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

東北黑土地,作為東北名片,黑土地具有優越的土壤肥力,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但也面臨著退化的危機。

2021年7月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東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這是國內首次發布黑土地白皮書,隨著黑土地白皮書的發布,相信公眾對黑土地的認知將會逐漸提升,不僅從科學上認識黑土地的開發利用歷程,還從意識上形成全社會保護養護的合力,珍惜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貴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
  • 頒布時間:2021年7月9日
  • 發布單位中國科學院
發布白皮書,主要內容,黑土地形成,主要貢獻,退化危機,保護建議,

發布白皮書

2021年7月9日晚,中國科學院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發布《東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這是中國國內首次發布黑土地白皮書。中國科學院在發布《東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的同時,還與黑龍江省簽署了共同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的框架協定。
作為東北名片的黑土地具有優越的土壤肥力,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

主要內容

黑土地形成

黑土地是怎么形成的
黑土地需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地表植被死亡後經過長時間腐蝕形成腐殖質後,逐漸演化而成。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李秀軍表示,就我國東北的黑土地而言,這個過程耗費了約1.2萬年,個別地方的黑土甚至有200多萬年的歷史。
從氣候條件上看,東北雨熱同期,植物在春夏生長茂盛,又在秋冬枯萎凋零,大量的枯枝落葉得以積累。而冬冷夏熱的分明四季讓東北地區的微生物活動具有間歇性的特徵,使分解留下的腐殖質和有機質大大增加。此外,乾濕交替的氣候特點使地面在乾燥期形成裂縫,枯枝敗葉落入土壤深層,又在濕潤期隨著雨量增加迅速膨脹,形成了土地自翻轉的過程。
在這漫長歲月和特殊自然條件的培育下,黑土地形成了有機質含量高、疏鬆肥沃的特點,俗語“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誇讚的就是這片沃土。

主要貢獻

黑土地為我國糧食安全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地,黑土地對我國糧食安全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一,高糧食單產量。單季作物產量東北遙遙領先,以東北黑土區典型三大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為例,水稻的年產量占全國水稻全年總產量的18%~19%,玉米占全國全年總產量的34%~35%,大豆占全國大豆全年總產量的44%~45%。
第二,高糧食商品率。東北黑土區60%以上的糧食都可以用來做商品糧,其中我國商品糧中1/3的可調出商品,都產自黑土地。
換言之,若東北黑土地出現問題,會直接影響區域糧食產量的穩定。

退化危機

黑土地面臨著怎樣的危機,轉移黑土是否可行
如同大熊貓的黑土地稀有且珍貴,但也面臨著退化的危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變瘦。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下降,肥力變低。作為耕地的黑土在人類收穫過後,無法得到可用於形成腐殖質或有機質的有機物質,農作物、秸稈等有機物質都被收走。
變薄。土壤遭到風力、水力侵蝕,土層變薄。在秋收結束後,冬春中的地表都是處於裸露的狀態,容易遭到雪水或大風的侵蝕,研究顯示,一年約損失1~5毫米的表土層,而黑土層總深也就0.3至1米左右。
變硬。土壤的物理結構和生物結構被改變,土質硬化。不合理的施肥使黑土中的微量元素出現不平衡的狀態,生物結構遭到破壞;加之開墾、翻種等活動,土地的孔隙度、吃水能力都不斷降低,逐漸硬化。
那么我們可不可以把黑土地轉移到其他的地方,讓它在其他地方落地生根呢?答案是不能。由於土壤的形成與其所處的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因此當黑土搬家時,黑土也會慢慢轉化為當地的土壤類型。因此,黑土只能當地養護,當地恢復。

保護建議

保護黑土地,我們可以做什麼
要想達到既養護黑土,又不影響春季播種和出苗,還不能影響產量的“用養結合”的模式,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根據白皮書內容顯示,目前,我國黑土地科技創新已具備一定實力。在此基礎上,構建科技創新基礎平台,如地空一體化的監測系統和黑土地資料庫,研究創新技術和模式,建立不同地區的科技示範區,完善技術標準和加強國際合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