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涇鎮

朱涇鎮

朱涇鎮位於金山區北部,東臨張涇河,與亭林鎮為界;西與楓涇鎮接壤;南與呂巷鎮為鄰;北隔大、小泖港,與松江區泖港鎮毗鄰。

鎮行政區域面積75.66平方公里,截止2017年末,常住人口122743人,下轄17個居委會,11個行政村,城鎮化率達到73.40%。轄區有東林寺五龍禪寺、上海新天鴻名人高爾夫球場、上海馬術運動場、金山農民畫院、金山體育館、金山公園、“花開海上”生態園等旅遊景點。

朱涇鎮是全國重點鎮,2019年7月24日,朱涇鎮入選2019年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朱涇鎮
  • 外文名稱:Zhujing Town
  • 別名:朱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上海市金山區
  • 下轄地區:秀州村、民主村等17個居委會,11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上海市金山區人民路310號
  • 電話區號:021
  • 郵政區碼:201599
  • 地理位置:中國華東,上海市西南部
  • 面積:75.66平方公里 
  • 人口:122743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著名景點東林寺金山公園上海馬術運動場
  • 機場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 車牌代碼:滬C
建制沿革,政治,行政區劃,街道里弄,地理區位,人口民族,機構領導,經濟發展,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市政設施,歷史文化,風景名勝,三道旨,閣老墳,五龍禪寺,明朝萬安橋,地圖信息,

建制沿革

秦漢時,朱涇鎮域屬海鹽縣
南北朝梁武帝時,朱涇鎮域先後屬胥浦縣前京縣
隋代屬鹽官縣;唐初又屬海鹽縣,其間三次歸屬嘉興縣
唐天寶十年(751年)從海鹽縣劃出,歸華亭縣;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從華亭縣分出,歸婁縣;
清雍正四年(1726年)建金山縣,歸金山縣。
清乾隆,金山縣縣城移治朱涇鎮。
1997年,金山撤縣建區,成立金山區,朱涇鎮隸屬上海市金山區管轄。

政治

行政區劃

轄秀州、民主、大茫、新涇、待涇、萬聯、長浜、溫河、五龍、牡丹、慧農11個村民委員會和東林、西林、南圩、北圩、鳳翔、鐘樓、臨源、臨東、羅星、新匯、金匯、金龍、廣福、塘園、紅菱、金來、浦銀17個居民委員會。
朱涇鎮地圖朱涇鎮地圖

街道里弄

清代只有東西並行的兩條主街,以市河為界,北稱上塘,南稱下塘,上下塘又各分為東市和西市。據清嘉慶《朱涇志》載,當年市河以北有翰中里、鳳翔里、惠民里、龍淵裡、濟眾里、歸源里和程家閣、永昌巷;市河以南有三元里、廣福西里、廣福東里、環照里、文明里、南匯、西匯、駁岸、王家村、蟠隱里、文殊浜、顧家灣、太平巷。
金山第一少科站金山第一少科站
民國期間,里巷名稱大多消失,出現了三官弄、蘇家弄、西楊家弄、東楊家弄、戚家(財神)弄、觀音弄、道院弄、小弄(口)、大弄(口)和永昌巷等一批新的弄名。
解放後,街道變化較大,原來的上塘街分為東林街、西林街;下塘街分為倉橋街、新匯街、廣福街和南橫街。從50—60年代,疏浚市河、拓寬主街、翻建部分鋪面,使市容初步改觀。70年代後期,按照城鎮規劃,進行有計畫的擴建,在舊市區北側,
新建了橫貫全鎮的萬安街、新安街,延伸了東林東街,又新建和翻建了南北向道路,計有:幸福路、羅星路、人民路、東風路、城中路、塘西路、衛生路、公園路、文化路、健康路、秀州路。均為瀝青、混凝土路面,兩側有人行道、綠化帶、街心綠地。鎮西北橫跨秀州塘上的萬安橋,始建於明洪武初年,明清兩代,九次建橋,屢建屢圮。1979年11月起,依靠本縣設計和施工力量,興建全縣最大的鋼筋混凝土衍架拱橋,1981年落成。

