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年幼聰慧,結識良友,任職歷程,晚年生活,主要成就,文學成就,教育貢獻,校藏書籍,任職政績,存世作品,著述,散文,詩歌,書法,歷史評價,親屬成員,後世紀念,墓葬,紀念館,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年幼聰慧
曾鞏祖上世代為學者,祖父
曾致堯作過尚書
戶部郎中,父親
曾易占為
太常博士。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非常強,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十二歲時,曾嘗試寫作《六論》,提筆立成,文辭很有氣魄。1032-1034年,曾鞏之父
曾易占任泰州府如皋縣令(
如皋文廟“名宦祠”有祀),因如皋學風淳正,
胡瑗、
王惟熙、
王觀、
王覿、
王俊乂等皆學有大成,故
曾易占將14歲的曾鞏帶來如皋,寄讀於中禪寺東廂房,曾鞏在如皋度過了兩個寒暑。到了二十歲,曾鞏名聲已傳播到四方。
結識良友
曾鞏18歲時(1037年),隨父赴京,以文相識
王安石,結成摯友,登歐陽修之門以後,就向歐陽修推薦了
王安石。20歲入太學,上書
歐陽修並獻《時務策》,此後,他不但認識了歐陽修,結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經同
杜衍、
范仲淹等都有書信來往,投獻文章,議論時政,陳述為人處世的態度。自此名聞天下。但因其擅長
策論,輕於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
慶曆七年(1047年),其父去世,只好輟學回歸故里,侍奉繼母。曾鞏品性孝順父母,與兄弟友愛,父親去世後,他侍奉繼母無微不至,在家境衰敗,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
嘉祐二年(1057年),
歐陽修主持會試,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曾鞏才與其弟
曾牟、
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進士第。
任職歷程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任太平州(今安徽
當塗縣)
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
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任《
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
越州(今浙江紹興)
通判。這一年發生了饑荒,曾鞏就張貼告示曉諭所屬的各縣,勸說富人如實申報自己儲存的糧食,共有十五萬石,讓他們將這些糧食比照常平倉的價格稍稍提高一點後賣給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買到糧食,又不出家鄉,而且糧食有餘。曾鞏又讓官府借給農民種子,讓他們隨秋季的賦稅一起償還,使得農事沒有耽誤。
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後,歷任齊州、
襄州、
洪州、福州、
明州(浙江省寧波市)、亳州等
知州。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他根據
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致力於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救災防疫、疏河架橋、設定
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民眾擁戴。
晚年生活
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改任滄州(今河北)知州,途經京城
開封時,
宋神宗召見。宋神宗對其“節約為理財之要”的建議大為讚賞,留任為三班院勾判。
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朝廷認為曾鞏的史學能比得上士大夫,適宜掌管五朝史事。任為
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
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四月,擢拜
中書舍人。曾鞏述說年歲已老,望另選賢能。有《授中書舍人舉
劉攽自代狀》,表示謙退。同年九月,曾鞏即遭母喪,因而罷職。
