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馬玉濤(1936.2),女,山西省保德縣人。1950年參加解放軍。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入綏遠軍區文工團工作。不久便調到華北軍區文工團。
演出生涯
1955年入北京軍區文工團,任獨唱演員、合唱隊教導員、歌舞團副團長、聲樂藝術指導。適於演唱我國民族風格較強的創作歌曲。現為北京軍區戰友歌舞團國家一級演員兼藝術指導,女高音歌唱家,專業技術一級;享受正軍級生活待遇。第四屆委員,中國音協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馬玉濤除了參加本團的政黨演出外,還經常到前線、邊防、救災第一線參加各種慰問演出,還參加“五個一工程”,文化下鄉“心連心藝術團”系列演出。作為著名歌唱家,她曾出訪日本。朝鮮、印度尼西亞、法國、波蘭、前蘇聯、保加利亞、奧地利、香港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養馬小戰士
提起馬玉濤,很多人立刻就會想起那首讓人聽不夠的《馬兒啊,你慢些走》。至今,馬玉濤仍然沒有離開“馬兒”的歌聲。因為“馬兒”的歌聲,她得到了無數的鮮花和掌聲,也得到了人們的喜愛。“馬兒”的歌聲,也讓她唱出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成為聞名全國的歌唱家。
而她和馬的最早結緣,卻是在50多年前的內蒙古騎兵部隊……馬玉濤回憶說,她13歲參軍後來到當時的解放軍
綏遠軍區文工團後不久,因為環境和工作的需要,被派到了位於包頭的騎兵部隊負責餵養管理馬。大概那個時候這個文工團小戰士也沒有想到,日後在她50多年的軍旅歌唱生涯中,竟會和馬結下了那么深厚的不解情緣。想起來,養馬和唱歌,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而且當時部隊條件很艱苦,小小年紀的馬玉濤也從來沒有飼養過馬。但是她熱愛部隊,從來都是領導讓乾什麼就乾什麼,所以她踏踏實實地開始了為騎兵戰士養馬的工作。除了把幾匹戰馬管理餵養得井井有條,她還要擔任戰士們的文化教員,教他們識字和唱歌。這一段當年在騎兵部隊緊張而又艱苦的養馬生活,馬玉濤始終沒有忘記,也成了她和“馬”最早結下的情緣。
15歲的獨唱演員
1951年,文工團里一個老同志創作了一首歌曲《我的丈夫是英雄》,團長把演唱這首歌的任務交給了文工團員馬玉濤。在這以前,由於當時的歷史原因和部隊的
特殊環境,文工團對每個戰士的要求是“一專三會八能”。所以自從來到文工團後,馬玉濤也是什麼都會什麼都能。她能唱能跳,也跟著跑過龍套,演過“
劉胡蘭”,也演過“
小二黑結婚”。她為戰士表演打揚琴,也曾為文工團管理過道具、服裝。為了演出《
白毛女》,她一趟一趟跑到附近村子裡去借服裝,因為戰士們愛聽戲,她也曾為他們演唱過河北梆子《大登殿》。
馬玉濤回憶當年演唱《我的丈夫是英雄》時說,雖然年紀小,也沒有感情經歷,更沒有經過科班學習,但是她敢上台敢唱。她當時腦子裡只想著這是領導交給的任務,領導讓乾什麼就乾什麼,什麼思想負擔都沒有。在團長的指導下進行了排練,15歲的馬玉濤登台獨唱了《我的丈夫是英雄》。
憑藉她獨特的天然圓潤的歌喉,把一個英雄戰士的妻子以自己的丈夫英勇殺敵、保家衛國為榮的驕傲自豪,用歌聲盡情地表達出來。她的獨唱受到了戰士的熱烈歡迎,特別是當她帶著《我的丈夫是英雄》來到抗美援朝的前沿陣地時,她縱情的歌唱讓戰士們備受鼓舞,增強了鬥志。在當時的
歷史環境下,馬玉濤演唱《我的丈夫是英雄》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隨著第一首獨唱歌曲在朝鮮戰場獲得的成功,15歲的馬玉濤開始顯露出藝術才華的鋒芒,她的演唱從此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
人物事跡
“小河的水清悠悠, 莊稼蓋滿了溝,解放軍進山來,幫助咱們鬧秋收……”每當聽到著名
藝術家馬玉濤演唱的這首熟悉的老歌——《看見你們格外親》,仿佛又讓我們回到那個軍民團結一家親的年代,令人浮想聯翩。幾十年來《看見你們格外親》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影響著幾代人,然而有誰會知道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就來自於
河北壩上的張北縣戰海鄉呢?
