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麒(1894—1937),湖北武昌人,國民黨抗日將領。自幼熟讀詩書,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陸軍大學。辛亥革命時期加入學生軍,投入反清革命洪流。抗日戰爭時期時任國民黨第五十四師少將師長,1937年10月16日在山西抗擊日寇時壯烈犧牲,國民政府追認為陸軍中將。犧牲時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軍54師師長。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家麒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武昌
- 出生日期:1894年
- 逝世日期:1937年10月24日
- 職業:國民革命軍第五十四師少將師長
- 畢業院校:保定軍官學校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辛亥革命
人物生平,獻身革命,奮勇抗日,壯烈犧牲,主要事件,人物評價,將軍故居,
人物生平
1894年出生,湖北武昌人,幼年喪父,由祖父和伯父撫養成人。他自幼聰穎好學,11歲時進入武昌曇華林一所私塾讀書,深得塾師的喜愛。以後,他又考入位於糧道街的勺庭中學讀書。當時正值辛亥革命前夕,武昌領一時革命風氣之先,文學社和共進會等組織編印的革命期刊在學生中廣為流傳,劉家麒閱讀之後,非常痛恨清政府的腐敗賣國,具有了初步的革命思想。 他 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抗日戰爭中時任第五十四師少將師長,1937年十月一十六日在山西作戰犧牲,國民政府追認為陸軍中將。
劉家麒將軍原配夫人嚴希曜,繼娶其丫鬟周繼珍為夫人。將軍的獨生女劉世端,系周夫人所生,現在故去。其外孫女名錢擁軍,現居武昌得勝橋將軍故居。
2004年2月14日,周夫人去世,享年89歲。
獻身革命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年僅17歲的劉家麒不顧祖父和伯父的勸阻,毅然報名參加學生軍,投筆從戎,加入到辛亥革命的洪流中。
1912年,民國成立以後,劉家麒考入湖北陸軍國小,1914年升入陸軍第二預備學校,由於他學業優良,深得校方的賞識。
1916年,他被保送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進入伍生隊,半年後入伍期滿,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就讀。當時郝夢齡亦在該期步兵科就讀,兩人在以後十幾年的軍旅生涯中,始終同榮辱、共進退,直至最後一起犧牲在抗日戰場上。
1919年,劉家麒從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分配到西北邊防軍第1師任職,進入教導團重炮科學習,畢業後被分到教導團任排長。此後,時在邊防軍第1師任旅參謀長的魏益三調任第三混成旅參謀長,郝夢齡時在該旅任職,劉家麒亦轉至該旅任職,駐防庫倫(今蒙古共和國烏蘭巴托)。不久,直皖戰爭爆發,皖系戰敗,混三旅遙處庫倫,孤立無援,遭蒙俄匪幫襲擊,部隊潰散,魏益三、劉家麒等人前往東北,投奔了張作霖的奉軍。此後幾年中,劉家麒因功由排長逐步升至團附。
1925年,奉軍將領郭松齡率部回響馮玉祥的國民軍,自稱東北國民軍總司令,發起反奉戰爭,時魏益三所部亦歸郭松齡指揮,奉命留守山海關。郭松齡兵敗被殺以後,魏益三率部入關,投奔馮玉祥,被編為國民四軍,駐防保定。當時國民四軍有一個炮兵團,擁有一批重炮,被魏益三視為珍寶。劉家麒因為技術精尖,訓練有方,深得魏益三的信任,被任命為炮兵第一團團長,直接掌握魏益三的這批看家本錢。
1931年,劉家麒升為第五十四師少將參謀長,成為師長郝夢齡的重要助手。此後,第五十四在江西參加對紅軍的第三次圍剿,在良村戰鬥中遭受紅軍沉重打擊,副師長魏我威(魏益三之子)斃命,所屬第162旅被擊潰,旅長李大同去職,郝夢齡調劉家麒任該旅旅長,重整部隊。
