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諒

李元諒

李元諒(732年—793年12月22日),祖籍安息(今伊朗)。唐朝中期名將。李元諒本姓安,因幼時為宦官駱奉先所養,遂改姓駱,名元光。

李元諒早年從軍,累官至鎮國軍副使。“涇原兵變”時,李元諒率部收復華州,並修繕城池,招募士卒,多次擊退叛軍。因功升任華州刺史兼鎮國軍節度使。

興元元年(784年),李元諒參與收復長安,獲授檢校尚書右僕射。“平涼劫盟”時,李元諒救副元帥渾瑊出險。唐德宗為此勳勞,賜他李姓,改名元諒。貞元四年(788年),兼任隴右節度使

貞元九年(793年),李元諒病逝於良原,年六十二。追贈司空諡號“莊威”。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元諒
  • 別稱:駱元光
  • 所處時代:唐代 
  • 民族族群:波斯人
  • 出生地:安息
  • 出生時間:732年
  • 去世時間:793年12月22日 
  • 主要成就:破朱泚,平河中,拒吐蕃,鎮隴右
  • 官職:隴右節度使、臨洮軍使
  • 爵位:武康郡王
  • 追贈:司空
  • 諡號:莊威
人物生平,異族勇將,居軍十年,勤王力戰,嚴備拒敵,長鎮隴右,病逝良原,主要成就,人物評價,逸聞趣事,親屬成員,史料記載,後世紀念,墓址,墓志銘,圈馬城,康王井,

人物生平

異族勇將

駱元光(後改名李元諒)祖上為安息(今伊朗)人。他本姓安,年幼時被宦官駱奉先收養,因此改姓駱,取名元光。駱元光成年後,鬍鬚很漂亮,深沉勇敢有謀略。最初接受招募到內府樂宮擔任警衛,積累功勞,屢立軍功,被授職為試任太子詹事

居軍十年

上元元年(760年),經鎮國軍(治華州,今陝西華縣)節度使李懷讓表奏,朝廷任命駱元光為鎮國軍副節度使。駱元光治軍嚴謹,駐守鎮國軍十多年,使士兵畏服。

勤王力戰

建中四年(783年),淮寧節度使李希烈叛亂,唐德宗李适調涇原軍五千人東下征討。涇原軍途經長安(今陝西西安),因得不到犒賞,激起兵變,攻入長安,擁戴閒居的太尉朱泚為帝,德宗逃奔奉天(今陝西乾縣)。朱泚派其部將何望之率領輕裝騎兵偷襲華州,華州刺史董晉棄城逃跑。何望之想聚集人馬截斷華州東面的道路,駱元光從潼關領兵直逼華州城下,一舉收復華州。因功被加授為御史中丞
駱元光起兵時非常倉促,以至於裹上毛氈作為鎧甲、削蒿桿作為箭矢。他在幾天之內便招募到一萬多人,唐軍的聲威因而振奮。叛軍前來進攻,唐軍即刻就打退他們。當時,駱元光駐兵昭應(今陝西臨潼),荊襄應援淮西使尚可孤屯守藍田、河東行軍司馬王權堅守中渭橋的壁壘,叛軍不能越過渭南。此後,駱元光因功升任華州刺史,兼任御史大夫、潼關防禦使、鎮國軍節度使,封爵武康郡王。不久,又被朝廷加為檢校工部尚書
涇原兵變之前,朝廷命令徵發幽州、隴右的士兵往東征討李希烈。幽州、隴右軍剛出潼關,朱泚就派使者劉忠孝將其召還。到達華陰縣時,華陰縣尉李夷簡勸說驛官逮捕劉忠孝。驛官追到潼關,駱元光將劉忠孝斬首示眾,劉忠孝所召回的士兵無法進潼關。華州因此得到保全。
興元元年(784年)五月,朝廷命令駱元光與副元帥李晟、商州節度使尚可孤率軍擊敗叛軍,收復長安,駐兵滻河以西。駱元光身先士卒,帶領將士奮勇殺敵,再次擊敗叛軍,進駐皇苑東面。李晟派兵摧毀皇苑的圍牆攻入。朱泚接連幾次作戰都失敗,叛軍於是潰逃。長安被收復後,駱元光把功勞謙讓給李晟,退到近郊的營壘駐紮。六月,駱元光被加授檢校尚書左僕射,獲賜實封食邑五百戶、甲等家宅及歌伎舞女,朝廷還封他的一個兒子為六品官。
同年,駱元光與河中節度使渾瑊奉命討伐反叛的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兩軍駐軍同州(今陝西大荔),屢敗於李懷光部將徐庭光之手,無法前進。朝廷在如何處置李懷光的問題上,通過多方討論,取得了一致的意見。最終由渾瑊與奉誠軍節度使馬燧擔任主帥,駱元光與鄜坊節度使唐朝臣也一同進討。貞元元年(785年)八月,唐軍逼近河西(今陝西合陽東),河中軍士驚慌,李懷光無法控制局勢,自縊身亡,叛亂平息。駱元光因功被賜實封食邑二百戶,一個兒子被授六品正員官之職。

