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宣祖本為河城君,但因為明宗的世子順懷世子李暊早死,因此他才能繼承王位。明宗二十年(1565年),
明宗病重,當時世子李暊已過世,儲君未定,首相李浚慶請明宗在所有侄子裡面選一位立儲,明宗命德興君第三子河城君入宮服侍,明宗廿二年(1567年),明宗駕崩,首相奉遺教迎河城君即位,是為宣祖。朝鮮宣祖十五歲即位,他即位期間,
東人黨和
西人黨在
士大夫角逐名利的朝廷內形成,他們正是
朋黨的始祖。朋黨們不斷攫取利益,導致朝廷風氣敗壞,而且朝政紊亂。此時朝鮮又遭遇
壬辰倭亂。壬辰倭亂、丁酉倭亂更令宣祖疲於奔命,朋黨卻在這時施加壓力迫他罷黜抗倭名將
李舜臣。結果,李氏朝鮮在此時的局面更惡化。
野史傳說宣祖的過世是被光海君與
金尚宮所毒殺,仁祖實錄對這一點也是有些含混不清,但是並無實際的證據可以證明,或許是為了貶低
光海君而加的罪名。
《宣祖實錄》卷37曾經提出了著名的‘孝子說’。
李氏朝鮮實錄宣宗(宣祖)大王實錄卷三十七:天朝(明朝使者)王通判謂:"中國一視同仁,兩國(李氏朝鮮與日本)之事以和為上。"上曰:"設使以外國言之,中國父母也。我國與日本同是外國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於子,則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父母之於子,雖止於慈,豈有愛其賊子同於孝子之理乎?"
十五即位
十五歲的宣祖即位之後,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朝中
黨爭。1585年,士林派中一批年紀較輕的學者和一批年紀較大的學者間發生派別分裂,依照他們在
漢城不同的居住區域,又分別稱為“
東人”(
嶺南學派)和“
西人”(畿湖學派)。兩派之間互相攻擊,乃至利用權勢而對對方加以打擊和迫害。在先前的黨爭中喪生的
趙光祖、
尹任等人被平反,
尹元衡等人則被削勛。
壬辰倭亂
當時朝鮮面臨的外部威脅有東北和南部兩處。東北女真不時騷擾邊境,掠奪人口。但是最大的威脅來自南方。在暫時讓日本各交戰的封建領主休戰的
織田信長被暗殺後,
豐臣秀吉於1590年上台當權。豐臣秀吉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削弱日本西部那些勢力強大的封建領主。在這種國內形勢一觸即發的情況下,他把視線轉向國外,斷定進攻中國會帶來在國內求得和平解決所需要的出路。豐臣秀吉請求朝鮮協助攻打中國,遭到拒絕,於是豐臣秀吉命令他的部將進犯朝鮮。1592年4月,豐臣秀吉以
小西行長為先鋒,輔以
加藤清正、
島津義弘等率領陸軍約16萬朝鮮南部的
釜山登入。朝鮮歷史上有名的“
壬辰倭亂”開始。
日軍入城
1592年5月2日深夜,
漢城留都大將姚命元向北逃竄,
加藤清正率領日本軍隊度過
漢江攻占漢城。日軍入城之後,漢城遭到很大的破壞。城中宮殿、
宗廟、
社稷、衙署、城門全部被焚毀。宣祖在王子、大臣的扈從下逃到北方平安道的義州,隨時準備逃入中國境內,同時派出絡繹不絕的使臣前往北京,呼籲
明朝皇帝協助抗擊進犯日軍。
入明求援
戰事初開,
李朝當即遣使入明求援。明政府深知日軍朝之目的“實所以圖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因此,1592年7月先派兵五千入朝。年底,
明神宗朱翊鈞復命
