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鏡冰

曾鏡冰

曾鏡冰(1912—1967),1912年11月生,海南省瓊山縣人;192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6月到泰國和香港開展活動,1929年9月回國,1931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奉調中央革命根據地,1934年紅軍長征後,開展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戰爆發後,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任華中局委員、閩浙贛省委書記;建國後擔任福建省委秘書長、副書記、政協主席;1955年後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遼寧分院副院長;“文化大革命”受迫害,1967年5月在北京含冤逝世;1978年後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鏡冰
  • 別名:曾毓蕃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海南省瓊山縣
  • 出生日期:1912年11月27日
  • 逝世日期:1967年5月27日
  • 畢業院校:曼谷光華中學、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 信仰:共產主義
人物介紹,人物生平,人物評價,

人物介紹

曾鏡冰(1912—1967),又名曾毓蕃。1912年11月27日生於海南瓊山縣良田園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大革命失敗後到泰國,就讀於曼谷光華中學,並任該校共青團支部書記。1929年被泰國當局驅逐出境,到上海入美術專科學校學習,任該校共青團支部書記。
1931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秋,赴中央革命根據地,任共青團吉安縣委書記、共青團省委常委和宣傳部部長。1933年任共青團中央兒童局書記、團閩贛省委宣傳部部長;1934年任中國工農紅軍閩北軍分區政治部主任。
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於1935年任閩北獨立師代政委,1936年兼任中共閩贛省委組織部部長,率部在閩北地區堅持極其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閩贛省抗日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38年初,任中共閩浙贛特委書記,同年6月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領導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並保留了一支自衛武裝。1939年秋,在崇安根據地創辦武夷幹部學校,兼任校長。1941年至1943年,率領省委機關和游擊隊,挫敗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三次軍事圍攻。
1945年4月當選為中共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1946年10月任閩浙贛區黨委(後改稱閩浙贛省委)書記,曾到古田隆德洋參與發動澄洋暴動,並成立閩浙贛游擊縱隊,推動全省各地游擊戰爭的發展。
1949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閩浙贛邊縱隊組成,他兼任司令和政委,率部由南平北上,迎接南下的人民解放軍。同年6月在江西遺溪地區與第二野戰軍陳賡兵團會師。是年任中共福建省委秘書長兼福建省人民法院院長。
1955年任中共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省政協主席,不久,曾鏡冰同志在被黨組織審查期間,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和錯誤處理。在受審查期間,他心地坦然,始終相信黨,熱愛黨,深信黨總有一天會作出正確結論的。因此,無論把他放到哪裡,他都努力工作,繼續為黨作出貢獻。