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四月,曾鞏卒於
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終年65歲。後葬於南豐源頭崇覺寺右。
主要成就
曾鞏是宋代
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文風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平實質樸,溫厚典雅,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
王安石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斗。”
蘇軾認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朱熹也推崇他“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
曾鞏還十分重視興教勸學,培養人才。在撫州居所側建有“興魯書院”,並親自定學規、執教席,推動撫州學風。在南豐“子固公園”,有曾鞏幼時讀書處——讀書岩、曾文定公祠、仰風亭、思賢堂,縣博物館亦建在其內。南昌市有一條子固路,也是後人為紀念這位先賢而命名的。
曾鞏的一生,成就很多。尤其是在文學創作上,尤為突出。他積極參與歐陽修詩文革新運動。他散文內容廣泛,義理精深,節奏舒緩,感情醇厚,氣質內潛;主題明確,說理有條不紊;精於鍊句,語言淨潔,尤善用排比句、對偶句。《宋史·曾鞏傳》稱他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又稱其文“紆除而不煩,簡奧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宋史·曾鞏傳》還稱他“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於委廢單弱之中。宦學昏嫁,一出其力”,既是一個奉父母以德的孝子,又是一個兼顧弟妹於艱難之時的好兄長。
文學成就
散文
曾鞏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幹。接受了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其文風則源於六經又集
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長於說理,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曾鞏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講究文采。
曾鞏文章的特色在幾個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論事之文寫得紆餘委備,委婉曲折。其次,曾鞏文章雖質樸少文,然亦時有搖曳之姿,縱橫開合。贈序之文,尤有特點。再有,善於記敘,其特點是條理分明,無不達之意。還有長於記敘、不多寫景,例如《醒心亭記》、《游山記》等。但也有極刻畫之工,如《道山亭記》。《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當西崑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
他的議論性散文特點是: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戰國策目錄序》論辯人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
他的記敘性散文特點是: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寄歐陽舍人書》和《上福州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敘事委婉深沉,語言簡潔凝練,結構十分嚴謹。
曾鞏作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豐類稿》和《隆平集》傳世,從他傳世的文集來看,他的興趣主要在於
史傳、策論一類的
套用文。尤其是他從事史書編纂工作多年,對史傳
碑誌的寫作較有研究。對他有關套用文的理論進行研究和總結,對現代套用文的發展有指導意義。
曾鞏的散文作品中,其名篇大都屬於記體散文,如《墨池記》、《學舍記》等。而後人在編選散文集時,曾鞏的記體散文入選篇目一直居高不下。如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鈔》,其在《南豐文鈔引》中云:“予錄其疏札狀六首,書十五首,序三十一首,記傳二十八首,論議雜著哀詞七首。嗟呼!曾之序記為最,而志銘稍不及,然於文苑中當如漢所稱古之三老祭酒是已,學者不可不知。”
