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墓

李自成墓

李自成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湖北省通山縣九宮山下牛跡嶺。

據《郎岱縣訪冊》記載:“一僧名天問,河南陳州人,崇禎間官於湘。明鼎革,棄家室妻子遁於黔中,不道姓名。……一日,厝火積薪下,持木魚端坐其上,焰熊熊然猶誦經不絕。愈時火熄,竟隨薪化……徒歸,始知其師化去,視據與屐悉如所言。徒眾諸檀越聞智慧型言,驚嘆不已。遂於化處為墳,在普定化處一帶廣為流傳的天問和尚,化處鎮如今仍舊有仙人寺、仙人墳,可見關於天問法師的傳說並非空穴來風。

數百年前的化處山高林大,人煙稀少,有人居住的只是豐家屋基、反字岩、雙鳳山、胡家灣、疙老寨(現袁家寨)等附近的村。而如今在離仙人寺不遠的化處鎮新寨村,一直流傳著這么個說法:反字岩居住的貴州最古老的彝族支系之二唄勒阿德是被吳三桂趕走的,現存的“反字岩”、“彝王屋基”便是彝族人所留。

據說吳三桂打聽到李自成下落後,便統領精兵數千,前往黔中邊遠小鎮——化處鎮。可是那時的天問和尚已“坐化成仙”,且由於其廣施恩惠、救苦救難而得到好名聲,吳三桂於是便把所有的怨恨發泄到當地土著居民身上,大肆屠殺仙人寺旁邊的彝族人民,彝王倉惶中率領餘生者逃竄,在四方山上留下了如今的“反字岩”。從此,彝族人在化處“神秘消失”不知所終,至今在化處新寨,人們都知道,“彝王是被吳王趕走的。”

基本介紹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基本概況,景點介紹,李自成墓記,人物簡介,歷史由來,交通信息,