在天津蘆台農場工作時,他就買了很多農業科技書籍,一邊勞動,一邊改裝聯合收割機,探索水田地區農業機械化的新途徑,寫下幾十本筆記,調到遼寧盤錦農墾局時,他仍然專心致志研究水稻機械化,並提出建議,報送譚震林同志和農業機械部,受到部領導的讚揚。
調到中國農科院遼寧分院後,他還是一心一意撲在工作上,繼續寫了大量探索我國農業科學技術的筆記。“文革”期間,鏡冰同志慘遭迫害,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不幸於1967年5月27日於北京逝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共福建省委對曾鏡冰同志的歷史作了全面的複查,經中央批准前不久為鏡冰同志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歷史證明,鏡冰同志是一位忠於黨、忠於人民的堅強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建設事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人物生平

少年投身偉大事業
曾鏡冰,原名曾毓蕃。生於1912年11月27日,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國營三江家場。父母曾興釋,母親文氏,生有三男一女。6歲入私塾讀書,10歲失學,在家裡務農。
1926年,中國瓊山支部成立,曾鏡凍的大哥曾毓英,大嫂李愛媛成了當地最早的共產黨員。在兄嫂的影響下,曾鏡冰也積極參加農民運動,在村里站崗放哨,遞送情報,抄寫檔案,做了不少工作,1927年4月,他由李錦福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青年團。
大革命失敗後,曾鏡英在共產黨員身分暴露,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他撤退到泰國,曾鏡冰在村里擔負起重任,由於他的活動影響日益擴大,引起了敵人的注意,對他下了通緝令,曾鏡冰被迫轉移到泰國曼谷大哥處,與其他從海南島廣州起義失敗後撤出來的同志成立了黨、團支部。為了掩護革命,他們還籌建了一所華僑學校,叫光華中學,校長由一名有名望的愛國華僑擔任,校內成立了中共羅特委。曾鏡冰在這所學校就讀,並擔任學校團去部書記,兼學生會宣傳股長。他們以學校為基地,團結教育廣大華僑及其子女,進行革命活動。
1929年的一天,泰國警察局突然搜查學校,查出壁報中一篇言詞激烈的反帝文章是曾鏡冰寫的,遂下令審訊他,在拘押期間,曾鏡冰大義凜然。拒不承認學校中有黨團組織,警方找不到口實,未敢查封解散學校,只好把曾鏡冰驅逐出境。1929年4月曾鏡冰在組織安排下,到了香港,次年,輾轉到上海,進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並擔任學校團支部書記。
1931年,曾鏡冰年滿18歲。上級黨組織根據他的表現,批轉他正式轉為中國黨員。這年秋天,為了支援中央蘇區工作,黨組織抽調一批幹部去江西中央蘇區工作,曾鏡冰奉命由上海到了江西吉安縣,擔任團縣委書記,他成功組織了全縣共青員和童子軍,配合紅軍進行保衛蘇區的戰鬥。由於他工作出色,並任命為共青團江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1933年,曾鏡冰調任共青團中央兒童局書記,他不負黨的期望,致力天青少年思想組織建設,發動組織蘇區少年兒童站崗入哨,傳送情報,積極參加反“圍剿”鬥爭,使蘇區青少年工作出現了新氣象。
1933年4月,中央人民委員會舉行第四十次常委會,決定成立閩贛省,由曾鏡冰任團省委宣傳部長,在當時團周刊《青年實話》上,曾鏡冰經常寫文章,撰寫通訊報導和青年思想評論,先後寫了通訊報導和青年思想評論〈北贛青年的光榮任務〉、〈閩贛青年近況〉等,還上台作報告,積極動員青年參軍。
1933年月10月,閩北蘇區和中央蘇區的聯繫被國民黨割斷,曾鏡冰與黃道、曾昭銘等組成省委代表團,受中央的指示,在黃立貴的紅五十八團的護送下,進入閩北蘇區開展革命鬥爭。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長征,曾鏡冰與黃道、黃立貴領導的閩北紅紅軍轉入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鬥爭。
閩中堅持革命立功業
1935年2月,閩北分區委將閩北各路紅軍整編為閩北獨立師,共約2000餘人,師長黃立貴、政委盧文卿,不久,曾鏡冰兼任獨立師代政委。他們在以黃道為首的閩北分區委領導下,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中開展工作。為了保存實力,曾鏡冰和黃立貴率領獨立師,在撤退中尋找機會打擊敵人,他們牽著敵人十一師從建甌松溪、政和等地區,轉到將樂順昌泰寧,再轉到資溪、貴溪、光澤,行程數千里,最後在建陽一仗,把這個師打得七零八落。