曾鞏散文主要有三類:人事雜記類、工程營造類、寺院記和學記類。
人事雜記類:曾鞏的人事雜記類所占篇數最多,也最能表現出他記體散文內容的特點。在人事雜記類中,記事類作品相對要多一些,這些記事類作品大都有借記事發議論的特點,在內容上就表現為說理很多。
工程營造類:在曾鞏39篇記體散文中,記敘城池的興廢和水利工程的營造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曾鞏強調經世致用的觀點,認為文章應該為現實服務,反映並解決現實的問題,這符合"文以載道"的觀點。他在《王子直文集序》中有言:“文章之得失,豈不繫於治亂哉?”便是最好的證明。而曾鞏的這部分作品正體現了他的這種文學思想。
寺院記和學記類:曾鞏歷來被稱為“醇儒”,他對儒道極其推崇和恪守,因而他常常在文中表達復興儒道的思想。而恢復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願望與佛教興盛的現實情況相悖逆,所以曾鞏在不止一篇的文章中批評佛教,表達對佛教的不滿。曾鞏的記體散文與其儒家學者的思想緊密聯繫。曾鞏希望通過詳盡的說理達到"文以明道"的功效,希望通過對道德高尚文人地讚頌讓世人明白道德修養的重要,希望詳實地記載工程營造以達到"文以載道"的作用,更希望通過反佛和興學實現他儒學復興的理想。
曾鞏記體散文的結構特色是曲折謹嚴。曾鞏為文非常注意構架,朱熹在《朱子語類》中云:“退之南豐之文,卻是布置。”因而在這樣精心的營構下,曾鞏的記體散文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嚴謹有條理。如其《
越州趙公救災記》,文章一開始就先交代越公在饑荒到來之前所做的各種準備,怎么發放糧食,什麼時間發放,在哪些地點發放,針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發放措施,對棄嬰的收養等等,這些曾鞏都詳細而有條理的記了下來。最後筆鋒自然轉到表現趙公其人的賑災有方、敢於擔當、勤政為民的高尚人格和光輝形象上。這么多紛繁複雜的內容,在曾鞏的筆下卻有條不紊,有頭有尾,足見曾鞏嚴謹條理的散文功力。曾鞏記體散文結構上富有條理,論述嚴謹的特點。這樣的結構特點在曾鞏記體散文中還有很多體現。如《醒心亭記》。其次,曾鞏記體散文在結構上還有迂迴曲折的特點。
一鞏記體散文的語言特色是質樸尚議。北宋時期,浮靡文風的西崑體和險怪艱浬的太學體都曾一度成為文人們爭相學習的對象,就連文壇領袖歐陽修也曾用力學習過駢文。但是隨著政治革新的需要,這種文風越來越無法承擔起社會變革的重任。
宋仁宗嘉祐二年,歐陽修利用主貢的機會,大加痛斥太學體的士,身體力行的在創作中提倡簡約自然的文風,曾鞏作為師從於他的弟子必然會參與到這樣的創作中去。曾鞏讚嘆上古的經典不僅用簡單凝鍊的語言準確記錄事情的始末,並且這其中精微細緻的深意和細節也傳達的滴水不漏。他對這些精簡語言的推崇正體現出曾鞏對簡約文風的追求。其實曾鞏在自己的散文創作實踐中。簡約的文風也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在語言色彩上,曾鞏的語言客觀樸實。其次,在語言表達上,曾鞏的語言表現出多議論的特點。最後,曾鞏的語言力求準確。
曾鞏記體散文的情感特色是理性冷靜。曾鞏總是被人稱為“醇儒”,
劉熙載《藝概》就這樣評價道:“曾文窮盡事理,其氣味爾雅深厚,令人想見碩人之寬。”曾鞏的散文,很少有激烈的情感表達,這一點自然與他語言上多議論的特點有關,但在字裡行間常讓人感到是曾鞏自己對情感的一種克制。古文運動將載道的重任加到散文的身上,這使得情感在散文中的表達空間變得有限,加之曾鞏自身對儒道的推崇,更使得的他的散文中正平和,在情感上表現出一種理性冷靜的特徵。
曾鞏的散文特色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曾鞏對中正平和的文風的喜好,另一方面則是人生態度的影響。曾鞏在思想上曾鞏推崇儒學,在文章的美感追求上曾鞏則喜好學習劉向的文風。除了在思想和文風學習上偏好的影響,曾鞏坎坷的人生經歷也是影響其風格形成的因素之一。曾鞏十八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但是直到三十九歲才金榜題名。古人七十古來稀,快四十的曾鞏才在求仕的路途上獲得了第一次成功,從十八歲到三十九歲這二十多年間,仕途的不順和生活的坎坷磨鍊出曾鞏堅韌的性格。使得他在經歷了人生的大悲大喜之後,反而能以一種淡薄的心態去面對人世的一切,反應到文學作品中便內化為一種沉穩淡定的風格。曾鞏一生命途多舛,但他始終都是堅強冷靜的面對,自身的性格和生活的磨礪賜予了曾鞏從容踏實、客觀冷靜的心境,從而在他創作的詩文中也深深的烙上這樣的印記。
