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起元(明代戶部尚書)

李起元(明代戶部尚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起元(1559—1629年)、字惺原、號瞻予,明順德府南和縣冀屯村(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和縣冀屯村)人,冶易行三,甲子年七月三十日生。萬曆十年(1582年)壬午科鄉試ー百七名舉人,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三百四十ᅳ名,殿試三甲ㅡ百二十二名金榜進士,初授都察院觀政,後任原武知縣,十八年改汲縣知縣。

歷任戶部主事、參議、副使、參政、左右布政使、巡撫、總督、南京戶部尚書、戶部尚書等職。

他一生為官清正,兢兢業業,倍受皇帝重視。

卒於(1629年)明崇禎二年八月,九月差中書舍人葛征奇為李起元造葬。終年七十ー歲。賜九壇、增三世宮保。

基本介紹

  • 本名:李起元
  • 別稱:李尚書
  • 所處時代:明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和縣冀屯村
  • 出生時間:1559年
  • 去世時間:1629年
  • 主要作品:《計部奏疏》十卷
  • 主要成就:天啟中興財政稅賦改革
  • 籍貫:明順德府南和(今河北省南和縣)
  • 官職:巡撫 總督 戶部尚書
  • 官爵:太子太保  太子太傅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政冶成就,財政稅賦改革:,ㅡ: 改革軍屯之法: 屯種宜責成武官,軼事典故,智斗魏忠賢,關於西老墳營建的傳說,人物平價,家族成員,墓地,

人物生平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李起元出生於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和縣冀屯村。
李起元畫像圖冊李起元畫像圖冊
明萬曆十年(1582年)壬午科舉人。
萬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金榜進士,初授河南原武縣知縣、時正遇饑荒,李起元開倉岀谷。創設粥場、救活饑民數萬人,而自己卻忍飢挨餓人瘦衣寬。
萬曆十八年(1590年),攺汲縣知縣。
萬曆二十ー年(1593年)晉戶部主事。萬曆二十二年,父喪守制。
河南通志汲縣知縣圖冊河南通志汲縣知縣圖冊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復職,任山東參議。岀使臨清,任內因稅監馬堂縱群小橫征、激起空前規模的民變。史稱:《臨清民變》李起元在平息民變調停中起到重要作用。為朝廷節銀四萬八千兩,儲庫備荒、深受萬曆皇帝器重。
萬曆二十八年(1560年),升陝西關南分巡道副使、
萬曆三十ー年四月:(1603年)改本省右參政。
萬曆三十四年六月:(1606年)晉陝西右布政。萬曆三十八年閏三月:(1610年)遷為湖廣右布政。
萬曆四十年五月:(1612年)晉左布政使河南,
萬曆四十二年三月:(1614年)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陝西。
欽定四庫全書  河南通志卷三十ᅳ 圖冊欽定四庫全書 河南通志卷三十ᅳ 圖冊
萬曆四十七年(16l9年)九月,加兵部右侍郎兼都查院右僉都御史。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皇帝駕崩,太子朱常洛即位,改元年號“泰昌元年”。李起元晉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兼理糧餉。
1622年(天啟二年十月),晉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待郎。
1623年(天啟三年閏十月),加太子太保、遷南京戶部尚書
1624年(天啟四年十二月)得旨:遷戶部尚書。
1626年(天啟六年閏六月),引疾再辭許之,令馳驛去。十一月以甘鎮屢捷加太子太傅,蔭弟侄一人錦衣衛指揮僉事俱世襲。
1629年(明崇禎二年八月),病逝於家鄉,崇禎皇帝下旨葬。九月差中書舍人葛征奇為李起元造葬。賜九壇、加三世宮保。在南和縣城中心建三世宮保坊,以彰獻其功績。