1936年春,曾鏡冰與黃道、黃立貴帶領部分打到政和周寧交界處,在洞宮山葉飛領導的閩東紅軍游擊隊會師,不久,閩贛省委在崇安成立,黃道任省委書記,曾鏡冰任省委組織部長。西安事變後,國民黨仍企圖全部殲滅南方游擊隊,曾鏡冰等根據中央“關於一面進行抗一戰線工作,一面壯大游擊隊伍的指示。”曾鏡冰同黃道倡議成立了閩贛省抗日軍政委員會,黃道任主席,曾鏡冰任副主席。
1938年初,由於形勢的需要,閩贛省委改為閩浙贛特委,曾鏡冰任特委書記,這時,國民黨千萬百計誘騙特委下山進城,妄圖一舉消滅,在這關鍵時刻,曾鏡冰洞悉其奸,明確提出“獨立自主靠山札,寧住山頭不住福州。”他把特委機遷回老根據地----崇安縣坑口鄉澗源村。在這期間,曾鏡冰對王明左傾路線保持清醒的認識,為了保存有生力量,曾鏡冰把武裝轉入到農村進行隱蔽,並秘密保留了一個排的自衛武裝力量。
1938年6月,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將閩東閩北和閩中的各地黨的領導統一,在崇安村頭村成立了中央福建省委,曾鏡冰任省委書記。在福建省委第一次省黨代表大會上,曾鏡冰旗幟分明提出了“利用敵人打擊敵人,利用落後推動進步,依靠非法爭取合法”的鬥爭策略。與國民黨展開摩擦鬥爭。
為了加強黨的思想建設,不斷提高黨組織的戰鬥力,1939年9月,曾鏡冰在崇安祿村洋的山上創辦了武夷幹校,他親自兼任校長,帶頭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和黨的政策,並採用各種形式親自講課,他還譜寫了《武夷頌》、《生活在武夷》、《創痕》、《憶起了你》等充滿戰鬥激情的歌曲。“皖南事變”後,新四車北撤,國民黨開始對福建省的黨組織下手,他們在閩北成立了“閩浙贛邊區剿匪指揮部”,出動兩個團的兵力對閩北發動了第一次軍事圍剿。曾鏡冰沉著指揮,布置汪林興帶領一部分武裝力量,在崇安嶺頭一帶堅持鬥爭,而省委機關迅速轉移,保存了黨的有生力量。
1942年春,國民黨派心八十八師師長李良榮為總指揮,對閩北發動了第二次軍事圍攻,曾鏡冰經過鎮密研究,把部分和省委機關遷到了地勢險要、民眾基礎好的建陽太陽山,經過艱苦的游擊戰爭和各種形式的合法鬥爭,頑固派的第二次軍事圍攻又告失敗,福建省委和游擊隊在戰鬥中發展,游擊區也得到鞏固的擴大。利用短暫的時間,曾鏡冰從閩中、閩北、閩南等地抽調一批幹部,集中在太陽山開展整風整訓,加強部隊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
1943年4月,國民黨頑固派又糾集重兵,對閩北根據地和省委機關發動了第三次軍事圍攻。曾鏡冰和平共和省委其他同志經研究,決定把省委機關遷到閩中,這樣一方面可以在閩中直接發動抗日游擊戰爭,另一面可以轉移敵人的目標,減輕閩北老根據地的壓力,使民眾免受摧殘。這個12月,曾鏡冰指揮部隊突出敵人重圍,把省委機關全部遷到閩中永泰青溪,實現了戰略重點南移的決定。曾鏡冰到達閩中後,即著手布置打擊日軍對沿海各地的侵略。他不顧個人安危,對當地的知名人士、開明紳士,進行大量的接觸,共同商討抗日救亡的大計,經過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閩中、閩南遂步形成了抗日救亡運動熱潮。
“東南的一面旗幟”
從1943年到1945年,國民黨軍統頭子戴笠親到閩北坐鎮,在建甌東峰、井歧、桂林三村開辦特務訓練班,在福建省集中了大量的特務,專事偵察、緝捕、殘害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企圖破壞福建的我黨組織。為了保護省委機關和黨的幹部,曾鏡冰和省委一面及時向黨員幹部發出指示,號召各地開展“反特務鬥爭”;一面嚴密自已的組織,加強。革命氣節教育。曾鏡冰形象地提出了“利用他的東西來保護幹部,利用他的東西來破壞他的企圖。”他親自製定了假自新、自首的政策,以“特”反特,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鬥爭中,曾鏡冰領導的福建黨組織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成為東南的一面不倒的旗幟。