基本概況

李自成墓坐落在九宮山北麓,原墓圍多古木,墓為長形土墳。墳北面有一幾近湮沒於土中的小塊石碑,鐫“李自成墳”。清末有俗語:“皇帝墳,似蛇形,越長越長,墨青墨青。”(註:“墨青”一指墳周草木葳蕤,一諧“滅清”。) 1928年,國民革命軍14軍49師師長岳森至此憑弔,以高六尺、寬二尺,厚四寸,上鐫楷書“李自成之墓”石碑更換原碑。
1955年6月,縣文化科函請省文化局撥款修繕李墓,並由縣人民政府主持重修。其時,掘墓驗視,土丘之下,有棺室,室內僅存近似塵土的黑色物質一線,鏽蝕馬釘數顆。據當年參與培修的羅雄飛介紹:在50年代召開民間文學創作會時,有一姓王的農民說,李自成是由他們王姓人安葬的。
李自成墓拱橋
培修墓座南朝北,占地300平方米,沿石基邊緣,砌有一米高八方形塊石護攔,墓葬位於石基中央,高約1.5米,全為塊石結構。墓頂豎2.5米高石碑,呈稜台形,陰刻郭沐若親筆所題“李自成之墓”,墓正面刻有郭沫若撰墓誌;左刻時任省委書記王任重題詞:“李自成是一位農民革命的偉大領袖”;右刻時任縣長李仲秋撰“李自成之墓記”;後則放置原碑,陵墓四周,青松翠柏挺立,奇花異草相依。 1971年,湖北發電機廠在此處建廠,遂將墓依原樣向東遷徙300米。工人在墓周植樹,維護修繕。1991年因大雨,山體滑坡,墓遂倒毀。
李自成墓李自成墓
1996年10月,縣委、縣人民政府再度策劃培修李墓,1997年4月竣工。墓建於九宮園藝場內,依原式樣擴大,墓高9.5米,其中墓碑高4.8米。全墓用廣西白、蒙古黑、石南青等大理石砌成,增刻縣委書記熊傳經,縣長阮英梓撰“重修李自成墓記”。
1644年,李自成兵敗山海關,沿路南遁。1645年,到了武昌,打算攻占南京,圖謀發展,與清朝抗衡。南明因亡國之恨,乾起了和南宋一樣的勾當,花重金請滿人來消滅大順農民起義軍。這年5月,大順軍發武昌。根據阿濟格的奏報,清軍和大順軍戰了數次,分別是承天、德安、武昌、富池口、桑家口、九江口。而關鍵一戰就是桑家口和九江口。
首先介紹一下桑家口的具體地理位置,桑家口,就是六朝著名古戰場,桑落洲。因桑落洲在明天啟年間坍塌,形成了一個大的豁口,當地人又把這稱之為桑家口。九江口,就是桑落洲和鄱陽湖長江交匯處。可以說,阿濟格的清軍和李自成的大順軍,決戰焦點就在桑落洲前,和洲尾。李自成最終命喪誰手,歷史版本眾說紛紜。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清初的一個版本。李自成命喪宿松,被宿松一個農民用鋤頭打死了。要想了解這其中的原由,還得從桑落洲的歷史和宿松的歷史講起。
根據《九江府志》記載“明天啟三年(1623年),桑落洲岸崩十餘里,壞民居無數,遷移不定,民苦之”,桑落洲於明季年間,坍塌入江。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整個明朝桑落洲的歷史,明朝因桑落洲而興,也因桑落洲而亡。桑落的沉沒,也就是明朝滅亡之時。
元末明初,1363年,朱元璋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最後在桑落洲的涇江口(今洲頭鄉金壩附近),陳友諒被射殺。從此也開啟了明朝的扉頁。朱元璋因此才有了明朝的根基,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征戰南北了。五年後,明朝建立,桑落洲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劉基楊基,袁華(崑山三才子之一)都有以桑落洲為題的詩歌。“桑落洲邊春草生”,“桑落洲前好泊舟”“我昔索纜桑落洲”等。
