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簡明教程(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有機化學簡明教程(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有機化學簡明教程》是由高占先、姜文鳳、於麗梅編,高等教育出版社於2011年4月11日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該教材既適用於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又適合於製藥、材料、紡織、食品、環境、能源、生物學、醫學、藥學、農學等專業選用。

全書由三部分共十五章構成:(1)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包括結構與基本性質、命名、同分異構現象和結構的表征四章;(2)有機化學主幹內容,包括飽和烴、不飽和烴、芳香烴、鹵代烴、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和含磷化合物八章,含硫、雜環、生物鹼、金屬有機化合物等分散其中;(3)生物分子,包括糖、胺基酸肽蛋白質和類脂核酸三章。

基本介紹

  • 書名:有機化學簡明教程
  • 作者:高占先、姜文鳳、於麗梅
  • 類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4月11日
  • 頁數:334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40309973
  • 版面字數:530千字
  • CIP核字號:2011008336
成書過程,編寫情況,出版工作,項目入選,內容簡介,教材目錄,教學資源,教材特色,作者簡介,

成書過程

編寫情況

《有機化學簡明教程》的第1、2、3、4、5、6、7、8、13、14、15章和第12章的含磷化合物及拓展由高占先教授執筆,第9、10、11章及第12章的含氮化合物由姜文鳳教授執筆,分子模擬數位化結構模型及分子靜電勢能圖模型由於麗梅副教授研製,此外吳曉君、張田奇、張正偉、李義斌、李燕青參與了部分工作。
全書由高占先教授策劃統稿,由袁履冰教授審稿。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王靜康教授為該教材的編寫提出指導性意見,並作序。

出版工作

2011年4月,《有機化學簡明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大連理工大學教務處給予資助;高等教育出版社陳琪琳、翟怡、付春江和責任編輯董淑靜為該書出版做了工作。
出版工作人員
策劃編輯
責任編輯
封面設計
責任繪圖
版式設計
責任校對
責任印製
付春江
董淑靜
於文燕
於博
張傑
楊雪蓮
韓剛

項目入選

2014年10月16日,《有機化學簡明教程》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書目。

內容簡介

《有機化學簡明教程》由三部分、共十五章構成: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部分:包括有機化合物的結構與基本性質、命名、同分異構現象和結構的表征四章。有機化學主幹內容部分包括飽和烴、不飽和烴、芳香烴、鹵代烴、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和含磷化合物八章,含硫、雜環、生物鹼、金屬有機化合物等分散其中。以基本反應重要反應機理為主線,簡化敘述性內容。生物分子部分:包括糖、胺基酸肽蛋白質和類脂核酸三章,聯繫生命科學內容,體現學科發展前沿與交叉。每章均有天然產物的內容,體現有機化學發展方向;分子模擬數位化結構模型及分子靜電勢能圖模型貫穿全書。除主體內容外,每章均包括拓展、思考題、關鍵字和習題。