主要成就

·文學成就
李起元一生撰寫了多部書藉,但因歷史原因大多已失,主要有《三邊奏議》、《 撫陝奏議》《四六稿》。現存於世有詩稿:
游觀音岩
作者:李起元。
征輿漸引入溪灣,漱玉飛泉百丈潺。
洗盡紅塵除淨土,劈無青障露慈顏。
千秋雲影香雲覆,半壁榔根龍象環。
何日支節探五嶽,羨他白鳥一雙閒。
李起元  游觀音岩詩    圖冊李起元 游觀音岩詩 圖冊
現存書法有為肅府本《淳化閣貼》雙鉤上石提跋:
“宋淳化閣貼,學士大夫家竸相實重,然臨摹多未肖真本則槩乎!未有覩者,余襄歲見一貼扵長安肆娩,而市之以為不啻精矣、既逰大梁聞周府有臨國初賜本,復求印一貼,其筆勢飛舞觔力遒勁,若有天巧,光采射人,視向所市者精覺有加,項西乘障洮河皋闌。
肅世子以閣貼跋示閱,則其先殿下亦出國初賜本臨塌未成,而以付之後者,世子時方倚盧急圖竣工,用公海內,期承先志可謂賢矣。
周府之榻以木,肅府今茲以石,將又有精扵周府者俟、更得而並軫焉。
萬曆戊午嘉平月:南和李起元跋。
李起元為《淳化閣貼》題跋  圖冊李起元為《淳化閣貼》題跋 圖冊
現存李起元所撰《計部奏疏》十卷:(16開精裝全三冊)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圖書詳描述:
《計部奏疏》十卷,明李起元撰。李起元曾官三邊總督。天啟時的明朝已內外交困,北有滿兵,南部雲貴川也不安寧,財力枯竭,他向皇上表示,寧願留在南京任留都的戶部尚書,請另物色更合適的人選。皇帝不準辭,他於五年二月到任。所上第一篇疏即《遼餉中斷,萬分可虞疏》。李啟元在戶部尚書在這個管理全國錢糧軍餉的要害職位上很為難,書中各篇奏議大多是為錢糧短缺而楸心、叫苦的。此書祥細記錄了明末天啟五、六兩年間的全國經濟生活狀況,是研究這一時期政治、經濟、賦稅、鹽課、軍事、評判史,以及王朝如何走向衰敗、滅亡歷史的重大資料庫。
明李起元撰《計部奏疏》上中下三冊圖冊明李起元撰《計部奏疏》上中下三冊圖冊

政冶成就

在明朝未年,歷經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六朝,先後任職知縣、主事、參議、副使、參政、布政、布政使、巡撫、總督、南北兩京戶尚書。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左侍郎、太子太保、太子太傅。

財政稅賦改革:

李起元管理戶部後,遵旨會議事該署部事左侍郎陳所學等扵五二月二十日,題為恭陳餉額出入虧欠之數及臣部轉輸接濟之艱,仰祈聖明珍念嚴勅省直撫按督征,並差部官分道守催。 召開九卿十三科道會議,對天啟朝財政混亂,稅賊拖欠嚴重與稅收不情理,作出了十三項改革措施:

ㅡ: 改革軍屯之法: 屯種宜責成武官

指出:夕遠之計莫如屯田,而行之不効、是不得其人。自古屯田多用武官,因屯田多用軍士統自武官也、而武官之弊則在包占軍丁與擾害百姓也、包賣軍丁者毎軍ー年納銀三四兩、私占者各項雜工役使不入營伍。文官是拿明文向武官索取軍丁種田、每當農事忙時,武官故以將撥來軍士派以別差、而悞失農時也,甚至有根本不肯撥軍與文官者、另外,邊區田地多有士民私種而不納錢糧。軍士屯田有知某人田地無糧而奪之、有偸盜鄰邊之糧者、被害之人不敢與其爭執、故ー聞屯田之令既稱不便,大多是尤奸猾軍士,不災說有災、還隱蔽好糧、而以糠粃納官、長官ー查核出而軍徹稱包賠,其弊不可勝術、故
屯種必責成武官、而被責成者必須制定賞罰之法、今宜令該道、府、廳遍查可耕之田,除邊關各鎮舊有屯田額數現征籽粒外、凡平原曠野、沿海汚萊廣촟開墾、俱照新屯撫例酌給工本、令武官按照營伍軍士之多寡分認耕種、逐年開報徵收子粒若干、給散軍糧若干、以省折色扣除京運,其開田多而收穫多者、或升級或升俸。以為勸吿營中有軍而不認田,及收穫少者、或降俸或降級以為懲罰。撫按官分別舉參懲勸、有差庶亊有著落官有責成、而使屯田之効可睹矣!近奉明旨;屯田當在關外但不獨關外也、各省直拋荒田地額多以。以後屯田必須開墾荒田、不許以成熟民田巧借充數虛應從事也!
  • 二:改革清查監生官吏班辦納銀,及裁革効勞冠帶制度
指出:兩京太學原以儲養人材、豈宜同各衙門官吏等辦納鈉銀免役者、但觀兩京監生並無實在課程、不務正業者以坐監為遊蕩之地、既是有志讀書者也苦扵旅邸、擊制書邜作揖之虛文。今後上納班銀免坐超撥,則無不人人樂之。至扵各衙門歷事影替包坐尤屬文具。今當定納班銀以免鬮撥、除舉貢入監在納班銀。例外生員以實坐三個月為主、餘七個月每月納銀三兩、應納銀二十ー兩。民生以實坐四個月為主、餘二十個月每月納銀三兩、應納銀六十兩、歷事九個月每月納銀三兩、應納銀二十七兩。盡革之前討差雜歷名色致滋躲閃、以上二項銀兩、俱赴本部新餉庫內交納、每個月國子監監丞於撥歷前五日,移文新餉司、將應撥監生若干、細開花名冊送司、呈堂掛號用印、轉咨吏部方準掛遷、若其無有本部納過班歷銀咨文者,即系偽詐將本生號革衣巾究問。其在南監者亦照此例、其銀倶赴南京戶部交納、該部於毎年春季委官觧送本部充餉,如此則各生免班歷之勞、而公家收事例之益歲約得銀可巨萬。如若加之兩京官辦吏辦納銀更多。
今移咨吏部將此項銀兩按季造冊咨送臣部、以濟軍需。在國雍納班者,向來無有此例,今不妨創始、在各衙門與吏部納歷納辦者,向來多系公費。臣部言之甚媿瑣屑、但當此四盡三空之時、即涓滳亦成河潤。又查得ー種効勞冠帶更可駭異,吏胥在官原有本等工食以恤、其若有事自應服役,乃往往各衙門借効勞之名,不論果否有勞ー律移文吏部功司動輙請題冠帶、不論原納縣吏、府吏、司吏、是否ー考二考三考競免其納銀,俱作考中免例徑準冠帶。或縣丞或主薄、典吏如取如攜。要知道國家開援納之門、原以接濟邊餉、今不費銖兩而只求ー紙文移便足了事,則誰肯復輸千輸百投太倉之庫也!如ー個縣丞納例銀八百七十兩。ー個主薄納例銀七百七十兩、ー個典史納例銀六百五兩、雜職行頭且不必論、即此論之每歲不知騙官幾千百人,漏銀幾千萬兩。況吏道雍雜有希幸門而巧售者,則實歷者益苦邊餉缺乏更有不援納而得官者。則司餉者益虧,不如將各衙門效勞冠帶ー項痛行裁革,以後三考役滿務查是何衙門實歷是何衙門,實納銀數根究仔細方準題請冠帶。不得相從前ー樣徒狥情面朦朧題給,如此則吏員必不能逃扵實歷實納悉歸本部事例之中。於以裕國課而惜名器義相成也!
  • 三:改革運司:裁運司府州縣佐式冗官。