1945年4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曾鏡冰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46年3月,曾鏡冰先到華中局,同張鼎丞、鄧子灰、曾山等一起北上延安,在延安棗園,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陳毅等先後親切接見曾鏡冰,聽取了他對福建革命鬥爭情況的匯報,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劉少奇表揚福建黨組織在抗日反頑鬥爭中有“三大創造,就是武裝退卻,合法與武裝鬥爭相結合,反特務鬥爭”;並指出:“在退卻中,有三條路線,一條是不退,一條是退得不好的,你們就退得好的一條。有計畫、有組織、有領導的退卻。”他讚揚說:“你們創造的經驗相當成熟,有系統。”希望福建的同志“要多研究它,使它更有系統,把它向別的地方發展,向浙贛各省,向皖南發展。”劉少奇還指出:“這些發展不但是為了福建,而且是為了全國。”
曾鏡冰在延安匯報工作並接受了新的任務之後,於1946年底,與張雲逸、郭化若、周士弟、黎鈺等,共乘一輛中型吉普車,離開延安,進入晉冀魯解放區的邯鄲。在這裡,曾鏡冰應邀向幹部作了有關福建革命鬥爭的經驗介紹,鄧小平、劉伯承薄一波接見並設宴為他們洗塵。到了山東的臨沂,曾鏡冰和陳毅會面了,陳毅賦詩二首贈別,對曾鏡凍的戰鬥功績詠贊不絕。辭別陳毅之後,曾鏡冰到蘇北,與華中局領導同志一起,根據中央指示,具體研究了福建的工作。接著又到上海,與劉曉研究了聯絡方法,並留下孫竹雲設立了福建與華中局的聯絡點,這才返回福建。
中共福建省委於1946年10月在南古甌地區召開了黨代表大會,曾鏡冰在會上傳達了中央和華中局的指示,會議通過了由他參與起草的《福建黨九年鬥爭總結》、《告閩浙贛全體黨員書》和《關於開展愛國游擊戰爭的決定》等檔案,大會通過了改福建省委為閩浙贛區黨委的決定,曾鏡冰為書記。
黨代會後,曾鏡冰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發動機關參加搞生產,同時,他和左豐美到古田隆德洋,發動了澄洋暴動,繳獲了46去槍,在澄洋村曬穀坪成立了心左豐美為司令的閩浙贛游擊縱隊。1947年11月,曾鏡冰為了進一步推動各地的游擊戰爭,對陳貴芳所領導的冰浙邊游擊鬥爭的經驗進行總結,並推廣各地。1948年的4月,曾鏡冰等先後在南古甌地區發動農民,組織貧農團,開展除惡勢力分糧鬥爭。曾鏡冰還不顧個人安危,數次化裝到福州,領導城市革命鬥爭。他發動工人、學生進行反內戰、反迫害、反飢餓鬥爭,團結廣大愛國人士,共同反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1948年前後,由於以曾冰鏡為首的福建省委,由於嚴重“左”傾思想,在沒有充分調查且未經上級黨委批准的情況下,錯誤的採用肅反的方式對福建地下黨城工部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包括李鐵曾煥乾等在內的一批福建黨的優秀領導幹部及城工部骨幹總計127人,全部被當作“叛徒”、“特務”、“內奸”秘密處決。由此鑄成了福建黨史上的一次千古奇冤。
1949年,福建的革命鬥爭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為了適應新的勢形,迎接南下的解放軍,曾鏡冰和福建省委共同研究,決定在南平後溪村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閩浙贛人民游擊縱隊,共一千三百多人,曾鏡冰任縱隊司令兼政委,他們共同起草公布了“十大行動綱領”。公告發出之後,曾鏡冰率領主力部隊北上閩浙贛邊,路上部隊打了幾次勝仗,1949年5月8日,部隊到達江西遺溪一帶,勝利地與第三野戰軍陳賡兵團會師。
曾氏故里再建偉業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曾鏡冰任新成立的省委秘書長兼任福建省人民法院院長。他卓有成效地領民導了福建司法改革。在這時期,曾鏡冰還擔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土改委員會委員,負責抓長樂縣土地改革試點,工作取得了很好經驗,被加以推廣,推動了福建的土地改革運動,受到華東局的表揚。
1955年開始,曾鏡冰擔任中共福建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等職務,他認真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虛心聽取民眾意見,廣泛團結各界人士和愛國僑胞,在社會各界亨有崇高的威望,為福建省做出了貢獻。
濫殺無辜鑄成大錯,遭過度批判含冤辭世
在“左”的思潮正盛的背景和語境下,這些捕風捉影的意見和合理想像,被同樣存在嚴重“左”傾思想的省委主要領導所接受吸納,於是推斷結論很快出來:城工部很可能是被敵人“打進來、拉出去”的“紅旗特務組織”!
