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修縣三溪橋鎮橫山村的大山深處,有一個叫“磨刀”的小山村。磨刀村不僅,而且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柘林湖畔的一塊文化瑰寶,是柘林湖畔一處極有開發價值而尚未得到開發的旅遊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磨刀李
- 特點:風光秀麗、環境優美
- 相關文獻:《磨刀李氏大成宗譜》
- 時間:公元904年
由來,意義及前景,
由來
據記載,磨刀村的李姓村民是李唐皇族的後裔。“磨刀李”的始祖李衟(音道)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個兒子吳王李恪的第十一世孫。李恪是唐太宗與隋煬帝之女楊妃所生之子,繼承了隋唐兩代皇族的血統。在唐太宗十四個兒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是最有文韜武略,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的。《舊唐書》稱“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 。唐太宗本想立李恪為太子,因遭到長孫無忌等大臣的反對,最終,長孫無忌的親外甥、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李治做皇帝(唐高宗)後,李恪被長孫無忌羅織罪名而冤殺。毛澤東在評價李恪和李治時批評李世民說:“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李衟是唐昭宗李曄的隨侍近臣,官居征事郎加銀青光祿大夫、太子太傅。
唐昭宗是一位不幸運的皇帝,他即位後時大唐王朝已走到了末尾之路,唐昭宗被當時最大的藩鎮梁王朱溫所控制,根本沒有實權。唐昭宗天佑元年()正月,朱溫為了滅亡唐朝,自己做皇帝,不顧大臣反對強行遷都洛陽。正月初五剛過,朱溫就下令徹底毀掉長安的皇宮、百司衙門、宅邸和民舍,強逼唐昭宗及文武百官和全城百姓遷往洛陽。正月十一日,唐昭宗的車駕出發,皇帝儀仗全免,昭宗夫婦乘一輛輦車逶迤而行。丞相、中書令、各部尚書及王子皇妃等或轎或馬,更多的是步行。昭宗知道此去洛陽凶多吉少,為避免李氏宗族遭受滅頂之災,在車駕行至陝西華縣(時稱華州)駐蹕興德宮時,昭宗屏退左右,只留李衟等一兩個宗室之臣。昭宗對李衟說:“鄙諺雲‘絕於山頭凍殺雀,何不飛去生處樂?’朕與諸卿,皆李氏血脈,此去洛陽,恐難保全。念大唐列祖列宗之傳嗣,卿等不必隨侍,可各自逃生,以保李氏血脈而期來日……”在悲泣聲中,李衟向昭宗辭官,趁亂帶領部分皇室宗親,攜帶大唐皇族譜牒,避難逃亡,輾轉來到永修(時稱建昌),定居磨刀村。
關於磨刀村的得名有兩個傳說。一個傳說說的是,三國著名大將關羽奉命駐守在"楚頭吳尾",磨刀村是他專門磨青龍偃月刀的地方。傳說中的那塊磨刀石,現在仍然保留在磨刀村前的水塘邊。還有一個傳說的影響更大,連永修縣誌里都有記載。說的是東晉時期,鄱陽湖(時稱彭蠡澤)連年水災,並且有大水蛟作怪,當時享有盛譽的許遜不但帶著郡民治水,還帶著徒弟們殺水蛟除惡。他鑄劍、磨劍的地方就在現在的磨刀村。一幅清代繪製的《衟祖肇跡磨刀圖》明確記載著那時的磨刀村不但有磨刀石,還有磨劍泉、磨劍谷和一座萬福寺。《衟祖肇跡磨刀圖》上還註明了一條"吳楚通衢",是進出磨刀的惟一通道。李衟選擇在磨刀定居,與這裡的地理位置有關。柘林水庫沒有修建之前,磨刀四面環山,素有“楚頭吳尾”之稱,地方偏僻且易守難攻,李衟在避難的同時還想著匡復唐室,可惜的是,就在李衟逃亡的那年,唐昭宗被朱溫誅殺,留在京都的李氏族人也遭到了殺弒。在這種形勢下,李衟只能偏居一隅。為了避禍,李衟還曾經假借黃祖師後人的身份苟且偷生。
李衟認為磨刀是塊風水寶地,有利於家宅興旺,臨死前讓家人把他安葬在磨刀一座叫老鼠尾的山上。李衟死後,磨刀李氏四處遷徙繁衍,有超過百萬李姓源自磨刀,遍布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台灣,而且出了不少達官顯貴。據傳,民國名人、同盟會會員、江西都督李烈鈞(祖籍江西武寧),前國家主席李先念(祖籍湖北黃安),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井泉(祖籍江西臨川),前中華民國代總統李宗仁(祖籍廣西臨桂),前“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祖籍福建永定),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祖籍福建),其先祖都是從磨刀遷徙出去的。磨刀人氏李常(字公擇),北宋皇佑元年進士,擔任過吏部尚書、戶部尚書、龍圖閣大學士,被封為侯爵,是大學士蘇軾和蘇轍的摯友,深為蘇軾、蘇轍所信任與敬重,蘇軾贈詩“宜我與夫子,相好手足侔”。李常有個姐姐受封為安康郡君,有很深的文學造詣,為黃庭堅(祖籍江西修水)的母親。黃庭堅13歲喪父,在李常身邊長大成名。黃庭堅是著名的詩人、詞人、書法家及江西詩派的鼻祖,與蘇軾齊名,並稱為“蘇黃”。《宋元學案》認為,“黃庭堅雖然是蘇門學士,但與蘇軾風格迥異,他的學養來自李常”。黃庭堅自己也說:“長我教我,實惟舅氏”。每年農曆9月23日是李衟的忌日,外遷的李氏族人會自覺回到磨刀祭奠老祖宗李衟。
