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垵村

曾垵村

曾垵村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洛陽江東岸,居惠安縣洛陽鎮洛江半島中段,與泉州市豐澤區城東街道鳳嶼社區金嶼社區隔江相望,傍江而建,風景秀麗,環境宜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曾垵村
  • 外文名稱:Zeng'an Village
  • 別名:增垵村,曾安村
  • 行政區類別建制村
  • 所屬地區福建泉州
  • 電話區號:(+86)0595
  • 郵政區碼:362121
  • 地理位置:福建省東南沿海洛陽江東岸
  • 面積:1.13平方公里
  • 人口:1700多人
  • 方言閩南語
  •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人文古蹟陳氏宗祠、三姓宮、安峰古廟
  • 行政區劃代碼:350521104207
地理區位,地名由來,歷史沿革,行政隸屬,人口概況,氣候特徵,地形地貌,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經濟發展,社會事業,平安建設,環境衛生,社會保障,生態建設,規劃建設,人文古蹟,主要榮譽,

地理區位

曾垵村位於福建省惠安縣洛陽鎮洛江半島中段,北依石任軍墾農場,南連本鎮西吟頭村,東至洛陽至白沙公路,毗鄰後亭村,西臨洛陽江,與泉州市豐澤區城東街道鳳嶼社區金嶼社區隔江相望。介於東經118゜69ˊ、北緯24゜92ˊ之間。
曾垵村所在地理區位

地名由來

據說,元末明初,曾氏先祖遷居於此,建居於坡地崎嶇處,形似馬鞍,便以姓氏及地形命名,諧稱曾垵。

歷史沿革

時期屬惠安縣行滿鄉民安里十九都。時屬十八都陳莊鋪。1928年(民國十七年)屬洛陽區公所。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屬洛陽鎮西安保。1949年冬屬六區(洛陽)西安鄉,1952年6月改為八區西安鄉。1956年5月並區並鄉後歸東園區轄。1958年9月屬惠安縣上遊人民公社。1961年10月屬洛陽人民公社。1964年與西方村、西吟頭村合併為西安大隊。1980年析置曾垵大隊。1984年10月改為曾垵村民委員會。

行政隸屬

隸屬福建省惠安縣洛陽鎮(2010年6月起由泉州台商投資區託管)管轄,下轄一個曾垵自然村,設有8個村民小組

人口概況

全村總戶數500多戶,總人口1700多人,旅外僑胞港澳同胞2000多人,區域流入人口100多人。村民以三姓為主,絕大多數為漢族

氣候特徵

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季集中在5~6月份,10月以後雨量偏少,夏秋季節有颱風,多發於5~10月份。

地形地貌

地貌以平原台地灘涂為主,地勢平緩,擁有耕地面積330畝,灘涂面積1900畝,洛陽江沿村域西面流經。
曾垵村衛星遙感地圖曾垵村衛星遙感地圖

交通運輸

村主幹道路與縣道洛陽至白沙公路連線,距離鎮區6.5公里路程,距離國道324線5公里路程,距離後渚大橋2.7公里路程。

基礎設施

村內大街小巷已基本實現水泥硬化,並進行了綠化、美化和亮化,村主要道路已實現全面亮燈,村內各角落安裝有照明路燈100多盞。通信設施、有線電視完全覆蓋村域,絕大多數家庭安裝了電話和有線電視,並在全縣率先實現電氣化,村民用上了電氣化的生產生活配套設施,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8年起,全村著力實施“六千”人飲機井及供水工程,進一步解決村民的安全飲水問題,該供水工程將使全村大多數村民、企業受益。全村協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量力而行,充分考慮本村財力和民眾的承受能力,不搞盲目攀比、急於求成,更不通過加重村民負擔來搞新農村建設。

經濟發展

曾垵村已基本達到寬裕型小康村水平,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轄區內有民營企業十多家,主要為箱包服裝類的生產和加工企業,這些民營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地解決了村民就近就業問題,帶動了整個村域經濟的產業提升和發展活力。全村農業生產以糧油經濟作物的種植生產為主,兼有漁業捕撈養殖。有很多村民在外經商、務工,並以自願捐款、義務投勞、投資服務設施等形式積極參與家鄉建設,影響和帶動了廣大村民建設家鄉的積極性,推動了村域經濟的發展。全村經濟因地制宜,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得到了發展和完善,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到切實保護。改革開放以來,廣大村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建設自己的家園,村經濟工作多次獲得先進稱號。
村落一角村落一角

社會事業

村民集資建立了村幼稚園、村國小(後並校於鄰近的樹人國小),全村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轄區內建有燈光籃球場、室外健身器材門球場、老年人活動中心、棋牌室等多個文體活動場所,並在村里不同區域分別建立多個戲台,滿足民眾文體活動需求。村民自發成立了籃球隊、門球隊、腰鼓隊、舞蹈隊等多支文體隊伍,定期不定期地開展籃球賽、門球賽、象棋比賽、拔河比賽等體育比賽及戲劇表演、腰鼓表演、集體舞表演等文藝表演,同時,積極開展文藝下鄉、普法宣傳教育等活動。2009年由泉州盛榮集團有限公司出資設立曾垵村老年人活動基金,支持村老年人文體事業發展。
腰鼓表演腰鼓表演

