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建言立論,成就,榮獲獎項,推進兒童德育,發展傳統節日,
簡介
李漢秋,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人文科學學者、教授、編審,因在社會科學方面有突出貢獻,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60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出版研究《儒林外史》和關漢卿的專著20餘部。1988年中國關漢卿研究會成立時,被選為副會長。出版關於《儒林外史》的專書15部,關於關漢卿的專書4部,被國家圖書館館藏的書已逾40部。
建言立論
1989年,奉凋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宣傳部任部長,是第七、八、九、十連續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志在弘揚中華文化。在連任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期間,他一直為如何安邦治國而建言立論。自1991年起,連續十餘年,他年年在全國政協會議和各種報刊上建言加強道德建設,並且隨這項工作的進展,不斷提出新的具體建議。
例如1995年秋在全國政協“精神文明建設座談會”上,他提出四條建議:建立全國性的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建構基本道德規範,制定公民道德建設大綱,編撰全國統一的《新三字經》。
只過六年,前三條就陸續實現了。其中第二條,建構基本道德規範,他鍥而不捨地呼籲了近10年;早在1992年全國政協會議上他就書面提出,1994年他以“建構新道德規範”為題,在《光明日報》《人民政協報》《團結報》上分別發表文章,1997年和2001年又在全國政協會議上發表書面呼籲。
李漢秋1996年就在《人民政協報》和《中華工商時報》上建言“法治、德治雙管齊下……相輔相成”;2000年春他又在《光明日報》上倡議“法治、德治並舉,以法彰德,以德輔法,實現法治與德治的統一。”2001年江澤民總書記提出“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相互促進的”,李漢秋倍受鼓舞,繼續為貫徹此治國方略而努力。
2006年在全國政協全體大會上講《弘揚仁義禮智信》,影響很大;另一方面致力于振興傳統節日,建設中華節日體系,是中國民協節會委員會主任、節慶中華協作體顧問、中華母親節促進會會長。
近十幾年致力於精神文明建設,參與制定《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作,出版有關道德建設的書十餘本,在新時期首創用“三字歌”的形式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範例,所著《新三字經》風靡全國,日本國也翻譯出版。國家圖書館收藏其著作已逾30部。建議將孟子誕辰日定為中國母親節。
成就
李漢秋1939年4月生於福州市,1955年福州第一中學畢業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60年至1989年先後在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和安徽大學中文系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和教學。1978年,“文革”後第一次評職稱時,破格越級評為副教授;1986年評為教授。1984年中國《儒林外史》學會成立時,被選為副會長兼秘書長;1988年中國關漢卿研究會成立時,被選為副會長。出版關於《儒林外史》的專書15部,關於關漢卿的專書4部,被國家圖書館館藏的書已逾40部。獲獎中有四個“首屆”:1989年個人的“古典小說戲曲多層次教學”獲首屆高等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這是我國教育領域惟一一項等同於國家科技獎的國家級獎勵。《儒林外史會校會評本》獲首屆(1978-1985年)安徽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儒林外史黃小田評本》獲首屆(1978-1986年)全國古籍優秀圖書二等獎。1989年獲首屆安徽省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因在社會科學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自1992年起就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谷城教授為李漢秋的《儒林外史研究》、《儒林外史鑑賞辭典》題寫書名。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盧嘉錫院士題寫中堂稱讚李漢秋“江漢秋陽通典籍,漢宮秋月諳詞章”。人文社會科學界泰斗張岱年教授評價李漢秋:“《外史》《紅樓》深解味,漢卿實甫真知音”。李漢秋是享有世界聲譽的著名《儒林外史》研究專家,2001年出版的《儒林外史研究》獲得很高評價,現承擔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的一項重點項目,50萬字的書稿已完成。
榮獲獎項
《儒林外史會校會評本》獲首屆(1978-1985年)安徽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儒林外史黃小田評本》獲首屆(1978-1986年)全國古籍優秀圖書二等獎。
參與執筆中宣部組編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讀本》,此書已獲2001年國家圖書獎。
1989年獲首屆安徽省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1992年起獲享國務院特殊津貼終身。
2007年獲文促會首屆“弘揚中華文化獎”。
2008年獲首屆“節慶中華獎——個人貢獻獎”。
推進兒童德育
李漢秋認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要從娃娃抓起,1994年3月上旬,全國政協大會一開始,他就提出編寫《新三字經》促進兒童德育的倡議,這立即得到《光明日報》等幾十家報刊的報導支持。這年8月7日《光明日報》刊出他主撰的《新三字經》經文,海內外反響極其熱烈,台灣的一些大報第二天就發表評論。
歌唱家馬玉濤女士熱情洋溢地寫出她的欣喜,她要求她的外孫每天背誦一行(4句)《新三字經》,作為人生的座右銘。一位兒孫滿堂的老人將《新三字經》作為家庭讀書會和知識競賽的內容……到1995年3月初《新三字經》全書出版,深受歡迎,引發了波及全國的“新三字經熱”,反映了全民族對兒童德育的空前重視。
李漢秋的《新三字經》已被日本人翻譯出版。李漢秋說日文譯者大口良人並不知李漢秋何許人,他偶然看到這本書,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因為書里的道德內容“都是我小時候從父母和國小老師那裡常常聽到的”,“我們日本人的祖先也從遠古以來一直非常喜愛這種中國故事。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這種古代中國的道德故事作為封建思想的象徵從日本社會被驅逐了。”他覺得對這種情況應當進行反思,他認為“這本《新三字經》講的倫理思想,對現代日本兒童的思想成長也是必要的。”
李漢秋認為,經濟全球化要求造就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和高度文化素養的人,青少年一代的道德文化素質關係到國家民族在新世紀的綜合國力,需要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根據《綱要》的精神和高新科技飛速發展的情況,他重新修訂了《新三字經》,已由科學出版社於2月份重版。
發展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中寓托著重要的傳統文化內容,是活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是民族生活中的典禮和儀式,是民族情感的黏合劑,其中包含了親情情結、敬祖意識、尋根心理、報本觀念,喚起對親人對家庭對故鄉對國家的感情,喚起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和對民族精神的認同。
況且,2008年奧運會召開前,正是“七夕”這一天,這實際上和我們所提倡的“人文奧運”的精神非常吻合,所以我當時提出,要重視“七夕節”。
九九重陽節。重陽節原來是登高、賞橘。九在個位中是最高的,九又跟長久諧音,所以九就是高、長、遠,高就是高壽。所以重陽節本身在傳統節日裡就含有祝您健康長壽、尊老愛老的含義在裡面。
80年代,聯合國一個決議,就提請各個成員國自己定一天做老人節,我覺得聯合國這個決議是非常好的,又要突出敬老這個主題,又照顧到各個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國在1989年定重陽節作為中國的老人節、敬老節,這個也定的非常好。把中國重陽節原有的敬老尊老內涵提煉出來,在敬老節這個主題下會產生新的習俗,這也是一種對傳統節日的發展創新,適應了當前社會老齡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