並制定了詳細的進攻計畫。1927年1月6日,國民革命軍總部在南昌召開軍事會議,調整戰略部署。為了奪取滬、杭,肅清長江下游,會議決定分西、中、東路繼續追殲敵軍。西路軍以駐在兩湖地區的第四、八軍為主力,以唐生智為總指揮,沿京漢線進攻河南敵軍。中路軍以第二軍、第六軍和第七軍為主力,由江西沿長江向安徽進軍,由蔣介石兼任總指揮。中路軍分江南、江北二支部隊,其中江南部隊由二、六軍組成,以程潛為指揮,其目標是奪取南京;江北部隊由第七軍組成,以李宗仁為指揮,其目標是奪取津浦線上的重鎮蚌埠。東路軍以第一軍為主,何應欽任總指揮。它由兩支部隊組成:一支由何應欽率領的第一軍一部組成,由福建向浙江進攻;另一支由白崇禧率領的第一軍和第三軍各一部組成,由江西東部向浙江進攻。1927年初,北伐軍分三路向長江中下游的浙江、安徽、江蘇挺進。浙江戰場,由於孫傳芳部下周蔭人與孟昭白因爭奪杭州發生內戰,駐守杭州之敵於2月中旬撤出杭州,退到上海和太湖沿岸。東路軍未經大的戰鬥,很快肅清浙江殘敵,於3月19日占領杭州。安徽方面,敵軍內部陳調元、王普先後起義,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七軍和二十七軍。中路軍未經激戰迅速占領安慶、蕪湖,進而解決了安徽問題。江蘇戰場,東路軍占領浙江後,分兩路向前挺進:一路沿滬杭路進攻上海,一路沿太湖進攻蘇州、常州。3月中旬,東路軍攻占蘇州,常州,抵達上海郊區。3月21日,上海工人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於次日勝利解放上海。與此同時,江南部隊於24日攻克南京。孫傳芳見大勢已去,離開南京,逃到江北揚州。至此,自九江以下的江南地區已完全為北伐軍所占領,與據守江北的直魯聯軍、孫傳芳軍形成隔江對峙的局面。而馮玉祥五原誓師後,進軍甘肅陝西,隨即進人豫西,形成與北伐軍夾擊河南之勢。
國民革命軍自出師以來,經過10個月在兩湖戰場、江西戰場和長江下游地區的征戰,革命力量迅速由廣東發展到長江流域,取得了北伐戰爭的勝利,使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趨於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