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麵鍋盔

乾麵鍋盔

乾麵鍋盔,跟同心乾糧饃的製作法一樣,但鍋盔中間薄,邊上厚,平均厚度2寸以上。每個鍋盔約二至三斤重,保存時間較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乾麵鍋盔
  • 含義:一種燒烤出來的餅子
  • 另稱火燒
  • 特點:吃起酥、聞起香、耐存放
簡介,起源,製作原料,製作工藝,特色,

簡介

乾麵鍋盔,跟同心乾糧饃的製作法一樣,但鍋盔中間薄,邊上厚,平均厚度2寸以上。每個鍋盔約二至三斤重,保存時間較長。
乾麵鍋盔
乾麵鍋盔”就是一種燒烤出來的餅子,北京人叫火燒,新疆人叫饢,還有叫餑餑的。但鍋盔又不等同於火燒之類的烤餅子。湖北人對鍋盔有自己約定俗成的定義,概括說,一般用硬面,多淡味型,不中空,非餡餅,燒烤時鍋內不著油,並且只用燒烤方法,不用煎、炸、蒸等方法。
以前的鍋盔,有七八厘米厚,一個約四五斤重,發麵,硬面,不使鹼,有淡的,有椒鹽的,以淡的為主。酥、脆、香、甜,可以空口吃,不需就菜。因為太厚,吃起來需用點力氣,人們把它叫作“睜眼鍋盔”,形容得睜大了眼睛吃,也是一種誇張。這樣的鍋盔,如今已不多見。
鍋盔,又叫鍋魁、鍋盔饃、乾饃鍋盔整體呈圓形,像鍋蓋,直徑尺許,厚1寸,重1斤或2斤。其特點是:厚大如,保留古俗,火色鮮亮,香味醇厚,外乾內質,入口酥嫩,口感細膩。令人百吃不厭,而且久不變味,不易破碎,適宜長途攜帶,是出門旅遊,饋贈友人的佳品。

起源

乾麵鍋盔歷史悠久,自晚清以來就很有名,是當地回漢民眾喜愛的特色麵餅。乾麵鍋盔的製作源於三國時期,距今1700多年歷史。鍋盔是頗受甘穀人喜愛的風味麵食,以縣城做工最佳。鍋盔之法源於三國,據說三國關羽駐軍博望,因缺水欲棄城,諸葛亮以錦囊貽之,關羽一看,信內寫道:“多用乾麵,攙水少許,和成硬塊,大鍋炕之,得食如盔,以飼將士。”關羽令軍士如法炮製,果然得盔,大如盾牌,厚如酒樽,食之脆酥可口。
乾麵鍋盔

製作原料

方法:發酵、烙烤
味 型:淡香味,麥香味
原 料:麵粉5kg(用水2kg)、鹼面30g。酵面夏季350g,冬季750g,春秋季500g。

製作工藝

製作時,先把精粉發好,加入一定比例的鹼水,再填入大量乾麵,反覆揉制,直至麵團揉壓成綢子一般綿軟,才切成4至6斤重的面基子,再將面基子反覆揉壓,使其更加光滑綿軟,然後加入有關調料擀成圓餅形,並在餅面精心旋出箍紋,抹上菜油,上鏊烘烤。
乾麵鍋盔
乾麵鍋盔有著特有的製作工藝,將麵粉乾酵面,加入一定比例的鹼水,然後再添入大量的乾麵。用堅硬、光滑、沉重的槓子反覆揉壓,直到將乾麵團壓成綢子一樣綿軟,再切成厚4介或5介的面劑子,然後加入胡椒、苦豆薑黃佐料,擀製成厚而大的圓餅形,並在上面精心旋出圖案,抹上清油,上鏊烘烤。

特色

乾麵鍋盔厚大如盾,金黃鮮亮,香酥誘人,口感細膩,經久不變,不易破碎,便於攜帶,是出門旅遊和居家享用的實惠食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