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桐軒

李桐軒

李桐軒(1860~1932)名良材,字桐軒,亦作同萱;自號蓮舌居士。陝西蒲城人。父智威是個農民,很重視子孫的讀書。

基本介紹

  • 本名:李良才
  • 別稱:李桐軒
  • 字號:字桐軒,號蓮舌居士
  • 出生地:陝西蒲城
  • 出生時間:1860年
  • 去世時間:1932年
  • 主要作品:《一字獄》 、《天足會》、《牛肉案》、《豚尾記》等
  • 主要成就:戲劇活動家,秦腔劇作家
個人簡介,人物生平,代表作品,相關評價,人物經歷,活動年表,

個人簡介

李桐軒 (1860~1932) 名良才,字桐軒,號蓮舌居士,祖籍陝西蒲城, 劇作家
他肄業於三原宏道書院。1905年參加陝西同盟會,民國後被聘為陝西修史局總纂、省長署顧問、省政府顧問,全國語音統一會會員。1912年,與孫仁玉等發起創立易俗社,被推選為第一任社長。[1]

人物生平

李桐軒先生肄業於三原宏道書院,1905年參加同盟會。
1909年 被推舉為陝西咨議局副議長。
1911年 辛亥陝西起義時,冒險赴湖北與革命軍進行聯絡,民國建立後歷任陝西修史局總纂、省長署顧問、省政府顧問、督軍府顧問等。全國語音統一會會員。
1912年 與孫仁玉共同率先發起發起創立易俗社,被推選為社長。後來又歷任易俗社名譽社長、駐武漢分社社長、評議長等。
1913年 主持《易俗白話雜誌》,共七期,先生注重對舊戲曲進行改良,強調劇本的社會作用,認為“聲滿天下,遍達於婦孺之耳鼓眼帘,而有興致、有趣味,印諸腦海最深者,其唯戲劇乎?”提倡使用白話文,普及社會教育。他編寫的《甄別舊戲草》是評判傳統劇目的重要理論著作。[1]

代表作品

李桐軒先生早在清朝末年就開始了劇本創作,有《黑世界》 (又名《戴寶珉》)、《鬼教育》、《英雄淚》等作品傳世,易俗社成立後,先生20年先後編寫 了30多本宣揚愛國思想,破除封建迷信、提倡科學民主的新戲,其中大本戲11種,小戲19種。
主要作品有: 《一字獄》 、《天足會》、《牛肉案》、《豚尾記》、 《銀蠟台》、《賀家墳》、《孝子金》、《董華妻》、《亡國痛》、《泗林湖》、《興善庵》、《文山殉國》、《雙刀記》、《雙詬記》(中國秦腔網註:“詬”原為“女+ 後”)、《元寶精》、《中牟摘印》、《魯相拔葵》、《人倫鑒》、《鬼教育》、《強項令》《鬧督院》、《萬變圖》、《如皋獄》等。 [1]

相關評價

李桐軒先生的劇作,以表現社會現實題材見長,文筆鋒利,潑辣深刻,直指封建統治者爪牙。李桐軒先生被稱為“吾陝新劇界之星宿”。時人評論:“其為戲也,若陶淵明之詩,沖微淡遠,耐人尋味,選句之佳,尤非他人所能及。”

人物經歷

他肄業於三原宏道書院。1905年參加陝西同盟會,民國後被聘為陝西修史局總纂、陝西省長署顧問、陝西省政府顧問,全國語音統一會會員。1912年,與孫仁玉等發起創立易俗社,被推選為第一任社長。他重視戲曲的教育功能,認為“聲滿天下,遍達於婦孺之耳鼓眼帘,而有興致、有趣味,印諸腦海最深者,其唯戲劇乎?”
一字獄一字獄
李桐軒先後創作了《一字獄》、《天足會》、《亡國痛》、《人倫鑒》、《鬼教育》、《強項令》等20多個宣揚愛國思想,破除封建迷信、提倡科學民主的劇目。[2]