為此,省委主要負責人曾鏡冰輕率地決定,成立以黃國璋為主任的審查委員會。一道立即逮捕李鐵及在省委機關工作的城工部幹部的指令,很快簽發。在未經請示黨中央和華東局的情況下,閩浙贛省委要求各地,立即切斷與城工部組織和黨員的聯繫,解散城工部組織,並在五一節以前緊急處理城工部骨幹。
在處理完城工部骨幹後,閩浙贛省委給未被處決而留下來的城工部黨員發出命令:停止黨籍,不過組織生活,不許用黨組織的名義活動,停止發展黨員,不許找組織關係。由於城工部的基層組織均分散在全省各地活動,因此絕大部分未接省委通知。他們頗感不解的是,為何突然就失去了組織聯繫,也找不到自己的領導人,得不到上級的指示。更為痛徹錐心的是,他們不僅要抗擊國民黨部隊的“清剿”,而且要躲避自己人的追捕。閩浙贛省委把他們視為敵人,向國民黨當局公開暴露他們的政治面目,甚至在他們內部搞“策反”,發動內訌,以種種手段打擊、取締他們。由於省委的決定匆忙草率且沒有政策界限,導致各地在執行時參差不齊。城工部黨員的命運完全取決於各地黨組織主官的思想認識水平和對上級指示的執行態度。有的地方以極“左”的態度對待每個城工部成員,就連“社會關係不清”、“曾在國民黨方面任過職”等都視為所謂“問題”,不看現實表現,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處死。這場歷史性悲劇一直演到1949年5月解放大軍開始進入福建境內方落下帷幕。究竟有多少城工部普通黨員死於非命,還沒有官方統計數字。
毛澤東十分震怒,拍了桌子。在1950年6月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這位黨的最高領袖卻是毫不客氣地質問時任中央候補委員的曾鏡冰:“殺城工部殺了那么多人,為什麼不向中央報告?究竟是國民黨殺共產黨,還是共產黨殺共產黨?應該作個交代嘛!”
黨的七屆三中全會後,在原中央城工部部長、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的親自過問下,福建省委書記兼省政府主席張鼎丞專門找了時任省委秘書長兼省人民法院院長的曾鏡冰嚴肅談話,責成他就“城工部問題”認真向中央寫個報告。但不知何故,曾鏡冰一直沒向中央作個交代。他的這一消極的“不作為”,特別是他在城工部事件中的判斷和決策錯誤,也使得自己後來成為“城工部冤案”的最後一個悲劇人物。
1955年6月,經中共中央批准,在中共福建省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對城工部組織予以公開平反,認定城工部組織是中共組織,恢復城工部黨員的黨籍;對被錯誤處理的城工部人員給予平反,恢復名譽;對被錯殺的人員追認其為烈士,其家屬為烈屬,得到人民政府的撫恤和照顧。烈士冤魂終於找到了歸宿,受到了人們的憑弔和景仰。他們的英名被歷史所銘記。
隨著地下黨城工部等一批冤案的公正了結,福建全省各級黨委和有關部門對提出申訴的涉及地下黨人員的刑事和黨紀政紀案件進行了複查。據統計,由法院、公安、黨紀政紀處理的7423件案件中,經複查屬冤假錯案的竟達81.9%。由法院受理申訴案2654件,改判無罪、免刑的2219人,占83.5%。由公安部門受理的申訴案件,複查1875人,平反糾正1750人,占90.9%。此外,還恢復了3960人的黨籍。如此大範圍的打擊和迫害,實在令人觸目驚心。
在為城工部平反的同時,作為主要責任人的原閩浙贛省委書記曾鏡冰反過來被視為“內奸嫌疑”。當年那一套錯誤的思維判斷方式,再次被錯誤地重複使用。早在千百年前,我們智慧的祖先就已經用精煉的文字對此舉作了高度概括: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久,曾鏡冰被作為“內奸嫌疑”受到錯誤審查,被撤消了中央候補委員、福建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的職務。