平安建設

為了做到“小事不出村”,村里建立了“11211”工程組織(即1個綜治辦、1個治安值班室、治保會、調委會、1個治安巡邏隊、1個流動人口協管站),全村配備了6名平安中心戶長,同時廣泛開展創建“平安曾垵”活動,全村已有80%以上的農戶是“平安家庭”戶。村治安巡邏隊共有隊員4名,並配有2部警用巡邏機車及相關巡邏器械,同時規劃安裝了治安公共視頻布局,有效地防範和遏制了刑事案件的發生。幾年來,村平安建設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盜竊案件大幅度下降,沒有發生民轉刑案件。

環境衛生

村里常設有一支由6人組成的環衛隊,配備兩輛人力保潔車,對轄區主次幹道等重點區域每天進行衛生清掃和垃圾清理,並在每隔一定距離的區域內放置垃圾箱,同時建立了沉降式垃圾收集站,做到了生活垃圾日產日清。轄區內還建有多個公共廁所,有力地保證轄區內的衛生狀況。2011年10月被評為泉州台商投資區衛生村。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方面,絕大多數村民已加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一定程度地解決了村民看病貴和養老問題。另外,以東頭海埭埔及本村企業為龍頭,對貧困戶、優撫戶等幫扶對象進行摸底造冊,幫助村計生“三戶”、五保戶特困戶、病災戶等困難民眾解決生產、生活及就業問題。村里還設立了扶貧發展基金和助學金,對計生優撫戶進行獎勵、補助、節日慰問,對學生就學進行助學獎勵等。

生態建設

村西面方向洛陽江沿岸的灘涂上生長著大片鬱鬱蔥蔥的紅樹林,樹種以桐花樹為主。這片紅樹林屬於洛陽江沿岸從莊兜到後渚的紅樹林分布區的一部分,位於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域範圍內,主要保護對象為濕地、紅樹林、珍稀鳥類等。這些紅樹林對於防浪固堤、降低污染、淨化水質、保持水土、減少海域赤潮發生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觀賞、實驗和經濟價值。為了保護紅樹林資源,村里建立了一支紅樹林護林隊,村民攜手遏止非法砍伐、圍墾破壞、垃圾隨意傾倒、污水任意排放等破壞紅樹林行為。在社會的關注和各界的努力下,片區紅樹林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在紅樹林裡有白鷺麻雀等鳥類棲息,時可見其翩舞跳躍的身姿,不甚美麗。
洛陽江上成片的紅樹林洛陽江上成片的紅樹林

規劃建設

根據《泉州台商投資區總體規劃(2010―2030)》及相關規劃,曾垵村所在區域將規劃建設為以二類居住用地為主、間布城市生活次幹道的城市居住區,周邊將建起“二縱一橫”三條城市Ⅰ級主幹道和一座跨江大橋,即村域東面將規劃建設一條總體呈南北走向的洛沙大道(定位為城市Ⅰ級生活性主幹道,設計時速50公里/小時,雙向六車道,並設定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該路段將布置快速公交系統BRT),泉州軌道交通2號線也將引入該路段;南面將規劃建設一條總體呈東西走向的惠城大道(定位為城市Ⅰ級交通性主幹道,設計時速60公里/小時,雙向八車道,並設定輔道及人行道),該路段將開闢公交專用道;規劃中的金嶼大橋位於村域南端,橫跨洛陽江,至西岸順接豐澤區城東街(40號路延伸段),本岸則上跨沿海大通道,於沿海大通道設定洛秀互通,最後主線順接惠城大道,該橋將同時布置輕軌線,屆時,泉州軌道交通4號線將穿過該橋;西面沿洛陽江江岸將規劃建設一條總體呈南北走向的濱江大道(即沿海大通道,定位為城市Ⅰ級生活性主幹道)。

人文古蹟

陳氏宗祠:1817年(清嘉慶丁丑年),陳氏先輩陳光球在朝為官,榮歸故里,興建祠堂。解放初期,為曾垵村競東國小,後為村辦公場所,1966年於文化大革命中被毀,2000年重建。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磚木結構。祠堂內神龕上懸掛著一塊清嘉慶丁丑年二月穀旦立“事屬可嘉”的匾額,上款為“欽命特授浙江定海水陸等處地方總兵官一等軍功加三級紀錄二次臣陳光球立”。2008年被惠安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批准為“惠安縣文物保護單位”。
三姓宮:又名“三聖宮”,始建於明末清初,供奉武安尊王等,20世紀50年代毀於火災,2008年重建,復此原貌。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磚木結構。
三聖宮三聖宮
安峰古廟:始建於明末清初,供奉三國名將關羽,歷代香火旺盛。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改革開放後村民集資重建。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磚木結構。

主要榮譽

2009年11月被評為惠安縣2006~2008年度文明村;2011年4月被評為泉州市2008~2010年度文明村;2011年6月被評為洛陽鎮先進基層黨組織;2012年6月被評為泉州台商投資區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