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解縉在桑落洲這個古戰場遊歷,考察,取證,解縉是明《永樂大典》的編纂,接觸了比較完備的歷史信息,此次之行,一方面是為緬懷50年前的那場戰爭,二是考據周瑜墓的所在,得出的結論是周瑜墓在今安慶宿松。還寫了一首詩“皖水青林繞墓田”,證實了周瑜墓在桑落洲。洪熙元年(1425年)明朝運糧官胡開二經過桑落洲西邊的一大片荒地,此地叫做七里荒。是由於江水攜帶的大量泥沙,經過桑落洲的阻擋,漸漸形成了長達七里寬的一條沙帶,蘆葦林。此時百廢待興之際,看到這一大片,身為運糧官的胡開二,深知糧食土地的寶貴,就寫下了一首詩:“船泊雷池七里荒,楚天澤國水汪汪。圍湖整治地能種,解家歸田來此鄉”。雷池七里荒,就是桑落洲附近的今天劉佐鄉。由此我們也清楚的知道,今天的龍感湖就是古代的雷池一部分。明代京口張郭也曾寫過一首詩,是考據陶淵明桑落洲的,“宛如淵明桑落洲”,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陶淵明的桑落洲,其實就是桃花源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左右,朱禱寫了一篇小孤山媽祖記,“外氏寓居桑落洲”。明萬曆 四年(1576年)潘季馴巡撫江西,命九江同知宋純仁修桑落洲題。長七十餘里。種植柳樹8000多棵。潘季馴是明朝著名的水利工程師。1580年,宋純仁建澄江樓,觀察水勢。桑落洲成為沃野。釋照影這年經過此地,寫了一首詩“欲尋公瑾墓,目落大龍西”。是對公瑾墓的又一力證。明萬曆庚戌年(1610年),徐騰芳中進士,明天啟三年(1623年)任九江同知,桑落洲奔潰,桑落洲岸崩十餘里,壞民居無數,遷移不定,民苦之。蘆課無出,議請崩者蠲,荒者減,州民德之。桑落洲坍塌成了一個大口子,當地居民就稱這叫做桑家口。
弘光元年(1645年),李自成兵敗山海關,逃到九江,被阿濟格逼得走投無路,在桑家口大戰。而桑家口一戰,也就成了李自成的葬身之地。李自成奮力逃出了清軍的包圍圈,逃到了宿松。桑家口地處九江和宿松交界的地方。飢餓和疲憊擊垮了這位闖王,當他向一位宿松農民討要吃的時候,並說自己是闖王,可是恰恰就是闖王的這塊招牌害死了他。1637年,張獻忠先是楓香驛一戰,後是酆家店一戰,前後在宿松發生大小戰役六次。張獻忠數次與史可法大戰宿松。宿松成一片焦土。1639年,史可法督修宿松城,因張獻忠是闖王的部隊,所以宿松人民對闖王的部隊向來就沒多大好感。宿松人民流離失所,朱書的父親朱光陛,也就是在此期間流落到潛山,朱書也就這時出生在潛山。由此可見,張獻忠對宿松人民帶來多大的災難。因張獻忠六進宿松,對宿松帶來了莫大的災難。原本以為到哪都吃香的闖王招牌,到了宿松,就成了禍害。宿松人民對闖王的部隊沒啥好感,反而恨之入骨,宿松農民乘李自成不防備,舉起鋤頭,一鋤頭就把李自成給打死了,一代闖王就這樣命喪宿松,也就結束了中國最富傳奇的一段故事。闖王命喪宿松。這些都可以從康熙年間《九江府志》中查詢到。因宿松農民害怕闖王的軍隊報復,也就隱瞞了這件事。大清建立後,這件事情才漸漸傳開。
桑家口一戰,李自成命喪宿松,也就成了一個不朽的傳奇。
李自成大戰桑家口李自成大戰桑家口