日軍侵華戰爭暴發前,磨刀村有一座祠堂,名衟公祠,又稱蟠根祠。祠堂蓋得十分氣派,門楣上鑲著“仙李蟠根” 石匾(這塊石匾仍被李衟後裔保存在原磨刀生產隊的倉庫里),祠堂進深15米,內有戲台、天井、廂房,還有供奉祖先牌位的供堂和家族聚會的廳堂。日軍侵華期間,日本兵在祠堂旁邊的山上興建碉堡,把祠堂的木頭拆掉當柴火,磚塊用來蓋碉堡,衟公祠由此毀掉。
比祠堂更不幸的是李衟的墓。上世紀七十年代興建柘林水庫,隨著水庫水位抬升,李衟的墓被淹沒。李氏族人流傳著“李氏族人多顯貴,始祖墳墓水中淹”,說的就是李衟之墓被淹一事。1989年,李氏族人集資在老鼠尾為李衟修建了一處新墓。2006年秋冬,鄱陽湖水系遭遇百年不遇大旱,柘林湖水位嚴重下降,2007年2月,李衟墓終於重見天日。李衟夫婦合葬墓十分普通。墓為圓丘形,墓側由青灰色條石壘成,有石板拼成的寬大祀堂,墓前的三塊墓碑因經年水浸字跡模糊,只有居中一塊一人多高的墓碑上隱約能夠辨認“大唐太子太傅李衟及裴夫人墓”字樣。李衟墓的重現,為磨刀李氏的起源提供了實物證據。
關於李衟遷居永修磨刀,並非只有磨刀李氏保存的族譜這一孤證。公元904年,隨李衟從陝西出逃的還有李衟的堂兄弟李術。在清雍正年間一次修譜時,李衟的後人寫信給李氏族人、康熙雍正兩朝名臣李鳳翥。請他代為序。李鳳翥在他所寫《磨刀衟公宗譜序》中,印證了《李氏宗譜》所言的淵源流派,他寫道:“……我恪公之嗣尤較盛焉。安史之亂,衟、術二公攜宗譜由長安徙建昌,術乃余支之祖,衟則磨刀之祖也……”李鳳翥在雍正登基的第一年被授恩科會試大總裁,擔當選拔人才的重任,足見雍正對他的信任。以李鳳翥這樣的名望、地位,決不會冒充皇族之後而貽笑天下的。在清朝文字獄大盛之時,若李鳳翥自稱皇族之後而無充足根據,還有遭人彈劾,帶來殺身滅族之禍。李鳳翥是決不會為沽名釣譽而拿身家性命開玩笑的。
磨刀村東北西三面環山,南面緊臨柘林湖。湖光山色,風光秀麗,環境幽雅,冬暖夏涼,氣溫宜人,是避暑度冬及休閒的好地方。磨刀村雖處大山深處,交通卻比較方便。磨刀村距離永修縣城僅60多公里。乘汽車從永修縣城出發,沿316國道北上,過三溪橋後在劉家窩附近有一條水泥公路直達橫山村部,下水泥路後再行一段簡易公路就到了磨刀村。
意義及前景
改革開放以來,九江市的旅遊業發展很快,柘林湖已經成為國家級的風景旅遊區。柘林湖的景點雖多,但像“磨刀李”這樣有著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景點沒有一個。“磨刀李”儘管就在柘林湖景區的旁邊,每年到柘林湖旅遊的人數多達數十萬人(次),然而,知道“磨刀李”這一文化瑰寶的人微乎其微。
開發“磨刀李”景點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首先是有利增長歷史知識。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才華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與其父親李淵所創立的李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最有影響的封建王朝,特別是在海外華人和華僑中有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通過遊覽“磨刀李”景點,增進遊客對李唐社會及李唐文化的了解,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其次是有利促進社會和諧。李姓在全球華人中是第一大姓。據《隴西堂》李氏網介紹,姓李的人在全球有1億多人。通過開發“磨刀李”景點,積極溝通政府與李氏宗親的聯繫,可以增強政府的親和力,提高政府的知名度,推動招商引資,促進社會和諧;三是有利促進經濟發展。磨刀村在柘林湖景區與德安義門陳故里景點之間,距德安義門陳故里景點僅10多公里。開發“磨刀李”景點,可以將上述景點連線成一條旅遊熱線,有利把該地區的旅遊業做大做強,促進經濟發展。
磨刀山勢峻偉,地域寬廣,歷史文化底蘊厚重,可供開發的景點很多。如:高祖廟(供奉唐朝歷代皇帝),吳王廟(供奉李恪),衟公祠(供奉李衟),李氏宗祠(供奉已故李氏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企業家、文學家、藝術家及社會名人),文星閣(李白、杜甫紀念堂),樂坊(演奏演出唐朝宮庭歌舞及中國古典音樂舞蹈),碑林(唐詩),高僧寺(供奉唐代高僧玄奘法師),關帝廟(供奉關羽),萬壽宮(供奉許遜),唐人街(商業街,仿古建築,經營唐裝、金銀飾品、玉器玉飾,書畫古玩等)等。通過開發“磨刀李”李唐文化景點,使磨刀成為李唐後裔認祖歸宗的聖地、遊客了解李唐文化的視窗及旅遊休閒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