1934年,劉家麒被上級選調入陸軍大學深造。
1937年7月7日,正在學習的最後階段,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七七事變,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劉家麒將軍滿懷報國壯志,請纓上陣,保衛國土。校方為其愛國熱情所感動,準其提前畢業,上前線殺敵。
1937年8月,劉家麒從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二期畢業,同年9月被任命為第五十四師少將師長,隨第九軍軍長郝夢齡一起,率部開赴前線。
身為少將師長的劉家麒時常率部練兵打仗,很少回家,而此次出征,正好路過武漢,將軍的家就在武昌得勝橋148號。而然軍情警急,劉將軍過家門而不入,只是在途經自家門前時,在門口看了一眼女兒後,就轉身上了路。
1937年秋,猖狂的日軍在占領平、津後,沿平綏路進占天鎮、陽高一線,沿平漢路南下占領石家莊並繼續西進娘子關,妄圖一舉拿下山西,殲滅我在山西的抗日部隊,解除對其側背的威脅,以便全面控制整個華北,為大舉南下侵占中原,進逼武漢掃除阻礙。
山西軍閥首領閻錫山,腐敗無能,且長期與日本特務組織暗中往來,對抗日未做充分準備,戰端一開,晉軍屢敗。晉軍李服膺部奉命防守晉北重鎮天鎮,奉命堅守三天撤退,結果造成日軍長驅直入,連占大同、雁門關重鎮,事後閻錫山為推御責任,只將李服膺槍斃了事,並連連急電國民政府,要求援軍。
鑒於山西的重要性,國民政府決意派衛立煌將軍率第十四集團軍入晉增援,而郝夢齡第九軍及其所屬之第五十四師,此時就在十四集團軍序列中。由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的第十八集團軍,也開入山西支援作戰。一時,各路大軍雲集山西,在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我軍決心與日軍決一雌雄。
我軍事當局根據戰局的情況,決定在山西忻口一線布防,利用地形,阻擊日軍,與其決戰,保衛太原北翼安全。中國各路抗日軍隊近三十萬人,在總指揮衛立煌(代表中央軍)、副總指揮傅作義(代表晉軍)的指揮下,劃分為左、中、右三個兵團,進入忻口。劉家麒將軍所率的第五十四師是裝備較好,久經戰陣的主力部隊,奉令擔任中央兵團南懷化東北高地中央地區主陣地的布防任務,並擔任占領雲中河北岸下王莊前進陣地的任務。
劉將軍率領其屬下的第一六一旅和第一六二旅進入陣地後,馬上緊張地構築工事,儲備彈藥,並與友軍密切磋商,劃分戰鬥區域,統一規定各部隊接合部的保障措施。劉家麒還陪同郝夢齡將軍親臨前線視察陣地,指導士兵構築工事,曉以官兵抗日救國的革命道理,鼓勵士兵奮勇殺敵,忠心報國。全體官兵士氣高昂,決心以鮮血和生命保衛祖國的每一寸土地,誓與陣地共存亡。
1937年10月,日軍精銳板垣師團攻原平,原平守軍第一九六旅在姜玉貞旅長率領下,浴血奮戰,堅守原平十日,最後全部壯烈殉國。訊息傳來,忻口守軍義憤填膺,決心以原平守軍為榜樣,狠狠打擊日本侵略軍,誓與敵人血戰到底。
瘋狂的日軍在戰領原平後,即在飛機、大炮、坦克的火力掩護下,向我忻口陣地發起了猛攻。南懷化高地是中央地區的主陣地,在敵人的攻勢面前必首當其中,劉家麒將軍率領第五十四師就堅守在這裡,敵我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血戰。密集的日軍步兵衝鋒集團,在其稠密的炮火和飛機的掩護下,向我陣地發起了一次又一次波浪式的衝鋒,劉將軍率領部隊沉著應戰,在敵人飛機,大炮轟炸時,他指揮部隊躲入掩蔽部,待炮火一停,又馬上衝上陣地,用步兵武器狠狠地打擊日軍。敵人志在必得,我軍寧死不退,雙方多次地展開了白刃肉搏,近距離互擲手榴彈,真是殺聲震天,血肉橫飛,戰況之慘烈,抗戰中之罕見。敵我雙方均損失慘重,陣地前布滿了敵人的屍體。劉家麒將軍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常常親臨前線,指揮部隊作戰,他鎮定如常,誓與日寇血戰到底。不獲勝利,絕不生還的堅定決心深深地感染了戰鬥中的抗日官兵,鼓舞著他們與敵人拼搏,為保衛祖國而光榮獻身,因而,我軍雖傷亡甚重,仍士氣不衰,鬥志不減。
