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渚大橋

後渚大橋

後渚大橋橫跨洛陽江,連線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惠安縣洛陽鎮,西連省道305線,東接洛秀組團東西主幹道。大橋及其連線線全長4.343公里,其中主橋長2098米,主跨492米,寬25.5米,為五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兩岸連線線長2270米,路基寬24.5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渚大橋
  • 外文名:Houzhu Bridge
  • 地點福建泉州洛陽江入海口
  • 全長:大橋及其連線線全長4.343公里
  • 主橋長度:橋長2098米
  • 行車速度:60公里/小時
  • 通車時間:2003年6月29日
地理位置,發展歷程,設計標準,橋樑建設,資金籌措,建設意義,其他信息,

地理位置

後渚大橋位於福建泉州洛陽江入海口,西起於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寶山社區後坑村,與省道305線連線,在石油碼頭與海軍碼頭之間跨越洛陽江,至東岸惠安縣洛陽鎮白沙一村,與洛秀組團東西主幹道沿海大通道和洛沙公路連線。
後渚大橋所在地理位置

發展歷程

1999年9月,泉州市交通局開始著手後渚大橋預可行性研究,向福建省計畫委員會呈報建設項目建議書;
2000年5月22日,福建省計委於閩交建〔2000〕54號批准立項;
2000年5月,福建省交通規劃設計院編制完成《泉州後渚大橋可行性研究報告》;
2000年11月28日,福建省計委閩計交〔2000〕17號批覆後渚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2001年4月底,後渚大橋A、B標段施工開始招標,7月20日正式簽訂施工契約,廣東長大路橋有限公司和福建公路一公司分別成為A標段與B標段的施工單位;
遠眺後渚大橋遠眺後渚大橋
2001年5月,福建省交規院編制完成《泉州後渚大橋兩階段初步設計》,同時進行地質初勘、詳勘、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
2001年6月中旬,後渚大橋監理開始招標,9月份簽訂監理契約;
2001年6月27日,閩計重點〔2001〕42號批覆後渚大橋工程初步設計,批覆的投資控制規模為30522萬元;
2001年6月28日,後渚大橋奠基
2001年9月,後渚大橋進入全面施工階段,10月5日第一根基礎鑽孔樁開鑽,大橋工程建設全面開工;
2002年5月,隨著B標段10根“T”型梁的地吊樁就位,後渚大橋建設進入上部結構施工階段;
2002年9月,後渚大橋主橋橋墩基本完成,大橋完成投資過半;
後渚大橋橋下後渚大橋橋下
2003年3月9日,後渚大橋中跨順利合攏;
2003年4月17日,後渚大橋A標段主橋面合攏;
2003年4月30日,後渚大橋全面合攏,從大橋奠基算起,歷時22個月;
2003年6月27日,後渚大橋以91.5的高分通過福建省交通基本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檢測站的驗收
2003年6月29日,後渚大橋正式通車

設計標準

大橋及其連線線全長4.343公里,其中大橋橋長2098米,主跨492米,西岸連線線長918米,東岸連線線長1352米,橋面寬度25.5米,路基寬度24.5米;大橋工程按交通部頒平原微丘一級公路標準設計建設,雙向四車道,計算行車速度為每小時60公里;設計荷載汽車-超20,掛車-120;主橋通航標準為500噸海輪,淨寬100米,淨空17.5米;設計洪水頻率為300年一遇,路基百年一遇;地震基本烈度按7度設計,8度設防;項目原概算總投資3.05億元,實際使用資金2.6億元。
後渚大橋橋面後渚大橋橋面

