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業(?-759年),京兆高陵(今陝西省三原縣)人,唐朝名將。初任昭武校尉,後歷任中郎將、右金吾大將軍、驃騎大將軍、北庭行軍兵馬使、衛尉卿、懷州刺史、北庭行營節度使等,封虢國公。
李嗣業身高七尺,力大超群,擅用陌刀,每逢出戰必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故敵軍稱其是“神通大將”。天寶六年(747年),隨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擊敗小勃律國。天寶十年(751年),再隨高仙芝討平石國、突騎施,擊敗吐蕃軍隊。安史之亂時,李嗣業奉命征討叛軍,唐軍靠李嗣業的突出表現擊敗叛軍,李嗣業跟隨廣平王李豫收復長安,跟隨郭子儀收復洛陽,與張鎬等收復河南、河東兩道郡縣。
乾元二年(759年),李嗣業與郭子儀等圍攻相州時,身中流箭負傷。李嗣業傷勢快好時,突然聽見發令鐘鼓聲,知道是在與叛軍作戰,因而大喊殺敵,致使傷口破裂,流血過多而死。死後唐朝賜諡號忠勇,追封武威郡王。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嗣業
- 別稱:神通大將
- 字號:字嗣業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去世時間:公元759年
- 主要成就:跟隨李豫收復長安,跟隨郭子儀收復洛陽
- 籍貫:京兆高陵(今陝西省三原縣)
- 爵位:虢國公
- 官職:懷州刺史,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
- 諡號:忠勇
- 追封:武威郡王
人物生平,威震西域,奉命討叛,收復兩京,屢敗叛軍,戰死沙場,主要成就,趣聞軼事,歷史評價,史籍記載,家庭成員,文學形象,
人物生平
威震西域
李嗣業是京兆高陵(今陝西省三原縣)人,身高七尺,力大超群。唐玄宗開元年間(713年—741年),李嗣業跟隨安西都護來曜征伐十姓蘇祿,李嗣業首先登上城堡抓獲敵人,俘獲眾多敵軍士兵。積累功勞授任昭武校尉。天寶初年(742年),李嗣業受召募到安西。當時軍中開始使用陌刀(一種長柄兩刃刀),李嗣業特別擅長使用陌刀,每次戰鬥必定擔任先鋒,所向無敵。安西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馬靈察)知其驍勇強健,每次出兵都帶李嗣業一同前往。後來,李嗣業累次升遷至中郎將。
天寶六年(747年,《舊唐書》誤作天寶七年),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四鎮節度副使、行營節度使高仙芝奉命率軍攻打小勃律國。高仙芝任命李嗣業和中郎將田珍擔任左、右陌刀將。當時吐蕃十萬軍隊駐紮在娑勒城,靠山臨河,用木材修成城寨,來抵禦唐軍。高仙芝夜裡偷渡信圖河,下命令說:“到中午打敗敵人,不然都處死。”李嗣業率領步兵登上高山,往下推石頭砸擊吐蕃軍,單獨扛著大旗帶頭沖向險路,眾將都跟著他。吐蕃軍沒料到唐軍突然到達,因此大敗,跳下山崖摔死、投水溺死的有十分之八九。唐軍乘勝進軍到勃律城,抓獲小勃律國國王、吐蕃公主,斬斷藤橋,派兵三千戍守。於是小勃律國平服,拂林、大食國等七十二國都歸順唐朝。李嗣業因功升任右威衛將軍。
天寶十年(751年),李嗣業跟隨高仙芝討平石國和突騎施,以跳蕩先鋒加封特進官,兼任本官。敵軍都稱他為“神通大將”。先前,高仙芝靠用計偷襲攻占石國,俘虜石國國王,石國國王之子逃跑,就挑撥各族都怨恨高仙芝,並與大食國聯合準備進攻四鎮。高仙芝得知後,率領胡漢兩萬(一作三萬)軍隊進攻大食國(阿拉伯帝國),深入其國境七百餘里,到怛羅斯城時,與大食軍隊遭遇。雙方相持五日,此時葛羅祿部眾反叛唐朝,與大食夾攻唐軍,高仙芝大敗,士卒陣亡殆盡,僅剩殘餘士卒數千人。當時情況非常緊急,李嗣業對高仙芝謀劃說:“您率兵深入敵境,後無援兵,大食軍乘勝進攻,他們其他各族軍隊也將勇猛敢斗,我和您都前去戰死,誰來報效國家呢?不如退守白石嶺考慮退兵。”高仙芝說:“我正召集被打散的軍隊,明天再和他們交戰。”李嗣業說:“大勢已去,不能坐等殺頭。”於是立即趕去扼守白石嶺,由於道路狹窄,所以只能步兵、騎兵一個跟著一個前進,恰逢遇上拔汗那退兵,輜重車堵住道路不能過,李嗣業怕被追上,於是手拿大棒打他們,士兵和馬匹被打倒的有幾十上百,拔汗那的異族軍嚇跑,高仙芝才得以生還。高仙芝向朝廷奏報李嗣業的功勞,朝廷升任李嗣業為右金吾大將軍,留任疏勒鎮使。
奉命討叛