10月12日,南懷化主陣地被日軍突破,雙方步、炮主力在忻口西北和南懷化東北高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劉將軍親自指揮部隊反覆衝鋒,多次拉鋸,陣地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幾經易手,我軍每日傷亡多達千人。我軍將士雖奮勇殺敵,無奈裝備差距過大,雖負出重大傷亡,仍無力恢復原陣地。前敵指揮部深知南懷化高地系主陣地之鎖鑰,為恢復陣地,調集大批援軍,準備於16日晨發動總攻,一舉奪回南懷化高地。
10月16日凌晨,我反攻大軍分數路撲向日軍陣地,槍炮聲如雷,喊殺震天。擔任反攻指揮任務的郝夢齡將軍親臨一線,指揮部隊前進,連克數個山頭。其時劉家麒師長也正指揮左翼五旅前進,後又隨郝軍長到前線督戰。到5時,天已微明,郝夢齡恐怕天明後我新陣地受敵炮火威脅,不能鞏固,不如乘勝直追,迅即殲滅殘敵。於是窮追猛打,深入敵陣,敵軍無力抵抗,只得以機槍、手榴彈掩護後退。是時,郝、劉二將軍身先士卒,已臨火線之前,距敵不過200餘米。在通過一段隘路時,遭敵機槍與擲彈筒襲擊,身中數彈,待特務連士兵將二將軍救護出陣地時,均已壯烈犧牲。郝軍長、劉師長殉國後,忻口守軍在兩將軍精神的感召下,不畏犧牲,英勇奮戰,我忻口陣地固守21天屹立不動。直到東線娘子關失守,日軍迫進太原,北線死守已無必要,我軍才於11月2日主動撤出忻口陣地。
奮勇抗日
1937年夏,正在陸軍大學學習時,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多次向校方申請上陣殺敵。
同年9月,從陸大畢業,被任命為第五十四師少將師長,立即率部奔赴山西忻口前線,奉令擔任中央兵團南懷化東北高地中央地區主陣地的布防任務和占領雲中河北岸下王莊前進陣地的任務。
壯烈犧牲
10月中旬,日軍精銳板垣師團開始向忻口進攻,南懷化主陣地首當其衝。面對密集的日軍步兵衝鋒集團和猛烈的炮火,沉著應戰,大膽指揮,誓與敵人血戰到底。不久,南懷化主陣地被日軍攻破,雙方展開激烈的爭奪戰。為奪回主陣地,親率所部發起攻擊,連克數個山頭,重創敵軍。在指揮部隊乘勝追擊時,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中將。
主要事件
“大敵當前,須虛心籌劃,以克強敵。蓄志如此,不卜將來如何。”
——摘自《為國捐軀的八百將校陣亡檔案》一書中劉家麒將軍的日記。
一位地地道道的武漢男兒,受任國民革命軍第9軍54師少將師長。為阻擊日軍進攻,他在著名的山西忻口戰役中不幸中彈犧牲,年僅43歲。
當年,武漢各界為他舉行了一場隆重的追悼大會,並將漢口中山大道旁一條小路命名為“劉家麒路”。同年11月17日,國民黨軍界追認他為陸軍中將。據考證,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武漢籍最高將領。
大學畢業投身抗日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劉家麒的英勇故事當時在武昌糧道街盛傳。令人遺憾的是,有關他的史料記載太少。
“他一生從戎,勇猛殺敵,是一名令人敬佩的軍人。”對武漢歷史頗有研究的民俗專家劉謙定這樣評價劉家麒。
1894年出生的劉家麒,江夏人,早年喪父,由祖父及伯父撫養長大。
過家門而不入
7月19日中午,記者幾經周折,在武昌區糧道街找到了劉家麒將軍的舊居——得勝橋148號。
這是一棟有著典型江夏民居風格的老民宅。從青石大門進入,經一間廳堂再過一扇花崗岩中門,右轉繞開一間邊廂,即是劉家麒親屬李紅秀的住處。再往裡走,在一間不到20平米的平房裡,記者見到了劉家麒的外孫女錢擁軍。
近一個小時的對話中,年過50歲的李紅秀向記者講述了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忻口戰役前,身為少將師長的劉家麒時常率部練兵打仗,很少回家。