地理區位

朱涇鎮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滬、浙交界處,位於上海市西南郊的金山區北部,東徑121°9′,北緯30°54′。東北距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68公里,南至金山區人民政府駐地金山衛城區30公里。朱涇鎮在太湖流域碟形窪地東南端,屬湖積平原。
320國道同三高速公路亭楓高速公路緊依全鎮,驅車30分可達上海市區,與捷運網相接,毗鄰的滬杭高速公路滬杭鐵路是連線滬、浙、蘇的交通樞紐。離上海石化和漕涇化工基地僅20分鐘行程。驅車10分鐘即入浙江境內。鎮內河網密布,鎮的東南西北為黃浦江支流掘石港、胥浦塘、秀州塘、泖港環繞,鎮區中的中官塘和市河交叉,使河道形成回字網路,水運十分發達。
從鎮區向北55公里有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向東80公里有浦東國際機場。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水陸交通運輸,為朱涇鎮的經濟發展和騰飛創造了優越條件。
水上交通
境內有大泖港、掘石港、胥浦塘等市級航道,能通航150~200噸級船舶;有張涇河、池涇河、秀州塘、小泖港、大茫塘、斜塘港、中官塘等區級航道,能通航50~150噸級船舶;有五人港、待步涇、蔣涇港、斜界涇、菱塘港、魚洋涇、朱泥涇、長浜港、溫河涇、新新河、朱涇市河等鎮級航道,能通航5~20噸級船舶。
陸上交通
新衛(S19)高速公路及新農出入口,亭楓(S36)高速公路及沈浦涇、新農出入口。上海繞城高速公路(G510)及新農出入口。滬杭高速鐵路、320國道(亭楓公路)及金石、金廊、朱平、萬楓公路貫穿境內。

人口民族

朱涇鎮以河道“朱涇”得名,河冠朱姓。朱姓是早期的朱涇人,後人口逐漸增加。清末民初,大批客籍人士來朱涇經營、創業、定居。民國26年(1937年)有居民1300餘戶,6500餘人。後由於日軍焚掠,市鎮蕭條,人口銳減,十餘年未能復甦,l949年,僅有居民1277戶,6294人。解放後,隨著工商業發展,居民日增,1964年達2351戶,10809人;1985年增至6444戶,23395人。
2001年底,朱涇鎮外來人口有4825人,居住在城鎮區占40%,從外來人口結構看,務工占65.2%,經商占30%,務農占4.8%。他們對發展朱涇經濟和各項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朱涇人和他們相處融洽,形成 “海納百川”的優良傳統。2010年常住人口8.88萬人,流動人口2萬多人.。2017年,常住人口122743人。

機構領導

鎮長施文權: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分管政府辦公室、財政所、組織人事辦公室、武裝部。
聯繫公安。
副鎮長夏紅梅:協助鎮長開展工作。負責文衛、教育、社區、民政、司法、信訪、計生、老齡、殘聯、體 育、檔案、信息、監察。
朱涇鎮朱涇鎮
分管社會事業管理辦公室、衛生事業辦公室、愛衛辦、文化廣播影視服務中心、社會保障事務所、保潔公司、司法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社區管理中心、醫管站、敬老院、居委、醫院、幼稚園、學校。
聯繫郵政。
副鎮長沈寶良:協助鎮長開展工作。負責城鎮建設、環保、建築、房產、物業、交通、鄉村道路,農轉非戶口、戶籍轉移審批。
分管村鎮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城鎮建設服務中心、房屋土地管理所、城鄉環境管理所、城鎮管理監察大隊、動遷辦公室、城建相關公司。
聯繫電信。
副鎮長陶樂慧:協助鎮長開展工作。負責工業、經濟小區、融資、安全、消防。
分管工業經濟辦公室、工業經濟服務中心、工業園區、綜合經濟管理所、統計、徵稅站。
聯繫工商、稅務、金融、電力。
副鎮長張日新:協助鎮長開展工作。負責種養業、水利、防汛、科技、農業基本建設、農橋建設、農村給水、審計、商業貿易、物價、集體資產管理。
分管農業經濟辦公室、農業經濟服務中心、商業貿易辦公室、集體資產管理聯社。
聯繫水務、糧食。