指出: 設官分職各有定員,雖說官事無疊無曠蔗官、但至扵增設衙門乃因關而系之事、非實有沖煩緊要事務不可缺也。既有廩祿之供、又有衙門雜役之費,每置ー官則虛費錢糧累千少亦累百、當此帑藏虧乏之時、何可聽其冗濫而不為之議乎!近吏部題準裁革冗官ー疏:凡倉巡驛、典訓導等官亦既多矣、但從小者裁十人、若從大者裁ー人也。天下郡縣有全設有減設有增設,減設者多為其地偏僻亊簡、全設者為其地廣事煩、其餘增設者獨不可議裁乎!以ー府言之,知府而下同知、通判等官多至有七八人,按其職掌不過清軍、捕盜、水利、糧馬數項。而已從其減,則清軍可兼捕盜、糧馬可兼水利,ー同知ー通判足矣。除沖邊要害地方有帶銜於此而治事,於彼者勢難裁減外,其餘則全設已足何必增設。以ー縣而言:則ー知ー典者無論矣、每見全設地方亦不過管糧、巡捕數事,而何必縣丞之外復有縣丞、主薄之外復有主薄。或兼之或專之俱可裁也!至扵鹽運司官:比如福建ー省鹽課收入不滿三萬、而運同運副等官多至六七人、難不可議減乎!且多ー官則多ー關業弊作奸之胥役、而多費多糜猶其小者。且以今吏道雜而多端,縣官雖借事例ー途少濟燃眉之急,但不知陰糜廩餼先空左藏之儲,減祿充餉之計無先於此者,冗員汰而俸薪即是軍需,名器清而事例亦為增價量銓,臣與臣部同坐漏舟心期共濟,必不吝加意裁革以佐臣籌,合咨吏部盡將天下應裁冗官、酌議妥上請施行,所扣俸銀歲觧臣部充餉。
  • 四:改革學府:清查督學衙門空廩,學田
指出: 天下府、州、縣儒學皆有空月事故、廩膳銀兩名為缺廩如學官缺俸之類,皆系正額錢糧,扣除在庫以備督學公費者。今江西ー省己清查起觧矣,又查得湖廣舊巡按史御史置學田百餘頃,今歸何處?浙江提學道伍袁萃處置遂安等縣學田百餘畝,又續置數十畝以為周濟貧生之費,其租皆屬禮書徵收,但毎年濟貧不過十之ー二。其餘非府州縣官那移別用,即吏書學霸侵收入己,雖經查盤而左支右吾終不可知。系三省推之天下儒學必且什伯此也!ー清查之歲可得餘金數十萬,奈何不以佐公家,而飽奸人之腹乎!以上二項俱宜責成提學御史及提學道臣,清查田畝扵文到兩月內造冊報部,每歲額觧銀兩若干。如江西提學參議張京元為例,諒諸學臣急公同心也。
  • 五:改革監儒雜流待遇:監儒雜流不準優免。
指岀: 軍興以後,天下大小縉紳皆不優免丁糧,以見急公之義。上如監生儒士、下至承差知印吏員以及名色儒官儒士,加之武職武生等項、皆有優免不等,此輩悉是殷實之家、以入貲進身者。有何功於朝廷、反蒙寬政?今議行文司、道、府、州、縣,將前項優免丁糧銀兩另造ー冊報數觧部、此亦裁恩濫以佐軍興似不為厲也。
  • 六:改革稅契:查核稅契
指出: 稅契之法原出祖制,民間日有交易使劃出文契,稅官入檔不貲,而無奈法馳弊生。其弊在官有私用州、縣印信者,有稅多報少收多觧少者,有那移別用侵尅入己者。其弊在民有畏稅銀過重而避匿者。有恐不肖有司知其家之豊厚而避匿者、有串同猾胥奸里改多為寡者。有勢豪之家情分央求者,故觧部之數才千百中之什ー耳。今正如冡臣等議:凡稅契契尾各省應從藩司印給,直隸應從兵道印給、編定字號發各州、縣將所收銀數照號實填循環薄冊,先行令州、縣出示曉諭百姓隨買隨稅,務同里長及賣產之人赴縣從實報價納稅,親領契尾、必以本年推收原冊為證冊籍。既定州、縣官陸讀將銀觧府會觧本部,每年稅契應從民便,亦準其每年過割。按院巡歷時委甲科推官ー員徧歷所屬州、縣吊查前冊,所委推官每報滿考核事宜,欸內載入此ー項經委征過稅契銀若干,以見本官風力。凡隱匿影射非司道印信契尾者,追家產ー半入官。州、縣官有私自稅契,無論多寡俱以貪論。以上定以天啟五年為始著實舉行,又當念閭閻重困之後,議毎買價ー兩止稅銀ー分,不必拘定三分舊例,即稅重則人人思避,反滋隱匿之端,稅輕則人人樂從誰甘影射之罰。今但令契契必稅,契契有據,勿令下漏於奸民、中漏於胥吏、上漏於不肖官吏之自潤,則積少自然成多,而銀不可勝用矣!
  • 七:改革表馬折色:暫改表馬折色
指定: 近京省直地方表價大馬觧赴冏寺,以備緩急。祖制固有深意,征馬之為用,多者可用二十年、少則十餘年、計每歲所觧當不下千百餘萬,豈能足俻馳驅之用乎!況馬價每匹額銀三十兩,州、縣正官未必盡給全價,衙快所買大多駑駘下駟僅取充數,其入散於京營寄養乾幾甸或兊發於關門、多不堪用。此何益之有?不如將北直隸、山東、河南表馬州、縣暫改折色,其五年觧銀赴部濟邊俟。遼平有緒或缺馬急需,再照舊觧馬亦轉移之ー策也!及知事隸冏寺寺臣方謂,臣部那借多金議求償補,但馬以供軍馳突,餉以供軍口腹都為封疆起見諒不相刺謬耳。