宋應昌為經略總理入朝軍務。
李如松為“東征提督”,負責前敵指揮,猛攻平壤,經三日激戰,使敵酋
小西行長棄城南逃。聯軍乘勝追擊又連下開城。首戰告捷,朝野雷動,義兵又四處配合,形勢急轉直下,日寇士氣低下,不得不從
漢城撤退。戰爭第一階段結束。
和談破裂
日軍挫敗之後,為爭取喘息機會捲土重來,通過明朝主和派的
沈惟敬提出議和。但無理要求朝鮮南部的四個道割給日本,
朝鮮國王對日本宣誓效忠,王子、大臣各一人赴日本留作人質,明朝公主嫁給
豐臣秀吉等條件。由於日方並無誠意,談判從1593年4月開始,拖延三年多而告破裂。
日軍挫敗
1597年2月,
豐臣秀吉藉口和談破裂,以陸軍十四萬、戰船數百艘,重新啟釁(史稱“
丁酉再亂”)。由於朝鮮黨爭激烈,加上中敵離間,
李舜臣被誣通敵而撤職,繼任者
元均無能,造成第一回合的海戰竟使主力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李朝再次
向明求援。1597年,明派
邢玠、
楊鎬、
麻貴等為將率四萬軍入朝,於稷山大敗日軍。翌年,明又以
萬世德為經略,並派
陳璘、
鄧子龍的水軍輔助。歷時七年的
壬辰衛國戰爭勝利結束。
戰爭後果
豐臣秀吉進行侵略造成的後果包括李朝的大量政府紀錄、文物、檔案、建築物、歷史文獻和藝術品被毀,田地荒蕪,人口減少,工匠和技術人員流失,十多萬人口被日本掠奪。耕地僅為戰前面積的三分之一。由此造成的國家歲入的減少又使得有必要對遭受破壞較輕的道如
京畿道和
忠清道加徵稅收。政府不得已採取出售官銜和
兩班身分的辦法,有一次舉行了農奴階級也可參加的
科舉考試。工匠流失造成手工製品以及陶器和書籍印刷等的質量下降。
新儒學的準則和價值觀念發生動搖,兩班試圖維護的階級差別也開始崩潰。日本則在豐臣秀吉的接替者
德川家康的治理下,實現了一個和平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輸入新儒教的政治哲學和研究由朝鮮發展的醫學材料和治療方法幫助日本學者對他們的社會作出了重大貢獻。
金屬活字印刷術的傳入促進了書籍的刊印。被日本軍隊擄去的朝鮮工匠發展了陶瓷和紡織產品。在
德川接手當政後,日本希望與朝鮮建立和平的邦交,以便進一步從朝鮮型的中國文化中受益。
社會改革
十七世紀的戰後時期,朝鮮的福利計畫社會和經濟情況都發生了轉變。富商的興起促進了兩班社會的衰落,而財政困難又促使政府一再進行賦稅改革和出售頭銜。戰前時期幾乎沒有過的社會地位上升的情況開始發生。富有的農民和商人獲得了兩班身份,奴婢也能贖身自由。批判精神日益盛行,對新儒新正統性提出異議。這種精神使人對兩班失去信任。
西方文化通過中國傳入所發生的影響進一步促進了主張進行社會經濟改革和調整的
實學。派系鬥爭更加激烈。由於更多的兩班——退出爭權鬥爭者——改為從事土地耕種,人們的注意力被引到農業問題上來。結果,農管理技術和生產方法不斷改善。私營的手工業場取代了官營的工場,刺激了為出售而生產貨物。商業活動的增加促進了商業性農業的興起,而商業性農業的興起又促使農村生活開始性發生變化。錢幣流通的擴大為農村生活和
城市經濟之間架起了一座梁。通俗詩歌和小說的興起,促使人民注意社會的種種弊端,鼓勵人民參加社會改革。
戰後調整戰後時期的迫切任務是改組國防部隊和增加國家收入。
備邊司被提升到事實上的決策機構的地位。從戰爭直到選立
儲君等等國家大事,都由一個由
議政大臣、