景點介紹

李自成墓位於九宮山西麓小月山下,由門樓、墓冢祭台、陳列館組成,收藏有李自成生平、特殊資料和金馬鐙等珍貴文物,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國後曾多次維修,並增建了拱橋、層台花壇、墓碑、陳列館、休息廳等附屬建築。墓碑上書“李自成之墓”系郭沫若所題,墓後高處聳立著下馬亭,附近還有落印盪、激戰坡等遺址。 由門樓、墓冢、祭台、陳列館組成,收藏有李自成生平、特殊資料和金馬鐙等珍貴文物,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郭沫若同志題詞 :
李自成是農民革命史中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從陝北發動革命,以抗糧均田為號召,轉戰十餘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但是,可惜他的戰友們,特別是丞相牛金星,為勝利所陶醉,忽視了關外的大敵,終於為滿洲人所乘,遭受了失敗。滿人既占北京,暫時和南明妥協,集中力量攻打革命勢力,致使李自成不得不輾轉南下。一六四五年九月李自成率部到達通城,不幸在這九宮山為地主的黨羽所殺害,年僅三十九歲。革命英雄,永垂不朽!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郭沫若(蓋章
李自成墓修理後石碑

李自成墓記

農民革命領袖李自成,因號召均田抗糧,發動革命,轉戰十餘年,推翻了明朝統治,於一六四五年率部隊到達通城,不幸被地主的黨羽所殺害。當時由於祖國的廣大地區為反動勢力所統治,致使英雄忠骨被淹沒在九宮山下三百餘年。 李自成的革命史跡,深為廣大人民所歌頌。改革開放以後,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修護李自成墓極為重視,廣大勞動人民,亦要求儘速修護。李仲秋請準上級撥款培修,實現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心聲。
興工之初,李仲秋請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題詞,敘述李自成的革命史略,讓農民革命的偉大烈士的壯烈史績永垂青史。
通城李自成墓通城李自成墓
今當竣工之日,李仲秋為了紀念革命英雄,特受此以為記。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九日
李自成墓古代碑文
重修李自成墓記:
天下七十二道教聖地之一的通山九宮山,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闖王李自成殉難之處。當年,其遺體葬於山下玄帝廟前左側,民眾常年為之培修,使之成為一長堤形巨冢。一九二六年,郭沫若率師北伐,到此憑弔。一九五五年,縣人民委員會將土墳培修成石墓,郭沫若撰墓誌,寫碑文,王任重為之題辭。一九七一年,因三線建設需要按原貌將墓東移三百多米。一九九一年,墓遇主體滑坡而倒塌。 李自成殉難通城為正史確認,並有大量地方史料佐證。為紀念這位農民革命中偉大人物,對歷史負責,對後人負責,乃在九宮山擇址重修李自成墓,遵其舊制,架拱橋,鋪石階,立牌坊,建亭閣。
名山掩英骨,九宮千古,闖王千古;
雋水添勝景,浩氣長存,業績長存。
中共通城縣委書記熊傳經
通城縣人民政府縣長阮英梓
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五日

人物簡介

李自成童年為地主牧羊。天啟六年(1626),充銀川驛卒,苦習騎射。明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崇禎三年(1630),李自成被裁輟業,於米脂號召饑民起義,率眾投農民軍首領不沾泥,繼投高迎祥,號八隊闖將。
六年,在農民軍首領王自用病卒後,收其遺部2萬餘人。後與農民軍首領張獻忠等合兵,在河南林縣(今林州)擊敗明總兵鄧玘,殺其部將楊遇春,隨後轉戰山西,陝西各地。
七年,連克陝西澄城,甘肅乾州(今乾縣)等地,後於高陵,富平間為明總兵左光先擊敗。
八年,與各路農民軍首領聚會河南滎陽(一說無此會),共商分兵定向之策。遂轉戰江北,河南,又入陝西,在寧州(今甘肅寧縣)擊殺明副總兵艾萬年等。旋在真寧(今正寧西南)再敗明軍,迫總兵曹文詔自殺。
九年,在高迎祥被俘殺後,被推為闖王。領眾“以走致敵”,採取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戰法,連下階州(今甘肅武都),隴州(今陝西隴縣),寧羌(今寧強)。旋兵分三路入川,於昭化(今廣元西南),劍州(今劍閣),綿州(今綿陽)屢敗明軍,擊殺明總兵侯良柱