教材目錄

第1章 結構與基本性質
1.1 有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學
1.1.1 有機化合物
1.1.2 有機化學
1.2 結構特徵
1.2.1 共價鍵的形成
1.2.2 共價鍵的基本屬性
1.2.3 共振論簡介
1.2.4 構造式表示法
1.2.5 鍵的極性在共價鏈上的傳遞
1.3 官能團和化合物的分類
1.3.1 官能團和官能團的構造
1.3.2 化合物的分類
1.4 反應類型和試劑的分類
1.4.1 共價鍵的斷裂方式和反應類型
1.4.2 反應中間體
1.4.3 試劑的分類
1.5 酸和鹼
1.5.1 質子酸鹼
1.5.2 電子酸鹼
拓展 分子模擬數位化模型
關鍵字
習題
第2章 命名
2.1 化學介詞、基和表示鏈結構的形容詞
2.1.1 化學介詞
2.1.2 基
2.1.3 表示鏈結構的形容詞
2.2 系統命名法
2.2.1 基本方法
2.2.2 烴的命名
2.2.3 雜環化合物母環的命名
2.2.4 烴衍生物的命名
2.2.5 雜環衍生物的命名
2.3 沿用的命名方法
2.3.1 普通命名法
2.3.2 衍生命名法
2.3.3 俗名法
拓展 發展中的系統命名法
關鍵字
習題
第3章 同分異構現象
3.1 構造異構
3.1.1 碳架異構
3.1.2 官能團位置異構
3.1.3 官能團異構
3.1.4 互變異構
3.2 構象異構
3.2.1 鏈烷烴的構象異構
3.2.2 環烷烴的構象異構
3.3 幾何異構
3.3.1 含雙鍵化合物的幾何異構
3.3.2 含碳環化合物的順反異構
3.4 對映異構
3.4.1 含手性碳化合物的對映異構
3.4.2 手性碳構型的表示式與標記
*3.4.3 含手性軸化合物的對映異構
3.4.4 構象對映體和非對映體
3.5 分子結構與旋光性
3.5.1 旋光性的測定
3.5.2 含一個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性
3.5.3 含兩個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性
3.5.4 分子結構與旋光性
3.6 外消旋體的拆分
*3.7 自然界中的手性化合物
3.7.1 萜
3.7.2 甾族化合物
拓展 藥物與分子的手性
關鍵字
習題
第4章 結構的表征
4.1 研究有機化合物結構的基本程式
4.2 紅外光譜法
4.2.1 基本原理
4.2.2 重要官能團的吸收區域
4.2.3 譜圖的解析
4.3 氫核磁共振譜法
4.3.1 基本原理
4.3.2 化學位移
4.3.3 自旋偶合與自旋裂分
4.3.4 譜圖解析
拓展13 C-NMR譜簡介
*4.4 紫外光譜法
4.4.1 光譜圖
4.4.2 基本原理
4.4.3 譜圖的解析
*4.5 質譜法
4.5.1 基本原理
4.5.2 質譜儀和質譜圖
4.5.3 譜圖的解析
*4.6 結構表征的實例解析
拓展 磁共振成像
關鍵字
習題
第5章 飽和烴
5.1 烷烴的分類及結構
5.2 鏈烷烴的物理性質
5.3 烷烴的化學性質
5.3.1 鹵代反應
5.3.2 氧化反應
5.3.3 裂解和異構反應
5.4 小環烷烴的結構與性質
5.4.1 結構和不穩定性
5.4.2 化學反應
*5.5 多環烷烴
5.5.1 十氫化萘
5.5.2 金剛烷
拓展 石油加工
關鍵字
習題
第6章 不飽和烴
6.1 分類和結構及物理性質
6.1.1 不飽和烴的分類
6.1.2 烯烴的結構和物理性質
6.2 烯烴的親電加成反應
6.2.1 與質子酸反應
6.2.2 與質子酸反應機理和碳正離子重排反應
6.2.3 與鹵素和次鹵酸反應
6.2.4 與硼化氫反應
6.3 烯烴的自由基型加成反應
6.3.1 與溴化氫的加成反應
6.3.2 自由基加成聚合反應
6.4 烯烴加氫反應
6.5 烯烴的氧化反應
6.5.1 氧化劑氧化
6.5.2 催化氧化
6.5.3 過氧化物氧化
拓展 烯烴的複分解反應
6.6 烯烴α-氫的反應
6.6.1 鹵代反應
6.6.2 氧化反應
6.7 共軛體系和共軛效應
6.7.1 共軛體系
6.7.2 共軛效應
6.8 共軛二烯烴
6.8.1 共軛二烯烴的結構
6.8.2 共軛二烯烴的化學性質
6.9 炔烴的化學反應
6.9.1 親電加成反應
6.9.2 親核加成反應
6.9.3 工業套用的幾個重要反應