那時,劉夫人嚴希曜和年幼的丫鬟周繼珍住在得勝橋148號。後因吸食鴉片,嚴希曜身體很快垮了。當周繼珍出落成少女時,劉家麒將其收房為如夫人,生下一女劉世端。
忻口戰役前,劉家麒奉命前往山西抗敵。臨行前,身披戎裝的劉家麒路過自家門口,在門口看了一眼女兒後,就轉身上了路。
劉家麒陣亡後,迫於生活原因,周繼珍帶著劉世端改嫁到錢繼培家。在繼父照顧下,劉世端長大成人,大學畢業後到青海工作。婚後,劉世端生下一女,送回武昌錢繼培家寄養,改名錢擁軍,因生病打壞了針,錢擁軍不能言語。
如今,錢擁軍已婚,生下了有著劉家麒血統的第四代人,現在市第33中學讀書。
李紅秀告訴記者,去年2月14日,周繼珍去世,終年89歲,如果劉世端還健在的話,也有七十高齡了。
英勇抗敵
忻口戰役長達21天,自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
中國軍事博物館編著的《為國捐軀的八百將校陣亡檔案》一書說,忻口戰役為華北戰場上一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最為激烈的抗擊日寇的大戰役。
1937年10月初,日軍正式發布攻取太原的命令。
13日拂曉,敵人出動飛機、重炮、戰車,再加步兵5000人,連續猛攻忻口西北側南懷化陣地。
《中國抗日陣亡將士傳》中稱,經五天五夜激戰,陣地終被收復,打死打傷日軍萬餘人。但劉家麒的部隊傷亡慘重,有的團只剩下百餘人。
16日凌晨,我反攻大軍分數路撲向日軍陣地,槍炮聲如雷,喊殺聲震天,擔任反攻指揮任務的郝夢齡和劉家麒親自到最激烈的南懷化高地督戰指揮,此時,郝、劉二將軍距離敵人只有200米。
通過一段隘路時,郝夢齡軍長不幸中彈,隨後的劉家麒先被擲彈筒炸傷,緊接著也全身多處中彈。待特務連士兵將二位將軍救護出陣地,兩人均已壯烈犧牲。郝、劉殉國後,士兵向敵人猛撲,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陣地。
1938年3月12日,毛澤東同志在紀念孫中山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戰陣亡將士大會上說:“我們真誠地追悼這些死者,表示永遠紀念他們,從郝夢齡、劉家麒……到每一個戰士,無不給予中國人以崇高偉大的模範。”
追悼劉家麒
1937年10月24日,對於親歷過這一天的老武漢人來說,是個特別的日子。
當年出版的《中央日報》、《大公報》自11月10日起,連續9天在頭版刊登《郝、劉二公治喪辦事處啟事》,告知全市各界,郝夢齡、劉家麒將軍的追悼大會將於11月15日在市總商會(今市工商聯)舉行。
11月15日,氣溫驟降,天飄小雨。
上午8時整,追悼大會在市總商會大禮堂舉行。以國葬儀式,全市下半旗向英靈致哀。
大堂正中,劉家麒、郝夢齡兩位將軍的遺像高懸其上,“浩氣長存”的橫額一字排開,氣氛凝重。來自武漢各界祭送的輓聯600餘副,花圈70餘個,擺滿整個大廳。廳外地面上,燃放過的鞭炮紙屑足有兩尺多厚。
武漢行營主任何成浚代表蔣介石主祭,並獻了花圈,宣讀了祭文。
來自武漢各界十餘萬民眾,在冷雨中排隊等候數小時,瞻仰兩位將軍的遺容。到下午3時,前來悼念的老人、小孩、學生仍絡繹不絕。
據省圖書館館藏的《晉綏日報》記載,在當年劉家麒的追悼會上,劉夫人嚴希曜祭讀了自己撰寫的《祭禱亡夫》——
“錚君靈席,溫溫其貌,奕奕其神,……遙傳噩電,猶翼非真,遺像在座,笑容可親,如聞馨玉,欲共諮詢,十問莫答,一死莫伸,食不啟口,飲不到唇,幃共泣,雪淚沾巾,嗚呼已矣,抱痛無限”,字字句句,如泣如血。
當時的《中央日報》報導說,在場者聽到劉夫人的祭文後,無不落淚泣哭,場面極其悲戚。
“淒風苦雨悼忠魂!”當年的《大公報》這樣評價這場葬禮——“壯烈可傳,張許變忠光歷史;英雄如在,甫申再毓翊興邦。”並配發社論:“劉家麒將軍永遠不死了,一切殉國戰士永遠不死了。”
最後,劉家麒將軍的忠骨葬於洪山卓刀泉伏虎山。
當時的《中央日報》報導,“同年11月17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揚,追贈劉家麒為陸軍中將”。
另據民俗專家劉謙定考證,1938年初,辦完喪事的劉夫人嚴希曜回到老家宜昌,不久病逝。