六曹大臣和軍事參謀部將軍們組成的國防委員會決定。在戰後的國防工作中,在中國南部沿海抗擊日本海盜的戰鬥中證明有效的作戰策略被放在首要的地位。可是,這種軍隊訓練制度需要額外的預算,必須作為稅款向農民徵收。先前免服兵役的私人擁有的農奴被征入伍進行訓練,因此其認為地位與平民工相等有了一個新的理由。重建宮廷殿堂和印刷諸如《
朝鮮王朝實錄》、土地簿籍和人口調查案卷的複本,全都需要額外的款項。由於軍備生產造成金屬短缺,刻制了
木版。一反戰前的做法,出售書籍來支付費用。大力恢復農業經濟,因為這是國家歲入的主要來源。給人民醫治疾病是一種迫切的需要,這促使醫學專著的編纂諸如《
東醫寶鑑》這樣的醫學論著。該書於1610年完成。
任人唯賢的制度早已受到破壞,因為遴選大武官員的考試已變成有權勢的官員和當權派手中的工具。非定期的特別考試的及第者們造成了對土地的迫切需求,同時,擁有不登記土地的做法使國家歲入大量流失。由於一些
兩班謀求控制免稅的學校土地,僅僅在17世紀私立學校的數目就增加了三倍,使學校房地產成倍增加,它們所蔭庇的文人學士和學生數目也不斷增加。王親國戚和掌權的官吏積累了戰時遺棄的土地,把它轉為免稅的財產。競爭官職變得激烈起來,因為擔任一任官職很容易在經濟上撈到好處。
財政困難
戰後的財政困難又加劇了官場傾軋。得勢的東人內部之間在諸如
王儲的選立和王家
喪葬儀式這樣的問題上時常發生意見分歧。東人派又分裂為
李滉(
李退溪)為首領的南人派和
曹植為首領的北人派。北人派由於擁立
光海君即位而在後來的一段時間內得勢。在離宮薨逝。
家族成員
王后
章聖徽烈貞憲敬穆
懿仁王后 朴氏 (籍潘南)父:潘城府院君朴應順;母:完山府夫人
全州李氏嘉靖三十四年 (明宗十年,1557) 四月十五日生。隆慶三年(宣祖二年,1569年)己巳冊封王妃。萬曆二十八年 (宣祖三十三年,1600) 六月二十七日升遐於皇華坊離宮 (慶運宮)。終年四十六。葬楊州穆陵。
繼妃昭聖貞懿明烈正肅光淑莊定
仁穆王后 金氏 (籍延安)父:延興府院君金悌男;母:光山府夫人光州盧氏
萬曆十二年 (宣祖十七年,1584) 十一月十四日生。1602年冊封王妃。崇禎五年 (仁祖十年1632) 六月二十八日去世於仁慶宮欽明殿。終年四十九。葬楊州穆陵。
後宮
恭嬪金氏(1553年-1577年)本貫金海。父:金希哲;母:安東權氏。
光海君時期追崇為“恭聖王后”,
仁祖反正後,降為嬪。
(儲慶宮)敬惠裕德
仁嬪金氏(1555年-1613年)本貫
水原。父:金漢佑;母:
全州李氏。宮女出身,備受宣祖寵愛。其孫
李倧推翻光海君繼位,即朝鮮仁祖。
順嬪金氏(?-1647年)宣祖三十七年由昭容升至淑儀。
靜嬪閔氏(1567年-1626年)本貫
驪興閔氏。父:閔士俊;母:新昌孟氏。
貞嬪洪氏(1563年-1638年)本貫南陽。父:洪汝謙;母:昌寧曹氏。侄子為唐原尉洪友敬。
溫嬪韓氏(1581年-1664年)本貫
清州。父:韓士亨;母:竹山朴氏。
貴人鄭氏(1557年-1579年)本貫
迎日。父:鄭滉;母:富平韓氏。祖父鄭惟沈,叔父
鄭澈,姑母是朝鮮仁宗後宮貴人鄭氏。
淑儀鄭氏(1564年-1580年)本貫東萊。父:鄭純禧;母:海平尹氏。
廢昭媛尹氏(尹希)(?-1632年)仁祖三年從淑媛升昭媛,於仁祖十年疑似涉及詛咒一事被杖死。
淑媛(?-?)為李栻之庶孽宗族女(孽屬女即為李栻之庶孽宗族,很有可能是庶侄女、庶外甥甚至是庶從侄女,不代表她是李氏,因此未註明其姓氏。)
尚宮朴氏(?-1661年)因年老無依,故落髮為尼,居慈壽院。
尚宮應希(?-1613年)與永昌大君事件有關而賜死。
承恩內人香伊(?-1613年)與永昌大君事件有關而賜死。
