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師鎮

會師鎮

會師鎮位於甘肅省會寧縣西南部,為縣城所在地,是會寧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2004年底,經鄉鎮合併後,會師鎮由原會師鎮、桃花山鄉、王廟鄉的兩個村合併而成,下轄8村62個村民小組,6社區,29個居民小組,共有各類人口10萬多人,其中:城鎮人口3.3萬多人,農業人口2萬人,流動暫住人口近5萬,含漢族、回族、滿族、東鄉族等4個民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會師鎮
  • 外文名稱:Join forces with the town
  • 行政區類別: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下轄鎮
  • 所屬地區: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
  • 下轄地區:東山根社區,桃花山社區,高家莊村,南十里舖村,范家灣村等
  • 政府駐地:枝陽社區
  • 電話區號:0943
  • 郵政區碼:730700
  • 地理位置:會寧縣西南部
  • 面積:203.6平方公里
  • 人口:10萬多人
  • 方言:會寧話
  • 氣候條件:溫帶半乾旱氣候
  • 著名景點:會師樓,會師塔
  • 機場:蘭州中川國際機場
  • 火車站:蘭州站,白銀站
  • 車牌代碼:甘·D
歷史文化,基本概況,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經濟發展,優勢資源,社會事業,發展思路,鄉鎮名人,名勝古蹟,當地特色,

歷史文化

會師鎮以境內有會師樓而得名。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於此,被譽為會師聖地,是中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也是甘肅省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主要陣地,是國家公布的30條精品線路中蘭州—定西—會寧—靜寧—六盤山—銀川線路上的重要景點和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是20箇中國主要紅色旅遊城市之一。
紅軍長征勝利景園紅軍長征勝利景園

基本概況

會寧縣會師鎮位於會寧縣西南部,為縣城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2004年底,經鄉鎮合併後,會師鎮由原會師鎮、桃花山鄉、王廟鄉的兩個村合併而成,下轄8村62個村民小組,6社區29個居民小組,共有各類人口10萬多人,其中:城鎮人口3.3萬多人(其中:納入城市低保的對象1637戶4881人,享受面達到14.79%),農業人口1.93萬人(其中:相對貧困人口840戶3900人,占農業人口的20%,納入農村低保的對象505戶1715人,定期定量救助292戶854人,享受面達到4.45%),流動暫住人口近5萬,含漢、回、滿、東鄉等4個民族,區域面積203.6平方公里,有耕地11.5萬畝。全鎮退耕還林2.98萬畝,退耕還草4.06萬畝,荒山造林2.1萬畝,城郊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鎮國內生產總值2億多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05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0元。
會師鎮區域面積203.6平方公里,有耕地11.5萬畝,平均海拔1700米,年均氣溫8.3℃,全年無霜期130天。會師鎮退耕還林2.98萬畝,退耕還草4.06萬畝,荒山造林2.1萬畝,會師鎮國內生產總值2億多元,人均純收入1905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0元。名優特產有杏仁露、地毯機制磚等。境內有企業90多家,個體經營1900戶,有招商企業3家,開發住宅小區2個。境內有312國道和207省道通過,有中國小校25所,企業90多家,個體經營1900戶。鎮上有招商企業3家,開發住宅小區2個。

歷史沿革

初為會州治所,明改為會寧縣,原名會寧城。1949年後改為城關鎮,1981年改會師鎮(一說,1965年建城關鎮,1983年更名為會師鎮),因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征會師於此,故名。1958年設立城關公社,1983年改桃花山鄉。1996年,會師鎮面積4.8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轄東關、南關、西關、北關、頤園坪、校場、硯台坪、枝陽巷8個居委會;桃花山鄉面積181.5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轄城關、西岩山、高家莊、南家嘴頭、東河、王家山、南十里舖、范家灣8個行政村。2005年,撤銷桃花山鄉併入會師鎮。
會師鎮

行政區劃

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截止2013年8月31日)代碼
城鄉分類
名稱
620422100001
122
東山根社區居委會
620422100002
122
桃花山社區居委會
620422100003
122
會師門社區居委會
620422100004
122
廣場社區居委會
620422100005
122
校場社區居委會
620422100006
121
枝陽社區居委會
620422100200
220
高家莊村委會
620422100201
122
南十里舖村委會
620422100202
220
西岩山村委會
620422100203
220
南家咀頭村委會
620422100204
220
范家灣村委會
620422100205
220
東河村委會
620422100206
220
稍岔村委會
620422100207
220
蒲杏村委會