1957年,曾鏡冰被分配到天津蘆台農場,負責水稻機械化工作,他買來很多農業科技書籍,研究科學種田,漸漸成了這方面的專家。1963年,曾鏡冰被調到遼寧省盤錦農墾局,1964年,曾鏡冰被調到中國農科院遼寧分院接受“繼續考驗”。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他在農科院受到了激烈衝擊,無休止的揪斗,將他折磨得昏倒不起,1967年5月27日傍晚,含冤離開了人世,終年55歲。
1983年5月中旬,福建省委向黨中央呈送了《關於為曾鏡冰同志平反的請示報告》。《報告》說:經過多年審查證明,曾鏡冰同志政治上沒有問題,應排除“內奸嫌疑”。曾鏡冰同志任福建省委、閩浙贛區黨委書記期間,工作是有成績的,對黨是有重要貢獻的。對他的“長期執行著違反中央路線的機會主義路線”的認定,應予撤銷。1948年年初,閩浙贛區黨委懷疑其所屬城工部組織被內奸特務所控制,錯殺了一批骨幹,解散了這個組織,使黨的事業遭受了損失,錯誤是嚴重的。1965年經中央批准,為這個城工部平反是正確的,遺留問題應繼續抓緊解決。經過長期嚴格的審查和考察,“造成這一錯誤的原因,主要是‘左’的思想造成的重大失誤,而不是別有用心”。基於上述結論,我們認為應為曾鏡冰同志的“內奸嫌疑”平反,恢復名譽。
1983年6月22日,中共中央對福建省委關於曾鏡冰平反請示報告作了批覆,終於洗雪了曾鏡凍的冤案。1985年9月23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了曾鏡冰骨灰安放儀式,中央領導同志習仲勛陳丕顯方毅彭沖葉飛肖克項南等出席了儀式。
1985年10月18日,中共福建省委在福州召開了曾鏡冰追悼會,對他一生作了充分肯定和評價。

人物評價

曾鏡冰是一位忠於黨、忠於人民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他在艱苦複雜的環境中,在黨的領導下,長期堅持武裝鬥爭和白區工作,堅持革命旗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祖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貢獻了畢生精力,他的英名和不朽業績,將永遠鉻記在閩浙贛人民心中。
曾鏡冰出生在海南,但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都獻福建人民的解放鬥爭事業,從1933年始任閩贛省團省委宣傳部長,到1957年離開福建,他在福建從事工作24年。
福建同時是海南曾姓的原居地,唐廣明年間(880年)河南光州固始縣閩侯曾延世率家族輔組成義軍,進入福建,曾延世成為“龍山衍派”的曾氏一世祖,福建便成為曾氏第三發脈地。曾延世是曾參的第三十六世裔孫,海南遷瓊始祖曾有昌是曾參49世裔孫,也是龍山衍派的第十四世祖,曾鏡冰為69世裔孫。福建曾氏龍山衍派人丁興旺,處處有名賢,代代出公卿,歷數百載,盛而不衰。
在宋朝最盛的時候,民間有“曾半朝”之稱,有詩句描述曾氏盛況“瓊林宴罷花半壁,御苑歸來笏滿床”。曾氏後裔曾鏡冰在福建建功立業,又為龍山曾氏增添把璀璨光輝的一筆,其功績將永記於史冊。
他的一生,正如一位同志在他骨灰安放儀式上所寫的輓聯一樣:自領導兒童團到建設新中國,奮鬥四十年,功過分明,閩浙贛遼,同聲讚譽; 從上山打游擊到進城搞四化,蒙冤三十載,是非顛倒,而今昭雪,當笑九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