經濟發展

綜述

朱涇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工業是全鎮的支柱產業,以醫藥、服裝、電子等行業為主;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房地產、服務業、旅遊業等呈興旺態勢,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水平在金山區內都名列前茅。朱涇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服務周到快捷,吸引了眾多國內外企業的加盟。工業是全鎮的支柱產業,以醫藥、服裝、電子等行業為主;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房地產、服務業、旅遊業等呈興旺態勢,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水平在金山區內都名列前茅。朱涇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服務周到快捷,吸引了眾多國內外企業的加盟。朱涇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呈現跨越式發展的態勢:招商引資有了新突破。
新興產業
朱涇工業園區於2006年被批准為市級工業園區,是金山三大市級工業園區之一。2009年被命名為上海市高新技術產業化新材料產業基地。園區確立了以新材料、精密機械、電子電器產業為發展定位,通過“新材料基地”和“台資園”兩個平台招商引資。
品牌農業
成功打造“珠豐”品牌系列優勢農產品,“蜜天下”甜瓜連續三年獲得上海市甜瓜評比金獎。已形成五個千畝基地:千畝有機大米基地;千畝蔬菜基地;千畝西甜瓜基地;千畝花卉苗木基地;千畝特種水產養殖基地。
文化旅遊
以東林文化旅遊為核心的的朱涇旅遊,推進形成吃、住、行、游、購、娛的布局。高標準建設東林二期、賓館等配套設施。擁有27 洞世界一流的上海國際名人高爾夫俱樂部球場,配備有高檔別墅區、高爾夫會所及酒店式公寓,鎮域內的上海馬術運動場是目前上海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善、馬術專業技術力量最雄厚的訓練、競賽、休閒場所。

第一產業

朱涇鎮“十一五”(2006-2010年)期間,實現農副業產值177852萬元,年均實現種養業生產總值35570.04萬元,同比“十一五”期末的2005年的29999萬元增5571.04萬元,增幅達19%,“十一五”期間農副生產總值以年均增幅達4.2%,種養業生產正呈現出穩中有增的良好發展態勢。鎮域內上海雅農蔬菜種植合作社已成為優質瓜果、蔬菜種植生產示範基地,對外宣傳知名度和信譽度不斷攀升。
朱涇現代農業朱涇現代農業

第二產業

元代,朱涇已成為棉紡業集鎮和糧米集散地。由於盛產細布,集中了一批染坊、端布坊和鐵木業作坊,有“朱涇錠子呂巷車”之譽。詩人程超曾作詩描述當時棉紡業之盛:“鱗比人家紡織勤,木棉花熟白於銀。鄰家買得尤家錠,繅出絲絲勝綺紋”。並由於四鄉盛產稻米,鎮上米行米廠林立,商業繁榮。自上海開埠,現代紡織業興起,朱徑等地的手工紡織業衰落。解放初,全鎮僅有碾米廠8家、印刷廠2家、電燈廠和石灰窯各1家。工業自1958年以後起步,70年代後期有較大發展,至1985年底,全鎮共有各類工廠35家,其中:市屬工廠5家,市、縣聯營廠3家,縣屬廠15家,另有鎮辦廠9家,鄉辦廠6家。

第三產業

明代商業已發達,明末趙慎征詩:“萬家煙火似都城,元室曾經置大盈,估客往來都滿載,至今人號小臨清。”清時稱朱涇“煙火稠密,商賈輻揍”。民國10年(1921年),已有商會和同業公會,並有萬鼎順、萬同昌、協興泰等有名的大商號20多家。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入侵,商市一度蕭條。抗戰勝利後又趨興盛,有商號438家。1985年,全鎮共有國營、合作商業門市部136個;批發部、倉庫25處和個體商販多戶。
機關企事業單位縣級機關大多在東林街中段和人民路上;商業區在東林街、西林街和新建的萬安街上;工廠在東北和西北兩端;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機構分布在文化路、羅星路、健康路、西林街、萬安街。

文化事業

朱涇鎮上集中了紫金廣場、新華書店、朱涇大光明影城、青少年活動中心、金山農民畫院、金山公園、船子緣公園、新天鴻名人高爾夫俱樂部、上海馬術運動場、尚幻健身俱樂部,金山體育館、“花開海上”生態園等眾多的文化休閒設施。