6.9.4 催化加氫和還原反應
6.9.5 聚合反應
6.9.6 炔氫的反應
拓展 自然界中的烯烴
關鍵字
習題
第7章 芳香烴
7.1 分類和苯的結構及物理性質
7.1.1 分類
7.1.2 苯的結構和芳香性
7.1.3 單環芳烴的物理性質
7.2 苯的親電取代反應
7.2.1 鹵代反應
7.2.2 硝化反應
7.2.3 磺化和氯磺化反應
7.2.4 烷基化和醯基化反應
7.2.5 氯甲基化反應
7.3 親電取代反應機理的討論
7.4 兩類定位基和解釋及套用
7.4.1 兩類定位基
7.4.2 定位效應的解釋
7.4.3 二元取代苯的定位規律
7.4.4 定位規律在合成中的套用
7.4.5 動力學控制和熱力學控制反應
7.5 單環芳烴的加成、氧化及α-氫的反應
7.5.1 加成反應
7.5.2 氧化反應
7.5.3 α-氫的反應
7.6 萘
7.6.1 萘的結構及物理性質
7.6.2 親電取代反應
7.6.3 親電取代反應的規律
7.6.4 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
7.7 非苯芳烴
7.7.1 輪烯
7.7.2 芳香離子
7.7.3 稠環芳烴
拓展 富勒烯
7.8 雜環化合物
7.8.1 雜環化合物的芳香性
7.8.2 分類和常見雜環化合物
7.8.3 五元雜環化合物
7.8.4 六元雜環化合物
7.8.5 稠雜環化合物
拓展 煤加工
關鍵字
習題
第8章 鹵代烴
8.1 分類和結構及物理性質
8.1.1 分類
8.1.2 結構
8.1.3 物理性質
8.2 鹵代烷的親核取代反應
8.2.1 製備官能團化合物
8.2.2 親核取代反應列舉
8.2.3 親核取代反應機理
8.3 鹵代烷的消除反應
8.3.1 消除反應的方向
8.3.2 消除反應的機理
8.3.3 影響消除反應的因素
8.4 取代與消除競爭反應
8.5 烯丙基型鹵烴和苄基型鹵烴
8.6 乙烯型鹵烴和鹵苯
8.6.1 鹵苯的親核取代反應
8.6.2 鹵苯的親核取代反應機理
8.7 與金屬反應
拓展 鹵烴的多樣性
關鍵字
習題
第9章 醇酚醚
9.1 醇的分類和結構及物理性質
9.1.1 分類和結構
9.1.2 物理性質
9.2 醇的反應
9.2.1 弱酸和弱鹼性
9.2.2 羥基的取代反應
9.2.3 脫水反應
9.2.4 氧化與脫氫反應
9.3 酚的分類和結構及物理性質
9.3.1 分類和結構
9.3.2 物理性質
9.4 酚的化學性質
9.4.1 羥基的反應
9.4.2 芳環的親電取代反應
9.4.3 氧化反應
9.5 醚的分類和結構及物理性質
9.5.1 分類和結構
9.5.2 物理性質
9.6 醚的化學性質
9.6.1 弱鹼性
9.6.2 醚鍵的斷裂
9.6.3 氧化反應
9.6.4 克萊森重排反應
9.7 環醚
9.7.1 1,2-環醚
9.7.2 冠醚
9.8 硫醇、硫酚和硫醚
9.8.1 酸性
9.8.2 親核性
9.8.3 氧化反應
9.8.4 自然界的硫醇、硫酚和硫醚
拓展 苯酚丙酮的工業生產
關鍵字
習題
第10章 醛酮醌
10.1 醛、酮的分類和結構及物理性質
10.1.1 分類和結構
10.1.2 物理性質
10.2 親核加成反應
10.2.1 與含氧親核試劑的加成
10.2.2 與含碳親核試劑的加成
10.2.3 與含氮親核試劑的加成
10.2.4 與含硫親核試劑的加成
10.3 α-H的鹵代及縮合反應
10.3.1 酮的α-H的鹵代反應
10.3.2 羥醛縮合反應
10.4 醛、酮的氧化和還原反應
10.4.1 氧化反應
10.4.2 還原反應
10.5 α,β不飽和醛、酮
10.5.1 親核加成反應
10.5.2 親電加成反應
10.6 醌的化學性質
拓展 烯烴羰基合成反應的工業套用
關鍵字
習題
第11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11.1 結構和物理性質
11.2 羧酸的酸性
11.3 醯基碳上的親核取代反應
11.3.1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11.3.2 羧酸衍生物的反應
11.4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還原反應
11.5 α-H的反應
