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劫盟,又叫平涼會盟,是指吐蕃大相尚結贊借約唐會盟平涼之際,企圖伺機劫唐主盟使渾瑊(jiān)。因吐蕃在軍事上屢遭挫敗,尚結贊遂圖謀劫獲渾瑊,以除掉唐將。參加會盟的唐朝主盟者渾瑊逃脫,會盟副使及唐朝將士多人被俘獲。平涼劫盟後,唐蕃關係惡化,戰事再起。此後雙方30餘年未再盟和,直到821年長慶會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涼劫盟
- 別稱:平涼會盟
- 時間:唐朝
- 結盟雙方:尚結贊、渾瑊
背景,經過,結果,影響,評價,
背景
783年,唐朝發生了“朱泚之亂”,叛臣朱泚攻占長安,唐德宗出走奉天。吐蕃權臣尚結贊請求出兵助唐收復長安。唐德宗派崔漢衡出使吐蕃,“許成功以北庭、伊西(今新疆北部)與之。”
784年,唐、蕃聯軍擊破了叛軍於武功(今陝西省武功縣)。此時吐蕃軍因氣候炎熱,加以疾疫流行,撤兵西去。唐軍收復長安。吐蕃軍並未參與徹底平定朱泚之亂。唐朝遂以此為藉口,不答應給吐蕃以北庭、伊西等地,只許厚給繒帛。尚結贊對唐朝食言毀約深表不滿,決計報復,並準備乘機除掉唐朝鎮守西北地區的三大將領。
經過
786年9月,吐蕃軍隊越涇、隴(今陝西省隴縣)、邠、寧(今甘肅省寧縣)等州,進兵至鳳翔。
李晟將共擊退軍,786年10月,再挫吐蕃軍於摧沙堡(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西北)。尚結贊既不斷遣使向唐求和,又派兵攻取鹽(今寧夏鹽池縣北)、夏(今陝西省橫山縣西)二州。唐德宗擔心將帥生事邀功,力主罷兵而與吐蕃和盟。
786年12月,罷李晟兵權。787年3月,吐蕃又遣使求和,唐將韓游瓌覺察到吐蕃求和的反常:“吐蕃弱則求盟,強則入寇,今深入塞內而求盟,此必詐也”,但是唐德宗仍然主和,甚至還想聯合吐蕃,共擊回紇,答應與吐蕃和盟。唐德宗命崔澣見尚結贊,尚結贊以歸還鹽、夏二州,表示“誠意”,還提出請唐朝派渾瑊主盟。唐朝答應派渾瑊為會盟使,崔漢衡為副使。會盟地點決定於平涼(今甘肅省平涼市)。
787年5月15日,唐蕃會盟於平涼。尚結贊預先埋伏騎兵於盟壇西部,做好劫盟的準備。渾瑊在出發前,李晟警告他,此次會盟非比尋常,必須嚴加防備;但是唐德宗卻命令渾瑊,不要猜疑對方,要表示會盟的誠意。致使渾瑊首鼠兩端,莫衷一是。
會盟開始前,渾瑊等人應尚結贊之請,退去甲冑,入幕更著禮服。此時,吐蕃軍伏兵在擊鼓的號令下,從四面蜂擁而至,渾瑊覺察後果斷從幕後逃出,乘馬突圍,唐朝會盟官員自崔漢衡以下60餘人,皆被扣押,其餘隨從將士全部被殺。
結果
平涼劫盟以吐蕃縱軍劫使毀盟告終,突襲事件中唐軍死500餘人,被俘1000餘人;尚結贊又大掠鄰近諸州縣,然後退至清水縣境內。唐德宗罷免了唐將馬燧的軍權。
影響
評價
平涼劫盟是唐蕃關係史上一次特殊的事件,促使了唐蕃之間關係的轉變, 導致了唐蕃之間早已形成的會盟關係中斷近四十年,使唐蕃自 706 年神龍盟誓以來所保持的盟誓關係發生重大挫折,也對唐朝對外政策產生了影響。平涼劫盟是唐蕃關係史上一個重要環節, 同時又是其以前唐蕃關係發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