嚴備拒敵

貞元二年(786年)八月三十日,吐蕃尚結贊帥兵大舉入寇涇州(今甘肅涇川)、隴州(今陝西隴縣),邠州(今陝西彬縣)、寧州(今甘肅寧縣),掠人馬牲畜,收割莊稼,西部邊境騷然,州縣各自為守。德宗詔渾瑊帥兵萬人、駱元光帥兵八千人屯鹹陽,以防備吐蕃。尚結贊旋即受挫於李晟,退至鳳翔境,多次要求與唐朝會盟。
十二月,駱元光與陳許兵馬使韓全義率步、騎軍一萬二千人,與邠寧節度使韓游瑰聯合收復鹽州(今陝西定邊)。同時,馬燧率河東軍進擊吐蕃,在石州降服河曲六胡州。
貞元三年(787年)四月,唐蕃定會盟地於平涼川(今甘肅省平涼市)。五月,渾瑊擔任平涼盟會使。因李晟一再告誡,德宗於是命駱元光帥兵屯於潘原(今甘肅平涼東)、韓游瑰屯於洛口(今寧夏固原西南),以便隨時支援渾瑊。但駱元光認為潘原離平涼過遠,一旦有變,難以及時救援。於是與渾瑊連營相進,至平涼外三十餘里而止。駱元光營的壕塹挖得很深,柵欄扎得很牢固;渾瑊營的壕塹和柵欄卻完全可以輕易跳過去。駱元光在營西設下伏兵,韓游瑰也派騎兵五百人在駱元光營旁埋伏。韓游瑰對伏兵說,說:“如果發生變故,你們便西奔柏泉,以分散吐蕃的聲勢。”
李元諒塑像李元諒塑像
渾瑊至平涼,尚結贊與他約定,各以甲士三千人列於盟壇之東、西面,只準穿常服的四百人到盟壇下。閏五月二十日,即將會盟時,吐蕃以數萬伏兵殺擒唐軍,而渾瑊等人仍然不知。應尚結贊的要求,渾瑊等人入幕更換禮服。吐蕃擂鼓三聲,伏兵蜂擁而上。渾瑊從幕後逃出,奪馬而逃。其餘自副使崔漢衡以下的人,全都陷入吐蕃手中。唐軍戰死五百人,被俘一千餘人。渾瑊馳入駱元光營。吐蕃追兵因害怕被韓游瑰所部伏兵截斷退路,於是不再追擊。駱元光與渾瑊才得以收羅散兵,整軍回師奉天。
回朝復命時,渾瑊誇讚駱元光有將帥風度。德宗大喜,賜好馬十匹,金銀器、錦彩等甚厚。不久,駱元光母親去世,守孝未滿,因邊情有變,朝廷任他為右金吾衛上將軍,駱元光以國事為重,即刻上任。
七月,德宗思念駱元光的功勳勞績,又賜姓李氏,改名元諒。

長鎮隴右

貞元四年(788年)正月,朝廷加李元諒為隴右節度使、臨洮軍使,移鎮良原(今靈台梁原)。
貞元五年(789年),他拓展防區,收復失地,新築崇信城,置崇信軍防禦,地址設在錦屏山(又名花山)。從軍事防禦角度看,錦屏山三面環溝,又有汭河作為天然屏障,在此築城易守難攻,是理想的城址。崇信作為邊防要地,駐兵眾多。為了保證部隊的食用和繁榮邊疆地區的社會經濟,減輕百姓的負擔,李元諒採取了駐軍屯田的辦法,他帶領軍士們利用空閒時間興修水利、開闢荒原,把崇信城周圍幾十里荒蕪的土地全變成了肥沃的良田。一年下來,不僅解決了大量駐軍的口糧,加強了邊防,而且也恢復和發展了凋敝的邊境地區的農業,邊境從此稍得安寧。吐蕃畏懼李元諒的威名,長期不敢侵犯。涇原、隴右邊境遂太平無事。

病逝良原

貞元九年(793年)十一月十五日(12月22日),李元諒因積勞成疾,病逝於良原(今甘肅省崇信縣),享年六十二歲。德宗聞訊後,悲痛萬分,輟朝三日,追贈司空諡號“莊威”。

主要成就

李元諒早年從軍。“涇原兵變”時,率部收復華州,並修繕城池,招募士卒,多次擊退叛軍。興元元年(784年),李元諒參加收復長安的戰鬥。隨後又參與平定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發動的叛亂。“平涼劫盟”時,李元諒整軍嚴備,救副元帥渾瑊出險。貞元四年(788年),兼任隴右節度使。他在鎮守崇信、良原期間,拓展防區,收復失地,又興修水利、開闢荒原,使邊境稍安,農業也得以發展。