教育事業

鎮上最早的學校——柘湖國小堂,建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949年全鎮有國中l所,國小2所。 1985年有各類學校20所,其中面向全縣招生的有縣中、電大、聾啞學校及中專、技校共12所,面向朱涇地區的有羅星中學、朱涇中學、朱涇中心國小、第二國小、實驗國小等5所中國小和東風、健康、羅星、小哈弗等4所幼稚園。
朱涇地區教育機構門類齊全,共有幼稚園、國小、中學、中等專業、成人高職等各類學校17所,其中金山中學是一所上海市重點寄宿制實驗高中,設施一流,設備先進。金山區第一實驗國小是上海市素質教育試驗基地。羅星幼稚園是上海市示範幼稚園。由基礎教育、專業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縱橫結合形式“終身教育”體系的框架。各學校、幼稚園都探索出了一條適應自己的辦學方法。

醫療衛生

朱涇鎮上擁有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金山分院、金山中醫醫院、東林醫院以及朱涇鎮地段醫院、區婦幼保健所等區、鎮兩級醫療衛生單位10多家。

市政設施

市政設施正日趨完善,新建工房均有水電、衛生設備。自來水廠經幾次擴建,在鎮的東西兩頭各設泵站,日供水4.92萬噸;水質淨化廠於1985年建成,利用化肥廠造氣設備和金山酒廠廢糟發酵,向居民供應煤沼氣的工程,已經完成主體設備和部分管線。1987年起,已部分供氣。隨著管線延伸,用戶不斷擴大。

歷史文化

朱涇在唐代已有集市,高僧兼著名詞人船子和尚居此,後人為紀念船子和尚,建法忍寺。唐宋以來,中國高僧和文人墨客來朱涇尋訪船子遺蹟絡繹不絕。元代建東林寺,皇帝賜住持元智為“佛日普照大師”,並敕賜今名。由於兩大名寺都在朱涇鎮,因此名聲大振,往來人流日多,經濟更趨繁榮,元置大盈務(專管貿易、稅收)。
朱涇鎮區全景朱涇鎮區全景
明清時期,手工紡織業盛極一時,為松江府紡織業中心的重要生產和集散地之一,中國聞名。清代和民國時期,米糧業和酒醬業頗有規模。
朱涇是浦南重鎮,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元末,法忍寺、東林寺隨同鎮內不少房屋毀於兵燹;明代遭倭寇騷擾;
清代,有清廷勾結帝國主義洋槍隊鎮壓太平軍之役;民國時期,發生北洋軍閥齊盧之戰等,都殃及朱涇,特別是民國26年(1937年),日軍入侵,朱涇鎮房屋被燒掉2460餘幢,約占全鎮房屋總數的70%。每次戰後,朱涇人憑藉堅韌毅力,逐漸恢復。
朱涇人也在中國各地創業,創造了不少奇蹟。明永樂年間,朱孔?amp;#91;擅長書法,被朝廷選中,成為因書法優秀而入仕第一人;明末,趙左和陳繼儒(泖橋人,當時屬朱涇),與上海縣人董其昌同創“松江畫派”,趙左還是“蘇松畫派”的首領;
原籍嘉善魏塘,清末,定居朱涇的沈道非是南社元老之一,同盟會員,辛亥革命後,曾任上海衛戍司令;民國24年(1935年),何寶山在中國運動會上勇奪萬米越野長跑賽第一名;蔡振是中國水利部水文司司長;唐寰澄是當代中國橋樑著名專家;方仲靜在國際芭蕾舞比賽中4次奪冠;朱涇人和其他鎮農民同創金山農民畫和黑陶,蜚聲國內外;殘疾人莊國民和彭國強兩人是中國殘奧男子坐式排球隊的主力隊員。
朱涇人有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精神。日軍侵華時,黃伯惠為反對蔣介石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內”方針,不顧國民黨當局的阻撓和新聞封鎖,毅然在《時報》顯著版面印上“警告”兩個大紅字,以示抗議;他又為了不使《時報》的設備落入敵手,將印刷機器拆成零部件轉移。朱涇淪陷時期,蔡家村、尹厙村的村民用斧頭、木棍打死了妄圖強姦婦女的日本獸兵。
東林寺全景東林寺全景