  • 八:,改革鈔關:增各鈔關餘銀
指出: 榷關之設原仿西漢算舟車遺意,雖說取之於民然率大賈富商持毋權子較,畝畝耕作之農微有不同,各關除河西務臨清夙稱疲累額宜照常外。如崇文、滸墅、九江、北新、淮安、楊州各鈔關皆眾商輻輳之地,每歲正額觧京之外,皆以充私交際後雖議量增遼餉,但未免尚有盈餘,諸臣之劫已奉公者。即有報羨餘之心,而反避剝商之謗每每中止、今事勢虧乏至此何嫌疑之可避乎!合不將崇文門增餘銀二萬兩、滸墅關增餘銀二萬兩、九江關增餘銀二萬兩。北新關增餘銀二萬兩、楊州關增餘銀ー萬兩。兩淮安板增餘銀ー萬五千兩、俱觧部充餉。以上各關凡增觧部之銀不許增稅商之則,不許借ロ濟邊反為厲政將取之商者,愈橫而入以潤槖者愈多非議者之旨矣。至徐州、淮安二倉,原兼管稅者每年存留本地備運軍支放量觧餘銀赴部,其盈詘之數率無準評。近如徐州管倉主事張璇呈報:除支用之外尚有廣永倉支剩三萬金。致總漕疏請動支二萬金助建徐城,與其積之本倉動旁觀者之伎予曷,如觧之本部助餉關之涓滴乎!合不讓二倉每年限各觧銀ー萬五千兩,總之以取之商者用之軍原非苛求,而管差諸臣其報餘銀。如新增之數者臣部移咨吏部紀錄優擢,倘更能多得倍數者,擴充即超遷京堂,似不為過也!此乃是激勸忠亷之典也。
  • 九:改革事例: 申飭事例
指岀: 事例之設節經參酌逐欵開納者不為不詳矣、顧其間有行而未盡行者何也?事例原為濟邊,其銀原該專歸銀庫,而在外司府之那移,吏胥之隱漏徑實多端。查山西司舊例除正途京官子弟,取印結免查外其部文行査及地方起送者不無影射、假冒是以銓司有選不盡之官。而太倉無幾多事例之實良可浩歡,今當及為申飭定議,太倉陪庫官ー員專司事例ー欵,嚴查飛海虎跳等弊。置薄ー扇用部印鈴定,每ー人納完即用本官關防印記或挨選或徑選,於截點之日吏部即移文臣部算對。本人履歷上納實銀若干,何年月日咨送開冊分明方準上遷。其在司府上納者,每布政司兩直各府各發本部堂印號票若干張,並循環號薄ー扇,每用號票ー張納銀若干。即注扵號簿之上同銀觧部,分為春、秋兩季觧入新庫。其部票付援納本人,收支無部票者不準應考聽遷,司府事例銀ー以到部為主匿緩者,倶入考成參論。其附近邊關地方俱令赴該管餉司交納本色,腳運照地里遠近減二減三。本部亦既行榆關今於黔餉附近郡邑,亦當仿而行之,即磨對之法銓部與臣部。現會同今再ー申明:庶國家收事例之益,而奸猾無旁漏之弊矣。
  • 十:改革兵賞:清查兵賞銀兩。
指出: 在鳯翔巡撫保定時查得:河間、瀋陽、河大三營,兵餉扣除事故俱貯該府向未上報。又有保河入衛民兵三千名,自萬曆五年每年折征工食四萬ー千六百兩。觧密雲召募土兵二千名,每名月給銀ー兩,駐三屯營操練計毎兵歲支銀ー十二兩,每年該支銀二萬四千兩。該剩銀ー萬七千六百兩、至此五十年該存剩銀八十八萬兩。而五十年之逃亡事故不與焉?時正極力查清隨報內遷其文案現可查。在呈秀疏則說:保河民兵銀多為別項借用,其言與鳯翔互相發明。又說:鎮江等府俻倭銀數十萬兩為有司那借不還,可查觧報。又有同皐則說:宣撫鎮有撫賞銀數十萬兩,不經餉司岀納,不經按院盤查其中豈無冒濫?又有尖哨ー項凡六萬兩有糧無人其用必歸責帥。該臣看得:各邊鎮錢糧祖宗設法原自寬大每有盈餘,但患諸臣未肯盡心查核各省所餘以助公家耳!今系三臣條議觀之各省直與各處郡守,錢糧或久征米用或在庫那用,豈止保河、宣鎮、鎮江等處為然合咨各省直邊鎮詳查,但有存剩銀兩俱報部觧充新餉。諸臣體國赤忠不效之此將安效乎!
  • 十ー:改革茶法:查核茶法。