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之際,一位河北省
張家口籍老將軍回到故鄉張北縣探親,他揭開塵封了半個世紀的秘密:《看見你們格外親》這首歌取材於張北縣戰海鄉阿不太溝村,洪源、劉薇同志創作了《看見你們格外親》歌詞,作曲家婁生茂為歌譜曲,歌唱家馬玉濤是該歌的首演者,也是廣泛的傳播者。
上世紀六十年代,軍旅藝術家洪源、劉薇到張家口壩上採風,當深入張北縣革命老區戰海公社阿不太溝村的時候,目睹部隊戰士為老區人民擔水掃街、收秋割麥,軍民魚水情,尤其是聽了當年老區人民與八路軍一起抗日的故事,他們非常感動,所見所聞有感而發,在很短時間內便創作出《看見你們格外親》,不久歌詞在雜誌上發表,並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配樂朗誦。當時作曲家婁生茂也在張家口地區壩上深入生活,看到這首詩,他情不自禁地以河北壩上《二人台》的
音樂為基調,在敘事部分又汲取了河北民間說唱音樂的素材,為《看見你們格外親》譜了曲。婁生茂為《看見你們格外親》譜曲後,先由戰友歌舞團女高音馬玉濤演唱,引起轟動。這首歌很快在祖國大江南北傳唱開。
《看見你們格外親》歌詞中“小河水清悠悠”,正是指張北縣戰海鄉的天泉河,這條河現在是張北縣東壩頭草原天路中的一個
旅遊景點——天鹿大本營旅遊區。這條小河從古至今湍流不息,不斷滋潤著沿河兩畔的農田草地,同時也養育著一代又一代沿河受益的
農民。近年來,京張籌辦冬季奧運會,當地大力植樹造林、封山植松,由於林區管理到位,封山禁牧,更使得水草豐美,森林蔥鬱,土質肥沃。隨著綠色旅遊業的崛起,草原天路旅遊區遊客絡繹不絕,這塊風水寶地凸顯出勃勃生機,正所謂有詩為證:“青山著意獻花卉,一縷清風惹人醉。娃站肥泥潤雙腳,手拂青枝香四溢。”(杜廣文 米繼東 尤秀斌 王志清)
馬兒啊,你慢些走
1962年,由李鑒堯作詞,生茂作曲的《馬兒啊,你慢些走》,經馬玉濤首唱後即一炮打響,迅速唱紅了祖國的山河大地。馬玉濤以她獨特渾厚、奔放的歌聲,唱出了《馬兒啊,你慢些走》的悠揚灑脫、豪邁和歡快,抒發出了對祖國秀麗山河的熱愛,對祖國一派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歌頌。這一唱,就唱了45年。至今當很多人情不自禁地哼唱起《馬兒啊,你慢些走》時,耳畔就會響起馬玉濤那動聽的歌聲。馬玉濤說:當年這首歌,是為她“量身定做”的。曲子作得非常優秀,可以說是一流的作曲,一流的作詞,當年能夠首唱這首歌,自己很幸運,並從26歲一直唱到今天的71歲。她至今感謝李鑒堯、生茂二位詞曲作家,因為這首歌獲得的讚譽,離不開這么優秀的詞曲。
馬玉濤在演唱這首歌曲時,不僅糅合進了戲曲演唱的風格,而且在歌曲的3個部分中,分別準確地把握了不同的感情、速度和風格,所以把歌曲演繹得更加完美、自然,充滿了新時代的生活氣息。
歌曲的第一句“馬兒啊,你慢些走”,馬玉濤以自豪歡快的感情及句尾拖腔的運用,唱出了歌曲的奔放和跌宕起伏,也為歌曲增添了鮮亮的色彩,先聲奪人。第二部分從第一句“沒見過青山滴翠美如畫”開始,馬玉濤用更加抒情敘事般的感情,準確地把握了每一句開頭切分音的節奏,把歌中一連5個“沒見過”的排比句中祖國一片新面貌的美麗景色,用歌聲獻給大家。婉轉悠揚的歌聲和美如畫的迷人風景融為一體,讓人們更加陶醉。歌曲的第三部分也是結尾,馬玉濤用更加激昂、豪放的感情唱出了長長的襯句,把歌曲引向了結尾的高潮,更讓人回味無窮。
