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鼎(清末民初學者)

李元鼎(清末民初學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元鼎 (1879~1944) 字子彝,亦作芝逸、子逸,筆名礨空,號老曼、魯曼,晚年自號漫西居士。陝西蒲城荊姚鎮中街村人,偉大的革命主義志士。早年隨擔任漢中府學教授的祖父在南鄭讀書,18歲時祖父病逝,他千里扶柩返回蒲城。服喪期滿以考試成績優異補為增生,又得陝西學政沈衛(淇泉)器重,選入三原宏道高等學堂深造。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與張季鸞楊銘源宋向辰等12人被選為官費留日學生。到日本後,李先入濟美學校,後轉入經緯學校,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元鼎
  • 字號:字子彝
  • 所處時代:民國
  • 出生時間:1879
  • 去世時間:1944
簡介,參與反清,中華民國成立後,卸職後,1926年冬西安城圍解除後,1935年,抗日戰爭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簡介

李元鼎 (1879~1944) 字子彝,亦作芝逸、子逸,筆名礨空,號老曼、魯曼,晚年自號漫西居士。陝西蒲城荊姚鎮中街村人,偉大的革命主義志士。早年隨擔任漢中府學教授的祖父在南鄭讀書,18歲時祖父病逝,他千里扶柩返回蒲城。服喪期滿以考試成績優異補為增生,又得陝西學政沈衛(淇泉)器重,選入三原宏道高等學堂深造。
李元鼎像李元鼎像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與張季鸞楊銘源宋向辰等12人被選為官費留日學生。到日本後,李先入濟美學校,後轉入經緯學校,畢業後考入早稻田大學文科。

參與反清

孫中山在日本創建中國同盟會,李等率先加入,投入推翻清王朝封建專制制度的鬥爭。三十四年(1908)正月,與井勿幕、趙世鈺、李西堂等在東京創辦《夏聲》雜誌,揭露清王朝的黑暗統治,宣傳救國思想。李用礨空、魯曼等名,在《夏聲》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在《敬告陝甘父老》一文中,他猛烈地抨擊苛刻的賦斂及吸食鴉片、強迫女子纏足等社會弊病的嚴重危害。他喻列強為巨盜,疾呼:“巨盜至,將蹂躪我河山,踐踏我田園,發掘我祖宗墳墓,吸取我人民之膏血,禍將不遠矣! ”
同盟會陝西分會建立後,因會員分布各地,聯絡不便。井勿幕深恐泄露機密,給反清革命造成損失,但又苦於沒有可靠安全的聯絡方法。李為井勿幕設計了“通訊橫斜格”及“縱橫聯繫法”,使革命黨人的聯繫既方便又保密。辛亥革命前,陝西同盟會革命黨人從未因聯繫方法不當而失密,李是有貢獻的。
宣統元年(1909),李由日本回國,任西安府實業中學堂教員。同年,陝西咨議局成立,李任秘書長。由於他與副議長郭希仁李桐軒及常駐議員井岳秀均為同盟會員,所以陝西咨議局實際為同盟會革命黨人所掌握。
1911年10月22日西安起義爆發。翌日,李即到革命軍任參議兼文書。陝西軍政府成立,任軍政府秘書,後又負責秘書廳事務。在東西兩路戰役中,李經常徹夜勞碌。

中華民國成立後

李任陝西軍政府教育司司長。民國初年陝西教育計畫的制訂、三秦公學的創辦、派遣留日學生等教育界重大事宜,均在他直接領導下。
1914年,袁世凱親信陸建章主陝,李去職。時教育司有3000兩白銀的節餘經費,秘書常某按舊例向李建議:以半數歸司長,其餘由秘書、科長平分。李聽後勃然動怒,嚴厲申斥這種中飽私囊的“舊例”,並令秘書將節餘經費如數上繳。

卸職後

他漫遊北平、山西等地。返回西安後,閉門讀書寫詩,憂國憂民之心,屢見於詩文。1918年11月,井勿幕遇害身亡,李悲憤異常,在悼詩中寫道:“烈烈寒風拂晚營,赤光芒角見沉星,遺屍馬革憑誰裹,搶地呼天淚滿膺。”痛惜之情躍然紙上。隨後,李由西安赴三原靖國軍總司令部,被于右任委任為總司令部秘書長。1922年,陝西靖國軍解體,李與于右任商定取道甘肅、四川南下,追隨孫中山。李先行,但到事先約定的地點,未能與于右任相見,只好返回故鄉。

1926年冬西安城圍解除後

于右任為國民軍聯軍駐陝總司令部總司令,請李出任要職,李不願接受。1928年應於之邀,赴南京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編纂委員會編纂,國民政府審計部副部長、部長、監察委員等職。李任審計部部長期間,曾籌設各省審計處,對審計人員採取了考試任職的錄取辦法。

1935年

因對蔣介石私自撥款之事不滿,他看穿了蔣介石的作風,李元鼎毅然辭職回到西安。李與楊虎城是密友,支持楊虎城在家鄉蒲城創辦堯山中學,並擔任校董。1935年秋,楊虎城視察浴惠渠工程,與石解人,王傑、李元鼎同行。
李元鼎(清末民初學者)

抗日戰爭期間

李連任第一、二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0年1月,擔任國民參政會華北慰勞視察團團長,率團遍歷陝、晉、豫、鄂等省抗日前線和後方,返渝後據實寫出報告,揭露閻錫山湯恩伯胡宗南等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行徑,重慶《新華日報》 曾全文刊出。
1943年2月,國民政府公布李元鼎為陝西省第二屆臨時參議會議長。他不畏權勢,根據議員的權利義務,向國民政府揭發陝西省主席熊斌等人把西安出土的沙金變賣巨款貪污的醜行,此即轟動一時的“黃金案”。當國民政府派員調查此案時,李呈交的證據達30餘份。熊斌終以在陝西穢聲四播而被調離。次年8月16日,李病逝於蒲城荊姚鎮舊宅。生前詩作甚豐,詩稿《老曼齋詩存》收入5000餘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文革動盪,未被損壞,現今其墓被渭南市蒲城縣政府承接保護,一代革命老人就此安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