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古為
顓頊地。夏屬
兗州。商屬
王畿地。周初為
衛地。
隋大業二年(606年),莘州廢,改陽平縣為
莘縣。大業三年,改魏州為
武陽郡,武陽縣屬之。
五代後唐復稱朝城縣,故城在今山東省聊城市莘縣
朝城鎮西。
北宋
明道二年(1033年)為避河患,遷縣治于山東杜婆村(即今山東省聊城市莘縣
朝城鎮),屬開德府。
民國二年(1913年),朝城縣屬山東省
東臨道。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山東省第六督察區(
范築先任山東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全司令兼山東省聊城縣長)。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月,
觀城縣與朝城縣合併為
觀朝縣。7月,
莘縣與朝北縣合併為莘朝縣,屬冀南行政區第七(魯西北)專區,觀朝縣屬
晉冀魯豫邊區第17專區,莘朝邊辦事處改為
南峰縣。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5月,恢復朝城縣建制。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5月,朝城縣更名為
南峰縣。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
南峰縣復名朝城縣。
1949年8月,屬
平原省濮陽專區,下轄朝城、徐莊鄉、張寨鄉、柿子園鄉、櫻桃園鄉、妹冢鄉、董杜莊鄉、王奉鄉、大王寨鄉、張魯等鄉鎮。
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銷 ,朝城縣劃歸山東省聊城專區,1953年8月朝城縣與
觀城縣合併為
觀朝縣,縣政府駐
朝城鎮,隸屬於山東省
聊城專區。觀朝縣下設六個區:一區駐朝城城內,二區駐妹冢,三區駐呂村,四區駐觀城,五區駐大張家,六區駐徐集。
1955年11月,觀朝縣一至六區分別改稱為城關區、妹冢區、呂村區、觀城區、大張家區、徐集區。
1956年3月20日,撤銷觀朝縣的建制,將呂村(三區)、觀城(四區)、大張家(五區)等三個區及徐集區(六區)的賀莊、東台、岔樓、舍利寺四個鄉劃歸
范縣;朝城(一區)、妹冢(二區)兩個區劃歸
莘縣;徐集區的徐集、李台、武台三個鄉劃歸
壽張縣。莘縣朝城區轄欒屯、紙坊、謝集、高前莊、後種樓、前戴莊、茲營、魏花園、李大人莊、五里垢、東孟莊、磚莊、
朝城鎮十三個鄉鎮。
1961年7月莘縣建制恢復,朝城區復歸莘縣
1964年4月,山東
范縣劃歸
河南省,其金堤以北行政區域(含范縣舊城)劃入
莘縣。
1967年3月,山東省聊城專區改為山東省
聊城地區,朝城區屬山東省聊城地區莘縣。
1971年,改為山東省聊城地區莘縣朝城公社。
1984年8月,改為山東省聊城市
朝城鎮。山東聊城市
莘縣下設四個辦事處,山東省朝城辦事處駐
朝城鎮,轄朝城鎮、徐莊、舍利寺、張寨、柿子園、王鋪、十八里舖、妹冢、馬集九個鄉鎮。
1997年8月,撤銷山東省
聊城地區,設立地級
聊城市,屬於山東省。山東省聊城市莘縣朝城鎮面積69平方千米,人口5.1萬,下轄97個村委會。
朝城故城
朝城故城:在縣西韓張店南樂縣界,本東武陽地,唐開元七年改置朝城縣,宋明道中以水患徙城杜婆鎮卽今治邑,庠中有宋慶歴四年建學碑記。一雲宋時舊城在城西二里許。
朝城縣城舊城在韓張店,宋天聖六年河決為水所湮,明道二年遷今治。本土城,明洪武三年,知縣郭黼重築,周五里有竒,髙二丈七尺,厚二丈五尺,池闊二丈,深一丈。初設東西二門,弘治間知縣張鑰增闢南北二門,東曰“太和”,西曰“豐育”,南曰“迎薰”,北曰“覲光”。
故朝城縣南十七里。《志》云:春秋時,齊桓公率諸侯朝周,會於此,因有朝城。唐因以名縣,《舊唐書》:昌樂縣有故朝城,唐改置縣於此。《通志》:唐開元中,置朝城,在今縣西四十里。宋明道二年,以河圯,移縣治社婆鎮,即今治雲。又有古殷城,《舊唐書》:在朝城縣東北十二里,隋元城縣治此。元城,今為直隸大名府治。
據《南樂縣誌》載,原朝城在南樂縣韓張鎮,宋明道二年(1033年),因“河圮”遷至杜婆鎮,《山東通志》亦有此記載。據朝城舊志記載,朝城城門周長3500米,城牆高9米,厚8.3米,城壕深3米,城門有垛口,四門有吊橋。1941年漢奸文大可盤踞朝城時,對城池大加修固,門附鐵板。1944年2月,八路軍在地方武裝配合下,攻克朝城,城廓隨之拆毀。1950年以後,舊城設施漸被新的建設所代替。東牆基和南牆基分別被用作禹范公路、朝觀公路路基;城西“寧國寺”改建為朝城醫院;東門“山西會館”建為
莘縣第二中學。美國、德國教會於1897年在城內建造的耶穌教堂、教堂鐘樓今保存完好;天主教堂樓現為朝城公安派出所。清光緒年間築造的清真寺現仍為伊斯蘭教民活動場所。
歷史名人
