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陳賡
兵團13軍原是陳賡的起家部隊
中原野戰軍4縱,向上可以追溯到抗戰時期的八路軍386旅和
紅四方面軍31
軍,是一支歷史悠久、戰功卓著的部隊。轄37、38、39師,
軍長為周希漢;14軍的前身是八路軍太岳
軍區的“抗敵決死第1旅”,後成為中原野戰軍4縱一部,又加入了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第110師,轄40、41、42師,軍長為李成芳;15軍原為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是由抗日戰爭時期太行軍區的部分地方武裝發展起來的,轄43、44、45師,軍長為秦基偉。
經歷
1949年4月21日,第二、第三
野戰軍的百萬大軍開始橫渡長江。陳賡
兵團隸屬劉伯承率領的渡江西集團,渡江地點為安徽華陽鎮。秦基偉的15軍44師130團和131團第1營為搶渡部隊,30分鐘橫越長江,又30分鐘搶占灘頭陣地,其後向縱深發展。在兩天時間內,13軍和15軍全部渡過長江,擊潰當面之敵
劉汝明兵團,一路窮追。陳賡率兵團部隨14軍也相繼過江。
接下來,4兵團面臨了一個光榮的任務:解放南昌。陳賡是參加過南昌起義的老戰士,22年回故地,心中自是思潮萬千。他命令13軍37師渡過撫河,搶占南昌。
此戰並不順利。聚集在南昌周圍的是桂系
白崇禧的夏威
兵團,戰鬥力較強。5月21日上午,37師剛過河一個團,即遭到桂軍的圍攻。夏威集中了兩個師兵力,分三路發動攻擊,企圖一舉將解放軍壓回撫河對岸,以掩護南昌守軍撤退。37師過河部隊與桂軍反覆廝殺,許多地段上都進行了逐街逐屋地爭奪,戰鬥非常激烈。關鍵時刻,37師的另兩個團冒著密集的炮火渡過撫河,加入戰場,改變了雙方的態勢。陳賡更是通過報話機直接進行戰場指揮,並調動38師和43師迅速趕赴戰場支援。激戰到傍晚,桂軍終於支持不住,退回到了南昌城內。此戰解放軍殲敵1000餘人,自己傷亡500餘人。
5月22日拂曉,南昌國民黨軍棄城南逃。次日凌晨,以13軍37師為先導,陳賡兵團浩浩蕩蕩進入南昌。對於人民軍隊來說,南昌城實在是牽絆了太深的歷史情懷。人民軍隊的建軍第一槍是在這裡打響的,紅軍創始人之一方誌敏是在這裡犧牲的。對於陳賡本人來說,也是四過南昌。第一次是1927年,
蔣介石叛變革命,南昌也陷入白色恐怖,陳賡當時險遭不測;第二次是八一南昌起義,陳賡是當時的起義軍營長;第三次是1931年,身為
紅四方面軍12師師長的陳賡在戰鬥中負傷,返回上海醫治,不幸被捕,被押到南昌與蔣介石相見;第四次就是解放南昌,這次陳賡則是以勝利者的面目出現。
經過一個月的適應南方水土的整訓後,4
兵團向南進軍。經一路急行,克服了道路崎嶇、天氣炎熱的困難後,10月12日,4兵團攻克韶關,粵北門戶洞開。10月14日,4兵團的13軍、15軍和鄧華的四野15兵團抵達廣州城下,流亡到廣州的國民黨高層
蔣介石、
李宗仁、
白崇禧、
閻錫山等人一鬨而散。10月15日,廣州解放。陳賡部馬不停蹄,除留小股部隊進行地方清剿外,主力向西卷擊,經一周急趕,終於在陽江、陽春地區追上了廣東逃敵,一舉殲滅了余漢謀部4個軍6萬餘人。
陳賡下令,4
兵團部隊發揮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追入
十萬大山,直取中越邊界重鎮東興和
鎮南關,封閉白匪逃入越南和
海南島的道路。在少數民族嚮導的帶領下,解放軍官兵輕裝疾趕,餐風宿露,跋山涉水,一路擊潰小股敵軍和土匪的騷擾,於12月9日趕到了中越界河北崙河口的東興,封閉了敵軍從海上南逃的道路。當日午夜,13軍37師攻克了
龍門港,俘敵2000餘人,繳獲了