天寶十二年(753年),朝廷加任李嗣業為驃騎大將軍。李嗣業進京朝見時,唐玄宗李隆基當面賜酒給李嗣業喝,李嗣業因酒醉起身拜舞,唐玄宗為了表示對李嗣業的寵信,賞給李嗣業一百匹綢緞、五十件金器、錢十萬貫,並說道:“這是給你解酒的。”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唐肅宗李亨徵調李嗣業回來,詔書一到李嗣業就率軍上路,並和眾將割破手臂起誓說:“我們路過的地方,一定要秋毫無犯,甚至一草一木都不能毀壞。”到達鳳翔後,拜見唐肅宗,唐肅宗高興地說:“現在有你統兵,勝過有幾萬軍隊。討賊能否成功,全靠你們了。”於是下詔命李嗣業和郭子儀、僕固懷恩配合行動。李嗣業常常擔任先鋒,用大棒揮擊敵軍,叛軍遇到他必敗,可謂是所向無敵。後升任四鎮、伊西、北庭行軍兵馬使。
收復兩京
大軍到達長安城西後,在香積寺北面灃水東岸結成陣列。十萬叛軍在北面列陣,叛軍將領李歸仁率領精銳騎兵出陣挑戰,唐軍用箭射退他們後派騎兵出擊,逼近叛軍陣中,叛軍一齊前進,唐軍退卻,叛軍乘機突進,唐軍驚亂,陣形混亂。這時李嗣業對郭子儀說:“今天如果我們不拚死力戰,全軍就會徹底潰敗。”於是就袒露上身,手執長刀,立於陣前,大聲呼喊,奮勇殺敵,被李嗣業的刀砍中的敵人人馬都碎裂了,李嗣業接連殺死數十人,唐軍的陣形又恢復嚴整。然後李嗣業率領前軍兩千步兵各持長刀、長柄斧,排成橫隊,如牆向前推進,李嗣業身先士卒,唐軍所向披靡。李歸仁埋伏精兵於陣地東面,想要從後面襲擊唐軍,但被唐軍偵察發覺,元帥廣平王李豫派朔方左廂兵馬使僕固懷恩率領回紇精兵襲擊叛軍伏兵,李嗣業到叛軍背後夾擊叛軍。叛軍伏兵被全部消滅。
此時李嗣業率唐軍與回紇軍繞道至叛軍陣後,與唐朝大軍前後夾擊叛軍,從午時至酉時,大破叛軍,斬首六萬,叛軍填溝壑而死者達到十分之二三(另一說接近一半),叛軍大敗而潰退。剩餘的叛軍逃入長安城中,夜晚喧叫聲不止。安史叛軍將領張通儒、安守忠、李歸仁向東退去,防守陝郡。唐軍收復長安。安慶緒又命令嚴莊率軍隊到陝郡援助張通儒等人抵擋唐朝官軍。
廣平王李豫、郭子儀、王思禮等大軍駐紮在陝西。李嗣業與郭子儀在新店遇到叛軍,交戰數合,唐軍先勝後敗,李嗣業急忙接應,回紇從叛軍背後攻擊叛軍,沖入叛軍軍陣,李嗣業率領唐軍精銳騎兵前進攻擊,內外夾擊之下,叛軍大敗,逃向河北。郭子儀於是收復東都洛陽。李嗣業作戰最多。
屢敗叛軍
乾元元年(758年)六月,李嗣業兼任懷州刺史,充任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九月,李嗣業奉命與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淮西節度使魯炅等率領步兵、騎兵二十萬討伐安慶緒。十月,郭子儀擊敗叛軍將領安太清,安太清退保衛州,郭子儀進兵包圍衛州,李嗣業等一起到衛州與郭子儀會合。安慶緒派兵七萬援救衛州,唐軍大敗安慶緒,攻取衛州。
戰死沙場
乾元二年(759年)正月,李嗣業和郭子儀等圍攻相州,當時軍隊疲倦,眾將都沒能建功,只有李嗣業穿鎧甲多次奮勇殺敵,在眾軍中數第一。李嗣業後在攻打鄴城時,身中流箭受傷,躺在營帳里養傷。
正月二十八日,李嗣業在軍中休養數日,傷勢即將痊癒,恰逢突然聽見發令的鐘鼓聲,李嗣業知道是在和叛軍作戰,因而大喊殺敵,致使傷口破裂,流血幾升而死。
唐肅宗得知後,甚是震驚惋惜,便下詔表彰李嗣業的生前功績,賜諡號為忠勇,追封武威郡王,並派靈車護送其遺體回任所。下葬當天,唐肅宗派宦官前往弔唁,朝中大臣哭著為李嗣業致哀,李嗣業的墓地安排十戶人家常年清掃。
主要成就
李嗣業是唐朝名將,驍勇善戰,一生忠心報國,每逢出戰皆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屢次建立戰功。先後打敗十姓蘇祿、小勃律國、石國、大食國等國,多次擊敗叛軍,收復兩京及河南、河東兩道郡縣。而且李嗣業為官清廉,從不辦置家產,身邊只有大宛馬十匹而已。李嗣業先後受到賞賜的財物,都全部交給官府來補充軍費。
趣聞軼事
李嗣業擔任疏勒鎮使時,城牆有個角落崩塌,多次修好後再次崩塌,李嗣業便在那裡禱告,突然有一條白龍出現,因此在那裡建祠祭祀,城牆就不在崩塌。漢代耿恭挖的舊井長期乾涸,李嗣業祈禱以後,舊井再次出現泉水。開始討伐勃律時,在蔥嶺上開路,有塊大石頭堵住道路,李嗣業用腳一蹬,石頭就滾到深谷里去,有識之士認為是李嗣業的誠心使上天感動所致。
歷史評價
李亨:“李嗣業,植操沉厚,秉心忠烈,懷乾時之勇略,有戡難之遠謀。久仕邊陲,備經任使。自凶渠構亂,中夏不寧,持感激之誠,總驍果之眾,親當矢石,頻立勛庸。壯節可嘉,將謀於百勝;忠誠未遂,空恨於九原。”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至二百二十一
家庭成員
兒子:李佐國,襲爵虢國公,官至丹王府長史,死後追贈宋州刺史。
文學形象
杜甫《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
杜甫《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