劉家麒路
曾專門研究過武漢抗戰史的武漢大學歷史系博士朱長義告訴記者,“歷史證實,劉家麒系抗戰期間犧牲的最高武漢籍將領,應值得武漢人紀念和追憶,要永遠載入武漢史冊”。
近日,記者來到中山大道尋找“劉家麒路”,未得。據了解,“劉家麒路”是垂直於沿江大道、中山大道,通向中原社區的路。但如今,中原社區已被拆除,只剩最後兩三棟舊房,縱橫在一片廢墟中的道路已見不著路牌。一位留守老房的鄭姓老人告訴記者,此片土地已被拍賣,該小區全被拆除,劉家麒路已不復存在。
劉家麒墓
近日,我們來到伏虎山尋找“劉家麒墓”,遺憾的是,尋訪未得。據了解,“劉家麒墓”原本在郝夢齡墓的一側,但如今,劉家麒墓已在“文革”中被拆除,至今沒有恢復。伏虎山只剩郝夢齡墓,劉家麒墓已不復存在。武漢著名的民間學者劉謙定認為,劉家麒是辛亥革命志士,又是抗日英雄,理當重新修復劉家麒墓。
人物評價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將軍故居
著名的抗日英雄劉家麒將軍故居,位於武昌得勝橋 148號,是江夏民居風格的一座晚清宅院,粉壁黛瓦石門框,坐東朝西單層磚木結構,其大門臨街,進大門為甬道,二門內為天井、正廳、天井、後廳以及後院,沿中軸線兩邊還配有廂房。
筆者首次尋訪該故居是在1997年深秋的一個下午,在這裡有幸受到劉家麒將軍的如夫人周繼珍老人的熱情接待。此時的周繼珍老人已滿了80歲,雖然雙目失明,但她的聽力特別靈敏,她的思維、記憶與語言的表達,都可以跟年輕人媲美,她對於筆者在將軍犧牲60周年之際專程前來拜訪一再表示感謝。 周繼珍老人回憶說:“劉家麒屬馬,甲午年(即1894年)出生在武昌曇華林的仁濟醫院隔壁,他的父母走得早,他從小是跟著祖父和大伯長大的。他30歲才與嚴夫人在這房子裡完婚,這房子是劉家麒出錢托他堂兄代買的一座老宅院。” 據周繼珍老人介紹,嚴夫人名叫嚴希曜,老家在宜昌,嚴夫人在省城武昌讀書時,經人介紹與劉家麒交上朋友。
他們結婚時,周繼珍是嚴夫人從宜昌老家帶來的陪嫁丫環,7歲就住進了這座房子。嚴夫人只生養了一個男孩就得了肺病,之後再沒生養,而且她的孩子還是個痴呆兒,這給嚴夫人的打擊蠻大,她總認為自己對不起將軍。
1935年周繼珍年滿了18歲,嚴夫人就給劉家麒、給周繼珍及其父母做工作,要求劉家麒娶周做小以延續香火。劉家麒思想先進,開始硬是不同意,後來嚴夫人以死相逼,劉家麒才被迫同意了。二人的婚禮是1935年在宜昌城裡舉辦的,辦得還蠻熱鬧。當時,劉家麒41歲,周18歲,婚後周仍跟著嚴夫人在武昌這座房子裡一起生活。1936年,周在這房子裡生下了女兒劉世端。
1937年七七事變後,劉家麒請纓上陣,他率部北上抗日路過武漢時,只回家和嚴和周相聚了約兩個小時。周當時下碗面給他過中,他只吃了幾口,一邊安慰嚴夫人和周繼珍,一邊親吻撫摸他的兒子和女兒,他說夫人身體不好,孩子們又小,往後家裡的事還要請繼珍多多辛苦。他匆忙道別出門後,嚴周二人大哭了一場,可憐從此一別,竟至永訣。
1938年武漢淪陷前夕,嚴夫人和周帶著孩子逃難到宜昌老家,只過了兩三年,嚴夫人的兒子與嚴夫人就相繼因病去世。日本投降後,周帶著女兒回到武昌,在這房子裡自己住了一間,其餘的房間都用作出租,母女倆就靠租金過生活。 解放後,因政治運動與經濟負擔的雙重壓力,周只好在這房子裡走了“坐堂招夫”的路,與貧農出身的錢繼培結為夫妻並生下一個男孩。之後為了錢繼培與孩子不受國民黨軍官劉家麒的影響,錢繼培與孩子就沒按老傳統改姓姓劉。
1999年,劉家麒將軍故居內由房管所安排入住的某一住戶不慎引發火災,使這座老宅院燒毀了大約70%。
2004年2月14日,周繼珍老人在該故居內壽終正寢,享年87歲。 1937年的“七七事變”至今已70年了,劉家麒將軍北上抗日壯烈殉國也已70周年,為此,筆者日前再次尋訪了劉家麒將軍故居,見裡面被燒毀後的空地上新建了平房,其中有一平房內居住著劉家麒將軍的親外孫女、即劉世端的女兒錢擁軍一家三口,因錢擁軍與她丈夫都是聾啞人,筆者與他們只進行了簡短的筆談。
現在,該舊居的大門、甬道、二門以及殘存正廳北半部的軒廊斗拱、雕花雀替等,還原汁原味保留了晚清建築的歷史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