經濟發展

由於會師鎮內幾個村大多屬山區,且土地屬二陰地,適宜種馬鈴薯及各種雜糧,為創建馬鈴薯儲藏、販運,澱粉加工、雜糧產品開發產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退耕還林(草)工程的實施,紫花苜蓿種植面積擴大,為發展養、養等養殖業奠定了基礎。會師鎮地處縣城,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人數逐年增多,為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會師鎮的勞務輸出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增加了民眾的收入。2004年會師鎮國內生產總值1.58億元,人均純收入1785元。
會師鎮

優勢資源

1、區位優勢:地處會寧縣城,在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優勢。
會師鎮
2、交通優勢:境內312國道、207省道及平定高速公路通過,對於帶動各項事業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3、旅遊優勢:會師鎮以境內有會師樓而得名。旅遊景點有會師樓、會師景園、紅軍長征勝利景園桃花山等,每年吸引眾多的遊客前來參觀。
4、教育優勢:鎮內有中國小校25所,堅持“科教興鎮”的方針,統籌協調發展九年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每年為國家輸送千名大中專生,吸引各鄉鎮的中小學生到縣城中國小就讀,教育潛力巨大。
5、生態優勢:通過退耕還林(草)工程和“三山”綠化工程,城效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為吸引投資、居住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社會事業

會寧縣會師鎮在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從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妥善安排民眾生產生活,努力讓人民民眾在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會師鎮按照中央農村稅費改革政策,認真落實農業稅減免、糧食直補和農資補貼、退耕還林糧款搭乘直通車,以現金直接兌付到民眾手中,發展成效進一步顯現。落實計畫生育優先優惠政策,獎勵扶助政策,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84%以上,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農民看病難的狀況得到改善。農村學校減免學雜費得到全面落實,“兩免一補”規範運行。高度重視民兵和武裝工作,積極為部隊輸送優秀青年,嚴格按標準兌現現役軍人優撫款。建立健全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享受城市低保1470戶4127人,月保障金達27.0592萬元。安排零就業家庭54戶77人,已靈活就業。靈活就業人員申報社保補貼1060人。2008年,會師鎮共審核確定第一批農村五保戶96人,確定第二批農村低保對象565人。在低保工作的基礎上,對因自然災害造成生活特別困難的民眾給予救濟,會師鎮累計發放救濟麵粉22.8萬公斤,發放救濟款59.62萬元。

發展思路

會師鎮黨委一班人,根據會師鎮的實際狀況,反覆研究討論,提出了“圍繞縣城、服務縣城、管理縣城、發展經濟”的總體思路,農村經濟突出在“三圈經濟”上,即“城郊型、山區、川區”。通過調動會師鎮上下幹部的積極主動性,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拓展工作思路,依招商引資與發展種植養殖餐飲服務、交通運輸、建材建築、農產品加工為著力點,壯大鎮域經濟實力,力爭把會師鎮建設成為白銀市政治、物質、精神三個文明的城鎮。

鄉鎮名人

張汝洽字潤甫,會師鎮人。清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進士。歷署陝西大荔、洋縣、淳化知縣。性剛果、不畏強御、所到豪黠斂跡。斷決積案,甚有能名。

名勝古蹟

1、長征會師舊址:會寧紅軍會師舊址位於甘肅省會寧縣會師鎮,是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而擴建的革命遺址。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主要建築“會師樓”始建於明代,是三軍會寧會師的物 證,也是會寧古城的象徵。“紅軍會師革命文物陳列館”陳列著紅軍會師期間留下的馬燈銅壺等大量文物。建於明代的文廟大成殿,是當年紅軍會師的地方。
會師鎮
2、紅軍長征勝利景園:位於國道312線南側,甘肅省級森林公園桃花山北麓、桃花山新區東面,占地36公頃,與會寧城內“會師園”遙相呼應,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是瞻仰憑弔、旅遊觀光之勝地。紅軍長征勝利景園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規劃設計,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題寫園名。

當地特色

會寧縣會師鎮有各種獨特的風味小吃,名點菜餚、山珍野味和瓜果蔬菜。其風味小吃主要有羊肉泡饃羊羔肉、雞肉涼粉,醪糟滷肉羊肉包子乾麵鍋盔糖酥餅、棗兒油餅、糖油糕、罐兒扁食、油團饅頭油茶粽子晶糕燒雞、水晶點心等近20種頗具地方風味的名優小吃外,還有10幾種雜麵食品,如:甜醅涼麵、甜蕎面、苦蕎面、扁豆面、燕麥片、八寶炒麵粉、地達菜等。其中最有當地風味的罐罐茶,是當地三寶之首。 
特色小吃特色小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