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衟

江西永修縣三溪橋鎮橫山有個磨刀李村,這個村莊是李氏皇族南遷江西的重要支系,唐朝末年由一個叫“李衟”的大人物開基,逐步分枝發葉,後裔遍布全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衟
  • 國籍:中國
  • 民族:這個村莊是李氏皇族
  • 性別:男
背景介紹,歷史沿革,

背景介紹

江西永修縣三溪橋鎮橫山有個磨刀李村,這個村莊是李氏皇族南遷江西的重要支系,唐朝末年由一個叫“李衟”的大人物開基,逐步分枝發葉,後裔遍布全縣。我認真查考1983年版《永修縣地名志》,確認本縣所有李姓村莊,幾乎全部都是該村的分支後人。他們還先後分支到武寧、九江、瑞昌、德安、湖口、新建等縣,湖南平江、瀏陽、衡陽、湖北麻城、鄖縣、陽新等地,人口眾多,而且每年農曆九月二十三日,很多後人會自發回磨刀村祭奠老祖宗李衟,給這位老祖宗上墳。因為修建柘林水庫,所以墓地所在的水面抬升,“李衟”和他夫人裴氏的合葬墳墓於是浸泡在柘林水庫的水裡面,可是聳立在水上灘頭的墓碑非常高大雄壯,其後人曾多次修築墓廬、墓碑。
1000多年來,該家族人物風光,人才輩出,宋朝有李常李燔李成大李公懋,明清有李鳳翥李鳳彩等人,據說李烈鈞也是其家族後人。現在後裔依然名人很多,有的在省、市、縣擔任職務。他們有個特別的方式,那就是據說其保留一條這樣的不成文的族規:“除去磨刀不稱李”,他們自號“仙李蟠根”家族。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很有文化特色的龐大族群。
他們遷居永修磨刀的始祖,名字就叫“李衟”,是李唐王朝皇帝李世民的後代,不過他們奉李世民的三子‘吳王’李恪為第一代祖先,這個李恪是李世民很喜愛的兒子,高宗即位後,35歲的李恪被權臣長孫無忌殺害,這事情在電視劇《貞觀長歌》、《貞觀之治》裡面很詳細,與歷史相差不是很遠。不過《貞觀長歌》裡面有污衊和醜化李恪的成分。為此,李恪的後人們,至今還憤憤不平。
關於這個磨刀始祖李衟(字少賢),他屬於唐朝末年到五代時期的人。如果一定要估計一個大致的生活年代的話,初步認為約在公元860年到935年左右,當然這需要進一步確證。
這個“衟”字,讀音dào,,有的人誤寫為“”、“”、“”、“沖”(近似於沖的繁體字‘沖’)等;在1986年版本的《永修縣誌》486頁,誤作‘李肇基’(意思是‘始遷開基’,古人管老祖宗開基叫‘肇基’,但不是名字),1984版《永修縣地名志》誤寫做‘李路’,並把“李少賢”與之分開,這都是有細微差錯的。