指出: 國初開設茶法,原以供軍國不時之需。但昔行今阻儲蓄不充,其來有自先是巡茶御史駐節輩昌出榜招商中買,因批驗所置薄籍附寫茶商姓名、貫藉。將引給與齊至產茶地方買茶,販到貨引不離,經過官司叢公盤詰夾帶,重複有罰驗訖將引系截角,年終查照簿名籍並引數目行追銷跡及盤獲私茶起數,安系俱造冊送茶院查考,ー年ー換引行如流無舊引影射(3)之弊商茶之集。既廣則抽稅公茶亦參半焉!本色易馬附餘納價,故行太業寺之財常有二十萬之積。而馬亦足三邊四鎮之用。惟自萬曆年間茶院交代仟期甚有ー差,而後二三年者亦止完ー年之引,其餘歲月竟置鳥有,奸商多將舊引影射私茶不行銷跡,且茶貨出山經過官司盤詰多委府判縣佐,受財賣放或改引為系成千成萬轉與人。往複數次多取價利,即監比家屬罰納榖石彼亦甘之蓋較量所得不止什百也!
  • 十二:改革考成: 嚴行考成。
指岀: 考成之法為臣部扼要提綱,著數向來八事考成七事考成,京運參罰、新餉參罰、年終參罰、朝觀參罰幾無遺法矣。但未有實效也!以不嚴不信也。昔年題準錢糧到部方作實數矣、而今到部者能有幾何?昔議府、州、縣不完參府、州縣。藩司(1)不完參左右布政,停其升遷取考滿矣。而向來臣部尚書李宗延遵照會典(2)參十知府,局外者尚多遺議,以故取職名於外藩率多過時不到者矣。布政司開列皆移甲於乙巧為遮飾,其不足分數者半以署印丞倅佐弍等官充數矣。幾曾有真正有升甲科有司為錢糧不完停其清華之選者乎?幾曽有真正有名知府、布政為錢糧不完礙其升遷之路者?權輕而人玩積漸有系,然而臣自於受事之始業己具疏:申明今冢臣復條議,及此臣殊幸藉手可以集事,其中人之情總不急公義,未有不急身名。縱不愛朝廷未有不愛爵祿者,故周禮以天官制國,宋室以宰相執領三司,並非無其見也!今後臣部必持此考成ー法,錢糧不到部者斷不算完,布政司、糧道及該管守巡道定照臣近疏題:準事體嚴加參罰,ー切應降級、降俸、奪俸、停考、停升、停取具移咨吏部煩天語申飭,佺臣力為主持將左右應指上下同心,而逋賦必不至如此之多矣。
指岀: 此兩事議者甚多,尤其是鼓鑄之議:京兆董光宏以其江右之所親試見,為利源最厚其說獨為明悉。臣部亦屢疏入告俱不敢復贅,惟行之貴實貴速耳!其中鹽課割沒等款之外,又有議更改運司各官,用甲科才力兼印者,有議該差應有本部司官盤兊運司庫銀者。鼓鑄宜因地酌勢,南行南錢北行北錢,嚴禁私鑄廣為疏通,以防游手之攬買絕積蠹之。條陳等項俱聽銓臣鼓鑄大臣與本部酌妥行之,比如臣部前任尚書李宗延題:準各省直鑄錢但利息七十四萬俱充新餉,乃饉北直隸如原泒十二萬兩之數觧到,餘皆零星短少無有全逋者。今申飭方新理應併入考成之內也。
另外,李起元又向天啟皇帝提出了軍餉改革措施:說道:臣乃餉臣也,職當籌餉不宜問兵,而矧關門攻守之機亊關安危攸系,更非可越俎而談者。但乃議及扵清兵以足餉,如通政司徐如珂、彭端吾、楊紹震,寺臣霍守典、韓策、王佐、潘文,科臣孫紹統、李恆茂。台臣郭如楚、謝文錦不ー而同說:關門之兵虛冒宜清,老弱宜汰。有說:冗道、冗將、冗卒俱宜酌量議裁。有說:用兵八萬馬ー萬八千,歲餉二百六十萬而足矣。有說:宜料理守事,留兵五萬即給以十萬人之餉,餉之求其精而可用。有說:薊密、永昌突加鹽萊銀二十餘萬為非是也!言人人殊大要。說兵能清則餉易措,近督帥輔臣欽奉溫論開門視事,搜卒簡乘必有ー番振刷,如果虛冒影欺豈能逃其洞照。而大帥馬世龍所投疏揭,欲請科道至關查核誠迫切哉其言之也!但諸臣建議殊有深長之思,且同在交戟故能詳知臣部之苦也。即使臣部每歲惟此加派雜項五百萬入舍,此便無別項,堇此五百萬中雜項有名無實,加派並有數十萬未能全完,實入僅得四百餘萬,以百萬之入欲應遼、黔ー千萬之出,臣即腐心碎腸求無捉襟露肘不可得己也!夫有宛轉可圖之策,而但束手不前,其罪固為負國當理勢並窮之時,而徒吞藥自苦其究亦必悞國也,臣義所不敢居也,請皇上斷自臣衷或與密勿大臣督帥、樞輔計議早定廟謨權能戰、能守之宜為可繼可久之道也。乃是四海蒼生之幸,非獨臣部立幸也。
以上各項改革措施都得到天啟皇帝的批准和支持,下旨:國計虧乏,這會議十三款俱切實可行。著各該衙門加意修舉,共濟時艱,如著有成績記錄超遷。你部錢糧逋欠不觧的還著嚴加參處,全部力主施行。關門道將兵馬冗冒的,聽督師、輔臣清核裁減務使兵精餉裕,有宜扵戰守。欽此:
此後,李起元又為改革措施執行中的詳細過程,撰寫了達三百多篇奏議,使明未天啟朝大有中興之勢。

