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同館、四夷館、四譯館、會同四譯館是中國元、明、清三朝朝廷專司接待來華朝貢使者的官方機構。在對外交涉的過程中為了言語上溝通的方便,特別編纂了多部《華夷譯語》辭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會同四譯館
- 外文名:In conjunction with the four translation pavilion
- 類型:機構
- 作用:接待來華朝貢使者
會同館、四夷館、四譯館、會同四譯館是中國元、明、清三朝朝廷專司接待來華朝貢使者的官方機構。在對外交涉的過程中為了言語上溝通的方便,特別編纂了多部《華夷譯語》辭書·
會同館、四夷館、四譯館、會同四譯館是中國元、明、清三朝朝廷專司接待來華朝貢使者的官方機構。在對外交涉的過程中為了言語上溝通的方便,特別編纂了多部《華夷...
官名。清朝禮部會同四譯館之屬官。乾隆十三年 (1748) 設,一人,漢員,正九品。於序班內升用。掌治接待貢使館舍之事。 ...
官名。清朝會同四譯館主官。掌館事。乾隆十三年 (1748)設,一人,於本部滿、漢郎中內揀選派充,三年一更代。光緒二十九年 (1903) 裁。 ...
官名。清朝會同四譯館之最高長官。乾隆 (1736—1795) 時設,滿洲大臣二人,於六部及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部衙衙門內奏請欽派。統攝館事。光緒二十九年 ...
分設回回、緬甸、百夷、西番、高昌、西天、八百、暹羅八館,以譯遠方朝貢文字。乾隆十三年,省四譯館入禮部,更名會同四譯館,改八館為二,曰西域,曰百夷,以...
分設回回、緬甸、百夷、西番、高昌、西天、八百、暹羅八館,以譯遠方朝貢文字。乾隆十三年,省四譯館入禮部,更名會同四譯館,改八館為二,曰西域,曰百夷,以...
又嘗考之會同四譯館,明人之四夷館也,至本朝始改為四譯,於此有以仰見大聖人柔遠之誠、待人之恕,道與天地同其大,彼明人之自尊卑人,適足示天下以不廣,陋...
官名。清朝會同四譯館之屬官。掌譯朝鮮語之事。初置六人,後增至八人,六品二人,七品二人,八品四人。或於內務府佐領下選習者充補,或於鳳凰城無品級通事內...
四十五年,坐會同四譯館屋壞,斃朝鮮使臣,革職留任。五十四年,左遷內閣學士。達椿直內廷,不附和珅,數媒孽其短,以曠直褫職,仍留上書房效力行走。尋授翰林院...
太僕寺規模看來不小,據《順天府志》上說:“太僕寺署在中心台,迤西則會同四譯館,教習庶常館在焉。又有怡賢親王祠、鴻臚祠、松雪庵、元明寺,東有武郡會館...
四司之外,清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將原設...
汪大燮稱:“胡公度待御上言發譯署,南海即派沈擬 稿。沈是非班期,見知會去,而潁已擬定有月撥千金,借用會同四譯館等,由同文館兼管。胡公度戊戌政變 ...
1793年,東交民巷的會同四譯館見證了中西方文明的一次不幸碰撞。這一年,英使馬戛爾尼率領龐大使團,經過10個月的航行,來到北京,就住在會同四譯館里。他們希望同...
2008年3月,在宣武區大吉片拆遷中,拆除了3處文物建築,即南橫東街的華嚴庵(原為會同四譯館)、米市胡同115號的米市胡同關帝廟(亦為潘祖蔭祠)、菜市口胡同84...
經筵講官吏部尚書鑲藍旗漢軍都統稽查會同四譯館花沙納;大英國特簡世襲額羅金並金喀爾田二郡伯爵額爾金;各將所奉全權大臣便宜行事之上諭互相較閱,俱屬妥當,現...
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將原設之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併入禮部。禮部內部機構中添設承...
2008年3月,在宣武區大吉片拆遷中,拆除了3處文物建築,即南橫東街的華嚴庵(原為會同四譯館)、米市胡同115號的米市胡同關帝廟(亦為潘祖蔭祠)、菜市口胡同84...
出處:參閱《明史·職官志五》、《清通典·職官十六》、《歷代職官表·禮部會同四譯館·提督》。官職始用朝代:明清武職官名。其制始於明,但當時並非固定之職...
第四節 清代前期朝貢事務的管理機構 一、主客司 二、會同四譯館 三、中央和地方關涉機構 第四章 朝貢制度的理論基礎與禮儀原則 第一節 華夏中心意識與...
第四節 從會同館到會同四譯館下編第一章 晚清之際的西方文化第一節 基督教第三次傳人第二節 教會學校第三節 洋務運動與西方文化...
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會同四譯館的房屋毀壞倒塌,砸死了朝鮮國使臣,烏蘇·達椿受此事的牽連,被革職留任。清乾隆五十四(公元1789年)年,烏蘇·達椿左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