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剛正不阿,作者是南宋詞人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光剛正不阿
- 作者:陸游
- 朝代:南宋
- 類別:文言文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賞析,
原文
注釋
①某:陸游自稱。
②先君:陸游亡父陸宰
③秦氏:秦檜。
④鹹陽:以秦國都城鹹陽代指“暴秦”,文中借指秦檜。
⑤平旦:清晨。
⑧.仆不然:我是不會這個樣子的,然:樣子。
⑨徙:因被貶謫而遷徙。
⑩李莊簡公即李光,字泰發,越州上虞(今屬浙江)人,南渡後任參知政事,力主抗戰,與奸相秦檜發生衝突,遭到秦檜一黨的打擊報復和誣陷迫害,屢次被貶,被後人尊稱為“南宋四名臣”(其餘三人是李綱、趙鼎、胡銓)之一。
⑾某:陸游自稱。
譯文
有一天清早到我們家一起吃飯,對我父親說:“聽說宰相趙鼎遭秦檜陷害被貶謫到嶺南海島,路過南嶺時傷心憂愁地哭了。我是不會這個樣子的,假如朝廷貶謫的命令一下達,平民服裝一穿就上路,怎能表現出小孩子哭哭啼啼的架勢呢!”說這番話的時候,(李光)兩眼明亮如炬,聲音洪亮如鐘,那英烈剛毅的氣度讓人振作奮發。
此後過了四十年,偶然看閱老前輩的家信,發現他當年雖然被貶到偏遠的海島,但英烈剛毅的氣節仍然絲毫未減,叮囑訓導家人的話語句句都是可以世代流傳,作為典範的。字裡行間可以讓人想見他穿起青鞋布襪、毅然決然離京上路的情景啊。淳熙戊申年五月己未祖籍太湖之濱的陸游題跋作記。
作者簡介
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bian)京,他於襁褓中即隨家人顛沛流離,因受社會及家庭環境影響,自幼立志殺胡(金兵)救國。 他自幼就有“我生學語即耽書,萬卷縱橫眼欲枯”的好學精神,17歲便有詩名。25歲左右向具有愛國思想的曾幾學詩,確定了他愛國詩歌的基調。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名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陸游的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使他成為傑出詩人。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愛國主義精神,“氣吞殘虜”。 1158年(紹興二十八年)入閩任寧德縣主簿.據《寧德縣誌》卷三《宦績》中記載:“陸游,字務觀,即放翁也┅┅紹興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愛戴”。在寧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陸游塑像。浙江紹興的鑑湖村內也有陸游塑像。曾任鎮江隆興通判。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1172年(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後官至寶章閣待制。 陸游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要求“賦之事宜先富室,徵稅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關山月》、《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書憤》、《示兒》、《游山西村》、《臨安春雨初霽》、《冬夜讀書示子聿》等篇均為後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有清新之作。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但有些詩詞流露出消極情緒。他初婚唐氏,在母親壓迫下離異,其痛苦之情傾吐在部分詩詞中,如《沈園》、《釵頭鳳》等,都很真摯動人。還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訴衷情》等。
賞析
序文與跋文性質相似,皆是附著於詩文或書的說明文字。它們或添於前,對其寫作緣由、內容、體例和目次,加以敘述、申說;或附於後,考訂書、文、畫、金石碑文的源流、真偽。但是,許多優秀的序文與跋文經常能夠突破“說明”功能的限制,或辯辭說理,或寫人敘事,又往往由寫作者不自禁地糅以內心豐沛的情感,儼然成為優美的散文名篇。 這兩則序跋文,由於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的不同,又由於作者自身氣質性格的差異,分別運用了“曲筆”和“直筆”的藝術技巧,形成了一為曲折沉鬱,一為慷慨激厲的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然而相似的是,他們在追念舊人的時候,都能夠敏銳地抓住某個重要細節,不惜重墨,使他們的筆尖點點滴滴都飽含血淚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