承恩內人貞伊(?-1613年)與永昌大君事件有關而賜死。
承恩內人環伊(?-1613年)與永昌大君事件有關而賜死。
承恩內人貴卜(?-1613年)與永昌大君事件有關而賜死。
承恩內人方義一(?-1614年)與永昌大君事件有關而賜死。
承恩侍女烈伊(?-1614年)與永昌大君事件有關而賜死。
承恩宮人金蘭(?-1614年)與永昌大君事件有關而賜死。
子女
嫡長子
庶子
長子
臨海君 李珒 (1572年-1609年,
恭嬪金氏出) 配偶:郡夫人陽川許氏。曾被
加藤清正俘虜,後放還,光海君二年(1609)被李廷彪殺害(光海君指使)。
二子光海君
李琿 (1575年-1641年,
恭嬪金氏出)配偶:
廢妃柳氏(1576年-1623年)。朝鮮王朝第十五代國王。
三子義安君 李珹 (1577年-1588年,儲慶宮敬惠裕德
仁嬪金氏出)無配偶。
四子
信城君李珝 (1578年-1592年,儲慶宮敬惠裕德
仁嬪金氏出)配偶:郡夫人平山申氏。
五子
定遠君(朝鮮元宗)
李琈(1580年-1619年,儲慶宮敬惠裕德
仁嬪金氏生)配偶:
仁獻王后綾城具氏(1578年-1626年)。原封
定遠君,為
仁祖之父,仁祖即位後初尊定遠大院君,最後追尊為元宗。
六子 順和君 李䣰 (1580年-1607年,
順嬪金氏出)配偶:郡夫人長水黃氏(?年-1645年)。
七子
仁城君李珙(1588年-1628年,
靜嬪閔氏出)配偶:海平郡夫人尹氏(?年-1655年)。朝鮮仁祖六年賜死,後復爵。
八子 義昌君 李珖 (1589年-1645年,敬惠裕德
仁嬪金氏出)配偶:陽川郡夫人許氏(?年-1650年)。
九子
慶昌君 李珘 (1596年-1644年,貞嬪洪氏出)配偶:郡夫人昌寧曹氏。
十一子
慶平君李玏 (1600年-1673年,溫嬪韓氏出)配偶:郡夫人朔寧崔氏(1600年-1664年)。
十二子
仁興君李瑛(1604年-1651年,
靜嬪閔氏出)配偶:礪山郡夫人宋氏(1608年-1681年)。
十三子寧城君李㻑(1605年-1649年,溫嬪韓氏出)配偶:郡夫人昌原黃氏。
庶女
長女 貞慎翁主(1582年-1653年,儲慶宮敬惠裕德
仁嬪金氏出)配偶:達城尉徐景霌(1579年-1643年)。
二女
貞惠翁主(1584年-1638年,儲慶宮敬惠裕德
仁嬪金氏出)配偶:海嵩尉尹新之(1582年-1657年)。
三女 貞淑翁主(1587年-1627年,儲慶宮敬惠裕德
仁嬪金氏出)配偶:東陽尉申翊聖(1588年-1644年)。
四女 貞仁翁主 (1590年-1656年,
靜嬪閔氏出)配偶:唐原尉洪友敬(1590年-1625年)。
五女 貞安翁主 (1590年-1660年,儲慶宮敬惠裕德
仁嬪金氏出)配偶:錦陽君朴彌(1592年-1645年)。
六女 貞徽翁主(1593年-1653年,儲慶宮敬惠裕德
仁嬪金氏出)配偶:全昌君柳廷亮(1591年-1663年)。
七女 貞善翁主(1594年-1614年,
靜嬪閔氏出)配偶:吉城君權大任(1595年-1645年)。
八女 貞正翁主 (1595年-1666年,貞嬪洪氏出)配偶:晉安尉柳頔(1595年-1619年)。
九女 貞謹翁主(?-1613年,
靜嬪閔氏出)配偶:一善尉金克鑌(?-1628年)。
十女 貞和翁主(1604年-1667年,溫嬪韓氏出)配偶:東昌尉權大恆(1610年-1666年)。
十一女 公主(1604年,
仁穆王后生)此為死胎,故《璇源系譜紀略》無記載。
影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