詩詞
曾鞏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詩。存詩400餘首,其詩特點是比較質樸,雄渾超逸,含義深刻,略似其文,格調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詩言文言理的通病,但為文所掩,不受重視。他不但善賦體,也有詩長於比興,形象鮮明,頗得唐人神韻。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頗有風致。如《
西樓》《
城南》《
詠柳》等寫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論,他的詩不如韓、柳、歐、王與蘇軾,卻勝於
蘇洵、
蘇轍。詞僅存《賞南枝》一首。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
第一,紀實詩。曾鞏的紀實詩繼承和發揚了唐代杜甫現實主義詩歌文學傳統,以反映社會現實、關注民間疾苦、揭弊政、評國事為主要內容,表現了他關注民生、濟世興邦的儒家思想。曾鞏所生活的加上自然災害頻發,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曾鞏以詩歌真實描寫了民生疾苦的狀況。在《
追租》這首詩中,一句“山下窮割剝”寫出了饑荒之年農民還要被層層盤剝的悲慘境遇,由此抨擊地方官吏“暴吏理宜除”,並提出“浮費義可削”的政策主張。這首詩沒有中國古代詩歌傳統的寫景抒情,而是赤裸裸地針砭時弊,體現了曾鞏關注民生疾一脈相承。與《追租》的主題思想類似的還有:描寫蟲災肆掠、揭批官憂國憂民憂時的《邊將》《
胡使》《嗟嘆》等等。曾鞏的紀實詩除了對民生疾苦毫無遮掩地寫實之外,還對積貧積弱的北宋王朝政局建言獻策,有力地增強了文學在中國古代政治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第二,
詠史詩。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多偏好以詠史來借古諷今和抒發情懷。曾鞏的詩歌也經常以緬懷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事件來表情達意。曾鞏總能以惺惺相惜的姿態與心態去追思感受前人中那些與他理想抱負相似的人的精神世界,從而緬懷先聖、寬慰自我、排解憂愁、堅定決心。例如在《
揚顏》一詩中,曾鞏敬慕揚雄的立言不朽和顏回的立德不朽,以兩人執著求道精神激勵自己進業修德。再比如曾鞏的《讀五代史》,詩文以歷史諷喻現實,以史諫言北宋統治者革借管仲與鮑叔牙之交推崇誠信道德的《論交》;表達渴望明主、隱含壯志難酬之情的《隆中》;諫言選賢舉能、反對排斥賢臣的《垓下》等等。曾鞏的詠史詩或委婉言志,或直言改革,其托物喻人的文筆都源於現實又立意高遠,凸顯了他恩澤天下、救民濟世的儒家仁義思想。
第三,
離別詩。離別愁緒是古代詩人借詩所抒之情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情懷。在《
曾鞏集》中有100餘首詩歌蘊含離別之情。例如詩合集《奉和滁州九詠九首》顯示,曾鞏看望身在滁州的歐陽修返回時,離愁別緒頓生,對歐陽修的才學與人品大加讚賞。再比如《
上杜相公》中所言,曾鞏前去拜訪仰慕已久、剛剛去職宰相的杜衍,臨別時曾鞏表達了對兩人友情的珍重和對杜衍的敬仰之情。曾鞏的此類詩歌還有:懷念好友王安石的《寄介甫詩》《
江上懷介甫》;惜別友人的《
送陳商學士》;感傷人才離去、叮囑學生的《
送錢生》;送別、勸慰失意者的《酬吳仲庶龍圖暮春感懷》《送孫穎賢》;懷念、惜別親人的景交融。此外,離別詩也是曾鞏本人各個重要人生階段與思想狀態的真實記錄。
教育貢獻
曾鞏的思想屬儒學體系,他贊同孔孟的哲學觀點,強調“仁”和“致誠”,認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虛心自省、正誠修身就能認識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對兼併政策,主張發展農業和廣開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時,以“仁”為懷。
曾鞏在王安石變法期間主張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對法製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動上,他能夠維護新法,在齊州為官時,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樂業。他師承
司馬遷和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把歐陽修的“事信、言文”觀點推廣到
