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計全宋州,屢立功勳,固守寧陵,解圍陳州,久鎮涇原,病逝軍鎮,主要成就,人物評價,軼事典故,親屬成員,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計全宋州
寶應元年(762年),叛軍首領史朝義派兵圍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城中糧食耗盡,即將失陷。當時,劉昌也在城中,為宋州刺史李岑謀劃道:“如今河陽有李太尉(李光弼)克敵制勝,況且江、淮地區兵力充足,本城府庫中尚有數千斤酒麴,可以弄碎後食用。估計援兵不到二十日就應該會抵達。城東南角的敵軍,大家認為最為危險,我請求前往守衛。”劉昌於是披甲持盾登城,向叛軍陳述逆順的道理,使其畏服。十五天后,河南副元帥李光弼果然率援軍抵達,大破史朝義。李光弼聽說劉昌的計謀後,將他召至軍中,破格試用為左金吾衛郎將。
屢立功勳
大曆十一年(776年),汴宋都虞候李靈曜占據汴州(今河南開封)謀反。汴宋兵馬使李僧惠是李靈曜的謀主,劉昌暗中派僧人神表暗中勸說李僧惠歸順。李僧惠召來劉昌,向他問計,劉昌哭著陳說逆順的道理。李僧惠深為感動,於是讓神表攜奏章前往京師,請求討伐李靈曜,成功剪除了叛軍的左翼。十月,汴州被收復,叛亂平定。當時,淮西節度使李忠臣擊殺了與自己爭功的李僧惠,又想殺害劉昌。劉昌聞訊後,馬上逃走,這才幸免於難。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劉玄佐升任宋亳潁節度使(宣武節度使),建號宣武軍。劉昌自下級軍官一躍升為左廂兵馬使。同年,平盧節度使李正己死後,其子李納匿喪謀叛。劉昌領偏師收復考城,加官行營諸軍馬步都虞候、檢校太子詹事兼御史中丞。
建中三年(782年),劉玄佐進攻李納治下的濮州,授劉昌為攝(代理)濮州刺史。
固守寧陵
解圍陳州
此後,李希烈又派部下驍將翟崇暉帥兵圍攻陳州,陳州刺史李公廉束手無策。興元元年(784年)閏十月,劉玄佐派劉昌與隴右、幽州行營節度使曲環領兵三萬援救陳州。十一月,劉昌至陳州之西五十里處,與翟崇暉相遇。劉昌趁清晨逼近敵陣,趁其陣勢不整,一舉發動進攻,斬殺叛軍三萬五千人,生擒翟崇暉。李希烈聞訊後,只得退保蔡州,不敢再行入侵。此役後,劉昌因功被加授為檢校左散騎常侍。不久後,劉昌又隨劉玄佐收復汴州,再加檢校工部尚書,增加實封食邑至二百戶。適逢母親去世,劉昌離職服喪。喪期未滿,又被起復為金吾衛大將軍。朝廷追贈其母為梁國夫人。
久鎮涇原
貞元二年(786年)十一月,劉昌隨劉玄佐入朝覲見。次年,德宗選取宣武士卒八千人,命劉昌率其北出五原,參與防秋。軍中有人退縮不前且阻礙行進,劉昌相繼斬殺三百人,才得以順利前行。不久後,朝廷命劉昌以原職兼任京西北行營節度使。此後,因吐蕃退去,劉昌奉詔將五千宣武士卒遣還汴州,其餘三千人編屬於京西北行營。
貞元四年(788年),劉昌升任涇州刺史,充任四鎮、北庭行營兼涇原節度、支度、營田等使(涇原節度使)。劉昌就任後,先重築了此前被吐蕃破壞的連雲堡,以防固涇州邊備。
貞元七年(791年)二月,劉昌奉命修築平涼城,拓地二百里(《讀史方輿紀要》作三百里),以控扼彈箏峽口。又西築保定堡,捍衛青石嶺。十二日之內,便已完工。三月,劉昌又於平涼西部三十五里處另築胡谷堡,取名為彰義堡。平涼地處地方交集的要地,劉昌分兵駐守,控制交通要道,為安定邊境立下功勞。劉昌在任內,共建成七城、二堡。又親自率領士兵耕作三年,使軍糧豐足有餘,聲名遠揚至朝中。
貞元十二年(796年),德宗為表嘉賞,下詔加授劉昌為檢校右僕射,累封南川郡王。
貞元十四年(798年),歸化堡發生兵變,大將張國誠被驅逐。劉昌奉命討伐,誅殺亂兵數百人,重新讓張國誠統領此堡。
病逝軍鎮
劉昌鎮守涇原十五年,強本節用,使軍儲富裕、兵械鋒銳,邊境安寧。貞元十九年(803年)四月,劉昌請求將原州的州治移至平涼城,德宗允準。此年,劉昌患病。德宗允其赴京求醫,尚未成行,已於五月十五日(6月7日)病逝,享年六十五歲(《舊唐書》誤作六十四)。德宗聞訊後,為其輟朝一日,追贈司空。十月,劉昌歸葬於京師長安。
主要成就
穩固邊防:劉昌任涇原節度使十五年間,構築了七城、二堡,構建以城堡為中心的邊防體系,以守土保邊,抵禦吐蕃入侵。