軼事典故

智斗魏忠賢

明朝天啟年間,有一個司禮太監叫魏忠賢。魏忠賢投靠天啟皇帝的乳母“客氏”竊取了朝政大權。他拉攏一幫,打擊一幫,稱為“閹黨”,實際上代替皇帝主斷一切。當時京城有個“東林書院”,是吏部侍郎顧憲成講學的地方。海內士大夫藉此地議論非難魏忠賢竊權亂國,被稱為“東林黨”。這是魏忠賢陷害東林黨的根源。
戶部尚書李起元,南和縣冀屯村人。為官正直廉潔。魏忠賢數次拉攏,他謝絕了。東林黨也想拉攏他,他也不參加。魏忠賢認為,李起元不靠攏我,必然被東林黨利用。因此,想伺機陷害李起元。
適逢宮內要建設一個“皇極殿”,這個工程宏大,須幾十萬兩銀子。魏忠賢瞅準是個發財的機會,想辦法把建“皇極殿”的大權攬在手中,從中虛報冒領大發其財。有一次,從戶部金庫內撥來工費銀三萬兩。魏忠賢一見屋內一大堆銀元寶,忽然想起一條陷害李起元的計策。他命一個親信小太監從庫銀內拿出十六個五十兩重的、帶有戶部字號的銀元寶。找一家小銀匠,把元寶挖空,灌入同樣重量的鉛,再用銀封住澆口。小銀匠遇上這種黑活,是個掙錢的活兒。因此買了好多糖果和點心好好招待小太監。小太監無意中透露了魏忠賢改造“灌鉛元寶”的用意。魏忠賢把十五個“灌鉛元寶”放進工費銀子堆上,留出一個劈為兩半個拿著去給皇帝看,說戶部搗鬼以假充真。皇帝大怒,立即傳旨戶部尚書李起元上殿。
李起元得到這個訊息後,嚇得目瞪口呆!因為明朝國法是:盜竊國庫銀是“滅門抄家”的罪行。一家老小正在悲痛愁苦中,忽報同鄉小銀匠有急事求見。小銀匠愁容滿面地向李起元訴說了魏忠賢造十六個灌鉛元寶,想陷害他全家的事。說完就離開了這個地方。
李起元得了這個底,長出了一口氣說:“原來如此!我已有應付魏賊的辦法了。”就連夜派人把金庫牆挖了窟窿。這時,聖旨已到,要起元火速上朝。
皇帝問李起元,國庫元寶灌鉛是何道理!
李起元稟報說:“啟萬歲,庫內銀元寶灌鉛只有十六個。”
皇上又問及原因。李起元說:“臣前夜查庫,飛賊盜竊庫銀五十兩元寶十六個。臣查原庫銀不少,而庫牆有盜穴。今幸蒙萬歲聖諭,才知賊人以假換真。臣想:賊人盜銀容易,造假銀難,追查京市銀匠,必能知道賊人下落”
魏忠賢先聽見“灌鉛元寶”十六個,就知道事情露了馬腳。往下又聽李起元把這事推到賊人身上。心想:這明明是為我開脫,如果再不借話下台,皇帝當真查出小銀匠,這就成了“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了。”想到這裡哈哈一笑說:“李尚書夜查庫房,實屬勤勞。庫銀失盜是失職之過。功過相抵,今後加勉,方不負聖望。”這一番泄氣話,昏庸的皇帝怒氣就煙消雲散了。
李起元雖說過了這一關,知道魏忠賢還不肯罷休,又看到皇帝昏庸,朝政日益混亂,毅然辭職回家。