史傳文學和碑銘文字上。他強調只有加強道德修養,才足以發難顯之情,寫“明道”之文。
曾鞏重視興教勸學,培養人才。他培養了一批名儒,
陳師道、
王無咎、曾肇和
曾布受業於他。曾鞏治學嚴謹,每力學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識其微。 在撫州居所側建有“
興魯書院”,並親自定學規、執教席,推動撫州學風。在南豐“子固公園”,有曾鞏幼時讀書處──
讀書岩、曾文定公祠、仰風亭、思賢堂,縣博物館亦建在其內。
校藏書籍
曾鞏一生用功讀書,極嗜藏書,從政之便,廣覽博收。家裡藏古籍二萬餘卷,收集篆刻五百卷,名為《
金石錄》。著作有《
元豐類稿》、《續元豐類稿》、《
隆平集》和《外集》等。他都加以校勘,至老不倦。《
列女傳》、《
李太白集》和《
陳書》等都曾經過他的校勘。任職於史館時,埋頭整理《
戰國策》、《
說苑》兩書,他訪求採錄,才免於散失。他每校一書,必撰序文。並校訂《
南齊書》、《
梁書》、《
陳書》三史。在編校古書時所作的目錄序,如《戰國策·目錄序》、《烈女傳·目錄序》、《
新序·目錄序》等。
任職政績
越州:下令讓富戶出售糧食
1069年,在京城任職數年的曾鞏,因在
王安石與
司馬光關於
變法的爭執中把兩邊都得罪了,遂向
宋神宗請求外調。宋神宗安排曾鞏出任越州(今浙江紹興)通判。
曾鞏到任後,隨即察民情、訪貧苦、搞調研。越州從酒坊徵收賦稅,供衙門使用。酒坊錢有限,不夠財政開支,不足部分分攤到老百姓身上徵收,確定了7年的期限。期限已到,衙門卻仍舊重稅,橫徵暴斂,沒有按規定停徵。曾鞏了解情況後,馬上停止了這筆賦稅的徵收。
接著碰上饑荒,災情嚴重,民生凋敝。曾鞏便安排人廣貼告示,要求各縣富戶如實申報自家糧食的儲量。富戶們申報上來儲量達到15萬石後,他立刻發布政令,要求各地富戶以比常平倉糧價略高一點的價格向百姓出售糧食,從而使饑民能就近購買,無異於雪中送炭。還籌集了5萬錢的資金,借給農戶購買種子。
齊州:一舉端掉“霸王社”
有一周姓富戶,其子周高為富不仁,橫行鄉里,民憤極大,但周家“力能動權貴”,與地方官沆瀣一氣。曾鞏初來乍到,蒐集證據,將周高法辦。章丘一帶有一夥叫做“霸王社”的土豪,殺人越貨,無惡不做,曾鞏派兵將他們悉數抓獲,將31名罪犯判刑,發配邊疆。他還在齊州開創了“
保伍”之法,以5戶為一保,監督出入,實行外來人口登記,有盜賊則鳴鼓相援。通過曾鞏的治理,齊州盜、劫等犯罪明顯下降,由治安案件多發之州變成了平安之州,風氣為之一清。
曾鞏既勤政,又務實,而且凡事能從實際出發。為治理黃河,朝廷從各地調集民工,要從齊州調丁2萬。當曾鞏聽說一些地方的戶口有漏登、瞞報現象後,馬上決定開展人口普查工作,從下至上,層層上報,反覆核實,最後發現,9丁抽1就能滿足征丁之需。他的這一務實作風,使許多尋常百姓免去了徭役之苦,減輕了他們的負擔。
曾鞏在齊州的政績還有他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刺激了農業生產;修建齊州北水門,解決了困擾齊州城多年的水患問題;疏浚了大明湖。後人在
千佛山建曾公祠,在大明湖畔建
南豐祠(曾鞏又稱南豐先生),為了紀念曾鞏為齊州所作的巨大貢獻。
洪州:把官舍改為臨時收容所
1076年,曾鞏調任洪州(今江西南昌)知州,兼江南西路兵馬都鈐轄(武職,主要負責防務)。
任職之初,恰逢江西瘟疫流行。曾鞏趕緊調配救災物資,迅速命令各縣、鎮儲備防疫藥物,以備萬一。他安排人騰出州衙門的官舍,作為臨時收容所,給那些生病的士兵和染病無力自養的百姓居住,不但分派醫生給他們治病,還給他們免費提供飲食和衣被。他派人隨時記錄疫情,把染病和沒染病者均登記造冊,及時匯總,然後從國庫調撥資金,按輕重緩急,依次有序地分發救濟款。
福州:當官不與民爭利
1077年,曾鞏由洪州轉任福州(今福建福州)知州。
福州任上,曾鞏提出一個觀點,當官不能與民爭利。官府的蔬菜大量上市,擾亂了市場,導致菜價越來越低,以種菜為業的菜農賣不掉菜,收入大減。曾鞏他立刻取消了朝廷還撥給一定面積的“職田”(權屬國家的固定田產),保障了菜農的利益。
60歲之後,他還被朝廷安排到明州、亳州、滄州等地任過知州,所到之地,也均有政績。在實際工作中,曾鞏少於議論,多於實幹,說得少,做得多。他一生輾轉七八個州,在基層任職,及時處理了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為百姓做了實事、好事。
存世作品
嘉祐四年(1059年),任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縣)司法參軍,以 明習律令、量刑適中而聞名。次年,由歐陽修舉薦到京師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編校出《戰國策》、《說苑》、《新序》、《梁書》、《陳書》、《唐令》、《李太白集》、《鮑溶詩集》、《列女傳》等古籍,並撰寫了大量序文。