強本節用:劉昌在涇原,親自率領士兵耕作三年,使軍儲富裕、兵械鋒銳。
人物評價
權德輿:①公嶷然持重,為國保障,理涇人十五年,政成事節,師以律成,人以富教,智若蓍蔡,動如風霆,內總端揆,外崇長伯,八旒七章,元袞赤舄。有南仲方城之略,有充國劭農之績。(《南川郡王劉公紀功碑銘》)②惟公瑰姿碩量,倜儻英偉,文理武毅,冠於群倫,蒸蒸風行,交感至用,志氣申而功業大,寵嘉集而名器崇。至若勤身惠人,勞徠安集,遵守條職,貫通典彝。有行父事君之心,有考父益恭之德,可以表率,發於純誠,宜其長保富貴,為時元老。(《南川郡王劉公紀功碑銘》)③其初守商邱,援彭城,下濮陽,壁寧陵,釋陳圍,復梁野,皆急病肆力,威功自著。起沮傷以奮擊,化怪駭為休寧。其守不可拔,其功不可遏,投難而智勇俱殖,酣戰而奇正合發。(《南川郡王劉公紀功碑銘》)
李适:平涼當舊會之沖,居北地之要,劉昌請城於茲,分兵保戍,實以遏其要衝,保寧邊鄙。(《褒劉昌城平涼詔》)
元稹:而習事者言爾父司空之在涇也,築平涼等八城一堡,塹保定平原,使涇人益樹麥禾,以復後稷、公劉之教,十有六年犬戎不敢東顧。(《授劉士涇太僕卿制》)
劉昫:①自盜起中原,河、隴陷虜,犬戎作梗,屢犯郊畿。謀臣運策以竭精,武士荷戈而不暇。如璘(馬璘)、昌之材力,扼腕奮命,欲吞虜於胸中;郝(郝廷玉)、史(史敬奉)驍雄,斬將搴旗,將申威於塞外。而竟不能北逾白道,西出蕭關,俾十九郡生民,竟淪左衽,僅能自保,功何取焉!雖運使時然,亦將略有所未至。(《舊唐書》)②馬、劉、史、郝,氣雄邊朔。力扞獯虜,終慚衛(衛青)、霍(霍去病)。(《舊唐書》)
宋祁:唐杜牧稱:“寧陵之圍解,劉玄佐召昌問曰:‘君以孤城,用一當十,何以能守?’昌泣曰:‘始昌令:守陴內顧者斬。昌孤甥張俊守西北,未嘗內顧,捽下斬之。士有死志,故能守。’因伏地流涕,玄佐亦泣曰:‘國家將富貴汝。’”史臣謂不然,且勒兵乘城與賊抗,所賴賞罰耳。今無罪而斬其甥,士心且離,不祥莫大焉。寧好事者傅此以益其美?非昌志也。牧以為張巡、許遠陷睢陽,其名傳,昌全寧陵而事不得暴於世,寧牧未之思邪?(《新唐書》)
軼事典故
親屬成員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曾祖父 | 劉全慶 | 官至汴州別駕。 |
祖父 | 劉達 | 官至徐州長史。 | |
父親 | 劉庭玉 | 官至試(代理)太常卿,追贈徐州刺史。 | |
—— | 妻子 | 陸氏 | 封吳國夫人。 |
子輩 | 長子 | 劉均 | 官至殿中侍御史,追贈潁州刺史,早逝。 |
嗣子 | |||
兒子 | 劉士<亻參> | 曾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 | |
劉士良 | —— | ||
劉士和 | —— | ||
孫輩 | 孫子 | 劉景仁 | 曾任左神武大將軍、東都應援防遏使等職,參與討伐黃巢之亂。 |
表格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南川郡王劉公紀功碑銘》
《南川郡王贈司空劉公神道碑銘》
《宋州寧陵縣記》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二·列傳第一百二》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列傳第九十五》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二·唐紀三十八》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唐紀四十六》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紀四十七》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三·唐紀四十九》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六·唐紀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