十年冬,圍攻成都多日未克,後折師梓潼迎戰明總兵左光先曹變蛟失利。遂分道返陝,移師潼關,遭明軍伏擊,將卒傷亡散失甚眾,率部將劉宗敏田見秀等18騎隱伏於陝西商,洛山中。不久,親赴谷城(今屬湖北),獲取為明廷招撫的張獻忠資助。
十二年,與復起的張獻忠合兵破竹溪,移師截斷明軍糧道。後協助羅汝才於香油坪擊敗明總兵楊世恩部。
十三年,為明總兵左良玉敗於房縣,重入河南,破永寧(今洛寧),斬萬安朱采?。與當地農民軍首領一斗谷合兵,眾至數十萬,攻克宜陽。進至盧氏,得牛金星,寧獻策,用為謀士。納李岩均田免賦建策,深得民眾擁護,有歌謠“迎闖王,不納糧”(《明史·李自成傳》)。
十四年春,移師圍洛陽,得守軍策應破城,執殺福王朱常洵。旋揮師圍開封,數攻不克,南走鄧州,與脫離張獻忠的羅汝才合兵,眾號百萬。後乘明軍四路向河南新蔡,項城調集,遣精兵於途中伏擊,致明軍陣亂敗逃,執殺明總督傅宗龍於項城。
十五年,與羅汝才以20萬眾再圍開封,激戰20餘日未克,回師攻破河南襄城俘斬明總督汪喬年和降明的農民軍首領李萬慶(射塌天)。繼克陳州(今淮陽),與當地農民軍會師,返師三圍開封。先殲出城突襲的三營明軍,後遣部連破鄭州,滎陽,上蔡,掃清開封周圍明軍據點。明督師丁啟睿,總兵左良玉率師十餘萬挺進朱仙鎮(今河南開封西南)。李自成遂以部分兵力繼續圍城,自率主力占領朱仙鎮有利地形,近戰獲勝,俘明軍數萬人。旋迴師開封,挖牆填藥爆破並掘黃河灌城(一說明軍掘堤灌農民軍)。為阻擊明督師孫傳庭部,率師西向,戰於郟縣,不利,遂向冢頭寨(在今南陽境)轉移。途中大量拋棄甲仗財物,誘明軍競相爭奪而亂陣,遂率部反擊得手,斬俘將校70餘人,步騎數千,獲柿園大捷。進圍汝寧(今汝南),環城發炮,百道架梯登城,執斬明督師楊文岳,分巡僉事王世琮等。揮師南走,繞道白馬灘,架門扉作浮橋以渡,迫左良玉棄水寨而遁,進占襄陽(今屬湖北襄樊)。旋分兵連破夷陵(今宜昌),荊門諸州縣。
十六年正月,重返襄陽,以“三年不征,一民不殺”口號安民。改襄陽為襄京,建立大順政權,被擁為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稱羅汝才為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命張國紳為上相,牛金星左輔劉宗敏為權將軍,李岩為制將軍。隨後,納謀士顧君恩建策,制定先取關中,再攻山西,後取北京的作戰方略。親率大軍北上河南,在汝州之戰中殲明軍4萬餘人,迫孫傳庭敗逃陝西。乘勢間道緣山追擊,盡殲鎮守潼關明軍,擊殺孫傳庭,占領潼關,西安。旋分兵追殲明軍殘部,連下延安漢中榆林諸重鎮。
十七年正月,定國號大順,建元永昌,稱大順王,改西安為西京,定軍制,封功臣,開科取士。隨後率師強渡黃河,東進山西,連破汾州,太原。旋兵分兩路,遣部將劉芳亮率南路軍攻大名(今屬河北),真定(今正定),自與劉宗敏率主力為北路,於寧武關(在今山西寧武境)與明軍血戰數日,擊殺明總兵周遇吉。後相繼進占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昌平(今屬北京)。三月十七兩路會師北京城下,於十九日破城,迫崇禎帝朱由檢自縊煤山(今景山),推翻了明朝的統治。改明五軍都督府為五軍部,變武將稱謂,定品位,完善軍制。為瓦解明軍殘餘勢力,多次遣使招降明總兵吳三桂,未果。四月十三,率兵約10萬(一說6萬)往攻。在山海關之戰中被吳三桂,清攝政王多爾袞聯兵擊敗,損兵數萬,退師北京,大順軍由盛轉衰。廿九日稱帝,翌日離京西撤,令劉宗敏為主帥組織兵力沿途反擊。時農民軍內部矛盾加劇,軍事上節節敗退,致使屯守山西,陝西計畫無法實現,遂引兵經陝西退至湖廣。

歷史由來

李自成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湖北省通山縣九宮山下牛跡嶺。李自成(1606一1645),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党項族原姓拓跋,原名鴻基,陝西省米脂李繼遷寨人。據記載,大順永昌二年(1645年)初夏,他由武昌揮師東下南京,因形勢逆轉,征途受阻,即取道九宮山轉戰江西,不意在山下李家鋪突遭清軍襲擊,倉促突圍,單騎誤入葫蘆槽,被小源口寨勇頭目程九伯殺害,遂葬於此。 南虹橋通城縣城東南16公里鯉港河上。因形若長虹坐落塘湖之南而名。清鹹豐七年(1857年)建,為邑中著名石橋之一。青石疊砌,五拱並置,長40米,高5米,寬5米,設計大方,結構堅實,卓躒宏偉。經歷百餘年風雨,迄今依然如故。碧波蕩漾,夾岸樹木,煙霞掩映,異景別趣。

交通信息

從通山縣乘坐前往九宮山景區的大巴前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