曾鞏一生用功讀書,家中藏書兩萬餘卷,他一一加以校勘,至老不倦。又收集古今篆刻,編為《金石錄》500餘卷。所著文集《元豐類稿》50卷現存於世,另有《續稿》40卷、《外集》10卷宋後亡佚。
著述
存世有《
曾鞏集》《
元豐類稿》 《
隆平集》等。其中《
元豐類稿》50卷、《續元豐類稿》 40卷、《外集》10卷流行於世。另外,他還著有《衛道錄》《
大學稽中傳》《
禮經類編》《雜職》《宋朝政要策》《詩經教考》等等。宋朝南渡後,《續稿》《外集》散佚不傳,今僅存《元豐類稿》 50卷。又世傳《
隆平集》30卷。
散文
詩歌
書法
2016年5月15日,曾鞏傳世孤本《
局事帖》在中國嘉德“大觀夜場”以一億三千萬元起拍,經多輪競價,最終以1.8億元落槌,加佣金2.07億成交。《局事帖》是迄今發現的一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傳世墨跡,為曾鞏62歲那年寫給同鄉故人的一封信,共124字,距今已有936年,曾被歷史上多位名人收藏,並經
徐邦達考證著錄於《古書畫過眼要錄:津隋唐五代宋書法》。2009年,這件作品以1.0864億元成交,成為第一件過億的中國書法作品。
歷史評價
《
宋史·曾鞏傳》評論其文“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
歐陽修:“其大者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
王安石:“
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斗”。“愛子所守卓,憂予不能攀。”
蘇轍:“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京西”來概括曾鞏的學術成就。
朱熹:“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愛其詞嚴而理正,居嘗誦習”。
劉塤:“平生深於經術,得其理趣;而流連光景,吟風弄月,非其好也。往往宋人詩體多尚賦,而比與興寡,先生之詩亦然”。
曾肇:“是時宋興八十餘年,海內無事,異材間出。歐陽文忠公赫然特起,為學者宗師。公稍後出,遂與文忠公齊名。自朝廷至閭巷海隅障塞,婦人孺子皆能道公姓字。其所為文,落紙輒為人傳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學士大夫手抄口誦,唯恐得之晚也。……世謂其辭於漢唐可方司馬遷、韓愈,而要其歸,必止於仁義,言近指遠,雖《詩》、《書》之作者未能遠過也"。
韓維:“自唐衰,天下之文變而不善者數百年。歐陽文忠公始大正其體,一復於雅。其後公與王荊公介甫相繼而出,為學者所宗。於是大宋之文章,炳然與漢唐侔盛矣。”
錢鐘書:”在唐宋八大家中,曾鞏的詩歌遠比蘇洵父子好,絕句的風致更比王安石有過之而無不及。“
親屬成員
南豐曾氏為耕讀世家。自鞏之祖父致堯於太平興國八年(983)舉進士起,77年間曾家出了進士19位。進士中,致堯輩7人,其子易占輩6人,其孫鞏輩6人。此外,鞏之妹婿
王安國、
王補之、王彥深等一批人亦皆進士。
曾鞏,有一個哥哥、四個弟弟、十個妹妹(其中一人夭折)。
《南豐曾氏二源族譜》(即曾鞏之上鑒公房系譜)中記載,曾鞏有三個兒子。
長子曾綰,行十三,字公權,初授太平州司理,知隸州,贈正議大夫,嘉佑元年丙申生,大觀二年戊子歿,生有五子。
次子曾綜,行十五,字仲文,嘉佑戊戌年生,隨父遷臨川,知楚州轉運使,京西判官。
三子曾綱,行十廿八,字元禮,又字功立,初授承務師選舉,賜蟒衣魚袋,治平四年丁未生,宣和二年庚子歿。
後世紀念
墓葬
曾鞏墓葬地址位於南豐縣萊溪鄉楊梅坑村源頭裡村小組,始於宋。撫州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曾鞏墓坐落在楊梅坑對面的周家堡一山坡上。在“文革”時期,曾鞏墓被夷為平地,墓中之物亦遭散佚。
在曾鞏後人居住的洽灣鎮桃源村渣坑村小組,有一座其後人為曾鞏建的祠堂。但如今祠堂只剩下殘垣斷壁,房屋柱子只剩下兩根。據悉,曾鞏後裔主要居住在南豐、廣昌甘竹鎮和九江德安等地。
紀念館
江西撫州曾鞏紀念館
曾鞏紀念館位於南豐縣城郊,是江西省十大歷史名人紀念館之一,是中外遊客來南豐參觀遊覽的首選之地,是南豐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南豐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故里,曾鞏紀念館景區內有讀書岩、曾鞏博物館、南豐儺文化展覽館、仰風亭、觀景亭等景觀。
曾鞏展覽館
2019年9月10日,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大明湖匯波樓,“曾鞏展覽館”揭牌。
藝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