白崇禧殘部用來南逃的大木船15艘及許多貴重物資。12月11日,四野部隊解放了鎮南關。13軍和15軍部隊穿插到位,其後拉開大網搜剿殘敵。至12月中旬,桂軍殘部除10000餘人逃入越南外,其餘全部被殲。4兵團獨立殲敵70000餘人。
2月20日,陳賡率部隊進入昆明。至2月25日,解放軍攻克滇緬重鎮
打洛,雲南全境解放。在
滇南戰役中,4
兵團戰鬥55天,以傷亡700餘人的代價,殲敵27000餘人。
至此,陳賡兵團的南徵結束。在10個月時間裡,陳賡兵團長驅8000餘里,穿插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雲南5省,殲敵21萬餘人,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陳賡兵團序列
第13軍
第37師(抗戰時番號為第386旅,解放戰爭時番號為第10旅)
第109團(解放戰爭時番號為第28團,抗戰時番號為第772團)
第110團(解放戰爭時番號為第29團,抗戰時番號第20團,原屬冀南
軍區,1943年9月奉調太岳軍區)
第111團(解放戰爭初的番號為士敏獨立團,上黨戰役後改編為第21團,解放戰爭時番號第30團)
第38師(解放戰爭時番號為第13旅)
第112團(解放戰爭時番號為第37團,抗戰中後期番號為第17團,前期為386旅補充團)
第113團(解放戰爭時番號為第38團,抗戰時番號為決1縱第57團)
第114團(1949年由南陽獨立團、宜陽獨立團合編)
第39師
第115團(豫西6分區第39團,原為
太岳4分區基幹2團)
第116團(豫西6分區第40團)
第117團(豫西3分區第164團)
第14軍
第40師(抗戰時番號為決死1縱隊、決1旅,解放戰爭時番號為第11旅)
第118團(解放戰爭時番號為第31團,抗戰時番號為第25團)
第119團(解放戰爭時番號為第32團,抗戰時番號為第38團)
第120團(由葉城、方縣游擊部隊組成)
第41師(解放戰爭時番號為第22旅)
第121團(解放戰爭時番號為原第22旅第65團,原為
太岳2分區警備5團)
第122團(解放戰爭時番號為原第22旅第66團,原為太岳4分區獨立1、2團合編)
第123團(原新安獨立團)
第42師
第124團(解放戰爭時番號為第11旅第33團,抗戰剛結束時的為屯留、襄漳兩個游擊大隊升級組建)
第125團(解放戰爭時番號為第22旅第64團,原為
太岳1分區新編7團)
第126團(隨廖運周起義的第110師等部組成)
第15軍
第9縱隊
第25旅(獨立1旅)
第73團(34團,昔和獨立團)
第74團(38團,抗戰時的番號為新10旅28團)
第75團(39團,抗戰時的番號為新10旅29團)
第26旅(獨立2旅)
第76團(43團,抗戰時的番號為新1旅2團,為晉豫游擊支隊改編)
第77團(45團,沁和獨立團)
第78團(48團,輝縣獨立團)
第27旅
第79團(1分區36團,邢台獨立團)
第80團(4分區部隊)
第81團(5分區部隊)
第19軍
第55師(解放戰爭時番號為第12旅)
第163團(解放戰爭時番號為第34團,抗戰時番號為決2縱第6支隊)
第164團(解放戰爭時番號為第35團)
第165團(解放戰爭時番號第17軍第51團)
第57師
第169團(解放戰爭時番號為第36團,抗戰時番號為決1縱第54團)
第170團(解放戰爭時番號第17師第50團)
第171團(陝南勛白獨立團)
第6軍
第17師(解放戰爭、抗戰時番號皆為新編第4旅)
第49團(解放戰爭和抗戰的番號皆為第771團,抗戰初原屬第386旅,1938年5月屬青縱,1940年6月屬新編第4旅)
第50團(解放戰爭和抗戰的番號皆為第16團,抗戰時屬第386旅,1943年10月奉調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