江東,字伯陽,號芳溪,出生於朝城縣江樓村。祖籍浙江遂安,先祖江原旻以舉人身份出任朝城縣教職,並落戶定居。江東生於明正德三年(1508年),自幼聰敏穎悟,好讀善文,18歲中舉人,20歲考中進士。先後擔任工部主事、刑部主事、邢部郎中、河南按察司僉事、陝西布政司左政使。所到之處,皆秉公辦事,盡心竭力,政績十分突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被任命為遼東都御史,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被任命為兵部尚書。
王應,字德鄰,明
嘉靖元年(1522年)中舉人,被委任為河南杞縣知縣。他為政清廉,對百姓十分仁慈,在任三年,政聲頗佳,朝廷破格提拔,任命為山西道御史。
李繼宗,字克承,別號樓源,祖籍江西永豐,祖父李東榮經商至朝城,遂家居於此。嘉靖七年(1528年),李繼宗考中舉人。嘉靖二十三年(1543年),被任命為刑部福建司主事。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被任命為陝西按察司僉事。
岳萬階,字允中,別號仰山,祖籍山西洪洞縣。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考中進士,被安排在刑部任職,他機敏靈活,辦案重證據。後又出任衢州(今屬浙江省)知州。到任後,他寬嚴並施,剛柔並濟,使民風丕變。又先後擔任隴右(今青海省東部)操練,靖遠(今甘肅省境內)操練。由於政績突出,被提升為陝西布政使。
典籍記載
舊唐書
河北道
魏州
朝城 隋武陽縣。貞觀十七年,廢武陽入臨黃、莘二縣。開元七年復置,改為朝城 。
元和郡縣圖志
卷第十六
朝城縣,緊。三十。西北至州一百里。本漢東武陽郡,在武水之陽,故曰武陽,其後為縣,屬魏郡。隋開皇十六年屬莘州,大業二年廢莘州,屬魏郡。貞觀十七年廢,永昌元年置,改名武聖,開元七年*改為朝城。 武河,在縣東十步。
黃河,在縣東二十九里。
武陽台,在縣西南一里。
扁鵲墓,在縣羅城西北隅。
*《太平寰宇記》為開元十年。以致後世存留兩種版本。
太平寰宇記
卷五十四
河北道三
魏州
朝城縣東南八十里舊十八鄉今四鄉本漢東武陽郡在武水之陽故曰武陽其後為縣屬魏郡隋開皇十六年莘州大業二年廢莘州為魏州唐貞觀十七年縣廢永昌元年又置改名武聖開元十年改為朝城 武河在縣東十步 黃河在縣東二十九里 武陽台在縣西南一步 扁鵲墓在縣羅城西北隅
輿地廣記
卷十
畿,朝城縣,本二漢東武陽縣屬東郡臧洪為東郡太守據此以拒袁紹紹圍之城陷為紹所殺魏晉屬陽平郡北齊廢之後周復置武陽縣隋屬武陽郡唐屬魏州貞觀十七年省永昌元年復置武聖縣開元七年更名朝城晉屬大名府皇朝崇寧四年來屬
新元史
卷四十六 志第十三
地理一
中書省
濮州。上。金故州,屬大名府路。元初,隸東平路。至元五年,直隸中書省。舊領鄄城、范縣。元初析開州之觀城,恩州之臨清來屬。至元三年,析東平路之館陶,至元五年析東平路之朝城來屬。戶一萬九千一百四,口二萬三千一百二十一。領縣六:鄄城,上。朝城,中。館陶,中。有永濟鎮。臨清,下。觀城,下。范縣。下。舊志:原屬東平府,至元二年來屬。按此縣金已屬濮州,舊志誤也。
明一統志
卷二十四
明 李賢等 撰
東昌府
朝城縣【在州北九十里本春秋衞國東鄙地漢為東武陽縣屬東郡東漢改為郡尋復為武陽縣魏晉俱屬陽平郡北齊廢后周復置屬魏郡隋屬莘州後屬魏州唐改為武聖縣又改為朝城以縣東古朝城為名元和中屬澶州後屬魏州五代晉屬大名府宋屬開德府金屬大名府元屬濮州本朝因之編戶二十六里】
山東通志
巻三
朝城縣【境有古朝城齊桓公防諸侯朝周處也故名】
古顓頊地周為衛之東鄙秦屬東郡漢置東武陽縣屬東郡【縣在武水之陽】東漢因之晉屬陽平郡北魏改曰武陽縣仍屬陽平郡【北齊廢北周復置屬魏郡】隋屬武陽郡【開皇十六年改屬莘州又屬魏州大業初州廢屬武陽郡】唐【開元七年】改曰朝城縣屬魏州魏郡【貞觀十七年省武陽縣入臨黃莘縣永昌元年復置為武聖縣開元七年改曰朝城元和中屬澶州尋又屬魏州天祐三年又改曰武陽尋復為朝城五代唐同光元年伐梁屯兵於朝城屬興唐府石晉屬廣晉府後漢後周並屬大名府】宋屬開德府【明道二年以河決移治於杜婆鎮即今治】金屬大明府元屬濮州明屬東昌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屬濮州直州十三年隨州改屬曹州府編戶二十九里
讀史方輿紀要
卷三十四
山東五
山東省朝城縣州北九十里。北至山東
莘縣五十五里,西北至直隸省
大名府八十里,西南至直隸省
清豐縣百里。春秋時,衛之東鄙也。漢置東武陽縣,屬東郡。後漢因之。魏、晉俱屬陽平郡。後魏改曰武陽縣,仍屬陽平郡。北齊廢。後周復置,屬魏州。隋開皇十六年,改屬莘州。大業初,屬武陽郡。唐初,屬魏州,尋屬莘州。貞觀初,復屬魏州。十七年,縣省。永昌初,置武聖縣。開元七年,改曰朝城縣,仍屬魏州。元和中,改屬澶州,尋復舊。天祐三年,復曰武陽縣,未幾,復曰朝城縣。宋仍屬澶州。金屬大名府。元屬東平府,尋屬濮州。今土城周五里有奇,編戶二十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