橋樑建設

概況
主橋採用66+3x120+66=492米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東西引橋為預應力T梁結構,大橋上部結構採用雙幅分離式結構的單室單箱梁,箱梁頂面寬12.0米,箱寬6.5米。
地質環境
本橋橋位地段水面開闊,主要地層為沖海積層。水域兩側為海淤灘地,地形平緩,略有傾斜,最大潮差為6.93米。
材料特性
主梁採用50號混凝土,混凝土容重2.625噸/立方米,50號混凝土彈性模量為3.5×10Mpa,抗壓設計強度28.5Mpa,線膨脹係數α=1×10。
預應力採用鋼絞線束施加,鋼絞線彈性模量取1.95×10MPa,鋼絞線採用ASTM A416-92標準270級低鬆弛鋼絞線,公稱直徑15.24mm,公稱面積140mm,抗拉標準強度為1860MPa。
預應力波紋管道採用VSL PT-PLUS塑膠波紋管,真空輔助壓漿。錨具設計採用VSL EC型錨具。
鋼束設計採用19股(中跨底束)、12股(邊跨底束及合攏束)和22股(頂束)三種不同股數鋼絞線,對應錨具採用VSL EC-19型、VSL EC-12型和VSL EC-22型錨具,對應波紋管採用φ內100mm和φ內76mm兩種波紋管。
大橋施工現場大橋施工現場
單個錨具回縮6mm,成孔面積對應φ內100mm和φ內76mm兩種波紋管分別為10568mm和6504mm,孔道摩阻係數μ=0.15和偏差係數k=0.0012。
橋樑線形
本橋為直線橋,位於R=10000米的不對稱豎曲線上,縱坡為2.099%和-2.1%,豎曲線頂點位於中跨。曲線對結構影響較小,因此在計算中假定本橋為平直橋,在計算中未考慮豎曲線的影響。
工藝創新
主橋合攏,運用當代橋樑史上的前沿技術——“頂推”工藝;預應力混凝土後張拉的管道壓漿,由過去的高壓壓漿,改為最先進的真空壓漿,並加入添加劑成為一個特殊的漿液,漿液凝固後可提高各項力能性能;在基建工程中,套用“海水造漿”技術,既方便施工,又減低了工程造價;在主橋的13號墩施工中,首次在泉州市採用 “無底套箱”工藝與技術,以克服主航道邊灘涂大面積開挖的各種困難;在管柱樁的鋼筋接頭上,一反傳統的對焊接頭為金屬螺栓接頭,這在泉州市橋樑建設史上也是首次。
後渚至城東通道——後渚大橋立交效果圖後渚至城東通道——後渚大橋立交效果圖
施工工序
本橋下部結構為群樁基礎,採用鑽孔施工;上部結構採用懸臂澆注法雙T同時施工,先合攏中跨,然後合攏次中跨,最後合攏邊跨。邊跨現澆段採用落地支架及合攏段才採用合攏支架施工。

資金籌措

在後渚大橋建設前,泉州的路橋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是依靠行政命令進行資金籌措,而後渚大橋的建設是完全按市場經濟進行運作的,成立了由泉州市國有資產投資經營公司等6家國有企業組成的後渚大橋建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國有資產投資經營公司占股本總額30%、泉州市路橋建設開發總公司占股本總額20%、惠安縣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占股本總額20%、泉州市豐澤區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占股本10%、泉州豐澤交通建設開發公司占股本10%、惠安縣交通建設開發公司占10%,註冊資本10000萬元人民幣「增資擴股後」),資金由公司籌措,開創了泉州基礎設施建設體制上的一個全新模式。
後渚大橋

建設意義

後渚大橋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南北聯繫通道——沿海大通道(省道201線)的“咽喉工程”,是洛秀組團與東海組團之間最短、最便捷的通道,也是惠南通往泉州中心城區的主要通道之一,承載著泉州主城區與城市東部的跨江聯繫,主要服務區域性城鎮快速交通,兼顧跨區中長距離機動車交通。後渚大橋是泉州路橋建設中首座跨海域大橋,在當時創下了泉州市單座橋樑單跨最長、全長最長、施工難度最大、資產投入最多的記錄。
泉州台商投資區道路交通規劃圖泉州台商投資區道路交通規劃圖
大橋的建成極大地拉近了洛秀組團與泉州中心城區的交通距離,有利於進一步完善泉州路網結構,加強洛秀組團與洛陽江西岸其他組團的交通聯繫,推進洛陽江兩岸綜合開發,改善周邊地區投資環境,提升周邊地區土地使用價值,帶動環灣地區經濟發展,提高國防交通保障能力,同時促進“大泉州”城市的整體發展,對泉州“東拓戰略”的實施和“環泉州灣城市群”空間形態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其他信息

後渚大橋周邊道路包括洛秀組團東西主幹道、泉秀東街等均定位為八車道的城市快速路,為了與周邊骨幹道路相匹配,便於交通聯繫,未來後渚大橋將由四車道拓寬為八車道,拓寬方案是在舊橋旁再建一座四車道的新橋。因需預留拓寬空間,已開建的後渚互通也對建設方案進行了調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