關於西老墳營建的傳說

我村邵氏既無將相記載,又無皇封傳說,但西老墳卻有石人、石馬、石碑坊等官宦塋墓應有之物,排列整齊、雕工精細、個個栩栩如生,決非等閒。今五十歲以上的族人均有記憶。這些所遺古物從什麼時候又是怎么來的呢?這裡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我族傳至五世,出一賢能,名曰應昌(約公元一五三0年到一六一0年)。因當時地廣人稀,擁有土地較多,時人送號[百頃](不是確數,僅說明地多而已),精明幹練,長於理事,且樂善好施,經常助人、廣有賢名,倍客群人尊崇。被鄉里舉為義官,成一方頭人。
明萬曆十四年(公元一五八六年)進士李起元,官至戶部尚書,官階正二品,謚太子太傅,為一代名臣,南和縣冀屯人士。年輕時聰明好學,但家境貧困。因與應昌有通家之好,經常受其接濟。有一年歲荒,李家難以度日,又逢歲末,李到我村找應昌,欲得幫襯。應昌熱情接待,餐餐好食,每日相聚談笑風聲,說古論今,勉其奮發讀書,爭進仕途。一連數日,李所求之事隻字未提。李心中疑惑,又不好進一步言明。七日後悽然告辭。誰知回到家中,其父高興地說“你應昌哥可真是咱的大恩人,看這些東西,都是你走後第三天他派人趕車送來的。”起元看到有粗粉細糧,大米、白面、布匹、蔬菜,還有一口豬和過年一應物品,樣樣齊全。從此兩家來往更密,在應昌資助下,起元發奮努力,後果登金榜,成為朝中重臣。
我族自山西遷來後,開始人丁不旺。應昌早欲重新安墳,並選定村西據說是人財兩旺之地,為我族新的墳場。約至萬曆二十三年(公元一五九五年),因一人命官司,地方官員不能剖斷。應昌以義官身份上京找到起元(起元已為尚書)。起元以其之道待之,只管款待,不言其他,每天派人領著應昌游花看景。回來吃飯山珍海味、睡覺錦帳軟榻,官司之事從不言及。應昌認為李對此事作難,不便再提。幾次欲意告辭,李總是以來京不易為由挽留。在此期間,二人閒談中,應昌幾次說起欲遷墳之事,李譽為善事,表示鼎力相助。一直過了一個半月,強辭回到家中。族人告知,李尚書早已派員把官司審清,兇手伏法,苦主已得政府撫恤。村西擬建墳地,李尚書派人按二品祖塋樣式規劃完畢,並已運來大批石料以建造牌坊,雕塑石人、石馬、石羊、刻造墓碑。至此,應昌才明白,李尚書是用自己對待他的辦法來對待自己。族人也把此事當做美談,將流傳百世。
在李尚書協助下,西老墳從萬曆二十五年開始營建,歷時二年余,一片莊嚴肅穆的墓場告竣。應昌逝世後,其子孫和族人將其葬於墓地祖位。墓為磚石結構,並有巨型石碑,高八尺余,墓前石桌、石椅、石香爐一應俱全。繼而後世先人均葬於此,漸成規模。
此傳說可能為後人杜撰,不足為信。但西老墳墓場確係應昌手中所建,而且得到李尚書幫助大概是實。邵墳氣勢雖宏,鄉間少有,為世人稱羨,但並非仕祿功名象徵,所留古物中均沒發現“聖旨、敕建、皇封”等字樣。
安祖十七世培基、十八世春發述十九世保成撰
夏曆甲午年春月

人物平價

任河南左布政使被奏為“天下清廉第ー”。天啟年間任三邊總督、南北兩京戶部尚書時,因魏忠賢權傾朝野,勢力顯赫,官吏中勢力者多加入門下,追逐名節者加入東林黨。李起元才智過人,魏黨和東林黨都意欲羅致,都被其婉言謝絕,始終保持和平守正,中立不倚的立場。

家族成員

曾祖父: 勤 誥封:太子太保戶部尚書
祖父: 李繼存 誥封:太子太保戶部尚書
父親: 李沖漢 誥封:太子太保戶部尚書
兄: 復初 復元 賜 庠生
母親: 范氏 誥封 ー品誥命夫人
娶妻: 劉氏 誥封 ㅡ品誥命夫人
三子: 長子: 李慎修 任陝西兵備副使
次子: 李慎學 綿衣衛副指揮使
三子: 李慎習 錦衣衛千戶
孫子: 李自浴 錦衣衛僉書
李自前 任刑部

墓地

名:李尚書墳
墓址在南和縣城北七里冀家屯村西南500米處,當外有崇禎皇帝欽葬池,敇見石牌坊,訪命神道
碑、賜九壇碑、其曾祖、勤、祖父:李繼存、父親:李沖漢、子:李慎修、李慎學、李慎習、孫子:李自浴、李自前和李氏宗親等皆葬於此。御賜葬地ㅡ百二十畝。
墓地的牌坊與神道碑、九壇碑在日本侵入南和後被全部拆處,被拉去了南陽橋。所剩下的有石人、石馬、石羊和慘余碑石龜座石香爐、在(1958年)平整土地運動中被全部埋於地下,現尚書墓以面目全非,改為農田。
  • 記念
    在南和縣城中心建三世宮保坊,文革被拆。
尚書墓圖冊尚書墓圖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