活動年表

1912年7月1日,農曆壬子年五月十七日:陝西易俗社成立
陝西同盟會會員李桐軒、孫仁玉以及王伯明、范紫東、高培之等160多名熱心戲曲改良的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集戲曲教育和演出為一體的新型藝術團體——陝西易俗社。該社以“輔助社會教育,啟迪民智,移風易俗”為宗旨,按照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制定章程,建立領導機構。主要領導成員由社員民主選舉,並規定任期。設立評議部、編輯部、學校部、訓練部,招收少年學員,先學初小、高小課程,後上“文史進修班”,達標者發給畢業證。在此基礎上學習六年戲曲專業,合格者發給戲曲專科學校畢業證書,從事戲曲演出。易俗社將文化教育、戲曲訓練、演出實踐結合起來,培養了大批戲曲人才,創作和演出了許多優秀劇目,對戲曲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對戲曲改良起到了示範作用。
清光緒四年(1878),桐軒與胞兄異材同時考中秀才,因家境貧困,桐軒去華州任私塾塾師。十四年(1888)被陝西提督學測繪各縣地圖。二十八年(1902)與同縣舉人張拜雲同州創辦求友學堂,以科學知識和愛國思想教育學生和子女。光緒三十年(1904)他的兩個兒子約祉和儀祉考入京師大學堂,他作詩六首相送,詩中有雲“唯華人兮神明胄,不可奴兮不可虜”;“人生自古誰無死,死於愚弱最可恥”。次年,他主持重修《蒲城縣誌》,為民間豪俠“刀客”王改名立傳。知縣李體仁審稿時批“悖逆”二字,棄而不用。
三十一年(1905)井勿幕由日本返陝,宣傳孫中山革命主張,發展同盟會組織。李率先加入中國同盟會。三十二年(1906)任蒲城高等國小堂教習。次年又與同盟會會員常自新等組織蒲城縣教育分會,在學校內外進行民主革命活動;還利用回家的機會,向農民宣傳革命道理。
三十四年(1908)與焦子靜、王子端、張拜雲等在西安辦健本學堂,作為同盟會培養革命骨幹的場所。
同年10月16日“蒲案”發生。省城召開教育總會周年大會時,李與郭希仁等要求大會討論“蒲案”問題,並向提學使余堃提出質問,又經過許多鬥爭,終使“蒲案”禍首、蒲城縣知縣李體仁被撤職,死者得到昭雪。
清宣統元年(1909)十月,陝西咨議局成立,李被選為副議長。他與郭希仁井岳秀同盟會會員控制咨議局,使其成為同盟會的秘密據點。
1911年10月西安起義時,因土匪蜂起擾亂,毀壞了境內所有電線桿,陝西與外界斷絕音訊。他自請去武昌,向湖北軍政府通報信息。
他是全國讀音統一會會員,1913年赴京參加制定“注音字母”工作。此前一年擔任省修史局總纂,與修纂孫仁玉在整理史稿之暇,研究社會教育問題,深感戲曲對移風易俗關係重大,遂與井勿幕等發起創辦易俗伶學社(後改名易俗社),聘請名藝人陳雨農黨甘亭等為教練,招收學生,既學戲曲,又學文化,並在該社修建之劇場經常演出,使易俗社不但成為一所戲曲學校,也是一個新的劇社,在全國獨樹一幟。
李在易俗社初創時期,先後擔任社長、評議、編輯及名譽社長等職。他用半生心血傾注於易俗社,被譽為陝西“新劇界之星宿”。為了回答一些封建思想嚴重的人的譏諷,他寫了《贈易俗社友》與《答長公》等詩,詩句有“晨興教歌舞,親履粉墨場,知我謂我樂,不知謂我狂”,“結社得良朋,易俗傳清響,尋樂且偷閒,敢希識者賞”。
李在戲劇創作方面成果頗豐。加入同盟會後,他就編寫過《黑世界》《鬼教育》《英雄淚》等劇本,以後又為易俗社寫了《一字獄》《亡國痛》等大小劇40多個;還寫了一本《舊戲甄別草》,對過去流行的幾百個劇目,進行了分析評價,劃分為可去者、可取者與可改者三大類,取捨標準“以影響於人心為斷”。他的遺著還有《民興集》《兵農說》《井邑說》《慈幼篇》《集孟政談》及《蓮舌居士傳》等十多種。《民興集》是一部白話通俗讀物,有他自創的《注音字母教學法》,寓識字於紙牌遊戲之中,不識字者學之數日可通。他的幼子李隼(知祉)八歲因病耳聾,由於在失聽以前學習了這種識字法,掌握了自學中文的工具,又能刻苦自勵,加上哥哥儀祉等人指導,終於攻克了學習數、理、化和外文難關,成為一位以繪圖見長的土木工程師。
李懷著一顆愛國救國的赤子之心,不斷撰文抨擊誤國害民的“惡魔”。他在《蓮舌居士傳》中寫道:“利國者不顧家,福民者必忘身。惡有問舍求田而為英雄者乎!惡有利己而不害人者乎!惡有以慈善假面示人而非惡魔者乎!”然而,身處新舊軍閥混戰、“惡魔”橫行的時代,他無力回天,消極悲觀,最後皈依佛教。
1932年3月26日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