風景名勝

三道旨

三道旨是朱涇鎮新農鄉的古名。光緒《金山縣誌》載:新農,原名三道旨,清代狀元戴有祺不願為官,而居住於此。
據《新農志》稱,在“陳家埭”附近有一個卿相戴有祺,家裡供著三卷聖旨,地方官經過門口,都要下轎。戴有祺曾經作詩《歸隱思天恩而作》“但作閒人何必隱,不耽佳句易成詩;欲報天恩一片心,愧對堂前三道旨。”
戴有祺也想感恩報答皇帝,在做官與過自己想過的日子之間,他絕然的選擇了後者。
乾隆《金山縣誌》載:“封翰林院編修姚可權墓,在五保霜字圩(翰撰戴有祺銘)。”當年的五保,就在新農。

閣老墳

(清朝大學士王頊齡墓)
金山區朱涇鎮五龍村愛國9組的“閣老墳”,2008年1月出土了兩通清代康熙年武英殿大學士贈少傅諡文恭王頊齡墓志銘。金山區博物館館長奚吉平稱,此墓志銘體積之大在上海地區實屬罕見,具有重大的考古價值。
這兩塊銘石為清代青石,形制呈正方形,邊長80厘米,厚15厘米,是在雍正四年,即公元1726年銘刻的,距今282年。其中一塊銘石為篆體陰文,字跡十分清晰。另一塊銘石四邊均有線條流暢的龍形雕刻,上面用蠅頭小楷鐫刻有千餘文字,字跡工整秀逸。因年代久遠,銘石風化,多數文字無法看清。
據《金山縣誌》和《新農志》記載,王頊齡(1642-1725)是金山張堰人,字顓士,號瑁湖,晚號松喬老人。康熙、雍正年間歷任禮部侍郎、工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官職正一品。王瑣齡嫻熟史學,為康熙講解《資治通鑑》,每講必獲康熙讚賞,是康熙皇帝身邊的近臣,在康熙朝政時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五龍禪寺

原名五龍廟,在上海市金山區金張公路,緊傍五龍港。廟裡供奉宋朝武將施鍔(字伯成、封號靖江王鎮海侯),傳說施鍔亦是一名神醫,善於岐黃之術,能治百病,民眾中有瘡痛者,都來廟裡燒香求治。
五龍廟實際上是施鍔廟,以五龍港命名。南北緊依五龍港,東西交叉歸涇河,廟東斜出漚龍涇,五流交匯而得名。五龍廟實際上不是單一的廟宇。西面原來有一所武聖宮,供奉關公、岳飛、觀音和彌陀等神佛,東首才是供奉施鍔的五龍廟。

明朝萬安橋

跨朱涇鎮秀州塘,明朝洪武年初,由當地居民宋華甫建造。永樂十年(1412),道腴和尚重修。明世宗嘉靖辛亥年(1551)重建,年久而毀。萬曆初,徐文貞公(徐階)被免去了宰相回家,後來在南渡口重建萬安橋。癸丑年(1613)以後坍塌,楚雄人、太守徐裕湖與朱晚庵(朱古匏之祖父)向郡守岳貢建議,移向北三十餘丈的寬闊處重建,崇禎八年(1635)落成。
至清朝順治三年(1646)三月毀,即廣生庵前的橋基。康熙十九年(1680),當地居民張仲玉、顧俊生以渡船不便,募集資金建木橋於文昌閣前,由於水道狹窄,船經常觸橋柱而傾覆。癸亥年(1683),中翰程白山在舊址的地方修建大木橋。沒多久又坍塌。雍正元年(1723),楊九皋等仍然在文昌閣前建木橋,後來經常被船碰撞,不久毀棄。
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縣程名程因為發現水流很急,橋容易壞,所以與張扶搖、周涵、徐溶、張同廬諸位紳士商議,在旁邊開通直流以減去河流的水勢,於是在橋的西岸開了一條運河:池涇,東西三里通泖漕,並建木橋於池涇廟,修積骨塔。費去千金,一邊疏理一邊堵塞,直到現在沒有成功。因為橋建在狹窄處會有礙於來往船隻;如果建在舊址的寬闊處,又容易倒塌,目前為止,多設立渡口以便往來,是當務之急。

地圖信息

地址:上海市金山區臨源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