11.5.1 醯鹵、羧酸的H鹵代反應
11.5.2 酯的縮合反應
11.6 降解反應
11.6.1 脫羧反應
11.6.2 醯胺的降解反應
11.7 二羰基化合物在有機合成中的套用
11.7.1 乙醯乙酸乙酯的套用
11.7.2 丙二酸酯的套用
拓展 合成纖維
關鍵字
習題
第12章 含氮和含磷化合物
12.1 胺
12.1.1 胺的分類和結構及物理性質
12.1.2 胺的化學反應
12.2 天然存在的胺
12.3 季銨鹼的性質
12.4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12.4.1 重氮鹽的製備及其結構
12.4.2 重氮鹽的反應和套用
12.5 硝基化合物
12.5.1 硝基化合物的結構和物理性質
12.5.2 硝基化合物的化學反應
12.6 腈
12.6.1 腈的結構和物理性質
12.6.2 腈的化學反應
12.7 異氰酸酯
12.8 含磷化合物
12.8.1 膦的結構及製備
12.8.2 磷酸酯
12.8.3 有機磷農藥
12.9 季銨鹽與季鹽
拓展 嗎啡及其衍生物
關鍵字
習題
第13章 糖
13.1 糖的來源和分類
13.1.1 來源
13.1.2 分類
13.2 單糖
13.2.1 開鏈糖的構造、構型及構型標記
13.2.2 環狀糖的構造、構型及構象
13.2.3 物理性質
13.2.4 化學反應
13.3 低聚糖
13.3.1 二聚糖
13.3.2 環糊精
13.4 多聚糖
13.4.1 澱粉
13.4.2 纖維素
13.5 其它重要的糖
13.6 生物質煉製
拓展 甜味劑
關鍵字
習題
第14章 胺基酸 肽 蛋白質
14.1 α-胺基酸
14.1.1 結構和分類及命名
14.1.2 性質
14.2 肽
14.2.1 結構與命名
14.2.2 鏈結構的測定
14.2.3 肽的合成
14.3 蛋白質
14.3.1 組成和分類
14.3.2 結構
14.3.3 性質
拓展 酶——一種生物催化劑
關鍵字
習題
第15章 類脂 核酸
15.1 類脂
15.1.1 脂肪酸
15.1.2 油脂
15.1.3 蠟
15.1.4 磷脂
15.2 核酸
15.2.1 結構
15.2.2 脫氧核糖核酸———遺傳
15.2.3 核糖核酸———蛋白質的合成
拓展DNA的指紋識別
關鍵字
習題
主要參考書
本書所用符號及縮寫
索引
Ⅰ.中文索引
Ⅱ.英文人名索引
(註:目錄排版順序為從左列至右列)

教學資源

  • 配套教材
《有機化學簡明教程》有配套參考書——《有機化學簡明教程學習指南》。
書名
ISBN
出版社
作者
出版時間
有機化學簡明教程學習指南
9787040365610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占先、於麗梅
2013-02-20

教材特色

該書拓展涉及工業、醫藥、環境、生命等方面內容,既承接正文知識又與人們生活關聯,拓寬課程內容;思考題屬提高性內容,啟發誘導學生沿著正文主線深入思考,培養自學能力,重在知識套用;關鍵字是每章內容的提要,供掌握要點、檢查學習效果;章後配多種類型習題,內容廣泛,逐步展開,是正文的補充和深化。學生可根據興趣、課程性質選用這些輔助內容。
該教材保證基本理論,深淺適度;突出重點,兼顧一般;滲透工程意識,適應國情需要;緊跟學科發展,反映前沿交叉;體現教育思想,培養創新能力;以使教材具有基礎性、實踐性和適用性。

作者簡介

高占先,男,碩士,大連理工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有機化學方向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
姜文鳳,女,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基礎化學實驗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綠色及環境友好有機合成化學與技術、有機催化與環境催化。
於麗梅,女,工學博士,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綠色有機合成與催化、 環境催化化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