人物評價

陸贄:並節著艱危,功成討伐,鎮於衝要,隱若長城,取彼兇殘,進無堅陣,比義同德,廓清方隅。(《誅李懷光後原宥河中將吏並招諭淮西詔》
張漾:然則陛下宗臣元諒,雄傑英勇,沈斷明謀,虎身之望夙成,龍額之封果及。武齊七德,而克用為模;文有九功,而能舉為法。故炳燭方召,秕稗韓彭,桓桓然徇國之功,皆可揭而昌言也。(《鎮國軍節度使李公功德頌》
杜確:天祚新地,挺生良臣,俾蘊明略,以康時屯。建中之難,狂寇竊發,天臨下都,盜入北闕。能以眾正,肅將九伐,推鋒決機,既晝亦月。克複本郡,增修外城,葉力渭汭,進圖上京。擊敗凶黨,前臨賊營,壞垣突人,敦陣駢衡。珍氣席捲,泰階砥平。河東險澀,承制誅討,勝在戰前,師臨電掃。隴外猶梗,授公擁旄,東連折摭,西盡臨洮。增修保鄣,芟蓬蒿,戎馬遷跡,輿徒不勞。在鎮累載,休有成績,董領眾軍,師長百辟。寒暑外侵,勤勞中積,遠圖未申,大限俄迫。將星墜耀,關月復魄,聖心震悼,邦人痛惜。天子三吏,實惟司空,優詔追贈,以酬茂功。鬱郁佳城,式昭令終,巍巍太華,長與比崇。頌我遺烈,凜然清風,貞石不朽,嘉名無窮。(《武康郡王贈司空李公墓志銘》
劉昫:①元諒退兵章敬,力戰讓功,雅有器度。及不忍小忿,專殺庭光,請罪軍門,壯哉烈士!(舊唐書)②建中失國,嘯聚氛慝。景命載延,群雄畢力。歌鐘甲第,珪組繁錫。凡百人臣,忠為令德。(《舊唐書》
司馬光:昌(劉昌)、元諒,皆帥卒力田,數年,軍食充羨,涇、隴稍安。(資治通鑑

逸聞趣事

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的部將徐庭光一向藐視李元諒,多次辱罵他。還命戲子扮演胡人,以侮辱李元諒的祖先。李元諒派使者約徐庭光投降,徐庭光說:“我只投降漢族將領。”等馬燧率部抵達,他就向馬燧投降。李元諒會見韓游瑰說:“徐庭光辱罵我的祖先,今天我要殺他,你幫助我嗎?”韓游瑰允諾。
後來,李元諒與徐庭光在路上相遇,李元諒歷數他的罪行,喝令親隨將其殺死。隨後參見馬燧,向他致歉。馬燧大怒,準備殺掉李元諒。韓游瑰拜見馬燧,說:“殺一個低級軍官尚且那樣,那么殺一個節度使(暗指馬燧殺李懷光),按軍法應該如何處置?”馬燧說不出話來。李元諒請求送一百萬錢勞軍,以抵消自己的罪過,河中節度使渾瑊也替李元諒求情,馬燧只得將其赦免。唐德宗因李元諒專權殺人,怕有關部門予以彈劾治罪,於是下令不許追究此事。

親屬成員

  • 先祖
安同,北魏時官至征東大將軍、冀青二州刺史,封高陽公。卒贈高陽王,諡號“恭惠”。
安興貴,唐朝初年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封涼國公。
  • 曾祖父
安羨,官至左驍衛將軍。
  • 祖父
安延,官至左武衛翊府中郎將,後贈代州都督。
  • 父親
安塞多,官至易州遂城府折衝,後贈幽州大都督。
  • 配偶
妻子:阿史那氏,封北海郡夫人。
  • 兒子
長子:李平,曾任太子右贊善大夫、朝散大夫
次子:李莘,曾任將作監主簿、朝請郎

史料記載

《鎮國軍節度使李公功德頌》
《武康郡王贈司空李公墓志銘》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
《欽定續通志·卷二百五十三·列傳五十三》

後世紀念

墓址

參見:李元諒墓
李元諒墓位於甘肅省崇信縣錦屏鎮梁坡村西北,據《崇信縣誌》記載:“唐武康郡王李元諒陵在縣西三華里許”。墓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封土平面呈橢圓形,高7米,南北長13.5米,東西寬8.8米。墓前原有牌坊,已毀。墓葬保存較好,對研究唐代史有重要價值。1981年9月10日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5月被國務院定為第五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墓志銘

參見:李元諒碑
李元諒碑位於陝西省華縣政府大門東側,是唐朝華州百姓紀念李元諒而立。碑高4.45米,寬1.57米,厚0.41米,碑頭為六螭首,碑側雕刻蔓草花紋,碑文總計2000餘字。
《大唐李元諒墓誌》《大唐李元諒墓誌》
1957年,李元諒碑被陝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華縣政府為李元諒碑修建保護亭。李元諒碑完整保存至今,是研究唐代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也是陝西省東部唯一大型唐代碑石。

圈馬城

甘肅省崇信縣城南半山坡處,有一俗稱“圈馬城”的地方,傳說是李元諒修築馬廄、繁殖馬匹的所在。

康王井

甘肅省崇信縣城西北角還有一口“康王井”,傳說當時城內井水苦澀,李元諒親自到城外勘察,挖掘了這口水井。此井在2米多高的塄坎之下,建有井房,口徑1.5米,深5米。井壁全用石頭箍砌,城外居民一直飲用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