歷史沿革

為了查考一下他們家族的情況,我們可以把他們家族保留的兩份“聖旨”翻出來,一起來考察一下。這聖旨保留在他們家族的族譜中,具體實物我也沒有接觸到。
第一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敕封吳王恪誥”,內容不長,寫的是: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山河帶礪,所以藩屏乎王家;茅土珪符,亦以寵賚乎宗室。眷茲磐石之戚,夙被麟趾之風。古典具存,常情允當。諮爾宗子之下,宜受五等之封,服我烈祖之休,用體一人之訓,尚著聞於忠”。
這份封誥是李世民對自己三子---也就是李衟祖先‘李恪’封賞為“吳王”的記錄,裡面也包含了戒勉鼓勵在裡面。這份聖旨上的書法也很精美,屬於行楷中的珍品。是否歐陽詢書寫的,我無法考證。
另一份是唐昭宗李曄(867-904年;於889-904年在位)頒發給李衟的,任命他擔任太子太傅的詔書,詔書上面寫的是《唐以衟為太子太傅誥》: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雲籠銀榜,青方列長子之宮;岳峻山絳,席啟元良之座。銅鶴香生,特重凝承之選;金墀輝耀,預嚴講讀之資。惟羽翼之有人,乃身心其交,敕爾具官。李衟學符乾徒,德懋日新,茲以覃恩,特授爾為太子太傅。審示父子君臣之道,俾戚恭敬溫文之德,將春華同秋實,齊收必東壁”。
這裡“乾徒”、“ 德懋日新”等詞來自《周易》、《大學》等典籍;“覃”,是延伸、延展的意思,“覃恩”,即廣布恩澤的意思;“太子太傅”在當時可是最高級別的“一品”官,就是當太子的老師。對於“太子太傅”這個官職,有時候也給人予以追封,是對最高知識水準的肯定;這裡還有一個“東壁”,這個典故首先來自唐朝初年那個有名的宰相張說的詩歌“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裡面所指的‘東壁’那地方,建築有‘圖書府’。那么用來指代人物,就是形容其文化學識的豐富。
從詔書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李衟確實很光耀。
那既然做了如此顯赫的“太子太傅”,怎么不好好在朝廷呆著,跑這山溝來隱居幹啥呢?
這裡有個辛酸、周折的故事,那就是唐朝末年(904年),這個“李衟”率領家族成員逃難的經歷。
黃巢起義、藩鎮割據、宦官專政、朋黨爭權鬥爭之下,窮途末路的唐朝此刻已經風雨飄搖。公元895年軍閥率領部隊進京城,把持朝政,還殺害太子太傅李磎。
那么李衟大約就是他的繼任者。當然也不妨構想這詔書是皇帝給他逃難前的重要賞賜,以作為後世相認的憑證。後來權臣朱溫入京,大肆殺伐,屠戮宗室、宰相,時刻準備篡奪唐朝的政權,皇帝唐昭宗身不由己,整個皇族處境極端艱難險惡,隨時隨地都可能被朱溫等人殺得精光。
904年,唐昭宗15年,朱溫的手下殺光了宦官800人,又劫持皇帝遷都洛陽,走到挾州就把他的衛兵200多人都殺盡。勉勉強強地,一行的車駕終於走到了華州。
根據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記載,當時百姓歡呼萬歲,38歲的昭宗皇帝說,請不要叫我萬歲,我馬上就不是你們的天子了。然後他轉頭告訴身邊(侍者)的人:
‘鄙語云,紇乾山頭凍殺雀,何不飛去生處樂?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朕與諸卿,皆李氏血脈,此去洛陽,恐難保全。念大唐列祖列宗之傳嗣,卿等不必隨侍,可各自逃生,以保李氏血脈而期來日……語罷,君臣泣下沾襟。’
於是皇族李家開始有規模的逃難,例如李衟和堂弟李術就逃往湖南,輾轉逃到豫章建昌(今永修縣)的磨刀村,而昭宗不久就被朱溫手下殘殺在臥室,朱溫又象徵性地扶持了一個孩子,做了兩年八個月皇帝(唐哀帝李柷),朱溫就正式篡位,建立‘後梁國’。
參與編撰《資治通鑑》的范祖禹,在他的史學專著《唐鑒》里,又言之鑿鑿地證明,《資治通鑑》裡面昭宗對身邊‘侍人’的談話,是指皇族成員“李衟、李術”等人。
於是,李衟“晦名不士”,辭去官職,趁亂攜帶大唐皇族譜牒和皇族成員,避難逃亡。他在湖湘稍事停頓後,輾轉來到江西永修(時稱建昌),定居深山老林的‘磨刀村’,並且“託庇於黃師祖、李師母家”,就這樣保全下來。他有四個兒子,其中四兒子叫李輅,梁滅亡後的後晉時期,即936年去了江南‘馬楚政權’的湖南平江做過縣令。湖南平江、衡陽、瀏陽等地至今有他的大量後裔,武寧也有分支。
朱溫的梁國,前後存在16年就滅亡了。於是這個家族開始拋頭露面,馬上就出了不少名人。
包括李常,還有後來的李燔、李公懋等等,這家族出了不少很有分量、有影響的名人。李公懋更是與高宗同患難。根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宋高宗在永修與李公懋一同逃難時,封本地艾城一棵大樟樹為‘樟公’,3年後(1230年),他問從家鄉回朝的李公懋,“樟公安否”? 李公懋帶給他一個好訊息:“枝葉扶疏,歲寒獨秀,何萬幾之暇惓惓乎?”。
對於他們這些名人,我也做過一點研究,可以參看我的相關文章。
關於李常本人的家族淵源,可以查閱到一些外圍資料,包括《宋史。李常傳》、《唐鑒》、宋朝蘇頌《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府李公墓志銘》、秦觀的《尚書李公擇常行狀》、宋朝王明清的《揮麈後錄》,這些都保留有一些記錄。
綜合這些資料表明,他的祖先是李唐皇族,他還是名臣李濤的後代。不過關於李濤,唐朝到五代,歷史上出名的李濤至少有3個,一個做過五代的兵部尚書,莒國公,一個做過913年的後梁淮南行營招討使,還有一個做過衢州參軍,這些我沒有做完整的研究,暫且留給專家去研討。
但是基本上可以肯定一點,他的先祖(其名字在譜牒上叫李衟)是這樣在永修紮根和繁盛起來的:
“遂留江南,其裔孫曰宗誨,因占數於南康之建昌縣,生知藉父產,棲遁不求仕進,鄉里號處士。處士生溧水縣尉,諱東,以子貴,贈金紫光祿大夫,光祿生公,諱常,字公擇”。磨刀的李常家族情況應該是這樣子的。
寫完這些資料,我也覺得這個家族很可敬。不僅是尊敬其人才輩出,還有這種敬愛先輩、團結一致的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