這首歌,她在舞台上究竟演唱了多少回,連馬玉濤自己都數不過來。曾經有人為她計算過,如果按每月平均演出4場計算,那么45年來馬玉濤已經演唱了不下兩千場。
藝術生命
帶著《馬兒啊,你慢些走》的歌聲一路走來,馬玉濤又接連首唱了為她量身定做的《見了你們格外親》、《老房東》和《眾手澆開幸福花》等,多次獲獎。
幾十年來,馬玉濤和她的歌聲一直沒有離開舞台。1999年,在知名藝術家組成的“華人音樂小組”,已過花甲之年的馬玉濤把她的歌聲帶到了美國和澳大利亞,並獲得了極大成功。她每年還要赴各地考察、演出,擔任各類音樂大獎賽的評審……
接受採訪時,馬玉濤剛剛為“
鳥巢”演唱回來,她說,馬上就要去山西演出,回來後還有北京地區的演出。她的演出一場接著一場。
馬玉濤說,我就是一個普通唱歌的人,我沒有進過藝術院校,我不是“海參燕窩”,是老百姓喜歡的“窩頭鹹菜”。我有我的“上帝”只要有人請我,我就會去唱。我身體很好,仍然可以把我的歌聲獻給我的“上帝”……
還是舞台上一身整潔的綠軍裝,一副腰桿挺直,精幹瀟灑的軍人姿態。“駿馬”猶酣的歌聲,唱出了“駿馬”不息的藝術生命。
主要作品
01馬兒啊你慢些走
02老房東查鋪
03桂花開放幸福來
04祖國處處有親人
05洪湖水浪打浪
06美麗的花兒高山開
07沒有眼淚沒有悲傷
10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天
12塞上好
14眾手澆開幸福花
所獲榮譽
1957年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
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在獨唱比賽中獲金質獎章。1959年赴維也納參加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演出。1964年在全軍第三屆文藝會演中獲優秀演員獎。1979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演唱歌劇《
小二黑結婚》選曲、歌劇《
劉胡蘭》選曲,演唱《馬兒呀你慢些走》 、《獻給敬愛的周總理》 ,
分別獲1964年、1977年第三、第四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會演演員獎。
在50多年的軍旅生涯中,連續奪得全軍一至四屆文藝會演獨唱比賽的一等獎。在由文化部舉辦的全國獨唱獨奏會演中,也獲得一等獎。還獲得過《馬兒啊!你慢些走》、《看見你們格外親》、《老房東查鋪》、《眾手澆開幸福花》等歌曲的首唱獎和廣播金曲獎。
人物評價
馬玉濤的音色寬厚而洪亮、明亮而純樸、圓潤,氣息充足而綿長且穩定,共鳴豐滿,音色統一,感情細膩,聲情並茂,土洋結合的唱法適於演唱我國民族風格較強的創作歌曲。她的歌聲剛健、豪放、宏大、深厚,雄渾而嘹亮,直抒胸懷。從她的歌聲中,你可以感覺到她不是一個生活的旁觀者,她沾著硝煙。這也是她受到廣大聽眾歡迎的重要原因。用數倍於他人的時間去追求、突破。開拓,從不間斷的刻苦練習,是她成功的秘訣。在四十多年的藝術實踐中,她始終保持了她那具有獨創性的民族聲樂發聲、吐字和音色特點,形成了她特有的藝術風格和氣質。這既是藝術上成熟的標誌,也是歌唱家最寶貴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